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900000002

第2章 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饮食养生的法则

讲究卫生

在饮食养生中,应该把卫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食物可以促进健康,但不洁的食物也很容易造成疾病和食物中毒。要使食物能够发挥促进健康的作用,除了进行合理的搭配与烹调外,还须重视饮食卫生。

我国传统的饮食历来就有注意饮食卫生的习惯,大学问家孔子就提出了一些食物不宜吃:“食饐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孔子在这里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食饐而竭”,就是说食物长时间存放而腐臭;“鱼馁”、“肉败”是说鱼肉腐败,这样的食品都不能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一些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但很多人对此尚未重视起来,这对身体健康和养生是十分不利的。“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吃东西前要洗手 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生吃瓜果要洗净 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选择新鲜的食物 为了食品烹调达到良好的效果,并防止食物中毒,选择新鲜的食物尤为重要。凡食物不够新鲜者,必须加以消毒后再食用;有腐烂变质,则必须停止食用。

不食用劣质食品饮料 有些人从街头的小商小贩手中购买一些食品和饮料。殊不知,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不喝生水 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烹调有方

合理的烹调可以使食品色、香、味俱全,不仅增加食欲,而且有益健康。不合理的烹调会损害人的健康。所以,在养生的时候,要注意烹调的技巧。

老年人因脾胃虚弱,烹调时更应多加注意。《寿亲养老新书》中说:“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粘硬生冷”。黏硬之食难以消化,筋韧不熟之肉更易伤胃,胃弱年高之人,因此而患病。所以,除了在烹调时注意色、香、味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养生饮食还主张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调和阴阳、寒热;应提倡温热、熟软,反对黏硬、生冷。

所谓“调和阴阳”,是指在助阳食物中,需加入青菜、青笋、白菜根、嫩芦根、鲜果汁以及各种瓜类甘润之品,这样能中和或柔缓温阳食物辛燥太过之偏;在养阴食物中加入花椒、胡椒、茴香、干姜、肉桂等辛燥的调味品,则可调和或克制养阴品滋腻太过之偏。

所谓“调和寒热”,是指体质偏寒的人的食物,烹调时宜多加姜、椒、葱、蒜等调味;体质偏热的人,则应少用辛燥物品调味,并注意制作清淡、寒凉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瓜类。

在养生饮食中,饭菜宜淡不宜咸,这也是烹调中要注意的一条原则。食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它对人体的作用一是调味,二是为身体提供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功能的钠和氯。但食盐不能多吃,许多调查表明,吃盐过多,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甚至癌症发病率都明显增高。一般来说,每人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食盐量最多不应超过6克。但也有特殊的时候,如盛夏季节,人们因大量出汗,体内盐分失去过多时,就要随时注意补充丢失的盐分。

冷热有度

有人喜欢喝很热的汤,吃很烫的饭,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吃出饭菜的“香”味,吃起饭来才过瘾;而有些人却喜欢食用过冷的食物,似乎这样才能够吃出味道来。殊不知,过冷过热,都是一种不科学的饮食方法,对于养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左右,过烫的食物温度可高达80℃左右,比体温高得多。口腔、食道、胃肠黏膜十分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若太烫食物进入食道、胃,往往会损伤其黏膜,刺激黏膜上皮细胞迅速增生,修复受损黏膜。如果常吃烫食,就会出现烫伤、修复,再烫伤、再修复的情况,天长日久,由于黏膜的过度增生,就可能使组织发生癌变,引起食道癌及胃癌。

过冷的食物对人体也不利。胃喜暖而恶寒,过冷刺激,会引起胃肠血管收缩,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胃蠕动节律变慢,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运化失调,食满腹胀,甚至导致呕吐、腹泻、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进食的最佳温度应该是暖食,即热不灼唇、冷不冰齿最为适宜。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说的是吃饭时细嚼慢咽对健康的好处。

中医对细嚼慢咽的养生作用有不少论述,如《千金要方》:“食当熟嚼”。《养生庸言》:“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千金翼方》主张“食无大言”,吃饭时专心细嚼,以利消化。中医学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提示口腔内食物的充分消化对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首先用牙齿把它们嚼碎,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口腔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使之转变成麦芽糖。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就明白了细嚼慢咽的重要。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分解,吞下去后必然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有时还会打呃。年迈之人,牙齿磨损,味觉减退,消化液分泌减少,为弥补消化功能退化的现象,老年人更需要慢吃慢喝,细嚼慢咽,切不可“囫囵吞枣”。

细嚼慢吃可使食物温度下降,不会烫坏食道和口腔黏膜,防止黏膜因反复灼伤、增生而恶变。肝硬化的患者容易产生食道静脉曲张,如咀嚼不细,粗糙的食物容易划破血管,引起大出血。食道放疗的患者、食道和胃肠有慢性疾病的人,也必须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此外,细嚼慢咽还可以防止肥胖。食物进入人体后,血糖升高,达到一定水平时,大脑的食欲中枢就会发出停止进食的指令。对于细嚼慢咽者,指令会恰到好处地下达,避免了更多进食;而吃得快的人,在大脑食欲中枢还来不及发出指令前,已经进食了过量的食物,久而久之,怎能不胖?

细嚼慢咽还可以刺激大脑,激活大脑的功能,记忆力、思考力、注意力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在进食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

不可暴饮暴食

有些朋友在平时还能够节制自己,可是一到了过年过节或者朋友相聚时,心里高兴,就会暴饮暴食,大快朵颐,吃得不亦乐乎。有些人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无所顾忌地大吃特吃,而对于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则闭口不纳。这就是典型的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势必加重胃肠负担,食物停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就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因承受过重,亦会受到损伤。其结果是难以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要的足够营养。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无益于健康。《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养性序》进而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

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当然,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分强食,脾胃也会受伤。五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就是讲得这个道理。

饮食养生的秘诀

只将食粥致神仙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粥的喜爱,也说明了食粥的益处。

喝粥是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每当吃饭时,喝上一碗温暖适口的粥,既饱口福,也觉得舒适,可算得上是饭桌上一种小小享受。谁都知道,粥能养人,民间的所谓“稀粥烂饭将养人”的说法,即是指粥的营养作用。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咀嚼功能和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腺体分泌减少,更重要的是,老年人体内水分的流失尤其严重。而质软可口的粥,既容易消化,又味道鲜美,饱了口福,可以说是老年人养生的最佳食物。

粥,一般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合水熬制而成。谷类多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等营养物质,经慢火久熬之后,质地糜烂稀软,甘淡适口,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充饥养胃、补脾益气,是一种理想而方便的食品,被古人誉为“神仙粥”和“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最宜养生祛病。正如李时珍所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张耒《粥记》对粥能养生说得非常明白:“每晨起食粥一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

喝粥如果能够和时令结合起来,对于养生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民间常有这样一种习惯吃法:春天吃菜粥,夏天喝绿豆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腊八粥、羊肉粥。这种吃法很有道理,例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适应能力较差,耐不得炎热酷暑,除注意避暑之外,吃些清凉的绿豆粥,既可解热消暑,又能生津止渴。又如冬天吃羊肉粥,寒冬腊月,最易伤人阳气,人体多阳气不足,有些人“遇寒生畏,不寒而栗”,吃些温补性的粥,可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对增强全身机能和抗寒能力,亦大有裨益。

我国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以食物供药用者很多,如龙眼、山药、桑葚、山楂等,既可食用,又能入药,难以严格区分。选择具有滋养强壮的中药同米煮粥服食,可以补益身体,增强体质,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简而言之,养生长寿,祛病延年的方法有许许多多,而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中,粥疗应算其中之一。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粥类。

大枣粥(见《圣济总录》)

原料 大枣10~15个,粳米100克。

做法 加水,两者一起煮粥。

功效 补气血、健脾胃,对于胃虚食少、脾虚便溏、气血不足以及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有较好的疗效。

牛乳粥(见《本草纲目》)

原料 粳米100克,新鲜牛奶适量。

做法 先以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牛奶同煮成粥。

功效 补虚损、润五脏,适应于中老年人体质衰弱、气血亏损、病后虚羸、口干作渴以及反胃噎膈、大便燥结等症。

生姜粥(见《兵部手集方》)

原料 鲜生姜6~9克,粳米或糯米100~150克,大枣3枚。

做法 将生姜切为薄片或细粒,同米、大枣同煮为粥。

功效 暖脾胃,散风寒,适用于脾胃虚寒、反胃羸弱、呕吐清水、腹痛泻泄、感受风寒、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气管炎、肺寒喘咳等病。

羊肉粥(见《饮膳正要》)

原料 新鲜精羊肉150~250克,粳米适量。

做法 将羊肉洗净,切成块,同粳米煮粥。

功效 益气血、补虚损、暖脾胃,适用于阳气不足、气血亏损、体弱羸瘦、中虚反胃、恶寒怕冷、腰膝酸软等。

萝卜粥(见《图经本草》)

原料 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

做法 将鲜萝卜洗净切碎,同粳米煮粥;或用鲜萝卜捣汁和粳米同煮为粥。

功效 化痰止咳、消食利膈、止消渴,适用于咳喘多痰、胸膈满闷、食积饱胀以及老年性糖尿病等。

多喝豆奶,少喝牛奶

现在提倡每天喝一杯牛奶。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对于老年人的养生的确很有作用。但是,有些人不适合饮用牛奶,即所谓的“牛奶不耐受综合征”。更重要的是,牛奶容易变质,饮用变质牛奶反而有害。因此,有些营养专家就大力呼吁:要多喝豆奶,少喝牛奶。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豆浆在欧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誉,其中不仅富含人体必需的植物蛋白和磷脂,特别是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铁、钙等营养素。特别是含有一种牛奶所没有的植物雌激素“黄豆苷原”,该物质可调节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喝豆浆一个月,每天300~500毫升,即可起到调整内分泌的作用,明显改善心态和身体素质。

从营养含量来看,1千卡(1卡=42焦耳)热量的牛奶中,有188毫克的胆固醇,而豆奶则不含胆固醇,饱和脂肪酸也较低,喝豆奶要比喝牛奶更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

因此,豆浆被营养学家推荐为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对于因乳糖不耐受而不能喝奶的人或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含乳糖的鲜豆浆更是理想的选择。

传统医学也肯定了豆浆的保健作用,认为豆浆性质平和,具有补虚润燥、清肺化痰的功效。喝豆浆有很多好处,但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饮用:

一、不要在豆浆中加红糖,红糖会破坏豆浆的营养和增加吸收的难度。

二、不要空腹喝豆浆。空腹喝豆浆后会使豆浆中的蛋白质过早地转化为热量而被消耗掉,无法发挥其营养价值。

三、不要和药物同饮。如果把豆浆和药一起喝,豆浆的营养成分会被药物破坏或起到副作用 。

四、要将豆浆煮熟。豆类中含有抑制剂、皂角素和外源凝集素,这些都是对人体不好的物质,对付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豆浆煮熟。另外,长期食用豆浆的人不要忘记补充微量元素锌。

需要注意的是,豆浆虽好,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饮用。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不宜饮用豆浆,以免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加重病情,或者引起胃肠胀气。豆类中含有一定量低聚糖,可以引起嗝气、肠鸣、腹胀等症状,所以,有胃溃疡的朋友最好少吃。胃炎、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低蛋白饮食,而豆类及其制品富含蛋白质,其代谢产物增加肾脏负担,宜禁食。豆类中的草酸盐可与肾中的钙结合,易形成结石,会加重肾结石的症状,所以,肾结石患者也不宜食用。

鸡蛋不可多吃

现在有这么一种观念,说是“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可以拯救一个民族”,所以很多人都大量吃鸡蛋,认为鸡蛋吃得越多就越好。其实,鸡蛋不宜多吃。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但是患高血脂症、高胆固醇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胆结石、脂肪肝以及糖尿病、肥胖病等“富贵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高脂肪的食物吃得过多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他们身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脏病发之前,胆固醇含量一定特别高。体内的胆固醇超过正常值的1%,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就会多2%~3%,胆固醇含量越高,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鸡蛋是所有食物中胆固醇含量最高的食物,据科学测定,每100克鸡蛋黄中,就含有1705毫克的胆固醇,这些胆固醇含量对于心脏是一个不小的威胁。研究显示,每天食用1个鸡蛋可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1%~3%。不久前的研究则提示,患心脏病的一些额外的危险因素是由食用诸如鸡蛋这样的高胆固醇食物所致,这说明饮食中的胆固醇可以通过我们目前尚不清楚的机制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

所以,鸡蛋一定要少吃。那么究竟吃多少合适呢?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标准,每个人一天所需蛋白质的量在70~90克左右,每100克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是12克左右。拿一个70克的鸡蛋来说,蛋白质的含量就是8克左右,占了人体一天所需蛋白质量的1/10.膳食标准还要求,一个人每天还需要摄入大量其他各种食物,营养才能均衡。这样看来,一天吃1~2个鸡蛋就够了,多吃吸收不了,也就浪费了。

再则,吃鸡蛋的时候最好不要食用蛋黄。一个蛋黄就包含了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应当摄取的胆固醇数量的2/3.胆固醇主要存储于蛋黄之中,而蛋白的蛋白质含量接近4克,并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当你炒鸡蛋或煎鸡蛋饼时,用2~3个鸡蛋可只用一个蛋黄,以减少胆固醇的摄取。

每月一壶茶,胜过拜菩萨

数千年来,人们对茶一直喜爱有加,生活中有句俗话:“每日一壶茶,胜过拜菩萨”。说的就是饮茶的好处。

茶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营养作用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维生素与无机盐,而茶叶中还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所以茶能够抗癌防癌、降低血压,防止多种疾病。

老年人养生,茶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来看,没有经过高温加工和混有添加物的绿茶最适宜中老年人饮用,因为此种绿茶的降脂和抗癌作用尤其明显。当然,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红茶或者花茶,更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和体质来配置药茶。例如,心虚气短者可以加入参片;经常口干舌燥者,可以加入麦冬;血脂过高者,可加入三七叶。

在饮茶的时候,要注意选用新嫩的茶叶,切不可饮用长时间存放、已经霉变的茶叶,以免出现头晕腹泻等不适症状,甚至增加致癌的危险。

由于老年人的体质呈进行性衰退,对于茶叶中咖啡碱的耐受力下降,所以要特别注意饮茶的时间和茶水的浓度。一般来讲,早上胃中空空,浓茶会刺激胃肠,引起不适,所以不要在早上饮茶,可以饮用豆浆等物。在早餐后半个小时喝点茶,能够提神,增强思维能力。晚饭后要注意不要饮茶,以免神经过于兴奋而影响睡眠。

此外,还要注意适量饮茶。饮茶过多过浓会影响肠胃对于维生素B1的吸收,出现疲劳和食欲不好;还会影响对铁的吸收,而导致缺铁性贫血。患溃疡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容易因饮茶过浓而刺激胃酸分泌,使溃疡不易愈合;饮茶过多,会加重心肾负担,使病情加重。

水去则营竭

水,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和食物、氧气一样,都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李时珍认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水去则营竭”。说明没有水人体就会枯竭。人体内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2/3.身体内的水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极大意义,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排除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有利身体健康。

水,在体内还起着调节体温的作用。我们身体像一座燃烧着的火炉,每昼夜产生的热量总量可达2400~2700卡,能把20多千克的冷水烧开。可是,人为什么不感到热呢?这主要是水的作用,水在体内循环着,把产生的热传送到体表,通过呼吸、出汗、排尿以及蒸发等方式,调节着体温,从而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水是生命的之本,人不能离开水。

水对于人体健康这么重要,那么人每日喝多少水才合适?这需要视气候、劳动强度、身体状况及生活习惯来确定,一般为1000毫升左右。

老年人体内水的含量比青年少30%~40%,多数老人体内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人在脱水状态下,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易凝集,从而易患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因此,老年人更应该注意补充水分,应坚持每天饮水量在1500毫升左右。

如何喝水也有讲究,最好像吃饭一样,一日喝4~5次,不能非等口渴了再喝水。体内缺了水,不仅影响新陈代谢,皮肤也会失去应有的光泽,使人显得干瘪和苍白。老年人的皮肤皱纹逐渐增多加深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营养障碍,失水及皮脂腺逐渐减少,使皮肤变干而造成的。一个体液正常的老人,皱纹及老年斑相对减少,衰老的过程也缓慢得多。

饮水最佳时间是在早晨起床的7时左右和晚上临睡前,这时候饮水一杯,既可补充夜间体内丢失的水分,又可促进消化系统正常蠕动,防止便秘。经常保持正常饮水量,可预防肾结石、膀胱结石、胆囊结石等。另外,保持体内一定量的水分,能使全身各组织细胞保证正常的功能。

饭前一小时饮水较有益,因空腹饮水易被胃肠吸收,能较快满足全身组织细胞对水的需求,保证分泌一定量的消化液,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吃饭当中喝一些汤,也有益于食物消化。饭后因吃了大量脂肪、蛋白质食物外,不应大量饮水,因为过多的水会冲淡胃酸,减弱杀菌力,也不利于消化。

经常喝凉开水,有助于肌肉组织中乳酸的降低,可消除疲劳,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还可预防咽炎。在炎热的夏天,适当地喝一些盐开水,对预防中暑很有好处。

用好酒糖盐,老鹤不知年

糖、酒、盐是老年朋友喜欢使用的调味品,但对于健康的影响也最大,一定要科学食用,方能够确保健康。

首先来说一说酒。老年朋友,尤其是男性老年人,有事没事总是喜欢抿两口小酒。元朝医学家忽思慧在自己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说:“酒味甘辛,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量饮酒能活血化淤,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解除疲劳,增加食欲。

但是大量的乙醇会对中枢神经呈现兴奋后的抑制作用,严重时可以致人死地。此外,乙醇对于胃肠道黏膜、肝细胞有刺激作用,可引起酒精性胃炎、肝硬化,促使血管硬化,诱发脑血管意外等。所以,忽思慧告诫人们“饮酒过度,丧生之源”,“少饮为佳”。

老年人偶尔喝点酒,可以刺激食欲,增强血液循环功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酒以葡萄酒、低度白酒或药酒为宜,饮用量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白酒每日25克以内,或葡萄酒每日100克以内。老年人一旦饮酒过量,会有严重的后果,轻则引发各种症状,如心律过速、胃不适、脑出血等,重则死亡。因此,老年人饮酒一定要选择适宜的酒类和控制饮酒量。

再来说说糖。糖是人体三大营养成分之一,能够迅速满足人体热能的需要。但是,如果过多食用糖,就会转化成脂肪,造成肥胖,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糖尿病。多吃糖的人,整天没有精神,昏昏沉沉,缺乏活力,容易生病,所以,也要适当控制。

盐也是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年纪越大,口味越重,似乎是老人的共同特征。人的味蕾与嗅觉细胞随着身体老化日渐萎缩,味觉、嗅觉也慢慢退化,故而老年人总是抱怨有些食物没有味道,做菜的时候猛放盐和糖,不知不觉中就放了过多的盐。

盐是百味之王,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食盐可以增进食欲,增强体力,调节体内电解质的平衡。但是,如果过多食用,会引起水在体内的潴留,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引起血管痉挛,导致高血压,因此一定要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以维持食欲而不感到乏力为宜。

如果感觉到实在没有味道,可先以少盐、少糖的做法,然后用调味厚重一点的汤汁淋上,或做成勾芡;也可以像蒜泥白肉的吃法,水煮的食物蘸上汤汁再入口。这样把甜、咸味道浅浅地铺在食物表面,既让舌头满足,而糖、盐的摄取又不会过量。

掌握好了酒、糖、盐的食用量,就会对自己的养生保健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用好酒糖盐,老鹤不知年”了。

和谐饮食能养生

主食副食要和谐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其实,在养生的时候,同样也要注意和谐。和谐才能够健康长寿,这也和中国传统讲究“中和”的理论相契合。

和谐饮食,第一要讲究主食和副食的和谐搭配。主食就是五谷杂粮,它们负责提供人体需要的大部分能量,如果食用过多就容易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存储,但如果摄入太少也会导致热能低而产生营养不良。副食可分为纯蔬菜和肉、蛋、奶、豆类,主要为人体提供各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蔬菜产热很低,可以放心食用,而后几种脂肪含量较高,在少食的同时,自然而然就需要多吃主食来得到每日必需的能量。

主副食比例和谐是保证营养平衡的首要条件。现在许多人都患上现代生活文明病,这些患病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谷类食物吃得少,而将大鱼大肉升格为主食。另外一些人为追求身材苗条,对主食减了又减,造成营养不均衡,使机体各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和紊乱。

要想健康长寿,主副食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切不可厚此薄彼。

细粮杂粮要和谐

饮食和谐,细粮杂粮的搭配也要和谐。每一种或每一类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而不能被其他食物所替代的营养价值,食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各有各的营养,粗粮杂粮是不能被细粮所替代的。

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大家的餐桌上都是以细粮为主,鱼肉奶蛋成了家常便饭。即使偶尔吃些米面等主食,也是精工细制,粗粮简直难觅踪影。这样真的更有利于健康吗?其实不然。细粮吃起来好吃,但如果只是一味食用细粮,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很容易造成微量元素中的铁、锌、碘、钙等矿物质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导致疾病。

杂粮还有一个细粮所没有的好处,它里面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的、吸纳毒素、清扫肠道、预防疾病等多种功能,这是其他营养素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饮食的时候,要采取粗细和谐搭配的原则,尽可能多的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杂食,如糙米、粗粮、麦片以及多纤维的食品 (胡萝卜、扁豆、豇豆、韭菜、竹笋等)。当然,粗粮杂粮也不能摄入过多,否则就会影响对其他营养的吸收。

食物“四性”要和谐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传统理论。传统中药是很讲究性味的,不同的病症就要食用不同性味的药。中医认为,食物同中药一样,同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食物的“四性”主要以人体吃了这种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或反应来决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们喝下一杯烈酒或是吃了辣椒以后,马上就感觉到嘴巴乃至全身都开始热烘烘的,由此可知酒类与辛辣食物均是“热”性的食物;又如在冬天吃羊肉后感觉全身暖和,可以袪寒,但反过来说在夏天吃羊肉,吃后让人上火,使人口干舌燥、喉咙发紧、口舌生疮,由这种身体的体验,古人就把羊肉归于“热”性的食物。再如在大热天一身大汗时吃块冰镇西瓜会令人全身透凉、暑意全消,反之,如天气寒冷时吃西瓜,会让人浑身打寒战,一股冷气从头顶凉到脚心去,反观这种身体的反应,古人就把西瓜归于“寒”性的食物。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清凉类饮品,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在中医看来,饮食和服药是同一个道理,“合则于人脏腑有宜,而可却疾病;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在膳食中“四性”必须保持平衡组合,和谐相处。若片面追求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忽视食物各自的性味,不但于身体无补,反而可能引起“上火”,或旧病复发。我国民间十分重视食性寒与热的平衡,吃寒性食物时需搭配一些热性食物:如螃蟹性寒,生姜性温,所以,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吃松花蛋时也要加醋和姜末等。如果破坏摄入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健康。中医所说的“忌口”,也正是根据食物的“四性”来说的。

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物的“四性”,寒、热、温、凉必须保持平衡,和谐相处。体质偏热,例如发烧、伴有急性炎症的人,就要忌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以免“火上浇油”。而体质虚寒者,如胃寒者,就要忌食猪肉、鸭肉、绿豆、竹笋等寒凉性的食物。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食物的营养,而忽视了食物各自的性味,无疑是南辕北辙,不仅与健康无益,反而会有损健康。

食物“五味”要和谐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五味调和,在和谐饮食中,五味和谐也是一个不得不讲的重要方面。在中医看来,不仅食物的“四性”需要高度注意,“五味”也不可忽视。“五味”同样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酸、苦、甘、辛、咸,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通常所说的“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佐料,都会对五脏起不同作用。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亦不同。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辛味食物 辣味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蕾,增强食欲,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饭菜的口味。辣味的刺激,可以增进口腔黏膜、胃黏膜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辣味还可以抗氧化、抗癌以及预防感冒等。辣味是辣素刺激神经所产生的味觉,所以,吃辣不可过多,以免影响身体健康。中医认为辛味能够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 韭菜行淤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等等。

甘味食物 甜味是人类天生就喜欢的味道。出生的婴儿,绝对不会拒绝加糖的甜食。甜味可以起到去苦、去腥、矫味的作用,使食物成为美味佳肴。甜味有益于人体,能补充能量,纠正低血糖,缓解疲劳,维持人体生命活力。中医认为,甜味有健脾、补虚、扶正的作用。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淤;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等。

酸味食物 酸味能开胃、爽口、解腻、去腥、帮助消化。酸味除烹调中提味增鲜外,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的发生。醋可以治疗食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苦味食物 苦味不是烹调中常用的口味,但却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味道。苦味可以清热、去火、解毒、消暑。对消除暑热,平衡人体水火阴阳有特殊的价值。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等。

咸味食物 咸味是百味之王,一切味道都以咸味为基础。中医认为咸味能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等。

食物的“五味”宜忌,不仅要与食物的“四性”、归经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季节变化、病情性质和身体素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五味”宜忌理论。中国传统医学的食物“五味”理论,正是指导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依据。

“五味”和谐,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五脏失调,形成疾病。如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功能,但甜食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健脾开胃,可增加食欲,而且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却会使消化功能紊乱;苦味可除湿、利尿,且对调节肝肾功能有益,但苦味过浓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辛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然而过分辛辣对眼疾、口腔炎和痔疮、便秘等不利。

饮食动静要和谐

饮食时的动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讲究的是“食时静,食后动”。

“食时静”就是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我国古代早有“食不语”及“食勿大言”的训诫。吃饭时不讲话,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若吃饭时喋喋不休,口沫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或他人进食。

其实,吃饭时不说话,这不仅是一项基本的礼貌准则,更是饮食养生的一项基本原则。《马琬食经》主张:“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所谓安神,是指进食时,需将头脑中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转移到饮食上来。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一边看书报,一边吃饭,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那么不会激起食欲,纳食不香,自然影响消化吸收。所以,饮食前讲究的是一个“静”字。

而饮食完毕,为了促进消化吸收,就要适当的运动。我国民间流传“吃饭减三口,饭后百步走”、“食后不动,好食无用”、“饭后走百步,不用上药铺;饭后三百步,拆掉中药铺”等健康谚语。说的就是要做到“食后动”。

而对于消化能力弱又无其他疾病的人,饭后散步可帮助加强肠胃蠕动,有利消化。身体超重者饭后立即散步,有助于减轻体重;有糖尿病的人饭后血糖增高,这时散步有助于降低血糖;脑动脉粥样硬化者,饭后血液黏度增高,易引起血栓,这时散步能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食后讲究的是一个“动”字,但也要适当而行。一般来说,人在进食时血液集中到肠胃等消化器官中用来消化食物,饭后活动使血液分散到全身,会造成胃肠的血液供应不足,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功能降低。再者吃饱饭以后,胃肠充满食物,此时走路,易造成胃肠下坠,使人感到腹痛,特别是患胃下垂的老人,感觉更加明显。如果饭后休息20~30分钟再散步或活动,感觉会更好一些。

饭后要适当活动,但不要大动,这样能够帮助消化,又不致造成胃肠损伤,这就是所谓的“吃饭莫太饱,饭后莫大跑”。

饮食饥饱要和谐

中医养生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和谐”,也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在饥饱之间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饮食无节,饥饱失常,均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甚至可加重病情。过饥,水谷精微不足,精气津血化生无源,久之,气血亏损变生他病(如贫血)。过食,“脾胃一伤,五乱互作”。时饥时饱更易伤害脾胃,尤其是暴饮暴食对患者更为有害。如逢年过节,喜庆之余,医院急诊收治的中老年患者,大多是多食肥厚食物,出现心胸憋闷、刺痛,肢厥神昏,脉微欲绝等症。可见患者饮食有节、防止饥饱过度是何等重要。

人饿了就要吃饭,现代人生活条件优越,有人就以享口福为首选,结果大吃大喝引来了身体的诸多疾病。那么,人应该吃饱一些还是饿一些好呢?《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孙思邈也说过:“使食以时,饥饱得中”、“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苏联的科学家也曾做过饥饿试验,结论是:适当的节食或定时的饥饿也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人的科学饮食观应是“凡食之道,无饥无饱”,即不可经常饿极,也不可时常饱极。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饥饿会使人体肝脏解毒能力大大降低,而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会超过肝、肾处理氨的能力,产生氨中毒,毒害中枢神经。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饥饱有度。

养生要提倡“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饭菜,都吃到八分饱为宜,做到爱吃的不要食之过饱,不爱吃的不要食之过少。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要点。

饮食荤素要和谐

有些老年人在饮食时,总是坚持素食主义,认为只有坚持素食才能够养生,荤食对于养生没有一点益处,于是对荤食是敬而远之,一点也不食用。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却认为素食没有什么营养,只有荤食才能够满足自己的营养需求,于是对各种肉类是来者不拒,大吃特吃,对于素食却没有什么兴趣。

其实,这两种很具有代表性的想法都走入了误区,都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后果,引发健康问题。要想养生保健,得以长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荤素搭配,和谐养生。

从营养保健的角度来说,荤素和谐搭配在营养结构上的互补非常重要。荤菜中只含有糖原(动物淀粉),没有淀粉,没有纤维素,更没有果胶;而素菜中单糖、双糖、多糖以及食物纤维等样样都有。荤菜中几乎没有维生素C,素菜中没有维生素A(准确说,是只有维生素A原,即胡萝卜素)。

除了豆腐之外,素食中几乎没有维生素B12,但在荤菜中尤其是在动物肝脏中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例如乳品中的蛋白质消化率为97%~98%,蛋类的蛋白质为98%,肉类的蛋白质为92%~94%。而植物性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大豆约为60%,马铃薯为74%,玉米为66%。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素食和荤食搭配起来食用,营养价值可以相互补充,得到明显的提高。

总之,既不可视荤食为洪水猛兽,谈荤色变,一味亲近素食;也不能够除却大鱼大肉,其他都一概不理。要荤素和谐搭配,才能够养生保健,健康长寿。

食物中的“黄金搭档”

在工作中,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心灵息息相通的好搭档,无疑会使工作效率成倍提升,其实,在饮食中也非常讲究这种“搭配”。如果食物能够合理搭配,就会使食物的营养成倍增加,不但有利于人体很好地吸收其营养成分,使营养价值成倍增加,而且还可以减少其中的副作用,对人体健康更为有利。

食物的营养贵在巧妙搭配。下面就是食物中常见的几种“黄金搭档”:

猪肝配菠菜 猪肝、菠菜都有补血之功能,一荤一素,相辅相成,共同吸收,对治疗贫血有特效。

牛肉配土豆 牛肉营养价值高,并有健脾胃的作用,但牛肉粗糙,有时会影响胃黏膜。土豆与牛肉同煮,不但味道好,且土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起着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羊肉配生姜 羊肉补阳取暖,生姜驱寒保暖,相互搭配,暖上加暖,同时还可驱外邪,并可治寒腹痛。

鸡肉配栗子 鸡肉补脾造血,栗子健脾,脾健则更有利于吸收鸡肉的营养成分,造血机能也会随之增强。老母鸡煨栗子效果更佳。

鸭肉配山药 老鸭既可补充人体水分又可补阴,并可消热止咳。山药的补阴之力更强,与鸭肉伴食,可消除油腻,补肺效果更佳。

鲤鱼配米醋 鲤鱼本身有涤水之功,人体水肿除肾炎外大都是湿肿。米醋有利湿的功能,若与鲤鱼伴食,利湿的功能则更强。

豆腐配萝卜 豆腐属于植物蛋白肉,多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叫做“豆腐积”。萝卜、特别是白萝卜的消化功能强,若与豆腐伴食,会使其营养大量被人体所吸收。

芝麻配海带 芝麻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其中含有的亚硝酸有调节胆固醇的功能,维生素E可防止衰老。而海带中含有钙和碘,能够对血液起到净化作用,促进甲状腺的合成。两者配合,能够起到很好的美容、抗衰老的作用。

肉类配大蒜 据研究,维生素B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吃肉时吃点大蒜,能够延长维生素B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对于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尽快消除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非常有效。俗话说的“吃肉无大蒜,营养减一半”,是很有道理的。

百合配鸡蛋 中医认为,百合能够清痰补虚损,而蛋黄则能够除烦热、补阴血,两者加糖调理,具有滋阴润燥、清心安神的功效。

猪腰配枸杞 枸杞具有益肾明目的功效,而猪腰子则能够益精填肾,将两者合炖,对于肾虚腰疼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食物中的“黄金搭档”还有很多,这里只能略举数例,希望朋友们在饮食养生时能够慢慢探索,找出食物中更多的“黄金搭档”。

饮食保健不可忽视

心情好才能吸收好

膳食中的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已为人所熟知,而进餐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却往往被忽视。

人是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的。古诗中就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诗句,足见心情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大。情绪对于饮食养生,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

进餐前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情绪,因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食欲是人之本能,丧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如同嚼蜡,毫无滋味。

研究表明,保持愉快的情绪进餐,可兴奋机体神经系统,促使胃肠蠕动和胆囊收缩,刺激消化腺分泌,使摄入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相反,在不良的情绪下进餐,各种消化液分泌明显减少,并可出现胃肠蠕动异常,消化食物的能力明显降低,食物不能被充分吸收和利用。重者可有吞咽不畅、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表现,因此,进餐时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群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叫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控制之下,依靠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也受人的情绪所制约。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都津津有味,因为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胃肠功能增强;反之,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茶不思,饭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正如古人所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进餐情绪,在吃饭过程中,不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要与人争吵。以免干扰和影响进餐情绪。

饭前保健有利养生

人们一般比较重视饮食质量和饭后保健,似乎对于饭前的保健不太在意。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某些保健措施一旦从饭后移到饭前,效果就会“更上一层楼”。

饭前运动 如餐后运动,摄入体内的大量脂肪酸已经进入脂肪细胞,无论怎样运动也难以将其“动员”出来。饭前运动,此时腹中已空,脂肪细胞中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锻炼较易将其“运动”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因此营养专家建议饭前1小时进行锻炼,如急步快行、慢跑等,运动半个小时左右再进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饭前吃水果 据医学专家分析,饭后吃水果可被先吃下的食物阻滞于胃中,产生发酵反应甚至腐败,出现胀气、便秘等症状,给消化道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最好是在进餐前进食水果,这样可以使体内免疫系统免受热食的不良刺激。

饭前喝汤 不少老年人都喜欢吃完饭后再喝汤,觉得这样可以软化刚吃下去的食物,有利于消化。其实,在饭前喝汤更有利于养生。民谚说的好:“饭前喝汤,胜似药方”,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口腔、食道到胃、肠,乃是食物的必经之道,先喝几口汤,可减少干硬食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又可占据胃中的空间,无形中会使人少吃食物,不至于进食过多。

饭前睡觉 人们总是习惯于午饭后休息,多数人午饭后觉得头疼脑涨,四肢无力,周身酸懒等。这是因为人体的血液有一个较为恒定的指标,进食后,血流量就会较多集中于消化系统,使得供应大脑和机体的血液相对减少,这样一来,大脑、四肢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素供给,而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研究表明,饭前休息半小时,比饭后睡2小时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劳,能使老年人在下午也能保持较好的精神。

饭后养生不可忽视

要做到科学养生,将食物吃到肚子里并不是事情的结束。进食之后,为了帮助消化食物,亦应做一些必要的调理,这样对于消化吸收有很大的帮助。

食后摩腹 腹内为胃肠所在之处,腹部按摩是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于食后进行。《千金翼方》中说:“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稍息之”。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摩腹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进行食后摩腹,不仅于消化有益,对全身健康也有好处,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法。食后摩腹的具体做法是: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相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沿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此种摩法能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

食后散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人们对饭后散步的健身方法是非常重视的。散步的轻微震动,对内脏器官有良好影响。再加上走路时腹肌前后收缩,膈肌上下运动,对胃肠和肝脾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不仅使胃肠蠕动加快,黏膜充血,而且能使消化液分泌旺盛,更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防止发生“积食”。若吃饭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唯有食后散步,才有利于胃肠蠕动。饭后散步,每次以百步为佳。散步之后,宜作适当休息。《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如果和食后摩腹结合起来运用,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会更佳。

食后漱口 食后注意口腔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进食后,口腔内容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发生龋齿、牙周病。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即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的说法。经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洁,牙齿坚固。

饭后“八不忙”

要想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饭后“八不忙”。

不忙于散步 饭后立即“百步走”,会因为运动量的增加,而影响消化道对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尤其是老年人,心脏功能下降、血管硬化以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障碍,餐后容易出现血压下降等现象。应稍休息一会儿,再去散步。

不忙于上床 有些老年人习惯于吃过晚饭后就上床休息,其实这样做对健康无益。饭后立即上床休息,容易发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最佳的办法是要休息30分钟,然后再上床睡觉,这样能够使食物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肠胃得到充分的休息。

不忙于松腰带 刚吃完饭,立即松开腰带,的确很舒服,但是这样做对于健康不利。饭后立即松腰带,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这样对于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就会减弱,而消化器官的活动度和韧带的负荷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出现上腹不适等症状。

不忙于吃水果 很多人认为饭后吃一个水果是健康的做法。其实,这样做对于健康无益。因为食物进入胃里需要一两个小时的消化时间,才会被慢慢地排入小肠。如果饭后立即进食水果,食物就会被阻隔在胃中,长期如此,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不忙于洗澡 饭后立即洗澡,血液就会流向体表,而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就会减少,这样就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作用。

不忙于饮茶 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和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后生成难以溶解的物质,无法被人体吸收,这样就会导致人体中的铁大量流失,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最好在饭后一个小时之后再饮茶,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不忙于抽烟 抽烟对于健康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饭后。由于进食后消化道的血液流量增加,导致烟中的有害成分大量增加而损害肝、脑以及心脏血管,危害比平时要增加10倍。

不忙于开车 人在饭后胃肠对于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导致大脑的血液流量减少,人就会容易发生头晕、反应不敏捷等现象,开车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为生命添加“色彩”

红色食品:增添活力

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充满了活力,是生命的象征。其实,红色食品也正是为生命增添活力的最佳食物。

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红色为火、为阳,红色食品进入体内可入心、入血,大多具有益气补血,促进血液、淋巴液生成循环的作用。如果个人身体素质偏重于心虚、阳虚者,经常食用一些红色食品,可大大增强人的心脏和气血功能。

红色食品主要有西红柿、胡萝卜等,它们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里面含有西红柿红素、胡萝卜素、铁以及部分氨基酸等,其中的西红柿红素对于男性尤其重要,对于防止男性的前列腺疾病很有好处,富含西红柿红素的食品是男性健康的重要伙伴。

红色食品是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多种无机盐的重要来源,可以弥补粳米、白面中的营养缺失。经常食用红色食品,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主食中营养的利用率,山楂等食品还有治疗癌症的功效。可以说,红色食品是当之无愧的“生力军”。

黄色食品:增强抵抗力

黄色是活力的象征,黄色食品也是食品中增强抵抗力的佳品。五行中黄色为土,黄色食品摄入后,主要集中在中医所说的中土(脾胃)区域。所谓脾主运化,指的就是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而人体的这种消化吸收代谢功能,基本上都离不开维生素的辅助作用。黄色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特别丰富,食品中的黄色就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这两者功效强大,对于抗击氧化、提高免疫力、维护皮肤健康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同样可以解释黄色食品为什么多具有健脾的功能。

黄色食品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代表食物主要有玉米、黄豆、生姜、南瓜、香蕉以及水果中的橘、橙、柑、柚等,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可减少感染、肿瘤的发病率。

黄色食品还是很好的体内垃圾清理剂,能够强化消化系统与肝脏的功能,还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而且,多吃黄色食物能让人精神集中。

黄色食品中,最不可忽视的当属玉米、黄豆和生姜。玉米在所有主食中,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能够提供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等,可调节血脂、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为稻米、小麦的5~10倍。

黄豆则是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以及维生素B1和烟酸的优良来源,并可为机体提供大豆异黄酮等生物活性成分,在调节血脂、防止恶性肿瘤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生姜中含有姜醇、姜烯等70多种挥发性物质,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止吐、抗溃疡、保护肝胆、调节中枢神经的功效,能够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等。

经常使用黄色食品,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抵抗能力。

绿色食品:延缓衰老

这是一个崇尚绿色的时代,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对绿色食品的宣传。的确,绿色食品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最为不可缺少。

中医认为:绿色(青色、蓝色)入肝,绿色食品能舒肝强肝,而肝脏作为体内一个最大的“化工厂”起着新陈代谢、合成营养物质、消除分解排泄毒素等重要功能;此外,五行中青绿克黄(木克土,肝制脾),食用绿色食品,能起到平衡、调节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大部分绿色食物都含有纤维素,能清理肠胃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发生。另外,经常吃绿色蔬菜,能让我们的身体保持酸碱平衡的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癌症的发生。

我们日常食用的大部分蔬菜都属于绿色食品,如菠菜、油菜、芹菜等,它们含有丰富的叶酸成分,而叶酸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它能防止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大量的叶酸还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液中过多的同型半胱胺酸,从而保护心脏的健康。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绿色蔬菜中钙元素的含量非常丰富,甚至比牛奶还要多钙是人体中重要的元素。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筋,因此,补钙和养肝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进食绿色食品,既能补钙又可养肝。此外,绿茶中含有的抗氧化、抗自由基物质,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从心理方面讲,经常吃绿色食物还可舒缓压力,并能预防偏头痛等疾病。因此,营养学家建议每天绿色蔬菜的摄入量应该至少在4种以上。

白色食品:降低血糖

白色食品单纯洁净,十分招人喜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中,白色食品在五行中属金入肺,它质轻不黏、偏重于益气行气。大多数的白色食品,如牛奶、蛋白、鸡鱼等,蛋白质成分都非常丰富,经常食用,既能消除身体疲劳,又可促进疾病的康复;白色食品的脂肪含量要较红肉类食品低很多,十分符合科学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营养食品。例如冬瓜、甜瓜、竹笋、花菜、莴笋,给人一种质洁味鲜的美感,经常食用可调节视力、安定情绪,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益处颇多。燕麦粥降胆固醇,能降甘油三酯、还对治疗糖尿病及减肥有特别的效果。

白色食品有梨、桔梗、白萝卜、洋葱、白色的菌类等,对预防心脏病、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和提高免疫力有帮助。白色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10多种营养元素,消化吸收后可维持生命和运动,但往往缺少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黑色食品:补肾抗衰

现在大家都知道黑色食品是一种健康食品。黑色食品之所以对健康有利,是因为黑色食品有着其他食品所无法比拟的三大营养优势:来自天然,有害成分极少;营养成分齐全,质优量多;能明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几率。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中,黑色在五行中属水入肾,所以,黑色食品可以补肾,具有补肾、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能。

常见的黑色食品有:黑米、黑麦、紫米、黑荞麦、黑豆、黑豆豉、黑芝麻、黑木耳、黑香菇、紫菜、发菜、海带、黑桑葚、黑枣、栗子、龙眼肉、黑葡萄、黑松子、乌骨鸡、黑海参、黑蚂蚁菜等等。

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促进胃肠消化,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并有滋肤美容、乌发的作用,对延缓衰老很有功效。

此外,不少黑色食物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如黑木耳可抑制女性子宫颈癌及阴道癌,黑鱼汁能提高肌体免疫力。

紫色食品:保护心脏

蔬菜的营养价值高低遵循颜色由深到浅的规律,颜色愈深的价值愈高。按顺序排列,紫色食品的营养价值仅次于黑色食品,而高于绿色、红色、黄色、白色等各色食品。

紫色食品有消毒及净化的作用,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紫色的浆果如葡萄、黑刺莓等含有花青苦色素,这种色素的某些类型有改善血液循环、保护心脏的作用。紫色食物中的杰出代表——葡萄更是对皮肤的养护和心脏的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葡萄中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能加速身体中的血液循环。至于酒中极品葡萄酒,更是对心脏健康和血液循环系统好处多多,每天睡前饮用一杯或是用来佐餐,可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紫色食品还是含碘丰富的食品,诸如甘蓝、茄子以及紫菜等。营养学家建议: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每周应吃一次紫菜或海带等海产品。此外,紫色食品还是男性的最爱,例如洋葱就是最著名的天然壮阳食物。

经常食用紫色食品可以补脑、降低脑压,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养生切不可忘了紫色食品。

传统饮食的七种好吃法

节食:不饱方为祛病方

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启蒙读物《朱子家训》中有这么一句话:“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这一句话甚至成了明清两代的养生信条 。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节食。晋朝大医学家陶弘景也告诫:“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节食能够使人健康长寿 。长寿的吃法就是少而精,“不饱方为祛病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市是有名的“长寿之乡”,百岁老人的比例高达每10万人有32.5人,是联合国标准的4.6倍,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长寿率最高的地方。巴马人长寿自然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自然限食。

那么,为什么吃得少能健康长寿呢?道理并不复杂。人到中年,体力活动减少,人体新陈代谢水平降低,消耗的热量也大大减少。如果每顿吃得过饱,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蓄积,可以诱发肥胖病、脂肪肝、高血压病、高血脂症、胆石症、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等,自然很难长命百岁。而相对吃得较少的人,却能够身轻延年。因此,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

另外,“病从口入”,吃得多的同时,往往还会吃进过多的废物毒素,加重肝肾的解毒负担,食物又不能及时消化排泄,使得毒素长时间停蓄体内——而自身中毒正是导致体弱衰老的重要原因。

杂食:劝君杂食颐丰年

很多人为了健康长寿十分注意营养问题,只要听说某种食品多吃无益,就一口也不再吃。只要听说某种食品有益于益寿延年,就拼命多吃,天天吃,顿顿吃。这样的想法虽然是好的,却是在养生保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举例来说,有些人为了防止动脉硬化和肥胖症,对于动物性脂肪和肥肉一概不食,只吃植物油和瘦肉,结果瘦肉中含有的蛋氨酸却为动脉硬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平衡营养来自食品的多样化,只有摄取多样化的食品,才会有利于营养的平衡。偏食的人,有很多种食物不吃,就必然造成饮食单调,营养素不全面,这不符合养生的营养需要。

为维护人类的生长发育与健康,人体至少需要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及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来自于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品及大豆、干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纯热能食物。

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人类膳食必须包括多种食物,才能得到所需的多种营养素。此外,还应注意在同类食物中,也要尽量选用不同品种的食物,例如对谷类主食,可选米、面、小米、玉米、红薯等粗粮、细粮搭配吃。

食物进行混合搭配,可同时起到吸收多种营养素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食用方法。例如,用土豆炖牛肉,既可以减少牛肉的油腻,又可以获得土豆和牛肉中的营养;蒸玉米面馍时加入黄豆面,可同时获得玉米、黄豆两种食物的营养,味道和质地也大大改善了;蒸大米饭加上红豆或红小豆,以及大米、小米粥、豆稀饭,白面与玉米面发酵后蒸丝糕,都是很好的搭配,可以同时获得多种营养成分。

杂食时,营养成分还有个互相协调的作用。例如,在补钙时如果只吃含钙食品,则补钙效果并不佳,如果又吃了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则有利于钙的吸收,其补钙作用可成倍地增强。

“烹龙庖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丰年”。其实,生活中不应当有那么多的禁忌,最重要的是食物品种要多样化。如果为吃一点生菜叶子而紧张兮兮,或者为多吃一小勺蔗糖也要踌躇再三,那么,你的生活质量便难以保证了。有位著名的保健专家最近在谈及老年人饮食时说:“什么都吃,适可而止”。这八个字,道出了杂食益寿的养生真谛。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种食品能满足人体的所有需要,所以,饮食的种类越多、品种越杂越好。

鲜食:食物新鲜体健康

食品必须新鲜清洁,才能够保证人体健康,民间有好多谚语说的就是要“鲜食”的道理。“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宁肯饿断肠,莫把馊饭尝”、“臭鱼烂瓜果,疾病无法躲”、“果须新,菜应鲜”,这些是对于食品的基本要求。

我国古代医家对食物卫生多有研究和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秽饮、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并详细记录了很多不宜食用的食物。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有“浆老而饭馊不可食”;“诸果落地者不可食”的说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通常情况下,对于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其营养价值越高,味道越好,颜色越诱人,而长期放置,其色香味等会变差,质感降低,营养素流失,有害物质蓄积,甚至出现腐败变质,而导致食物中毒。食物不新鲜,就会失去原有正常的营养价值,有的食物最易产生毒素和细菌,应特别注意。

另外还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适宜鲜食。下面这些食物就不宜鲜食:

猪肝 有的人喜欢吃“鲜嫩”的猪肝,在烹调时,为求鲜嫩,往往将鲜猪肝急速炒一下就食用。殊不知这样做的隐患很大:首先,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各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在肝中聚集,倘若加热不彻底或不充分,可能造成一些有毒物质的残留,人进食后可能诱发疾病。其次,急速烹炒难以杀灭猪肝内的某些病原菌或寄生虫卵,从而导致进食后损害人体健康。

新鲜的咸菜和酸泡菜 这些食品中含有相当量硝酸盐,盐腌后几个小时内,亚硝酸盐开始明显增加,2周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亚硝酸盐可引起缺氧症状,还会与食品中的仲胺结合形成致癌的亚硝胺。因此,不可进食新鲜的腌制食品,应在腌制4周后再食用。

鲜黄花菜 未经加工的新鲜黄花菜中含有较高的秋水仙碱和天门冬碱,在体内会氧化成毒性很大的二秋水仙碱,其与蛋白质的结合率很高。干黄花菜经过蒸煮,秋水仙碱溶解掉了,所以没有毒性。

素食:萝卜青菜保平安

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倡素食,认为人要祛病延寿,素食为第一妙药。

中国民间流传着“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的谚语。几千年来,中国的饮食基础都是以粮食为主的,饮食原料多取自于农产品,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的膳食结构。古人认为,素食有益于养生。明代医学家万全在所著的《养生四要》里就提出,素食可以使人的体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荤菜富含脂肪、蛋白质、磷、钾、铁和其他营养物质,为人体所必需,但是不能过量,因为荤菜胆固醇含量较高,摄入过多会引起“三高症”(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是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儿童食用动物脂肪过多,形成肥胖症,其血管壁上已经有了胆固醇斑块,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植物类食品一可供给机体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与其他免疫系统需要的养分;二可及时清除体内的毒素与有害物质,消除隐患;还可均衡人体功能,调节内分泌,保持内分泌功能正常。如山楂、生姜对心脏病很有帮助;橘子、香菇有对抗肿瘤与病毒的功效;大豆、甘草、人参、丝瓜对提升免疫力大有裨益,食用时当优先考虑。多食蔬菜,少食肉类,当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从中医观点来看,蔬菜有健脾开胃之功,可助脾消化,促进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蔬菜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所以对于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尤其适宜,也是现代防癌的佳品。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素食观和那些“吃素”、“吃斋”者一点都不吃荤是不同的,而是“基本吃素”,荤素都吃,以食用植物性食物为主,并且要讲究吃法。

“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因此,老年人在养生保健的时候,不妨也做个素食主义者。

淡食:淡薄滋味养气血

在中国的养生经中有“淡食为宜,杂食为优”的说法,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饮食对于“淡食”的认识。其实,早在晋唐时期,养生学就已经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古人认为,多食原味腻食,对养生无益。唐代孙思邈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肉脯盈盆、五味杂陈”。清代美食家李渔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

养生宜淡,万病之毒,皆生于浓,“味薄神气自安,为养生金石之言”。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营养学认为,谷、蔬、菜、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者,大多属阴虚津亏证。因此,淡味的谷蔬之食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味有助于提高消化能力。朱丹溪撰《食色绅言》称:“淡有醒脾开胃、清虚肠腑之功。淡可渗湿,脾最恶湿,脾为湿困之际,唯淡食可使之健运。每逢夏暑时日,湿气偏重,会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尤恶腻食,此脾为湿困也,当以轻清味淡之食以醒脾气”。又称:“淡食以开胃。淡食利于消化,无呆胃之弊。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蔬食淡味,有通腑之功”。这些都被现代医学所肯定。蔬食淡味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刺激肠蠕动有良好作用,常为通便之剂。

淡味养荣,通利血脉。孙思邈讲:“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总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还认为,“淡薄滋味充养血气”、“淡蔬食以利血脉”。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如常食大米、玉米等淡食。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一般较低;能够推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年龄,发病率亦较低;豆类及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植物固醇等成分,则有降低人体血脂的作用,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可降低胆固醇。由此可见,淡食道利血脉不无道理。

淡食还有调节精神的作用。清代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认为养生之人“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不穷炙而足益精神”。《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饮食营养成分确能调节人的情绪,爽神宁志。

还要注意的是,淡食并不是只是口味淡,而是一种饮食养生的结构。味淡,酸、甜、苦、辣、麻、辛、鲜、腥、咸都不可过浓,某一味过于浓烈,必然抑制对于别种口味的口感,中医谓之偏嗜,即伤身又损心。

稀食:粥汤奶浆颐养人

前面我们讲过喝粥的好处,这都和我国传统养生的“稀食”观念吻合。

“稀食”的原意就是“多水之食”,粥、汤、奶、浆都属于稀食。稀食之所以能够养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稀食补水,老年人由于体弱衰老,很容易造成缺水,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稀食是补充水分的最佳途径,水与食俱进,水分就有了保证。

稀食还能够使营养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制作稀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替胃肠加工的过程。在稀食进入胃肠后,能够使营养成分充分分解和吸收,这也正是民间所说的“稀食养人”的道理所在。

稀食还有减肥延寿之功。稀食容易产生饱感,减少了热量的摄入,不容易过食,所以对于减肥很有效。容易消化使胃肠减少了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肠道年龄得以延长,有利于延长人的整体寿命。

此外,稀食还可进行各种食物的营养搭配,既能够提供全面的营养,又能够享受到口福。

因此,在饮食养生时,要多食用粥、汤、奶、浆的各种稀食。

粗食:吃米带糠得安康

台湾的中医师曾经组团拜访日本养生协会,向会长(九十高龄的禅宗高僧)请教长寿与养生的秘诀。会长以学自中国唐朝的三个汉字“粕、糠、糙”相赠曰:米白为粕。粕即绞汁后剩下无营养的渣滓之意。因为白米经去糠、去胚芽之后,附着在米糠和胚芽上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与珍贵的食物纤维几乎全数失去,只剩下少量的蛋白质与淀粉,白米的营养价值只有糙米的45%。

想要长寿就要吃“糠”,白米再覆上米糠和胚芽,就是糙米,才有全面的营养。这位高僧的养生观和中国民间流传的“吃米带点糠,保你得安康”、“饮食不怕杂,粗粮营养佳”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常言说:“粗食之人患胃病者常少,美食之人患胃病者常多”,许多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营养物质,存在于粗粮和食物的表皮之中,加工越精细,这些营养物质损失就越多。如糙米就比精米营养好,糙米表皮的糠皮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在人体消化道中吸附致癌的有害物质的作用,并使这些有害物质随大便排出体外,因而对预防消化道癌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精米的加工中,将这些宝贵物质全部去掉,便失去了这种作用。

粗加工的食物,营养能够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如全麦、荞麦、燕麦、糙米等的营养成分要比大米、籼米、白面要高。因此,不要嫌弃粗粮。如嫌粗粮不好吃,可在制作、调味中动点脑筋,使其又好吃,其营养成分又为我们所用。

精细食物易消化吸收,长期食用,肠胃会成习惯,偶尔食用粗糙食物,则一时不能适应,肠胃就会出现障碍;常吃粗糙食物,肠胃功能强,即使吃难消化的食物,也不至于受到伤害。所以说,食物最好粗细搭配,不仅可以保证适当营养,也可以保持肠胃功能正常,有益于健康。

饮食养生的健康吃法

早食:吃早和吃好同样重要

一日三餐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但是,人们往往只注重怎么样才能够吃得好,却忽略了科学的进餐时间。其实,一日三餐吃得早和吃得好同样重要。

有这样一句话:“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说的就是三餐都要吃得早才科学。早食与晚食大不一样,可避免一天中营养的短期不平衡。晚餐早食可预防10余种疾病。早餐早食还是一天的“智力开关”,每天早上按时(如7时)进餐,则肾上腺皮质就会在凌晨的4时准时分泌肾上腺素,使身体自然地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大脑和肌肉从早上就开始活动。这就是“早上型”人的生物钟节奏,它有益于健康和一天的工作、学习。相反,漏吃或晚吃,昼夜节律就会变成“夜间型”,它很难使你的大脑在中午之前活跃起来,这也是某些疾病的诱因。时间会“带动”其他活动都一起提速,对于养成科学的生物钟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早食对于食补食疗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早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所以对于食疗和食补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过晚吃饭,不仅影响睡眠,加重胃肠负担,还会造成脂肪、毒素大量堆积滞留于体内,对于食疗食补自然没有什么帮助。

冷食:吃点冷食增健康

许多老年人都爱冬泳,寒冷锻炼的确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在饮食中,这一招同样有效。

许多人都吃过北京的炸酱面、朝鲜族的冷面,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凉”。其实“凉”对于养生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冷食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增进胃肠的功能。在适度的冷刺激下,消化道黏膜功能能够持久旺盛。如果这种刺激适度,就可以增强胃肠的功能。这和人体耐寒锻炼的道理是一样的。

冷食还为肠内微生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有益菌群能够呈优势生长,并且抑制有害菌群,减少毒素的产生,延长肠道寿命,也就延长了人的寿命。

“低温可延寿”的观点,正在被人们所推崇。目前多为“外界降温”,而冷食则是内部降温法,胃肠受到冷食的刺激,就会加快蠕动,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长期坚持吃冷食的人抗疲劳的能力增强,精神和情绪都很好,血压也下降了,也不会产生便秘。

不过,吃冷食的时候,要像冬泳一样,要循序渐进,最好从夏天开始锻炼,切不可一下子就食用冷食。在进食冷食的时候,如果有不适,就要停下来。总之,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灵活掌握。

生食:原汁原味的健康

现在人们都渴望回归自然,而生食就是最好的回归自然。

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太习惯于并且太过追求食物煎、炒、烹、炸后的口感和口味了。熟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在做熟的过程中食物里很多人体所需要的活性成分也随之丢失了。一般的瓜果蔬菜经过高温烧煮,包括维生素在内的许多营养成分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食则无此弊端,保持了对于健康有利的原有成分。食品除了含有人类所需的基本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之外,天然的绿色食品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谷物胚芽、叶绿素、酶、纤维素及其他活性物质,如我们已经知道有西红柿、胡萝卜、橙子所富含的类胡萝卜素,豆类中的异黄酮等成分。它们中有许多可以预防癌症和心脏病,延缓老化,是人们还远远没有认识清楚的营养物质。

食物的天然活性就存在于这些物质中,换言之,它们是“有生命的”,我们吃蔬菜和水果时就摄入了生命活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不被破坏的营养素,在经过清洁处理后,最好是生吃未经去皮的水果和蔬菜。需要烹调的蔬菜也要尽可能做得生一些、新鲜一些(除了少数必须做熟的)。

为了健康长寿的目的,我们要在平衡饮食的基础上,尽量多吃些生食,要在餐桌上提高生食的地位,增加生食的分量,减少过度煮熬的食品,尽量远离“垃圾食品”。

在生食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食物的卫生安全,现在好多水果蔬菜都喷洒有农药等,所以在食用的时候一定清洗干净,不卫生的食物一定不要生食。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都要以营养为准则,不可为生食而生食。

零食:随时随地补营养

零食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小孩子才喜欢吃,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零食也是养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著名临床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说过:“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适当地吃点零食,不仅能补充必需的营养素、尤其是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还可以防止低血糖,振奋精神,使人们在生理、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零食不只是儿童、青少年的专利,养生者也需要一定的零食。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如胃液分泌减少及消化道各种消化酶分泌减退,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消化机能减退,每餐饱食肠胃就难以消化吸收,相反,会成为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每餐吃七成或八成饱,在两餐之间感到饿了,吃一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零食,既可保证老年人的正常营养需要,又不会给胃肠造成过重的负担。吃零食应该像“羊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尤其是对于一些病人来说,吃零食无疑也是保健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在不超过全天总热量的情况下,不满足于一日三餐,最好是三餐总量不变,在两餐之间加点零食,选择那些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就可以尽量避免血糖忽高忽低,使血糖水平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这一点对于糖尿病人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吃零食也是有学问的。吃零食要讲究营养,不应该总是吃营养价值低的、仅提供热能的加工食物,如饼等,而要变换花样,吃一些煮鸡蛋、牛肉干、牛奶等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吃零食不要影响正餐,更不能因为吃零食过多而代替正餐,要遵循“适当补充、点到为止”的原则。

苦食:十苦九补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观点,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有温、凉、寒、热四性,有酸、甘、苦、辛、咸五味。不过,多数人对于苦味是敬而远之,殊不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苦食有着特别的意义。

中医认为:苦味能够清泄,能燥湿,适合热症、湿症的人服用,所以有“十苦九补”的说法;认为常吃些苦味食品进行调节,能“入心经而降心火,去心火而神自安”,苦味食品初入口苦,后味却香美,这种苦香可使人清心醒脑、提神除烦、镇定松弛、缓解疲劳。

苦味食品可滋阳补阴,防病健体。苦餐具有平衡阴阳的能力,因此,饮食结构如果长期偏于嗜甜厌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身体的阴阳失衡。

尤其是在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脾胃功能较差,食欲大多不振,而吃苦食能很快恢复脾胃功能,增进食欲,且苦味入心可泄降心火。

科学研究表明,在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唯有“苦”最具有食补和药物功效。苦味食品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有机化合物、维生素、生物碱、缩氨酸、苦味素、氨基酸等,这些物质都是人体生长发育、强健肌体必不可少的。苦食健脾利胃,是消化吸收系统的最好促进剂。它可有效转化,使人体及神经系统得到充足的供养,迟缓衰老进程,益寿延年。苦食中含有的一种明显抗癌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可以激发体内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清除体内有害物质,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

养生时不妨多吃些苦味食品,常见的人们喜欢的苦味食品主要有苦瓜、苦菜、苦杏仁、柑橘、苦笋、百合以及茶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食用。

同类推荐
  • 胃病防治101个小窍门

    胃病防治101个小窍门

    胃部疾病一直以来部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问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的不规律,胃病发生率越来越高。但是,很多人对胃病的认识不够,在诊断、治疗、调养以及预后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害怕等情绪。俗话说“胃贵在养”,大部分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科学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都可痊愈,但如果不加注意,则极易复发甚至病情恶化……
  • 气血才是命根子

    气血才是命根子

    为什么有的女人面色红润、灿若桃花、光彩照人,而有的女人却是灰头灰脸,头发干枯、没有光泽、皮肤粗糙、痤疮暗斑、月经不调呢?这些都是肾气不足或者肝郁气滞造成的,美容的根本是保养身体气血的运行机理。为什么有许多女人在冬季手脚冰凉,甚至夏天也手脚冰凉呢?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应,需要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气血畅通,“冰美人”就能够换新颜!癌症、淋巴结核、肿瘤、乳腺小叶增生等病是怎样形成的?中医认为是气滞造成的,寒凝和忧思导致气聚在一起,气血运行不畅,就像下水道堵塞、积习日久,器官就发生病变。
  • 养老三付药:起居、守静和粥

    养老三付药:起居、守静和粥

    本书共五卷,前四卷论饮食起居及日常保健,第五卷为粥谱。作者将粥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详述用料及制作之法。书中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广泛阐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方法。
  • 图解人体经络使用手册

    图解人体经络使用手册

    因循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人体十四经络与常用保健穴、常用易行的经络刺激手法、现代常见病的穴位治疗与保健的自我操作方法,为关爱健康的非专业人士提供简单易学的自我保健知识。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疏通平衡乃人体各部分平衡的基础,常用一些刺激方法作用于腧穴,调整经络和脏腑的功能,平衡人体阴阳,便能达到保健、延寿与康复的功效。
  • 家庭常见病料理食谱

    家庭常见病料理食谱

    本书吸取古今食疗药膳之精华。分内科、外科、皮肤科及常见肿瘤四个章节,有针对性的就不同病症进行食疗的方法和保健食谱。从各种天然资源中找到永葆健康的法宝。
热门推荐
  • 写轮眼走天下

    写轮眼走天下

    主角突然出现在一个未知的古代,没有任何历史参考,但是穿越的福利就是获得了写轮眼,主角又要如何存在在那个未知,而又动荡的古代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异界蛛神

    异界蛛神

    全身爬满蜜蜂算什么,全身爬满蜘蛛才算牛!看猪脚在现实中被小蜘蛛毒死,却和小蜘蛛一起穿越到异界闯出一翻新天地。法师?战士?剑圣?不管你们必杀放大招,也躲不过我暗地捅黑刀!金钱响,美女叫,异界爽得不要不要。
  • 爱妻凌厉,冷暖无常

    爱妻凌厉,冷暖无常

    当苏冉韵在娱乐圈叱咤风云,却没想到他竟然来了!一个是对自己冷酷无情的老板,令一个是花花心肠的初恋,当他们都向自己表白真情实意时,她该如何选择呢?接踵而来的还有家族后更大的阴谋!
  • 外科启玄

    外科启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地宫之谜

    地宫之谜

    一座神秘的地宫,吸引着所有考古专家及盗墓贼的目光。考古专家顾教授带着学生俞景明,陈道光,箫薇为保护地宫及解开历地宫的神秘面纱,开始了艰辛的寻找;专盗墓为生的老胡与他的徒弟现才无意发现了古墓里的秘密………………考古与盗墓是势不两立的。他们相遇发什么了些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呢?地宫里又上演了些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呢??…………扑朔迷离的情节……惊心动魄的场面……
  • 明末之精神天下

    明末之精神天下

    一个现代人重生在明末,却又不是明末的世界,意外获得了精神异能,他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天下第一》、《太极张三丰》、《笑傲江湖》等精彩内容将会在里面一一出现。这里不仅有精彩的武林趣事、封建的儿女情长、官场黑暗同时还有扬马奔腾,行军打仗,争夺天下,成就万世霸业。内力与异能的碰撞,又将是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在历史中参入武侠,在武侠中参入历史这又是怎样的画面呢?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剧情,不一样的结局。不虐主,轻松,装逼,刺激为主。喜欢就请多多支持!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 西游重生之通臂猿猴

    西游重生之通臂猿猴

    故事讲述的是世间四大灵猴之通臂猿猴。敬请关注。
  •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灵风云录

    魔灵风云录

    六百年前西川大陆西部一支神秘种族强势崛起,在魔族大陆建立起庞大的帝国——西川帝国。可惜昙花一现,很快便土崩瓦解,留下了“龙族”的遥远传说。西川帝国的覆灭殃及人类世界,人类建立起来的金槿花王朝也轰然倒塌,进入豪强争霸的时代,南川、江左、帝月,各个家族纷纷立国,彼此征战。南川自立国起,便西抵魔族、东御江左、南拒帝月,英杰辈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宏伟史册。西川609年,大陆风云又起,人魔两界再度大乱,惨烈空前的残酷战争,纷繁复杂的前世情仇,几百年前的历史在乱世中逐渐被揭开,历史与现实交织,汇成了英雄的史诗——魔灵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