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幽默技巧和方法数不胜数,著名的教授孙绍振曾著有《幽默答辩50法》,这是一部总结教师创造课堂幽默艺术的优秀作品。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方法变化多端,全在曲尽其妙,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动用之妙,存乎一心。若无临变制机之巧,则百法而无一用,有法而成累赘,不如无法。若有七窍玲珑之智,则无法也能生法,一法能化万法也。即所谓无法之法是为至法。”所以,在应用课堂幽默艺术的技法时,不能照搬使用,只能以借鉴的形式来加以应用。教师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不断挖掘自己的幽默“细胞”,以此种形式为自己的课堂增添色彩。以下是供教师借鉴的几种幽默技巧:
(1)婉曲释义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对某些字词的解释、内涵、寓意的延伸作巧妙或歪曲的解释,这就能达到独特的幽默艺术。著名的美国幽默艺术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采用释义这一手法编了一本非比寻常的《幽默词典》,对于原来枯燥乏味的名词解释作了新的改动,使人阅读后对原有的事物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引人入胜,使人感觉到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例如,“政治”:指为了谋求利益而从事的公务;“外交”:指掩盖本国谎言的活动;“和平”:指战争之间的一段时间;“坦克”:指世界强国用来拜访弱小国家的交通工具,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使用婉曲释义法的幽默,在教学上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跟早恋学生谈心时,可以表达为男女间“距离”过近了;把“偷东西”表达为“没经主人允许而拿了他的东西”;把“骂人”解释为“语言不够文明”;把“打架”解释为“使用武力解决了彼此之间的矛盾”;把“考试作弊”解释为“借助别人的记忆来回答该自己回答的试卷”;把“旷课”解释为“错过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把“上课随便说话”解释为“语言失控”等。婉曲释义法的幽默效果于此可见一斑。
(2)巧用笑典法。
根据要达到教学效果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地设计或引用幽默诙谐的典故,就可达到教学内容和幽默诙谐的典故相映成趣的效果。如在讲解《捕蛇者说》一文时,有位教师在讲到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时,提示学生看脚注对“人风”的解释:“人风”,应该是“民风”,在唐朝时期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故将“民”改为“人”字。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忌讳”,教师穿插了这样一个笑话:在我国古代时期,不得直呼比自己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名字,按照古代的礼仪,连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念出口,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忌讳”。《籍川笑林》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五代时有个叫冯道的大官,他给自己的门客讲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开卷为:“道可道,非常道。”他的门客因忌讳直呼冯道之名,所以不敢读出“道”字来,只能跟着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此时这个笑话的使用,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忌讳”这个词的意思,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3)行为乖谬法。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采取不符合平常逻辑的奇怪举动,其有悖于常理的夸张荒谬形式是为普通逻辑思维服务的,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如,在数学计算课上,有的学生会不自觉地把整数的小数点后的“0”留下来。有一次算数板演过程中,有位学生在黑板上写道“4.82 0.68=5.50.”教师在旁边突然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大剪刀,并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拿出这把剪刀吗?”学生们都不知所以然。教师接着说道:“我要用剪刀把这个整数的尾巴剪掉。”这时同学们才醒悟过来,听完老师的话后全都笑了。果然如老师所料,这种现象在以后的作业中全部消失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行为乖谬法的实例。
(4)借题发挥法。
在教学中,老师会就某一问题的本义进行顺向推进的同时,还会引申出横向联系,通常会借此题发挥彼意,也能制造出令人捧腹的幽默。如,鲁迅先生很欣赏国外写得很出色的文艺理论书,读后给出这样的评价:“往往夹杂着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
(5)轻言拨重法。
以轻松、平常的语言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来面对紧张、重大的难题,就能轻而易举地走出困境,这种“历惊无险”的处事方法也可以引起人们释然畅怀的大笑。
(6)刻意精细法。
老师在讲课时,通常会用模糊定性论述,进行刻意的、加以精细定量的描述,这样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如,有位教师在描述人体的物质价值时这样说道:“人体内所含的水分,足足有45升;人体内的脂肪如果可以制造肥皂的话,足足可以制成7条;体内所含的碳,可以生产成9000支铅笔;体内所含的磷,将能制成2200根火柴;体内的铁,可打造成两根铁钉。人体中还有很多的微量元素如镁、硫……”教师“严肃认真”的讲解,使学生笑声连连。当老师提醒学生应该珍惜时间,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上时,教师极为认真地引用西方统计专家的数据:“假如一个人能活60年的话,那么他一共拥有21900天。一生时间的分配为:睡觉的时间占有20年,也就是7300天;吃饭的时间占有6年,也就是2190天;穿衣打扮的时间为5年,也就是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的时间为5年,也就是相当于1825天;与朋友娱乐的时间为8年,也就是2920天;会有3年的时间用来生病,也就是1095天;与朋友聚会等待的时间大约为3年,也就是1095天;平时打电话的时间为1年,也就是365天;照镜子的时间大概是70天;擤鼻涕大概会用10天。最后的3205天,也就是8年零285天的时间是做的有用的事情。”这么“精细”统计数据和教师搜寻资料的良苦用心,怎能不会让同学们听后既获笑声又得教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