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12100000004

第4章 突破自我,在隐藏中发展

成大事的人要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因为如果你要做事业,却总是锋芒毕露,唯恐别人不认识自己,遇到一丁点事情就大喊大叫,那么必将遭到别人的厌烦。如果你针对的是朋友,那么他就会疏远你,从而断送了你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如果是敌人,那么他就会怀恨在心,趁机下绊,在你成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更为严重的是,你的“原形毕露”,也许会让朋友变成敌人。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隐藏自己。在隐藏中发展,你才会走得更远。

1.韬光养晦——做个真正聪明的人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如何使用自己的聪明。他们往往深藏不露,不到火候不会轻易使用,而且一定要貌似平常,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地耍小聪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不利于使我们获得成功,还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一个人,如果不自我表现,反而能出人头地;不自以为是,反而能脱颖而出;不自我夸耀,一定会获得进步。在出将入相的过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深藏不露;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耍小聪明,尤其是在政治谋略中,“小聪明,大糊涂”是万万要不得的。三国时代的杨修恰恰犯了这个错误,最终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是一位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但是他的聪明反而断送了他的小命。

有一次,刘备亲自率兵攻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率领40万大军前来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互有攻防。曹操屯兵的时间长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刚好厨师端来一碗鸡汤。看见碗底下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问曹操要晚上的守夜的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于是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大惊,请杨修来到帐中详细询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肉,丢掉了又觉得可惜。现在进攻又不能取胜,撤退又怕人笑话,再待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明天魏王肯定会打道回府。”夏侯惇听了也很信服,于是营中的将士们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趁机把他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原来,杨修平日为人恃才傲物,多次触犯曹操,造谣惑众只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借口。

曹操有次兵出潼关,到蓝田看望蔡邕的女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回头问众谋士,谁能解开这八个字,大家都说解不出来,只有杨修说知道怎么解。曹操叫杨修先不要说出来,让他再好好想想。告辞后,曹操上马走了三里路,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八个字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路的时间才思考出来,可见他的才思远不如杨修,由此难免让他对杨修产生了一种嫉贤的心态。

几次三番,杨修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他的聪明,在一个懂得韬光养晦的人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而是大愚蠢。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之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算聪明吗?显然不算。多少来,他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一点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不处处表现小聪明,那么很可能会飞黄腾达。

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显然,这并不准确,主要原因还应该从他自身找。其实,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

曹操是何等聪明的人,在他跟前,愚笨的人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会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之人,既要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等闲之辈,又要给别人留足够的面子,事事为他着想,如此,别人还能成为我们的贵人。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换句话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一味耍小聪明,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而且往往还会成为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

耍小聪明的人有两种灾祸:一种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祸,一种是自己会把事情办坏。小聪明可能会使你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前程,永远不会取得真正伟大的成功。

从杨修的死,我们得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其一,不可恃才傲物。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为人办事也算爽快,而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但这恰恰犯了曹操的大忌。殊不知,有些人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而杨修却不懂得这个道理,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人,能不碰壁吗?

其二,不可耍“小聪明”。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得看透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表面的聪明使他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过分外露和无节制地滥用,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成为失败者。

2.做人不能太露锋芒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并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会却给别人压力。成大事者应尽量避免锋芒太露。

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别人知道他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总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这样一来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法,但若仔细观察周围,那些处世已有年头,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往往与你完全相反。他们个个和光同尘,毫无棱角,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胸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都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的人便成了你前进的阻力,成为你事业的破坏者。行动太露锋芒,便要惹来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事业的破坏者。环视四周,到处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连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立身扬名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行太露锋芒的缘故。言语之所以太露锋芒,行动之所以太露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而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已经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自己。初入社会,他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得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他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

俗语说,久病成良医,陈先生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之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三缄其口。但即使不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自己吗?那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工作。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3.深藏不露能成事

与人交手时,如果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对手抗衡,或者时机尚未成熟而不宜硬碰时,就要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道理。这样既让对手轻心大意,又给自己赢得储蓄力量、进行反击的时间。

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后,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的话,他总是唯唯诺诺。纳赛尔为此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满意地讲:“只要萨达特不老说‘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我就会觉得舒服些。”

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得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就会立刻纠正,与纳赛尔的信徒保持一致。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纳赛尔考虑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西提名为继任者。但是三年之后,经再三权衡,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小等原因,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择萨达特为其继任者。同时,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1979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争夺者们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互不相让。后来出于政治妥协,把平日最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宝座。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位看来不起眼的萨达特,一旦继任总统,竟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迅速控制了政府权力。由此看来,萨达特这位“是是上校”是真正掌握了做大事要善忍的精髓。

所以,向对方示弱乞怜,在此前提下巧妙借助对方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的必备条件,但是在忍让时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一定要抓住一切时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韬光养晦,伪装自我不仅要能忍,而且要能熬,忍别人对你的颐指气使,忍众人鄙视嘲笑,熬则是要随时做好长时间伪装。任由别人评说,反正不还口,“是是上校”就是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熬出来的。

4.能忍会磨——要善于伪装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标榜自己的个性是外露还是含蓄,也不可能随便给谁贴上标签。相反,大多数人却在追求“二合一”式的为人规范。给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里可能隐藏着什么不便明言的小秘密,而那些老让人觉着阴险的人,则可能张口闭口称自己是个直肠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

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隐忍型的。外露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介,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这种人花花肠子自然少,不记仇,不整人,但也缺少婉转回旋的能力,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风骚。隐忍的处世者则显得更加深沉,心里装得住货,喜怒不露于言表,比较圆滑世故,能屈能伸,懂得以柔克刚。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

中国古代帝王之中,隋炀帝等是一个喜怒不露于言表,善于伪装自己的处世高手。

隋炀帝杨广在登基前,本是隋文帝的次子,文帝早已内定的接班人原是杨广的同胞哥哥——皇太子杨勇。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将来做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可谓煞费心机。

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珍惜国力,崇尚节俭。他的妻子独孤皇后深得文帝宠信,政见常与文帝相和,宫中称为“二圣”。独孤皇后有两大特点:一是节俭,反对奢侈;二是嫉妒,反对男人纳妾,尤其反对男人与妾生养子女。这是一个具有奇异癖好的女人,她不但自己吃醋,也为别的女人吃醋,朝中有谁纳妾,即便再有才能也得不到重用。

太子杨勇是个大而化之的花花公子,疏阔豪爽,不拘小节。母后独孤氏最讨厌男人有姬妾,杨勇却偏偏有很多姬妾,而且生有很多子女,以致妻子郁郁而死。父皇杨坚最讨厌大臣花天酒地,杨勇偏偏喜欢音乐歌舞,宴饮达旦。这本来都是一些小小的缝隙,但已够杨广有计划地楔入。

杨广表面只有妻子萧妃一个人,仅此一点就使独孤皇后高兴。其实,杨广同他哥哥一样,也是个纨绔子弟,声色之徒,但他在父母面前,将这些斑斑劣迹统统掩盖了起来。每逢父母来他家,他都将娇妾、美姬藏于密室,只留老丑者穿上普通衣服侍候在左右。他还撤去华美的屏帐,改用廉价的素缣;弄断乐器的丝弦,使其落满厚厚的尘土;更有甚者,他掐死庶出子女,以示只和正妻生儿育女。从而显示自己处处以父母为榜样,勤俭持家,不近声色。杨坚夫妇见状不由大喜。老夫妇每派人到儿子们那里,杨勇只把他们当仆人看待,杨广却和妻子双双站到门口,亲自迎接,致送厚礼,于是老夫妇耳畔听到的全是赞扬杨广的声音。

杨广出镇江都,每次入朝辞行时,都痛哭流涕,依依不舍,父母看儿子有如此孝心,也不禁流下眼泪,不忍他远离膝下。杨广知识程度很高,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待任何人都很诚恳,且谦虚有礼,尤其曲意结交了很多朝廷重要官员。他所展露出来的,完全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圣君形象,具有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英雄性格和救国救民的圣贤抱负。节俭、朴实、谦恭、虚怀若谷、好学不倦、礼贤下士、不爱声色犬马等等,总之,集人类美德于一身。

一切表演完成之后,杨广便把“谋反”的罪名罩到杨勇头上。杨坚下令将杨勇贬为平民,囚禁深宫,改立杨广当皇太子。杨广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阴谋。

几年之后,杨广隐藏已久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当父亲病危,杨广被召入宫中侍奉时,他内心的兴奋使他无法再继续控制自己,他很快就对老爹最宠爱的陈夫人动了色心。后来事情败露,杨坚大怒,但此时已经后悔莫及。杨广不久就派亲信闯入宫中,将病重的隋文帝杀死。

杨广杀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他的美丽庶母陈夫人睡觉,第二件事就是派人驰赴长安把他那早已罢黜的哥哥杨勇杀掉。杨广从开始采取夺嫡行动,到他行凶之日,历时十四年。在这段漫长岁月中,他一直保持伪装,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杨广竟做得天衣无缝,可见他具有绝顶的聪明。

当然,杨广的行为是不值得我们提倡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把握好藏与露的关系。何时当露锋芒,是没有定规可循的,只有伺机而动才能成大事,否则只会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一般来说,置身官场,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比如党羽还不够众多,威望还不够高,不及别人的情况下,必须韬光养晦,做到深藏不露。但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永久的藏下去,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立刻脱颖而出。

民国骁将蔡锷将军,在与袁世凯斗智中,把韬光养晦这一谋略运用得十分娴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想拉态度暧昧的蔡锷入伙,便以组阁为由,召其进京。蔡锷明知是调虎离山之计,却毅然离滇北上。面对袁世凯的笼络,他抱着放弃的态度,整天饮酒狎妓,在八大胡同流连忘返。

尽管如此,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监视蔡的行踪。不久,袁氏称帝,蔡内心作痛却不动声色,晨颜劝进,晓谕部下拥戴帝制。另外,蔡还整天与袁氏帮凶六君子、五财神、八大金刚等人周旋,甚至助其筹备登基大典。不久,袁氏疑虑稍减,拿出巨款收买蔡锷。蔡暗中把钱存下,以作日后举事的经费,而表面上则更加沉溺于酒色,还经常留宿名妓小凤仙之处,甚至为口角闹到法庭,要与夫人离婚。这下子,袁世凯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对此,蔡锷仍无什么反应,反而整日忙于广置田产,修造房屋,收集古玩,连公府召见也难得一见蔡将军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完全放松了对蔡锷的警惕。蔡锷感觉到时机成熟,便悄然离去,赴天津,去日本,转道海上至云南,举起护国讨袁的大旗。至此,人们方才领略其韬光养晦之计。

做事时,懂得藏匿,不动声色,使意图不为外人所知,才最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因为这种韬光养晦的方式,能为你在做事时少去许多不必要的阻碍,进而增加许多想要的帮助。

5.学会夹起尾巴做人

夹起尾巴做人,这里面隐含着深刻的人生进退哲学。大丈夫要学会相时而动,趋利避祸,这样才不至于被人算计,遗恨终生。所以很多时候,自己明明有才能、有见地、有抱负,但也要懂得深藏不露的策略,从而到关键时刻厚积薄发。

同样具有耀眼的才华,同样在社会中奋发,有的人能卷起万丈狂澜,干起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有的人,却只能在浪涛中扑打了几下就沉入海底,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有的人如水面泡沫般瞬间消逝,成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有的则被波澜冲刷、涤荡中,成就一番作为。纵观人类历史长河,阅尽古今风云人物,可以发现,凡能够做到不形于色、不形于言,善于隐态藏锋,匿壮示弱者,大都能够顺利走过人间的坎坷,不断交上人生鸿运。

清朝末年的醇亲王奕譞,便是个善于在必要的时候,懂得夹起尾巴做人的人。他在血雨腥风、瞬息万变的清末政治风云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成为权重一时的人物,所依靠的不仅仅是运气。

醇亲王奕譞是清咸丰帝的弟弟,他的福晋(即夫人)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他不仅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七爷”。

奕譞年轻时曾热衷于清廷内部权力争斗,他在热河时就与慈禧太后联合起来,秘密发动政变,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以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但是,不久他就看到清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特别是比他功劳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过而险遭罢斥之祸以后,奕譞的处世态度顿时大为改变,时时事事谦恭谨慎。他特意命人仿制了一个周代的欹器,这个欹器若只放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满了水,则会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譞便在欹器上亲自刻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铭词。

1874年,同治帝驾崩,无子嗣,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说,欲立奕譞的儿子载湉为皇帝。听到自己的儿子被选立为皇帝,奕譞不但没有丝毫的兴奋,反而被吓得昏倒在地,碰头痛哭,被人搀扶而出。奕譞深知慈禧太后气量褊狭,待人凶狠无情,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也时常遭到责骂虐待,自己的儿子一旦为帝,如羊入虎穴,不但儿子时刻有忤旨杀身之祸,就连他本人也难免为慈禧太后所疑忌。因为他的儿子要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虽然与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将来他的儿子大权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为太上皇,这就会损害到慈禧太后的权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权力欲望非常炽烈,这是她万万不能容忍的。

为了远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迹,奕譞一面言词悲悯地恳请罢免一切职务,表示要“丧尽余生,与权无争”;一面又秘密地向慈禧太后呈递奏折说,将来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绪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贵,道遭所尊亲”的例子,要求给他加些什么尊号,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将那些提倡建议的人视之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奕譞这种深刻的远见卓识和洞察力果然得到了验证,在光绪帝继位的第15年,果然就有一个官员上疏清廷,请求尊奕譞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后见疏大怒,拿出奕譞以前的奏折,下谕痛斥此人以邪说竞进,风波很快便平静了下去。

在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奕譞这样具有皇帝本生父特殊身份的人,更容易遭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但奕譞谦虚谨慎,不因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扬,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的生父而沾沾自喜,他做人低调,处事谨慎,懂得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而且还赢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

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不例外,如果不懂得夹起尾巴做人,就会处处碰壁。

有一位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分到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工作,从事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他认为自己是学这个专业的,自以为比那些原班人马懂得多,刚上班时,领导也摆出一副“请提意见”的派头,这种气度让他受宠若惊,于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见,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的工作程序、机制与发展规划,都一一列出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领导表面点头称是,同事也不反驳。可结果呢,不但没有一点儿改变,他反倒成了一个处处惹人嫌的人,被单位掌握实权的某个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一年多竟没有安排他具体做什么事。他只好炒领导的鱿鱼,跳槽走了。临走时,领导拍着他的肩头:“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让你走,我还准备培养你当我的接班人哩!”那位研究生一边玩味着“太可惜”三个字,一边苦笑着离开了。

那位出道不久,涉世未深的研究生虽然精神可嘉,但却未能懂得适时弯腰做人的道理。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只能你去适应这个社会,不能让这个社会来适应你”,你纵然有再大的抱负和才华,也只能先隐藏和掩盖起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也是做人“少长脾气”的一种表现。

6.傲慢之人招人烦

人们常常注意到,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就是一种自私的心理,并且这三者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会使你孤陋寡闻、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而其中危害最深的就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傲慢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时常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与一知半解相结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它常常会导致事业的失败。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知识越多,学问越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被奉为千古宗师的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架子会使人感到难堪。

相传,南宋时江西有一名士,为人傲慢之极,凡人不理。有一次,他提出要与大诗人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他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盐幽菽来。名士见到杨万里后,开口就说:请先生原谅,我们读书人实在不知道配盐幽菽是什么乡间俗物,所以无法带来。杨万里则不慌不忙,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菽也”。

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其实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时名士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后悔自己不该为人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平等待人。

(1)防止傲慢首先要认识自己。

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为有钱财而不可一世,要么自以为有权势而压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还有能人在前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傲慢的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世,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傲慢的一剂良方。

(2)防止傲慢还要做到平等待人。

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待人要切忌“势利眼”。古人云“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而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

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时时加以维护。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平等。

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切勿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人人都谨防傲慢,那么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7.办事做人要懂得隐藏自己

西方的教育重视“表现”,主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否则就和没有能力是一样的。他们不但处处表现自己,还要随时告诉别人自己表现了些什么,甚至还随身携带着相关文件,以资佐证。

我们东方人做事,当然也明白“表现”的道理,知道“老虎不发威,很容易被当作病猫”。不过,我们更了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惨痛苦境,在表现之前,先做好“到达车站,先打听一下当地的情况”的准备工作。我们做事的态度是,“表现不表现不是问题,怎样表现才是问题”。

姑且以拿钱财为例,西方人通用信用卡,往往还要把金卡拿在手上亮相,这便是“表现式”教育的结果。

只要站在商店门口,看见玛丽持卡购物,便知道她身上有信用卡。财不露白,如此怎么能够不露白呢?如果歹徒尾随玛丽,喝令她交出信用卡,然后将她打昏过去,便可以持卡购物。就算玛丽有信用卡保险,但若是歹徒不过分心狠,只是小额采购,也很难被逮到。再退一步,即便歹徒被捕判刑,玛丽也已经受到惊吓,甚至皮肉受伤,这些并不是因为抓到歹徒就能挽回得了的。

我们中国人身上口袋特别多,又懂得把钞票分开来放。每次抽出一两张,谁知道用你完了没有?歹徒站在商店门口,亲眼看见我们把钞票从口袋里拿出来,却很难判定我们口袋里还有没有钞票?万一尾随老半天,口袋里只剩下一些零钱,岂不是倒霉到极点?可见财不露白,精明人都是这样做的。

我们习惯在家乡使用钞票,到国外持卡购物,除了入境随俗、旅行时方便携带和使用之外,恐怕和财不露白也有一些关系。

“我身上现金不够,请你先支付一下好吗?”

“你不是有金卡吗?签个名不就行了,怕什么?”你看,吃亏的毕竟是身上有卡的人,不是吗?

“请问一共需要多少钱?我看看现金够不够。”没有信用卡的人,才能够以此来考虑划不划得来。

若是身上有卡而这样说:“要多少钱?说出来先让我考虑考虑。”对人对己,总不如前面那种说词来得自然、有弹性。

生活中,一些人表面上看起来鬼鬼祟祟,实际上只不过是躲躲藏藏,不到关键时刻不显露。换句话说,有能力终究是要露的,但是时间、空间、人事如果有一样不合适,那就不要乱露,以免招来不必要的困扰,徒增自己的苦恼。明白这种道理的人,才能够了解下述案例中的情节,而不至于老羞成怒,发混账气。

初到陌生的地方,就摆下地摊,准备卖艺兼卖药,不料侵占了当地恶势力的地盘,触怒了当地的老大,不但卖艺不成,反而被打得头破血流。这种惨痛的经验,会逐渐使我们养成“到达车站,先打听打听”的习惯。就算有实力,也要先行深藏不露,观望一阵子,看看情况再作定夺。

有人说“有能力一定要表现”,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比较肤浅的思考方式,往往“不表现则已,一表现便成为众矢之的”,逃也逃不掉。

现代人知识水准普遍提高,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现代人”受骗呢?按理说,有知识的人不容易吃亏上当才对,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很多高学历的人一下子就可以被骗,甚至被骗好多钱,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人太自信,认为自己真的知道,而且不知道(也许是不屑于)保留余地,马上就说出来。时时把自己暴露在亮处,让人家看得清清楚楚,当然很容易受骗。存心骗人的骗子,一定设法摸清对方的底细,看清楚对方的弱点,才能够顺利完成诈欺的勾当。问题是现代人普遍警觉性偏低,又喜欢表现,所以骗子的机会特别多,成功的机率也特别高。

当部属的,若不是准备和主管翻脸,想来不会直接问,“什么时候可以调薪?”就算是承办人员,也会委婉地问“大概什么时候调薪比较妥当?”这种事情,时机成熟的时候主管自然会说出来,用不着部属来操心。

聪明的部属,即使知道什么时候调薪,也会假装不知道。这种大家都想知道的讯息,不要剥夺上司发表的权利。有人问起时,部属可以说:“最好问问我们的主管,他比较清楚。”相信主管听了,都会对这样的部属另眼相看。若是有问必答,一下子就说出答案,请问置主管于何地?深藏不露,并非完全是上级的修养,基层承办人员有时候也应该随机练习,以增进自己的功力。

8.才不外露能成大事

精明人待人处世,特别要注意藏锋露拙,匿强示弱。这里所说的要藏锋露拙,并不是要你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惹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一味孤芳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别人也会因此千方百计让你过不去。

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韩非(约前286—前233年)与吴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书立说,鼓吹社会变革。他的著作流传到秦国,被秦王嬴政看到,极为赞赏,设法邀请他到秦国。但韩非才高招忌,入秦后,还未受到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诬陷,屈死狱中。

宏图未展身先死,这样一来,纵使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呢?如果韩非不是招摇才华,而是谦卑抱朴,等待时机,或者另待明主,或者婉转上奏,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以施展,相信他不会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也会成为一代名臣巨相。

有成语曰“锋芒毕露”,锋芒本是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

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平时最好插在鞘中,不到关键时刻,切务拔剑出鞘。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失败。尤其是想要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甚至还会失去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的人应该隐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待机而行动。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祁公告诫他说:“你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不够你施展作为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不这样的话,对做事没有好处,只会招惹祸端。”

杜祁公又说:“我为官多年,担任过许多职位,感触很深。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不方不圆,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谐的原因啊!”

洪应明的《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意思是说: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这正是“隐者高明,省事平安”之谓也。

自古就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的说法,意思就是人的才华不可外露,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嫉恨,从而使你的事业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

生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要学会隐藏自己,只有在隐藏中暗暗发展,才不会使你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在自己成功的道路上人为的设置众多障碍。才不外露,是智者的行为。

9.逆来顺受,终能成事

逆来顺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方圆处事的手腕。当一个人面临着受人欺负的境地时,你必须得“受”着,因为爱过来就佛,受不了就变鬼,这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

会办事的聪明人,在做事的过程中都会忍耐,也就是头皮硬,必要的时候,一个栗凿凿到头上不仅能挨得住,还要笑脸相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天大的事都要忍一忍,不要把面子看得太重,骂我也好,打我也罢,只要于办事有益,于前途有利,都没什么关系。在这一点上,黎元洪做得可谓一流。

清末黎元洪在湖北时,一直位于张彪之下。张彪是张之洞的心腹,因娶了张之洞一个心爱的婢女,人称之为“丫姑爷”。张彪嫉贤妒能,对黎元洪十分反感,加之当时报纸都赞扬黎元洪而贬低张彪,这使张彪心怀不满,常在张之洞面前进谗言,诋毁黎元洪。

张彪在进谗言的同时,还以上级之便,百般羞辱黎元洪,想让他因不能忍受耻辱而离开军队。张彪的手法非常恶劣,甚至曾经当着士卒的面罚黎元洪下跪,并将黎的帽子扔在地上。黎元洪忍受着百般欺辱,不动声色,脸上毫无怒容,因此张彪对他也无可奈何。

然而,黎元洪决非甘为人下者。他明知张彪欺侮自己,却不与之争锋,而是“平敛锋芒,海涵自负,绝不自显头角,以防异己者攻己之隙。”

后来,张之洞任命张彪为镇统制官,但军事编制和部署训练却要黎元洪协助。张彪不懂军事,黎元洪呕心沥血,为之训练。成军之日,张之洞前往检查,见颇有条理,就当面称赞黎元洪,黎元洪却称谢说:“凡此皆张统制之部署,某不过执鞭随其后耳,何功之有?”张彪听了黎元洪这话,心中十分感激,二人关系自此逐渐融洽。

1907年9月,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东三省将军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赵尔巽看不起张彪,要以黎元洪取代张彪,黎元洪坚辞不受。同时,他又面见张彪,告之此事,建议他致电张之洞,让张之洞为其设法渡过难关。张彪一听,心中大惊,立即让其夫人进京运动,结果是张之洞来函,才保全了他的职位。这样一来,张彪对黎元洪更加感激,张之洞亦认为黎元洪颇有诚心,叹谓:“黎元洪恭慎,可任大事。”

实际上,黎元洪心里清楚,虽然张之洞已离开了湖北,但在北京当军机大臣,仍可影响到湖广总督的态度,如果黎元洪在张之洞离鄂之后,即取其宠将职位以代之,不但有忘恩负义的嫌疑,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更为重要的是,黎元洪通过“忍”以及帮助张彪,使张彪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等于在湖北又有一个助手,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在关键时刻帮自己的忙。

1911年10月上旬,湖广总督再次易人,此人对黎元洪极不信任,但此时黎元洪与张彪关系早已改善,因此并未影响到他的官职。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还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也有是非曲直,能分青红皂白。所以,要成就大事,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受”的就一定要能“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其实,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就是在“忍小取大,舍近求远”上见出高下,决出雌雄的。更确切一点说,这是一种“受”功的较量。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之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是赶快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

项羽则与刘邦容忍的态度正好相反。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后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被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

楚汉战争之初,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灭掉。当时项羽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鸿门,而刘邦只有十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仅相隔四十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厚着脸皮,低声下气,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第二天一清早,他又带着张良、樊哙等人,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

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但实际上刘邦却是以忍换来了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自己力量发展和壮大的时间。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历史告诉我们,当你还没有充分的实力时,忍耐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种时候,做大事者,就要能够审时度势,不把那些小耻小辱放在心上。刘邦的忍,可以说给后世欲成大业者树立了一个榜样。唐初的李世民就是像刘邦一样,能忍则忍,保存实力。同时,他是边忍边动,后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相互勾结,多次陷害立有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间一场生死拼杀在所难免。

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屡次进言,劝李世民早作打算,抢先动手。李世民每到这个时候,都会面现苦容,叹息不止,说:“我们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纵是他们的不对,我又怎么忍心呢?还是委屈一下吧,时日一长,他们也许会知错有改,一切就烟消云散了。”

大家都十分着急,深怪他心有仁念,坐失良机。李世民对此表面上置若罔闻,暗中却把心腹将领尉迟敬德等人找来,对他们说:“你们的好心,我岂能不知?不过现在我们安排未妥,事无头绪,又怎能草率行事呢?事若不密,为人察觉,只怕我们先得人头落地了,还望各位详作筹划,切勿泄露。”

李世民边忍边动,加紧布置,由于他表面从容,处处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被欺骗,暗中得意。他们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实施整倒李世民的计划,觉得只要假以时日,不愁大事不成了。

不久,有报说突厥兵犯境,李建成便保举李元吉为帅,带兵迎敌。李元吉请求李渊把秦王李世民的兵马归他指挥,李渊答应了他的要求。李世民和追随他的文臣武将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阴谋,李世民见群情激愤,便故作痛苦的模样安抚众人说:“皇上既已同意,看来我只能束手待毙了。这是天意,我又能怎么样呢?”

众人见此,信以为真,不禁泣泪苦劝,有的甚至还要告辞而去,以示抗议,只有几个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声色。

这时,又有人进来密告李世民,说太子与齐王早已定下计谋,只等李世民等人给齐王出征送行时,便要密伏勇士,趁机全部杀光,然后太子登位,封齐王为皇太弟。

众人闻此,情绪更为激动。李世民见火候已到,这才长叹一声,对众人说:“我是被逼如此,各位都是明证。事已至此,只有先发制人,我们才能铲除强敌,保全性命。”

李世民分兵派将,埋伏于玄武门。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上朝在此经过,伏兵齐出,他们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砍杀。

没过多久,李渊便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10.以屈求伸,要有牺牲精神

成大事者一般都是顺应环境的,因为多余的摩擦和抵抗,对成长来说,是一种阻力,也是一种束缚。有时候,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特定的目的而改变自己,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牺牲,这种顺应可以说是人类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

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时就屈,可以伸时就伸。屈于当屈之时,是智慧;伸于当伸之时,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巅峰。

大丈夫与苍天大地相参合,这不叫虚夸狂妄;随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薄席,可卷可张,这不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而又坚毅,从不屈服于人,这不是出于骄傲暴戾。

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起他个直上九霄;伏,就伏他个如龙在渊;屈,就屈他个不露痕迹;伸,就伸他个清澈见底。这是多么奇妙、痛快、潇洒的情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善谋者应谋大局,谋长远,而不应与对手争一日一时之短长。以屈求伸,需要谋略者有聪明人的性格和牺牲精神。试想:如果一个人只会“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只懂得“大丈夫宁折不弯”,是断难达到做事的目的的。

晋景公宠用屠岸贾,整天游猎饮酒,不理朝政。这时梁山突然无故崩塌,屠岸贾乘机诬陷相国赵朔,晋景公就派屠岸贾率兵前去诛杀赵朔。赵朔的妻子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她怀有身孕,即将临产。赵朔自知难以幸免,就让庄姬到宫中母亲处避难,临别时,赵朔与庄姬约定,将来生下男孩,就取名为赵武,并委托家臣程婴来养育。

庄姬刚走,屠岸贾就领兵到来,将赵朔及其家人一百多口全部杀死。屠岸贾见少了庄姬,又听说庄姬有孕,就建议晋景公搜宫。景公考虑到自己的母亲很喜欢庄姬,不便搜宫,但答应如果庄姬生下男孩,就将其处死。不久,庄姬在密室中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按照孩子父亲的临别遗言,取名赵武。屠岸贾在宫廷内外密布明哨暗探,严密搜查,但每次庄姬都机智地将赵武藏过。屠岸贾找不到赵武,就悬赏千金捉拿他。

程婴见赵武在宫中处境十分危险,就同赵朔的另一个家臣公孙杵臼商量,定下了调虎离山之计,用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和荣誉来救赵武出宫。

一天,程婴跑去对屠岸贾说:“庄姬生下赵武后,找了个老太婆暗中抱出宫来,托我和公孙杵臼两个养育。我和公孙杵臼都是赵朔的家臣,我想万一公孙杵臼出面告发,那他就会得到千金的赏赐,而我却白白地断送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因此我就来告发了。”程婴还告诉屠岸贾,公孙杵臼把赵武藏在首阳山,不久就要逃到秦国去,只要屠岸贾亲自出马,立即前往,就能抓到。

于是,屠岸贾就让程婴带路,率领大批人马直扑首阳山深处,在一小溪旁找到一座茅屋。程婴指着茅屋对屠岸贾说:“公孙杵臼和赵武就躲在这里。”程婴先上前敲门,公孙杵臼开门出来,看见这么多士兵,转身就想逃跑。程婴叫道:“你走不了啦,司寇已经知道赵氏孤儿藏在这里,现在亲自来捉拿,你还是赶快将赵武交出来吧!”士兵们一拥而上,把杵臼捆绑起来。屠岸贾问杵臼:“赵武在哪里?”杵臼说:“这儿没有赵武。”

屠岸贾命令士兵搜查,在壁室中找到了一个婴儿,抱出一看,这婴儿的穿戴完全与权贵人家的婴儿一样,公孙杵臼一见婴儿被找到,就奋力来夺,但被士兵们死命抓住不能脱身。孙杵臼大骂道:“程婴,你这个卑鄙的小人!赵朔全家被杀时,我要你与赵朔死在一起,你说为养育赵氏孤儿应该活下去,现在主母把赵武托付我二人,你却又贪图千金之赏,出卖了赵氏后代。我的死算不了什么,看你死后有何面目去见赵朔”。

程婴被公孙杵臼骂得无地自容,就请求屠岸贾杀死公孙杵臼。屠岸贾命令士兵砍下公孙杵臼的头颅,接着又接过婴儿,使劲掷在地上,只听得一声啼哭,这婴儿就变成了一块肉饼。这时,程婴表面上虽显得若无其事,但内心深处却像刀绞一般痛楚。朋友的死难,世人的唾骂,更兼着被摔死的,正是程婴的亲生儿子。为了让赵武能出晋宫,程婴将自己的一个与赵武同日出生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冒充赵武,将屠岸贾引出都城。

屠岸贾离开都城后,对晋宫监视就放松了,加上又找到了赵氏的孤儿,就更松懈了对出入宫廷人员的盘查,一向与赵朔很友好的大夫韩厥乘机派心腹人员,假扮医生进宫给庄姬治病,把赵武藏在药箱里带出晋宫,藏在韩厥家中。

程婴随同屠岸贾回到都城后,不愿领取千金之赏,也不愿做屠岸贾给他的官,悄悄地抱着赵武逃到孟山深处养育。程婴抛弃家庭,背负着千万人的误解和唾骂,付出了莫大的代价。他亲自耕作,教赵武学习文化知识,历尽了千辛万苦,经过十五年的艰苦历程,最终把赵武养育成人。

后来,晋悼公执政,为赵氏平了反,诛杀了屠岸贾等人,任命十五岁的赵武为司寇,嘉奖了程婴、公孙杵臼的忠贞。他们的牺牲精神终于得到了回报。

同类推荐
  • 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50个效能定律

    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50个效能定律

    百余年来有层出不穷的企业管理理论。尽管纷繁,最终却只围绕一个问题:效能!“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做最多最好的事情?”本书告诉你最终答案。精心选取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50条效能定律,结合理论,详细地介绍运用效能定律的成功亮点,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创新,收获。
  • 优秀员工必备的10个竞争优势

    优秀员工必备的10个竞争优势

    本书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10个方面为您阐述:一名优秀的员工拥有怎样的能力才能在人才的角逐中不被“红牌罚下”,帮助您与老板友好融洽相处,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 让感觉跟着跑

    让感觉跟着跑

    一杯清茶,一缕光线,一本好书……轻轻抚慰,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智慧、美丽、梦幻、快乐……慢慢品味,人生永远在书香里跳跃。
  • 换个角度,你就是赢家

    换个角度,你就是赢家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切勿把想法固定化模式化,找到最佳的条件,从而实现成功的思维方法,具体论述了切忌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正确对待得失等。
  •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人生的价值何在?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追求生命的成功,追求生命的意义,这种成功和意义就是生命的价值。要想取得这种价值,就必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无限潜力,对自己很是忠诚。同时要培养自己的能力,要有大眼光,要懂得学习,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都可以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价值。没有谁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往往就是对自由的向往。一个人要想追求自由就不能有太多的得失心,就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财富并非金钱一种,包括自己的人品、才华等等都是难得的财富,比金钱更宝贵。懂得生命的价值还在于自己要懂得保全自己,不要将最宝贵的一次生命轻率地交托出去。
热门推荐
  • 魔神阎

    魔神阎

    引魂魔使,红莲蚀日。四魔不入,逍遥五道,游离正邪之间。天下无双,地劫涅盘。金身玉骨,遨游太虚,超脱三界之外。凌枫自一小镇出发,看他是如何站立在这边天地之间的。
  • 爱情手记之天使的眼泪

    爱情手记之天使的眼泪

    思念,思念在遥远的云端,那一朵朵雪白柔软的云彩。天使一遍又一遍回忆着,一声又一声呼唤着,一天又一天挂念着自己的爱人,就这样积累着自己的眼泪……秋天来了,就在这个满是回忆的季节里,天使终于流下了眼泪,化做千万滴雨水。倾盆着自己的思念,那永生的痛楚。情,天使为什么要与人那样被情而动?殇,人为什么要与天使那样为情而痛?
  • TFBOYS十年橙海依旧

    TFBOYS十年橙海依旧

    她孤身一人来到了重庆邂逅了当红偶像团体TFBOYS以及结识了这份路上最真挚的友谊
  • 天魔神决

    天魔神决

    以武证道,他创修真界传奇!天魔三部曲第一部《天魔神决》昌凡有着凄美的爱情,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精彩!
  • 非后即妃

    非后即妃

    一位大学刚毕业,到北京去试讲公开课的女生夏紫洛乘坐动车出事,穿越到一个架空王朝,醒来后不仅成了一个弃妃,而且在现代会跳各种现代舞及芭蕾舞的她还成了一个瘸子。尽管她是一个左相之女,但她的夫君在娶她的同时,居然同一天娶了右相的女儿,尽管她是正妃,可她的王爷夫君在她的大婚之夜去了侧妃的房!试看一个处女王妃,一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瘸子是怎样用她那滚滚的车轮碾过那个架空王朝,撼动那个时空,如何在那个逆境下混得风生水起的。
  • 赌神皇后

    赌神皇后

    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赌神之女,他曾经在拉斯维加斯赢了40亿美金,然而作为他的女儿,她却意外穿越,来到了古代,既然回不去,那不如玩完赌赌过日子,也不错,赌神之女怎么可能缺钱呢?不过这皇子怎么回事,才见过一次,怎么就赖上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临界

    临界

    王晋康是当代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其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20世纪最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生物学发现。语言典雅流畅,结构精致,构思奇巧,善于设置悬念,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很好的结合。他的作品常表现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题。本丛书收录王晋康大部分经典短篇小说以及一篇长篇小说,是王晋康作品的精华集粹。
  • 纯洁的田伯光

    纯洁的田伯光

    机缘巧合,一个纯洁的的少年被系统偶然挑中,拥有了一个特殊的《江湖》身份——轻功独步天下的“采花大盗”田伯光。从此,披着“田伯光”外衣的少年在这不可预支的江湖上,究竟有哪些奇遇呢?又将如何慢慢蜕变成长?请持续关注!~【原著剧情本书只会借鉴一部分,剧情之后的“大江湖模式”才是本书的重点,前期剧情发展都是在挖坑和铺垫】【本书是RPG角色扮演,所以主角只是有田伯光的身份,相当于只是一个名叫“田伯光”的玩家而已,此条切记!】【本书以轻松欢乐为基础,江湖生活为本色,网络游戏为外衣,承诺主角绝不称霸……】【最后一句:宝藏全在那里!去寻找吧!——于是,“大江湖”时代来临了!】PS:过年期间,尽量保持每天一更,等到过完年再恢复更新量,请各位看官谅解~
  • 神宗道

    神宗道

    黄河浊水、沙淀水清;天上神玺,形遁影空。灼夏寒冬,花开禽鸣。天地人、鬼仙神,六道轮回终破碎。一代神明起。处,高之高;见,远之远。宇宙之大,不过手心一握。人间之多,不过心头一念。沙现水浊,天地人,四季分明。千年后他再次重生,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物总会笑傲,是英雄注定被膜拜。重生的他从孩童开始,一步一步慢慢长大,一点一点变得强大。千年前的使命他再次义无反顾担负,为了人类,为了修真界,他唯有走上巅峰,才能重整命运。神宗道,道亦道.....
  • 落寞的时光

    落寞的时光

    马波涛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上学,辍学,和狐朋狗友们胡混。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被救赎……直到她的出现。她的美丽和纯洁几乎让他自惭形秽,他的人生从此出现了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