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中,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元宵节”名字的由来是十分考究的,“元”指农历中的正月十五,因为这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所以又称为“上元日”;“宵”也便是宵夜,夜晚的意思,所以从严格界定来看,“元宵节”从最开始就应该是正月十五夜间的节日。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经常四处伤人和牲畜,所以人们常常会组织起来追打他们,一天,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到人间,结果被不知情的百姓给打死了。
玉帝听说神鸟死了,很伤心,他要给“不长眼”的百姓以惩罚,于是降旨让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畜都烧死。但是,玉帝的这一旨意被天性善良的小公主听说了,她不忍心百姓受到无辜的伤害,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跑到人间,把消息传给人们。
人们得知消息后陷入了恐惧和苦恼中,不知道该怎样救自己。一个智者想出了个办法,他让百姓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中,家家挂上灯笼、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玉帝从天来一看,地下一片红光,响声震天,接连三个夜晚全都这样,以为是天兵已经放火成功,人畜被烧死,心里很高兴。
百姓得救了,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正月十五时,家家户户便悬挂起灯笼,放烟火来庆祝。
元宵节的由来,《太平御览》中有“正月十五日,汉家祀太乙,以昏时到明,”的记载,元宵节来自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的宗教礼法的演变,是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元宵节唐代时盛行,起源最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文帝正式命名并诏令每年此日举国张灯庆贺,相传这是纪念汉文帝为平定吕禄而举行的。
当年,汉高祖死后,吕后之子刘盈即位,刘盈生性懦弱,渐渐地大权便落到吕后手中,刘盈死后,吕后彻底把刘氏的天下变为了吕氏的家天下,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之后,上将军吕禄打算谋权作乱,以便把刘氏江山彻底收到吕家。刘氏宗室齐王刘囊为了保住刘氏江山,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一起设计解除了吕禄的兵权,“诸吕之乱”得到平定,众臣拥刘恒登基,史称汉文帝。汉文帝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便把平定吕禄的正月十五这天,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元宵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被列为重大节日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庆祝活动已经远远不只是张挂灯笼庆祝这么简单了,不少地方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百戏”传统民俗表演。元宵节中必不可缺的一种食物便是“元宵”,南方把它称为汤圆,隐含平安、团圆的意味。
不同的地方,元宵节的习俗不同。南北朝时期有“祭紫姑”的习俗,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会用稻草、布头扎成真人大小草人,称为“紫姑”,于夜间在厕所、猪圈等地方祭祀。有些养蚕的人家有“逐鼠”的习俗,在这一夜,会熬上一大锅黏糊糊的粥,条件好的人家会在上面盖上一层肉,把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元宵节时,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称为“走百病”。
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外,许多文人墨客也为元宵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像“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描绘了夜晚赏灯时男女之间美好的情愫,所以元宵节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元宵节很多旧的习俗消失了,这天,很多人已经开始工作,会把习俗简单化,有些人为简化为一条手机信息,借此传达祝福。目前,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经把元宵节收入名录,像放灯火、赏花灯、吃元宵等习俗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