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节日,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地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婚姻是人生大事,古代的时候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人们的思想变得开放起来,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那么就可以自行注册结婚。
在蒙古族内,它的传统婚礼被认为是一部史诗,读起来非常有韵味。蒙古族的婚俗就像是一部有着完整的,且故事性曲折的套曲,它以独特的礼俗形式、艺术手段,向众人展现了它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和草原上的生活,整体反映了蒙古族的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蒙古族婚俗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它有什么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呢?
首先是订婚送礼。如果蒙古族的小伙子喜欢上哪家姑娘,就可以找媒人,让媒人帮自己去说亲,媒人会带上一些礼品,比如:白糖、茶叶、胶等,这些礼品用白色的手巾包裹着,象征着和谐、旺盛和美好的意思。
如果女方家收下礼品,婚事就可以按照程序进行。随后男方和父母都会到女家来,带上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的礼品,这样才算正式的求婚。像这样求婚的礼数,一般要进行数次。男方送来的礼物被女方收下后,就表示同意订婚,所以男方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果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桩婚事便真正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的时候,男方还要给女方送一次礼,这次礼物一般是一只煮熟了的整羊,另外还有酒、茶、哈达等;女方也不能怠慢,必须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相互敬酒,并且家长给出祝福,最后对歌庆贺。
《蒙古秘史》中记载:当年成吉思汗看上了德薛婵家的小女儿,于是便央求媒人去求亲,但是德薛婵家的意思,成吉思汗就是弄不清楚。正当要放弃的时候,德薛婵说道:“婚姻乃大事,如果求一次婚就成了,那就显示不出庄重来?所以要多求几遍,这样才能同意啊,而且这段婚姻也会被人尊敬;如果少求几遍,就同意婚事啊,那么会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
然后是确定婚期。既然女方答应订婚了,那么男女双方就得选择吉日,这个吉日要由男女方共同杀鸡占卜选定。在当天,由女方的父母与媒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得准备好酒肉,热情招待。新娘到后,要和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然后在鸡肝上观看纹路,要由蒙古族的族人观看吉凶如何,如果不吉利,那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直到鸡肝出现吉祥的纹路为止。看纹路是蒙古族人的一种民俗,就像我国古代用龟甲占卜一般,每一个纹路都有对应的凶吉寓意。
之后,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两人面前都会放一碗酒,酒水很普通,但是碗边被抹上酥油,先各自喝一口,之后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后,两人还得共同招待媒人和所有客人,感谢别人送来的祝福。结婚的日子定下后,由男方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聘礼,前往女方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
聘礼的多少,没有规定,主要是根据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像蒙古族农业区,大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等较贵重物品为聘礼;牧区则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女方这边也不能白收,女方家需要陪送与男方的聘礼相对应数量的嫁妆,甚至还要多。陪嫁的东西一般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因此,蒙古族的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双方谈妥后,男女两家会一起准备婚事。在蒙古族,哪家姑娘要嫁出去,哪家小伙子要娶亲,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因为双方都在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到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愤。双方会通知亲朋好友,光临贺喜。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家里的猪肉和酒贴上红纸,表示喜庆,然后送到女方家,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在婚礼当天,每一个新郎都有自己的迎亲队伍。他们按照习俗,早早地出发。在路上,新郎是不能和别人说话的,一些都是有陪郎(伴郎)应酬和周旋。新郎一方到达新娘家后才能说话,女方的亲人们会给新郎及其亲友献上哈达、敬酒、互相问安。接下来,按照蒙古族传统习惯,就得敬神了。新郎由主婚人陪着给神佛上香、敬酒、磕头。
敬神仪式结束后,由男方主婚人介绍新郎叩见岳父岳母,以及见过诸位尊长。之后是求名问属宴,这是由女方家里安排的第一道宴,就是用酒菜款待新郎、迎亲人员及双方亲友。“求名问属宴”,这是蒙古族娶亲的特色之一,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想要表达出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都是不知道对方乳名的,在女方这边,她的兄嫂和姐妹会戏耍新郎,让男方猜出新娘的姓名。当男方猜不出来的时候,男方会问新娘,而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这时,由男方的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为止,这样,“求名问属宴”才算结束。
紧接着就是“献茶歌”活动。活动开始时,女方家开始装扮新郎,其装扮是要按照新娘母亲的要求。“献茶歌”也有讲究,女方的嫂子站在蒙古包的中央,拿出银碗,放入粮米,之后在碗中划出吉祥的图案,之后才能新郎换衣服。
女方家设的第二道宴叫做“沙恩吐宴”。这个宴会通常在晚上的时候进行,这是新娘出嫁的宴,也是最后的离别之宴。在宴席上,新娘、新郎、女方的嫂子和姑娘们围坐在一桌,先唱《沙恩吐宴歌》,这首寓意着儿女联姻。男方家能说会唱的人就要唱歌:“小小的嘎拉哈,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小小的嘎拉哈,连着血肉连着心,只要嘎拉哈在,连着男女两家亲。”
宴会结束后,婚宴到了高潮的部分。新娘终于要嫁人了,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型,穿的衣服都是崭新的。衣服上的配饰很精细,处处显示出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由新娘的弟弟陪着送去男方家中,新娘依依不舍地和家人道别,闹了一夜,之后大家踏上回家的路程。新娘到了新郎家也有规矩,一对新人先不下马车,他们坐在马车上绕蒙古包走三圈,然后进行拜火仪式。两堆熊熊旺火燃起,新郎新娘从火堆中穿过,表示接受火神的洗礼与祝福,蒙古人认为,这会使他们的爱情更加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婚后第二天,夫妻两个是要行回门礼,就是回到女方家去,那个时候岳父岳母会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之后才能拜天地和祖先。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新婚夫妇两个之间十分讲究礼仪,他们不管碰到什么人,都要向别人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祭拜祖先,将他们即将成亲的消息告诉祖宗。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夫妻两个会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上祖坟,他们会带上丰厚的祭品。回来后,新郎新娘要烧水给长辈和同伴们洗脚。在婚后7天内,新娘都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去别的地方住,直到七天结束,才能过正常的婚后生活。
蒙古族婚俗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它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宝贵的遗产。蒙古族婚俗至今还在通用,足以表现出它不朽的魅力。我国著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曾经给予蒙古婚俗评价,他说:“蒙古族就像是一本百科知识书一样,以礼俗的形式和艺术的手段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它是进行蒙古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口传文化遗产,是有科学的艺术的双重价值。”蒙古族的婚俗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它将在蒙古族内永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