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14300000023

第23章 太极拳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祖国医学中很多养生保健的观念和现代生命学相似,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书画、气功(引行导气,腹式呼吸)等,除针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个人操作。经常使用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疗效。

传统体育保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意气相依,内外兼修,身心并重。静则收心纳意,轻松自然,全神贯注,以培育正气。即在精神舒畅和情绪安宁的状态下进行锻炼。动则行气活血,疏精通络,强筋壮骨,滑利关节,以壮形体、调脏腑。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静”,即在运动时要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要全神贯注。“静中动”,就是要保持呼吸的自然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紧密配合,才能练精化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

“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名词,它表示了人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拳”这种运动形式有其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健身,二是技击。古人把技击放在第一。中国的传统拳术种类繁多,大约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其名称有以动物形象命名的,如:黑虎拳、蛇拳、鸭拳等;有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如:太祖拳、燕青拳;有以演练特点命名的,如:戳拳、地趟拳、醉拳等。唯有“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道教的精义“太极”两字来命名。那么什么是“太极”呢?“太极是阴阳之母。”中国传统的道家认为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并且阴、阳两个方面必须是协调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寻求协调、平衡的过程中求得前进和发展。以“太极”命名的“拳”就是贯穿这种寻求协调、平衡的原理,去练习拳术,研究拳理。通过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平衡达到健身长寿;通过打乱对方的协调、平衡达到制人取胜;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太极拳可以定义:为“一种按照中国传统道教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

这个定义就把太极拳与其他形式的健身术、拳术区别开来了。尤其作为拳术,太极拳与其他拳术有本质的区别。练太极拳是在不断追求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胸怀,平衡自己的心态,开发自己的智慧,提高自身的修养,强健自己的体魄。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民间有所流传。几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们还进一步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体育”能够健身治病的道理。1800多年以前,华佗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个拳种。它结合“拳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吐纳术”(吐故纳新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导引术”(俯仰屈伸的肢体运动)三者成拳,实为“练脑、练气、练身”的健身之法。练脑、练气、练身(即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始而意行,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全身内外动则协调发展,构成了太极拳健身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尤其杨氏,在藏龙卧虎的北京,更是赢得“杨无敌”的美誉,而为天下所知,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造福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太极拳传承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600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势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同时,尚有早期、中期的拳架流传于世。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一)来源

太极拳在我国源远流长,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加以创新,派生出了多种流派,如有杨式、陈式、吴式、武式、孙式等;新中国成立后,新编了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势太极拳、四十八势太极拳等。各种太极拳的基本风格和技术结构大同小异,练习时均要求心静意专,呼吸自然,中正安静,柔和缓慢,圆活完整,协调连贯,轻灵沉着,虚实分明。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当然也没有证据证明不是他所创。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曾经考证,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但从其考证的证据来看,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无法定论。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武术,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总体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最初是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势、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借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太极拳十三势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黏不丢顶。

(三)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杨、吴、武、孙5派。

1.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编,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陈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

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

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

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

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

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势,主要特点如下:

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

③“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习,流传不广。

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势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返乡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为杨露禅亲题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后来,杨露禅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为太极拳在高手如云的北京树立了威名,继而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无法再在北京而返回乡里,所以流传范围不广,实为憾事,目前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势大功架传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三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势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势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经过多年发展,杨式太极拳功法体系完整,理论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杨澄甫有五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锺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3.吴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势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势正招圆,舒松自然,虽架势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

4.武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而从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赵堡,一月即回。可见武还是主要从杨处习得太极拳。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拳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5.孙式太极拳。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6.简化太极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二十四势,编成“简化太极拳”。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他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四十八势简化太极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永年县的杨振河和韩会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7.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有人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武当太极拳的要诀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的上乘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

8.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在太极拳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势,势势皆为立势画圆,走立势化圆,是该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上述八势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八势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9.禅门太极拳。禅门太极拳是一个拳术套路。相传为少林和尚根据广大圆满无凝大悲陀罗尼经咒,演绎其意融入拳势而编成。初名“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禅太极,其原型是佛门古老、神秘、稀有的大悲陀罗尼拳,世人称之为“禅门太极拳”。据传是由唐太宗年间少森寺昙宗和尚所创。其风格古朴高雅、慈悲庄严。它不仅蕴含着技击的妙用,更融入了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易理学说,是历代高僧们修身养性的无上法门。禅门太极上符天象,下合地理,中和人情,采古太极阴阳之法,出入于释、道、儒三教之论。上可成正党,下可得长生,中习保安宁。实为达极乐之径也。

10.八卦太极拳。八卦太极拳有两类:一为赵堡大架太极拳第十一代掌门赵增福师父所公开的,该拳架系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张彦。张彦在山东广收门徒,使太极拳拳艺代代相传,传至山东聊城的马永胜先生。马永胜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最为古老、最为实用的赵堡太极拳创立八卦太极拳,传拳王怀德老先生,王怀德师爷传拳赵增福师父。

由于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按:干(开门)西北、离(景门)南、坎(休门)北、兑(惊门)西、震(伤门)东、巽(杜门)东南、艮(生门)东北、坤(死门)西南,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其拳架招式,又取上五禽、下五兽。上五禽:凤、鹤、鹰、燕、雀;下五兽:龙、虎、狮、马、猴。该拳架盘炼起来,颇为壮观。

赵增福师父传授的八卦太极拳有上、中、下三盘,九十八实战法。

另一种被称为“八卦太极拳”的情况是当年杨禄禅与八卦拳(掌)祖师董海川、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切磋技艺。董海川发现三种拳艺虽练功方法不同,然则理为一贯,萌生了取太极拳之长,弥补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编了一套走直趟的类似于太极拳的练功方法,传给了程廷华;刘德宽等弟子。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可健身已经被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其中的主要原理为:

(一)呼吸方式科学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

(二)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三)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由于汗毛变懒、汗遥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样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内分泌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四)对称运动,弥补了人体机能后天不足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了诸多习惯定势。这些习惯定势,一方面提高了动作效率,一方面也酿成了人体运动的缺陷。也就是说,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如日常生活中上肢运动:端、握、提、捏、抓等单手动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运动:弹、跳、蹦、踢等多以右足发力;中上盘运动: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者反之,无论是左还是右,均系单向运动。这种外形的单向运动,天长日久,使大脑中枢神经减弱了逆向调节功能,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左右失衡。右强则左弱,左强则右弱。强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发病上,有句“男左女右”俗话。此说虽未必科学,但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太极拳的造型结构,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形成内外如一的对称运动。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吐后撑、上枯下踩。周身上下对立统一、浑然一体。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缺陷。

(五)用意不用力,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敏感度

人体老化,最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如,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生神经的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经的老化。凡此种种,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十余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她是一种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肉体的运动。太极拳行功走架,全神贯注,以意导气,所有外形变化,一招一式无法讲求意在身先,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所谓意念,也即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太极拳每次行功走架,首先是种意运动,其次才是形体运动,也即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反之,练功心不静,意不专,形散意乱,内外失调,便失去了太极拳的运动本质。正是由于太极拳的这一功法特点,功深艺高的老拳师即使到了晚年,也多是耳不聋、眼不花、脚不沉,其肌肤的敏感性仍异于常人。拳书上所云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形容不顶之意,也是概指拳手肌肝胆的灵敏度。所有这些,无不赖于用意练意延缓了神经老化的缘故。

(六)运动适度,保持了人体能的中和态

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通常大家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其理取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有人认为生命在于多静,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持此观点者,多以龟龄鹤寿作比。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生命在于运动不错,但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无疑会使机体疲化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所以说,过分地强调动或过分地主张静,均于人体健康不利,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为动,但用意不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入静。这里所说的“静”,是指走架或推手时须摒弃杂念,动中求静,神意专注一才,以一念代万念,所以说外形别动心犹静。太极拳的这种独特运动方式,对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平衡态量为适宜,故而久练可使人延年。

(七)长气致柔,防止了骨质、关节、韧带的老化

无论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看,还是从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过程看,凡是生命力旺盛者,其肢体或肢干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凡是行将死亡的有机体,都会变得僵硬,枯萎。就人体而言,老年人骨质疏松发脆、关节旋转不灵、韧带松弛、血管干瘪等,无不是失去柔韧性的结果。欲使人体康壮不衰,就必须使周身筋骨皮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裆开胯,抻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动作,无不在划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的内涵,其实就在于强化周身筋、骨、皮及其内脏各部器官的弹性,亦即柔韧性。所以,功深艺高的太极拳手,多为肺活量大、膀胱胀缩差大、筋长骨坚、肌肤松软、呼吸深细匀长、关节正逆旋转角度大,这都是机体柔韧性良好的表现。柔韧性的延长,本身就是长寿;反之,人体内脏任何一个器官失去了弹性,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八)松、静、空、灵,陶冶超然脱俗的心境

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行者往往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贪饮、贪食、多忧、多虑、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中医认为,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虑伤心、恐伤肾、食多伤胃、房事多行伤精又伤气。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换贵在顺其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若行云流水,身心俱佳。

怎样练好太极拳

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有信心,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因为太极拳确实比其他拳术、健身术难度大,复杂得多。其次还要有一位好老师。这个老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要是明师,要能明示拳理,明摆拳架。三是要钻研理论。太极拳是文化拳,不明拳理,只求形式是难于登峰造极的。

另外练好太极拳还要经过五个阶段:

一是学拳。现代各式太极拳的套路都很多,要想学会一个套路必须扎扎实实,一势一势去学习,这个阶段对初学者非常重要。

二是修拳。一个套路学完了并不等于学会了。还需要经老师一个势一势的纠正动作,使之达到标准。现在许多练拳者不重视修拳,学完后就自己去练,往往练走了样,结果造成了动作不标准,劲路不通畅。养成一些坏毛病后还不好再纠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指此。所以修拳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阶段。

三是练拳。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一套拳已经熟练掌握并基本合乎规矩,达到标准,接下来就需要个人去苦练,俗语讲“功夫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拳打万遍自然精”。

四是内外合一。学会了套路,依样画葫芦地打拳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只有内外合一,即内劲、呼吸和形体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进入太极拳的“懂劲”,即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动作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脊发出的力达到四梢。使练拳者由“着熟”升华到“懂劲”。

五是随心所欲也就是“神明”阶段。这个阶段进入了太极拳的高层次,一套拳不仅从外形上打得舒展、漂亮,而且从内劲、呼吸上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人感觉如春风杨柳、行云流水。

以上讲的五个阶段只是笔者人为的划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界线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每个阶段需要的时间也因人而定。过去讲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可能有些夸张,然而由于过去人们的普遍素质较低,信息量少,又加上封建保守意识严重,学习太极拳要想达到高层次、高水平是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的。现在时代不同了,各门派的太极拳老师大多抛弃了过去的封建思想,而且各种太极拳的书箱、刊物和太极拳界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通过广泛的交流和书、报、刊获得大量信息,笔者认为上面所说的五个阶段是可以通过五年的时间来实现的。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关于太极拳的呼吸,各家论述不一样,如有的强调“气沉丹田”,有的主张“腹式呼吸”等。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拳势呼吸是有意识地将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呼吸的长短和动作的过程相联系,呼吸的吐纳也和动作的开合屈伸相关联。一般是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

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要做习拳舞剑前的身心准备和收势后的恢复。太极拳、剑运动和缓,一般做3~5分钟的准备活动即可,习拳舞剑前可先散步,再活动一下四肢和躯干;精神上要做到心平气和,思想集中,收势后仍应保持和练习时一样,精神不可散乱,缓慢散步后恢复正常活动。

学太极拳、剑时,姿势一定要正确,动作要合乎规范,否则错误动作定型后较难纠正。特别要注意经常持久地练,才能获得增强体质的良好效果。

练习太极拳、剑时要选择适宜环境。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空地进行。

每天黎明或傍晚习拳舞剑均有益。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锻炼时可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活跃起来,为一天的工作做好身心准备;傍晚练习拳、剑则可消除疲劳,稍平气息,对睡眠有益。工间休息练习拳适于脑力劳动者。

练习太极拳、剑应掌握好运动量。一般健康者每天可练习,小时左右为宜,体弱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

饥饿时或饱食后都不宜练拳舞剑。一般饭后隔半小时以上再练习;锻炼后不宜立即吃饭或大量喝水,最好能隔10~20分钟后再吃饭。

练拳时衣着要舒适。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有什么健身作用呢?这先要从太极拳的特点说起。太极拳作为“拳”,首先是一种武术,而武术都是要讲技击攻防的,说通俗点就是讲“打”。但太极拳的“打”,与其他拳种迥然不同。简略地讲,它不是上来就拳打脚踢、硬拼硬打,而是先以敏锐的感觉,感知对方来力的力度、虚实与方向(术语叫“听劲”),然后顺着来力引化(术语叫“随劲”),使来力落空,失去着力点,待对方失去平衡时,抓住时机制敌(术语叫“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这就是人们说的“以柔克刚”,或叫“四两拨千斤”。这是一种独特的打法。由这种特殊的打法,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动作、方法与要领,显示出特殊的风格,也就产生了特殊的健身效果。

首先从外形动作来说,打太极拳要求身体自然中正,头正颈直,微微上顶(术语叫“中正安舒、虚领顸劲”),上下一条线,不能前俯后仰,左右倾斜。不低头、不弯腰,两眼平视(拳谚说“低头弯腰,学艺不高”),胸内收、臀内敛,做到“三平一竖”(肩平、胯平、膝平、脊竖)。这样就使身体端正,脊椎拉直,精神上提。重心下降,防止凸胸驼背,身体歪斜,能保持良好的体型。打太极拳还要求两臂两腿自然弯曲,似直非直,呈弓状,特别是两腿,不能挺直(弯曲程度视拳势与身体条件而定),并且不断地转移重心,主要用一条腿支撑体重。这是为了降低重心,下身稳定,同时转动灵活(术语叫“虚实分明”)。这种练法就有力地加强了腿部的锻炼,强化了两腿的支撑力与稳定性。俗语说:“人老腿先老。”对老年人来说,腿部的锻炼至关重要,练太极拳可以有效地加强与改善腿的功能。打太极拳另一个要求是以腰为主,腰像车轴,四肢像车轮,四肢都要在腰的带动下运转。拳谚说“练拳不练腰,武艺难提高”,可见腰在练拳中的重要地位。腰是身体枢纽,腰练活了,全身都灵活了。腰又连着胯,腰胯的不断转动,带动胃肠肝肾等内脏揉动,如同按摩一样,使这些内脏的功能得到改善。腰腿是人身体的根基,腰腿强健了,就为全身健康打下了基础。打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舒展大方,“大开大展”,就像人疲倦了伸懒腰一样。这样就把全身的骨骼、肌肉、韧带都拉开,向上、下、左、右、前、后伸展,如同在做牵引。所以打太极拳不但不会疲劳,反而越练越舒服,越松爽,越惬意,因而打太极拳的人,往往越打兴致越高,欲罢不能。太极拳动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处处画圆,“非圆即弧”,四肢不断地旋转缠绕,首先是腰部转动带动四肢(公转),而四肢也在不断旋转(自转),就如拳谚所说的“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而每一次屈伸都是由腿而腰而臂,由肩而肘而手,由胯而膝而脚,一节一节推动出来的(术语叫“节节贯穿),都有一个过程,并且是由里而外深层次的转动。总之,打太极拳时,每个动作都是在腰的带动下,全身每个部位都在连续不断地旋转缠绕,走圆画弧,”一动无有不动,都同时协调地参与活动,从而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这是其他运动方式不能比拟的。然而对太极拳来说,这些还不是主要的。

太极拳真正的健身作用,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因为打太极拳第一个要求是“静”,排除一切杂念,什么工作问题、生活烦恼、名利纷扰都要抛得一干二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打拳上来,这样大脑的其他部分就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休息,中枢神经得到调节。所以打起拳来,头脑特别清爽,心情愉悦。大脑是全身的“司令部”,“司令部”健全了,对身心都有良好影响。“内修”的第二个重要要求是“松”。就是全身放松,不紧张,不用力,“松若无骨”、“松如婴儿”。打太极拳要求垂肩坠肘(不耸肩)、含胸拔(扩展)背(不挺胸、不凹胸)、松腰落胯、虚腋开裆(不敞腋、不夹腋、不敞裆、不夹裆)、坐腕舒指,以及前文讲的各种外形要求,都是为了放松。为什么一定要放松呢?从技击讲,只有“松”,才能感觉敏锐,才能“听劲”;从健身讲,只有肌肉放松,血管才不受压迫,血脉才会通畅。在“松”的基础上,加上意念(就是“想”),所想的部位就会逐渐发热、发胀、发麻,有蚁爬针扎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气感”。太极拳术语叫做“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力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就是由于意识的作用,神经刺激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平时封闭的微循环系统被打开,即是中医所说的“扫”通经络“脉络畅通,气血旺盛,营养就会充足,废物被及时排掉,就会增强免疫力,加快新陈代谢,明显的表现就是不断溢卅口水(津液)。如果有病,”气不断地冲击病灶,血液充沛,病患就会逐渐消除,这正打太极拳能够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内在机理与主要原因,是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的奥秘所在。

还有两个问题,其一是慢练。打起拳来,动作缓慢,从容不迫,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对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产生怀疑。其实打太极拳并不是一味求慢,而是可快可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而在平时练拳时愈慢愈好。这是因为慢练才能“静”,才能“松”,才能有足够的时间“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只有慢练才能出功夫。练拳是十分讲练功的。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实际上,慢练比快练费力得多,所以开始练拳的人能快不能慢,慢练一遍,胜过快练十遍。慢练还有养身作用,身体三分在练,七分在养。养身就要柔和地练,缓慢地练,适度地练。

其二是呼吸问题。总的要求是既呼吸自然,又深长细匀。可见练拳时呼吸与平时还是有区别的。开始练拳顾不上调整呼吸,练到比较熟练时,就可以注意呼吸了。练太极拳用的是逆式腹呼吸,用鼻和腹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放腹。这与平时主要用肺呼吸、口鼻并用、吸放呼收的顺式呼吸不同。呼吸要与动作配合,一般是合吸开呼,深长的呼吸与缓慢的动作相配合,可以充分吸收氧气,排除废气。同时由于用腹呼吸,横膈膜上下移动幅度加大,也可起到按摩脏腑的作用。所以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

(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这些都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许多试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里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

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胸部不紧张,而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我们经常见到,当一个人胸部、肩训、肘部肌肉紧张用力时,由于胸廓固定,吸气受到限制,结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练者产生面红耳赤、颈部血管弩张的现象。练太极拳时就没有这种现象。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向下沉,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了体内各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较少。从身体检查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预防肋软骨骨化)、肺的通气功能及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这是因为经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组织的弹性好,肋软骨骨化率低。对于已有肋软骨骨化的老人来说,太极拳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动,既能增加透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规律的改变,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都有利于保持人的活动能力。

(三)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以脊柱为例,练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经常地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打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节节贯串,因此打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四)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但从上述两组老人的骨骼变化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

(五)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过,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此可以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首先,经常打太极拳的人,较少发生脊柱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脊椎骨增生或骨刺的较少(占25.8%),脊柱的活动度较好,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占85.7%;不练太极拳的人,发生脊柱退行性改变的较多(占47.2%),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只占20.6%。

其次,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压平均值为130/80毫米汞柱,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则为154/82毫米汞柱。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发生率较低,占37.5%,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率占46.6%。又比如做20次蹲下起来的运动试验,时常打太极拳的人,反应全部正常;而不练太极拳的人,有35%表现出心脏收缩无力。

第三,能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由于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不存杂念,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故使大脑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大脑充分休息,消除机体疲劳。

第四,能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这是因为练太极拳时要求气沉丹田,呼吸匀、细、深、长、缓,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强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均有良好作用。

中医学认为,时常打太极拳之所以健身,是因为此项运动能畅通经络,培补正气。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腹鸣、指麻等体内行气现象,再坚持练习,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督、带、冲诸脉,同时增加丹田之气,使人精气充足、神旺体健。

也正因为太极拳有上述众多的养生保健作用,所以,时常打太极拳对许多疾病有防治和康复作用。

六、太极拳练拳要点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二十四势太极拳动作要领

二十四势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将重复动作与比较复杂的动作删去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动作相对简单易学,是目前普及较广泛的套路。

1.起势。

(1)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全身放松,目视前方。

(2)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左脚轻轻抬起,向左平行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重心移至两脚之间。

(3)两臂向前慢慢抬起,掌心向下,与肩同宽,抬至与肩同高。

(4)两腿屈膝半蹲,同时两手轻轻下按至腹前,目视前方。

要点:左脚开步时,要缓慢柔和,脚跟先提起,开步后脚尖先着地,随重心的移动慢慢过渡到全脚掌。两手下按时,要松肩、沉肘,手指自然微屈。

2.左右野马分鬃。

(1)丁步抱球。上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于右胸前半屈,掌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划弧于右手下,掌心向上,两手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成丁步,也可不点地,目视手前方。

(2)转腰上步。上体稍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

(3)弓步分掌。上动不停,左脚脚跟轻落地面,重心前移右脚跟向后蹬转成左弓步,同时左右手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右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保持弧形,目视前方。要点:左脚落地要轻,弓步时右脚跟向后蹬转,两脚之间横向距离要保持10~30cm左右。两臂要保持弧形。丁步抱球动作,如腿部有力量,脚尖不触地。

(4)后坐跷脚。重心后移至右腿,收髋后坐,左脚脚尖向上翘起。

(5)随后身体稍左转,重心前移,左手翻转,掌心向下,右手向前向左划弧,掌心向上,呈抱球状。

(6)重心继续前移至左腿,右腿向前上步,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抱球状。同(1)解,唯左右相反。

攻防含义:我方一手化解对方攻击的手臂,另一手攻击对方。

3.白鹤亮翅。

(1)重心稍前移,左手翻掌,掌心向下,右手向前向左划弧,掌心向上。

(2)右脚向前跟进半步,随后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脚脚尖点地,上体稍向右转,右手向右额前提起,掌心向左,左手向左下落,目视右手。

(3)左脚向前落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左转,左手落于左胯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要点:定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要保持弧形,以腰带臂转动。

攻防含义:我方可用右手防开对方的上面攻击,左手化解对方下部的攻击。

4.左右搂膝拗步。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斜前方弧形摆起,右手向前下落。

(2)上体稍向右转,左手随转体右后弧形摆起,掌心向下,右手向下向右斜后方摆起,左脚轻轻抬起,目视右手。

(3)左脚向前落步,脚跟先着地,身体左转,右手屈回经右耳侧向前推出,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手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向左划弧落于右胯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目视前方。

(4)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脚脚尖向上翘起。

(5)左脚尖外撇,重心前移,身体左转,左手翻掌向左后摆起,掌心向上,右手向下向左下落至左胸前。目视左手。

(6)重心移向左腿,右腿向前上步落于左脚内侧,成丁步。

(7)右脚向前偏右上步,左手屈回经左耳上沿准备向前推出,右手向右下划弧。

(8)身体右转,右脚向前落步,成右弓步,左手向前推出,高与鼻齐,右手落于右胯前。目视前方。

要点:上步落地要轻,脚跟先着地,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与弓步上下协调一致。

攻防含义:我方一手化开对方的进攻,另一手攻击对方。

5.手挥琵琶。

(1)重心前移,右脚向前跟进半步。

(2)重心移至右腿,身体稍向右转,左脚轻轻拾起,同时,左手向前上挑掌,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右手收回于左肘内侧,掌心向左,上体微向左转,左脚跟落地,目视前方。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胸部要放松,两臂要沉肩垂肘,左脚下落时与左手立掌沉腕、微向左转腰的动作协调一致,重心平稳。

攻防含义:我方用右手防开对方的进攻,同时左手攻击对方。

6.左右倒卷弘。

(1)上体稍右转,右手向下向右肩划弧,掌心向上。

(2)上体继续右转,右手继续向右斜后上方摆起,左手翻掌,掌心向上。

(3)左脚轻轻抬起,右掌屈回收至右耳侧。

(4)左脚向后撤步,上体稍向左转,右掌沿耳际上沿向前推出,高与鼻平,掌心向前,左掌向下向左划弧,掌心向上。

要点:向前推掌手臂不要推直,后撤手臂要随转体弧形后摆。

攻防含义:化解开对方的攻击。

7.左揽雀尾。

(1)“棚”。上体向右转,右手向右斜后上方弧形摆起,右臂屈肘收至右胸前,掌心向下,左手向下向右划弧,掌心向上,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左脚收于右脚内侧,成丁步,目视右手前方。

(2)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脚跟先着地,左手向前上,右手向右下同时分出。

(3)重心前移,左脚落实,右脚跟向后蹬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继续向前棚出,高与肩平,掌心向后,右手下落至右胯旁,掌心向下,手指向前。目视前方。

(4)“捋”。上体微向右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重心随即后移。

(5)重心后移至右腿,身体随即右后转,右手随转体向右后上方弧形摆掌,左臂平屈收于右胸前,掌心向下,目视右掌。

(6)“挤”。上体左转,右手折回,向左手腕内侧挤,左手翻转掌心向内。

(7)重心前移,上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右掌指根部附于左手腕内侧,左臂屈肘横于胸前,双手及左前臂同时向前慢慢挤出,目视前方。

(8)“按”左手翻掌,手心向下。

(9)两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右腿屈膝,重心后移。

(10)上体后坐,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掌心向下。重心前移,左脚落实,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上向前按出,掌心向前,腕高与肩平。目视前方。

要点: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棚要区别于野马分鬃。下捋时,要转腰后移重心,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与弓腿相一致。

攻防含义:我方用左手棚其对方进攻,并用两手顺势捋拉对方,待对方失去重心或回撤时,挤按攻击对方。

8.右揽雀尾。

(1)重心后移,左脚翘起,上体微向右转。

(2)上体继续右转,左脚尖内扣,右手向右手行划弧至右侧。

(3)重心移向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左臂平屈胸前,掌心向下,右手向下划弧,成抱球状。

9.单鞭。

(1)上体后坐,右脚尖翘起,上体稍向左转。

(2)上体继续左转,右脚尖内扣,重心左移,左手随转体向左划平弧,右手经腹前至左肋前,掌心向后上方。目视左手。

(3)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掌心由内转向外,左手向下至左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右手。

(4)重心继续移向右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成丁步,右掌变勾,左手摆至右胸前,掌心向内。目视右勾手。

(5)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脚跟先着地,身体同时左转,左手向左前方平行划弧。

(6)重心前移,左脚落实,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翻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高与眼平,右勾手停于身体右侧斜后方。目视前方。

要点:上体要保持正直,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沉腕、舒指;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不可偏斜。

攻防含义:我方用右手化解对方的进攻,左手攻其对方胸、面部。

10.云手

(1)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翘起。

(2)上体右转,左脚尖内扣,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右划弧至右肋前,掌心向内。目视右手前方。

(3)右勾变掌,掌心向外,左手继续向上划弧,掌心仍向内。

(4)上体向左转腰,重心向左移动,随转体左掌经脸前向左划弧,掌心转向右方,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上摆起。目视左掌前方。

(5)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左脚并步,两脚之间保持10厘米,脚尖向前,右手继续向上弧形摆起,掌心向内,右掌翻掌下落,掌心向下。

(6)身体向右转腰,右掌经面前右划弧,掌心向内,左掌下落至左肋斜前方。目视右掌前方。

(7)身体继续向右转腰,随转体右手继续向右划弧,左手向右摆于右肋前,掌心向内。目视右手前方。

(8)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向左平行开步,同时右手翻掌,掌心向外,左掌向上划弧至右肩前,掌心仍向内。

要点:身体转动时要以腰背为轴,纵轴旋转,带动两臂,两臂要保持弧形,肘关节稍下沉,身体重心要平稳,不可忽高忽低。移动时,脚尖先着地,再踏实,眼随云手而移动。

攻防含义:我方用两手拨开对方的攻击。

11.单鞭。

(1)上体继续右转,右手向右划弧,左手经腹前向右上方划弧至右肋前,掌心向内。目视右手前方。

要点与攻防含义同上单鞭。

12.高探马。

(1)重心前移,右脚向前跟进半步,重心再后移,左掌翻转,掌心向上,右勾手变掌,掌心斜向上。

(2)左脚向前活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手经右耳旁向前推掌,掌心向前,手指与眼同高,左手收至左侧腰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要点:跟步移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左脚活步与右手前推要协调一致。

攻防含义:我方左手撤防,用右手攻击对方。

13.右蹬脚。

(1)左手前伸至右手腕背面,掌心向上,两手相互交叉,上体微向右转。

(2)随即两手分开,左手翻转,两手心斜向下,左脚轻轻抬起。

(3)左脚向左斜前方落步,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前移,两手分别向左右两侧分开。

(4)两手继续向下划弧并由外向内翻转,至腹前交叉,上托于胸前,右掌在外,掌心均向内,同时右脚向左脚内侧靠拢,脚尖点地,目视右前方。

(5)两掌外翻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右腿屈膝上提。

(6)两手继续分开平举,两肘下沉,两臂成弧形,同时右脚向右前上方慢慢蹬出,目视右手。

要点:蹬脚时,右脚尖回勾,力达脚跟,右掌与右蹬脚的方向要一致,两手分开时,腕与肩齐平,支撑腿膝微屈,上体不可后仰。

攻防含义:我方用两手向外分开对方的进攻,用时用右脚蹬击对方胸、腹。

14.双峰贯耳。

(1)右腿屈膝小腿收回,左手向前平摆至胸前,两掌心斜向上。

(2)两手继续体前下落至右膝两侧。

(3)右脚向右前方落步,脚跟先着地,再全脚落实,两手收落于腰间,掌心斜向上。

(4)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两掌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前方,高与耳齐,与头同宽,拳眼斜向下。目视右拳。

要点:定势时,头颈正直,松腰,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保持弧形。

攻防含义:我方双拳下落化开对方攻击,随之双拳合击对方耳部。

15.转身左蹬脚。

(1)重心后移,上体左转,右脚尖翘起后内扣,两拳同时变掌,分别向左右两侧分开。

(2)重心移向右脚,左脚收于右脚内侧,成丁步,同时两手分别向下划弧,在腹前交叉后托至胸前,左掌在外,掌心均向内。

(3)左腿屈膝收回,脚尖向下。

要点:左蹬脚与右蹬脚方向为180°,其他要求同右蹬脚。

攻防含义:同右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上体稍右转,右掌变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划弧落于右肩前,掌心斜向后,目视右手。

(2)右腿下蹲,左腿向左侧(偏后)平仆,成左仆步;左手下落至右腹前。

(3)左手继续沿左腿内侧向前穿出,掌心向外,上体左转,右勾手下落体后。目视左手前下方。

(4)重心前移,左脚尖外撇,右腿蹬直,脚尖里扣,成左弓步,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抬起;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支撑),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转向上,目视前方。

(5)右腿慢慢屈膝提起,成左独立势;同时右勾变掌,并由后下方顺右腿外侧向前弧形提起,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膝相对,掌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右手前方。

要点:上体要正直,支撑腿膝微屈,提膝脚尖自然下垂。

攻防含义:我方可用右手牵带对方的进攻,并用右膝,右手攻击对方。

17.右下势独立。

(1)右脚下落于左脚内侧,脚掌着地,然后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展,身体随之左转,同时左手向左后平举变勾手,右掌向左摆至左胸前,掌心向内,目视左勾。

(2)同左下势(2)解,唯左右相反。

(3)同左下势(3)解,唯左右相反。

(4)、(5)同16(4)、(5)解,唯左右相反。

要点与攻防含义同左下势独立势。

18.左右穿梭。

(1)身体稍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随转体落步重心前移;左手翻转,手心向下至左胸前,右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与左手成抱球状。

(2)重心前移,右脚向前跟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3)上体稍右转,右脚轻轻抬起,右手向右斜前方弧形摆起,左手下落至左腰间。

(4)右脚向前方上步,偏右(约30°),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左手从腰间向前推出,右手经面前向上翻掌停于额前,掌心斜向上,左手高与眉平,掌心向前;目视左手前方。

(5)重心稍向后移,微向左转腰,重心前移,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掌着地;右手翻转,手心向下至右胸前,左手同时向下划弧收至右腹前,与右手成抱球状。

(6)同(4)解,唯左右相反。

要点:两个定势分别面向右侧前方和左侧前方。手推出后,头部、上体不可歪斜,手上举时不要耸肩。

攻防含义:我方一手上架开对方的进攻,另一手推击对方。

19.海底针。

(1)重心前移,右脚向前跟进半步,重心再后移至右腿,左脚轻轻提起,与跟步的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同时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至右耳旁,左手向右胸前划弧后,随身体左转落于左胯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落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右手由右耳旁向前下插掌,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左手收于左胯旁。目视前下方。

要点:右手插掌时,手腕稍向上提,上体稍前倾,收腹敛臀。两臂的动作左手为平圆,右手为立圆。

攻防含义:化解对方的进攻顺势攻击对方。

20.闪通臂。

(1)上体稍向后移,直立,左脚轻轻抬起,同时右手向上提起,左手向上摆至右腕下。

(2)左脚向前上步,脚跟先着地再全脚落实,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外翻,掌心斜向上,架于右额头斜上方,左手向前平推,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前。目视前方。

要点:定势时,上体不可过于侧倾,推掌架臂均保持弧形。

攻防含义:右手上架、左手攻击对方胸部。

21.转身搬拦捶。

(1)“搬”。重心后移,上体右转,左脚尖翘起后内扣,两手同时向上向右转动,重心移向左腿、左手至头前,掌心向外,右手继续向右前下划弧后,握拳收至左胸前,拳心向下。

(2)上体继续右转,右脚轻轻抬起,脚尖外撇,右拳向前下搬盖,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目视右拳前方。

(3)重心前移,右脚落实,成右弓步,同时右拳继续向前下搬盖。

(4)“拦”。重心前移,左脚向前迈一步,同时上体继续右转,左掌向前上划弧拦出,掌心向右,右拳向右划弧后收至右腰间。目视前方。

(5)“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内侧。目视右拳。

要点:“搬”拳与右脚落地相配合一致,拦时左手稍向内扣下压,搬与弓步要同时完成,三个动作要连贯协调。

攻防含义:两手搬、拦开对方的进攻后,右拳攻其对方胸部。

22.如封似闭。

(1)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掌心翻转向上。

(2)重心后移,身体后坐,左脚尖向上翘起,两手左右分开并屈肘回收。

(3)两手在胸前向内翻转,向下至腹前,掌心斜向下。

(4)重心前移,左脚落实,成左弓步,两手向上、向前推出,腕高与肩平,掌心向前,目视前方。

要点:身体后坐时,上体不要后仰,臀部不可凸出,两手推出时上体不得前倾。

攻防含义:我方用两手化解开对方的进攻后推击对方。

23.“十”字手。

(1)重心后坐,左脚尖翘起,上体右转,左脚尖内扣,上体继续右转,右手向右划平弧,右脚尖外撇,重心移至右腿。目视右手。

(2)右手向下划弧,重心左移,右脚尖内扣。

(3)右脚向左收回,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腿伸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向内交叉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掌心向后,目视前方。

要点:两手分开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正直,头要微向上顶,下颌稍向后收。

攻防含义:我方可用两手棚架对方的进攻。

24.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左脚慢慢收至右脚旁并步,目视前方。

要点: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要注意全身放松,同时气也徐徐下沉,向外呼气。

同类推荐
  • 幸福女人芳香疗法

    幸福女人芳香疗法

    与芳香为邻,携自然精华温润你的容颜,和精油相伴,萃科学真谛驻留你的健康。闻香识女人,女人爱闻香。芳香疗法——一门充满诗意的科学。让植物中萃取的精油激发你潜在的生命活力,诗意的治疗手段,刺激你的嗅觉和触觉,抚慰你焦虑的心灵,然后,静静等待——让自己进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
  • 性功能障碍食疗食谱

    性功能障碍食疗食谱

    本书介绍了阳痿食谱,早泄食谱,遗精、滑精食谱,不射精食谱,精冷食谱,血精食谱,阴冷食谱,缩阳症食谱,性神经功能减退食谱等十二类性功能障碍食疗食谱。
  • 中国养生学(上、下卷)

    中国养生学(上、下卷)

    本书收录了西安植物园内100种较常见的植物,全面介绍了相关植物科普知识,内容包括草本佳丽、木本花卉、绿林漫游、水中芳菲等。
  • 享受健康睡眠的140个妙招

    享受健康睡眠的140个妙招

    本书较为详细、科学地介绍了日常自我防治失眠的方法,包括膳食疗法、起居疗法、运动疗法、按摩疗法、艾灸疗法、音乐疗法、香熏疗法、药物疗法等。全书所选方法简便易学,适于失眠患者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 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终身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消渴病”。据统计,全世界有1.2亿糖尿病患者,我国已近两千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表明,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癌症这后的第三大疾病,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热门推荐
  • 抢个美男做相公

    抢个美男做相公

    女汉子相亲三十五次失败,穿越一哈成了香饽饽,抢了美男关家里,招惹首富之子欢喜闹腾出感情,太子殿下一见她得了相思病。喂喂,她只是想好好创业的好不好,世子殿下别闹,一边玩去。宅斗宫斗商场斗!智斗婆婆,恶斗宫妃,生死交加,爱恨情仇,阴谋误会,轮番上阵。女汉子的世界,你懂?且看女汉子抱得美男归,挣钱养家养包子。等等,他的美男相公不是花瓶吗?怎么那么多秘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浮尘只为你

    穿越浮尘只为你

    误踩雷区使得她穿越在这里。一份渴望已久的亲情要她差点迷失江湖险恶,为此失去了爷爷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第一个带给她温暖的人。不,应该是两世,所以她要变强,她不再高调,甚至为了绝地反击落入尘埃……他人前冷漠,不喜任何人的贴近,却因那年那眼从此定下了一生挚爱,她说“为什么”他答“仅仅是你”…..
  • 饮尽山河

    饮尽山河

    平凡的现代女子意外穿越时空,在偶然间成为组织的领头人。一介女流之辈该如何让诤诤男儿为她卖命?回到家族,面对一心想嫁入皇家的姐妹,以及一心想铲除自己的继母,她又该如何抉择去留。她推陈出新,创建酒楼凭借“隐厨”外号大放光彩。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不可一世的八王爷,遇见乔装出行的帝王,还有始终陪伴自己的南宫丹青,她是否能做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当繁华散尽,多少儿女心事,融合在那动人的歌声中,恍然飘落,碎成一地的乱红。最终她是否能与他把酒言欢,饮尽山河。
  • 御炎傲世

    御炎傲世

    天火降,天地殇,岁月流长,只叹无尽忧伤……控天火,寻因果,又谁走过,又战昨天旧烙……戮尽天下,怒战英华!御炎大陆,天火降世,毁灭后重生,带来失落新伤,也带来奇迹与蜕变!!一千年的平静,又将有一场血殇!控炎,怒声啸天下,御炎,战万千英华!!携红颜,笑傲天下,只是……谁,又将展绝代风华……
  • 网游之幻想年代

    网游之幻想年代

    一个意外,他成了精神分裂。一次错手,他进了网游。一个误会,他成了废柴。一本邪书,改变了他跟整块大陆的历史。宅男亡灵,恋父刺客,蛮力精灵,闷棍法师,乌鸦骑士,龙战牧师……看我怎样玩转世界,一切尽在本书!总之,这是一个得了精神分裂的人在女儿(?)的帮助下在游戏内外大肆泡妞的故事。(天音:疑?故事怎么成这样了?)
  • 布衣至尊

    布衣至尊

    作为一个穿越者,陈宏真的只是想安安稳稳的,过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的日子,但是现实却让他走向了通往权力的道路。三亩地——万里江山;一头牛——天下万物;老婆——三宫六院;孩子——皇子皇孙;热炕头——金碧辉煌的宫殿。新书上传,求收藏!求推荐!
  • 你是我的独家爱恋

    你是我的独家爱恋

    许宛妲与尹墨涵是一对命运坎坷的恋人,一个为后母及姐姐所不容,但为了父亲和家庭的稳定,而小得不时常忍气吞声,备受欺负;一个则因为私生子的身份,屡次被欺负,直至在一个雪夜坠河。多年后,两个对彼此都念念小忘的人再次相遇,但他为复仇而来……
  • 我是夏老三

    我是夏老三

    那一次的回眸究竟是带给了他生的希望,还是带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苦难的轮回。一次次的追寻一次次的失去,最终是再一次看到那抹倩影,还是自己沉沦于无尽的思念中老去。。。。。。
  • 菩提塲庄严陀罗尼经

    菩提塲庄严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浮沈逸事

    浮沈逸事

    风临竹俞劲,子驿梦更生。凯歌穷愁困,牛马鬼神倾。有人就有江湖,我讲自己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