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晋城沁水县土沃乡的西文兴村有56家住户,村民220余人,这个村落是一个保存完整,且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的村民血脉相传,大都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柳氏族人唐朝末年迁居到西文兴村,以血缘关系聚居,世代遵循礼教人伦,逐渐演变成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带有自我特色的文化。
柳氏家族无论是哪一种礼俗,都与祠堂密不可分。柳氏祠堂有三间屋子大小,中间供奉的是柳氏宗族的柳下惠,两边树立着其家族自两千多年以来的祖宗牌位,四季香火不断。
如果想深入了解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就必须首先了解柳氏这一家族的历史渊源。
据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等现存的文献考证,西文兴村的柳氏后人源自于河东柳氏家族。
河东柳氏起源于春秋时期,他的先祖是柳下惠,这个人物大家都曾有所耳闻,他有“美女在怀,坐怀不乱”之称。柳家是一个延续百世的书香门第,其家族传颂儒家之礼、仁、义、信思想。族人之中每一代都有声名显赫的人物出现,在隋唐时期,柳家家族发展的尤为兴盛。
唐朝时期,柳家出来一个柳宗元,他是一位大诗人,同时也在朝廷为官,但是柳宗元因为参与中唐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到柳州,任刺史之职,柳氏家族自此败落。柳宗元为保全河东柳氏家族,特地留下遗训,嘱托后人隐居在沁水的西文兴村。柳宗元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媳曾经隐蔽在历山一带,这一住就过了宋、元两个朝代。其间,后人也经过几次搬迁,路线大致是从历山到翼城,再从翼城又回到历山,直至清朝才搬到了西文兴村,在这个地方落了户。
柳氏家族在西文兴村繁衍了22代,至今大概已有六百余年的时间。西文兴村的柳氏后人谨遵古人遗训,耕读繁衍。柳宗元的第18世孙柳琛,于明朝永乐年间步入仕途重振家业,从而使西文兴村“香泛柳下”。柳氏家族院落在明朝成化年间又进行了重修扩建,修建柳府十三院,规模宏大,景象壮观。
明朝降庆年间,柳宗元的第23代孙柳大夏重新修建了柳氏宗祠,以上承祖宗美德,下传子孙孝贤,并立柳氏祠堂仪式碑记,使柳氏家族得以重振,人们至今还能看到柳氏民居,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才完整的相传至今。
2004年4月,柳氏族人在西文兴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来自各地的柳氏后人齐聚柳氏民居,向他们的列祖列宗们三跪九叩,用最古朴而庄严的仪式缅怀先祖,也彰显着这个名门望族独有的人生礼俗。
河东柳氏的祭祖方式和一般家族的大致相同,但是它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定。每年清明是最隆重的一次,清明的前三天一直到清明这一天,三天之内全族人都不能吃荤,他们全部吃素,而且每天早上的第一碗饭菜必须敬献祠堂,之后才能够吃饭。这个礼仪俗称“献三天”。
第一天,每家每户到自家的坟上拜祭,第二天拜祭的地点在祖宗坟上,到了第三天整个村的人回到祠堂上。这三天有献祭的礼数,献的东西被称为“三神”,就是用面蒸的羊、牛、猪。献祭的东西都是有严格的规定,有三旗、七旗、十二旗之分。不仅祭品要干干净净的,就连进祠堂的人也必须穿得干净整齐。祠堂不能随便进,进去的时候按顺序、辈分,无论年龄大小,凭着辈分依次进去,一辈一辈拜完后,最后才轮到辈分低的拜。一些身在外地的人也要在清明这一天回来祭祖。所以,清明这一天是祭祖的高峰时期。
除了祭祖之外,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还有两个独特的地方。
第一,在生子、行冠、婚嫁、丧葬以及家训等各个方面。
西文兴村柳姓人家嫁女儿时又这样的情景:姑娘的家人迎接新女婿时,一定要亲自步行到村口。在送姑娘走的时候,要由其家里的男性长辈背到停在村口的汽车上。迎亲的队伍到达男方家以后,姑娘必须自己下车跑进婆家。而且在婚礼举行的前七天里,家里的长辈一定要到祠堂里去祭拜一番,以告慰列祖列宗这一喜讯,并且希望家族中的祖宗们可以赐予祝福。这些都是柳氏家族对于婚嫁比较独特的做法。
第二,在生育、孩子成长、家教等方面。
少数民族都喜欢在身上佩戴一些饰品,这些饰品除了有美观的作用外,还有就是辟邪,或者是求神庇佑的作用。按照柳氏家族的风俗习惯,从小孩一降生就开始佩戴一个象征着让神仙保护的饰物,如果不能佩戴,就是让邻家的孩子代替他戴起来。从一出生一直要戴到13岁,每年都要佩戴一个,到13岁时刚好戴上13个,各种各样的颜色,满13岁就不再佩戴了,因为他们认为神仙只保护小孩子到13岁。
在柳氏家族的生活当中,每一种礼俗都有一整套程序和各种仪式。对于不同的礼俗,都有铭文定律,千百年来,这些有章有节的做法不止使自己家族受益匪浅,而且在周边四乡五邻的家族中也广为效仿,一直延续至今。这些习俗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的,这都显示了这个大家族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