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1900000030

第30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5)

有学者认为,good mind一词,是一种半诺斯替教用语,从而确定,记叙此语的篇章,当在公元前1世纪。

查氏所述Ahura-Mazta有七种特性:一光、二理性、三正义、四统治、五虔诚、六幸福、七不朽。这些特性被人格化,就成了唯一真神的创造及统御世界的助手,于是一神教就变成了多神教:“这种情形,简直和基督教一模一样”。

四、 “如来身”与“化身”及“法身”的关系

卢舍那佛是否是超越世界众生、独立自在的神?从以《卢舍那品》为中心的经文看,应该是的。其记谓:“普贤菩萨于如来前,坐莲花藏师子之座,即入一切如来净藏三昧正受,普照一切法界诸如来身无所障碍”,由此“十方世界海诸佛悉现,彼诸如来各各赞言……汝乃能入此三昧正受,是皆卢舍那佛本愿力故,又汝于诸佛所清净行愿力故……尔时一切诸佛,与普贤菩萨一切智力,与入无量无边法界智,与能诣三世诸佛所智……与一身遍满一切世界智”。于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普贤菩萨首”。普贤菩萨乃“承佛神力,观察一切诸世界海、一切众生海”而向大众作如是言:于诸如来种种不可思议法,“我当承佛神力,具足演说,欲令一切众生入佛智海……无量无边诸众生,一切如来所护念”。

这段经文说明,“如来”不是一个,三世十方各个世界各有如来,这些如来均有“神力”,而且都有将神力给予菩萨的能力和职责;与此相应,菩萨说法行事,也都需要“承佛神力”才能办到。在肯定和赞扬菩萨的说法行事时,如来们还会以手“摩顶”,用动作表达出来。一般众生也无时无刻不蒙受一切如来的护念。这样的“如来”或“佛”,就是处在一定时空之中,有意志、有力量、有作为的独立自在的“神”。但卢舍那佛与其余诸佛有些不同,他只有愿望和由愿望形成的力量,并无实际的举动。普贤之所以能入那神妙的三昧,以及于三昧中见诸华严世界和无边神变,全是卢舍那佛“愿力”所致,所谓“诸世界中,普贤自在……尽卢舍那本愿底故”。

这样,问题就来了:这个特别命名的佛与无称谓的一切佛,有什么差别,是一是异?佛与众生的关系是怎样密切起来的?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说明,尽管《华严》中的诸佛,有思想、有意志、有愿望、有行为,但是,不论何种佛,都不是创世主,不是造物者;世界万有不是佛的创作,佛也没有决定权;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既有的、现成的,按照业报法则,各自“法尔”运行。因此,《华严》中的佛与佛教中的其他佛一样,不是西方一神教中的神,不是God,也不是Ahura-Masta,他所能做的,全得通过信仰他的菩萨说法弘教,开悟群氓,教育众生,改变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尤其是从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方面反映出来,所以与一神教的神有原则的区别。佛陀的名号之一是“人天师”,是众生的导师,这一名号最能反映佛教的性质。也如太阳之于万物,它并不是生命的起源,但离开它就没有生命,尤其是没有好的生活。

尽管如此,《华严经》安置了卢舍那这样一个超人的客体,并令他具备种种直接作用众生生活的神力,与一般佛经之重个体内因、否定天神等外因的总趋势相比,显然将对外崇拜的成分增大了,业报法则的作用降低了,成了大乘信仰主义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大乘经典,至少自《道行般若经》开始,就十分重视对佛身的偶像崇拜,并将佛土当做理想国,然而都没有像此经论述的那样具体系统,那样绘声绘色。

为了把佛与众生的关系、卢舍那佛与一切佛的关系弄得清楚,先引几段经文:

《世间净眼品》说:如来“普现佛土功德境界,悉入无量众地方便……犹如虚空,清净无著,等真法性;现化无量,不可穷尽。”

《卢舍那佛品》偈谓:“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应受化器悉充满。”又偈:“卢舍那如来,转清净法轮;一切法方便,如来云普覆。”此品还说:“卢舍那佛神力故,一切刹中转法转……法身充满一切刹,普雨一切诸法雨,法相不生亦不灭,悉照一切诸世间……大光明网照十方,一一光中有诸佛,以无上道化众生,法身坚固不可坏,充满一切诸法界,普能示现诸色身,随应化导诸群生。”又言:“卢舍那佛遍十方,出一切化庄严身,彼亦不来亦不去,佛愿力故皆悉现。”又言:“卢舍那佛成正觉,放大光明照十方,诸毛孔出化身云,随众生器而开花。”

从这些偈言中看,卢舍那佛的实质是“不来亦不去”、“犹如虚空”,所谓“如如”、“不可坏”,而又本性“清净”,与“真法性”相等。此种佛身相当于大乘经籍共说的“法身”。法身只能有一个,无形无相,不可名状,不可思议,因而没有时空限制而成为唯一者。但法身能够“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普能示现诸色身”,以至于“现化无量”。这种普现于众生之前的佛身,或称佛的“色身”,或称佛的“化身”或“应化身”,其量无边无数,密集如地上长的甘蔗、稻谷,三世十方,无处不在,但又千姿百态,无限差别,有多少国土就会有多少种佛,有什么样的众生就会有什么样的佛形象。佛教传统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于佛的色身,固然可以看做应化身,而众生依据自己的爱好,想象、塑造、供养的种种佛像,是更典型的应化身,其形象则远不止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原则上说,有什么样的众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应化身。

唐译《毗卢遮那品》中并没有提及毗卢遮那佛,但却以此佛的称号名其品名,原因就在此品中的诸佛,都不是“法身”,而是形象化了的,可以描述形容的“应化身”。那么这应化的是谁呢?当然就是晋译中居于华藏世界的卢舍那佛。像这样的佛世界和佛光明,是佛与大菩萨们的境界,唯佛与大菩萨可见,其中的富贵光明、自由神变,也唯有佛与大菩萨能够制造得出、享受得到。中国佛教将处于这类境界中的佛,称为佛的“报身”;报身佛所居的世界,则名“报土”。这“身”与“土”统称为“报”,是表示菩萨若以此菩萨行为“因”,最终导致的必然是此“报”。普贤菩萨说:“此莲花藏世界海,是卢舍那佛本修菩萨行时……所严净。”意思是说,华藏世界是卢舍那过去历劫修习菩萨行所获得的报酬,是他成佛带来的最高结果。

普通众生咸得目睹的佛,都属于“化佛”。此等化佛首先是从世间诸王“悉欲见佛”的愿望中感召出世的;此佛又能生起“无边化佛”,令蒙佛光明的“一切世间主及其眷属”(即万物诸神)皆悉膜拜。这一类“化佛”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世间需要,供世间众生供养的,所谓佛“随众生心,悉令获益”。话说直白了,就是世间诸王根据自己的需要,塑造他所想象的佛身;一般民众,也可以随从其王的佛教需要,塑造与自己身份相应的佛身。这些佛身既可以是石窟寺院中的造像或绘画,也可以存活在各自心目中、成为膜拜的偶像。是故《菩萨明难品》说:“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

众生的“业行异”及“所见各不同”,决定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和接受佛教的程度。佛即依据众生的态度和接受的程度施行教化;能够接受佛教的众生,称做“应受化器”,亦名“法器”。化器或法器有多大多深,所施教化也当有多广多深,既不可忽视他们的需求和低估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了他们的需求,过高估计他们的能力。因此,一方面承认一切众生都有接受佛教的可能,应该“有教无类”;一方面应该考虑到众生的接受程度,需要“因材施教”。佛教的教育方针,与中国儒家的教育思想,大体是一样的。

“化佛”所处的国土,称做“化土”。化佛与化土,本质上都是虚幻不实;报身与报土,与化佛化土只有层次上的差别,本质则一,皆悉“性空”。《华严》的终极目的,是要所有菩萨的修行者,统统归于“法身”;所谓化佛、报佛,其实是菩萨自我教化和教化众生的变现。所以经文中屡屡展示诸大菩萨的种种神异,与佛没有二致,因为神异所显示的境界,毕竟不是真实。

因此,从《华严》阐释的大乘实践看,在佛身与众生关系中,有一个关键性中介,那就是菩萨。佛通过信众映显他的存在和能量,信众从佛那里得到教化改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菩萨则是从信众中成长出来的骨干和领袖,他们的职责是代表着佛教,各以其自身的角色,对世间的不同群体,实施相应的化度——为众生度至佛的世界作桥。大乘、小乘、人天乘以及其余各乘各自具有的千百法门,都是菩萨依据众生的不同族类及其心地差别,推行同一佛教而开设的“方便”。所以也可以说,“法身”是佛教的原则,“应化身”是菩萨推行这一原则的手段;众生心目中的佛世界和种种异相,则是受制于自己的根器和业行的反映。《菩萨明难品》中说:“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述“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就是接着这话讲的。

《华严经》在陈述到“佛身”或“如来身”时,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应化身”还是“法身”。似乎凡是佛身,都具有“神力”,都能护佑众生,如是佛就变成了真实的神,通过信仰膜拜即能赐福人间。但在知识僧侣,尤其是有高文化素养的佛徒那里,不一定都这样理解。《华严》在大力描写佛神力和佛世界的同时,就已经强调,所谓色身、应化身以及诸佛世界,不过是不同众生的不同想象和幻觉;佛给予的神力和展示的境界,与众生自身心目中的所见是完全同一的。真正的问题出在“法身”上。

什么是法身?早期佛教把“法身”说成是释迦佛的智慧与实践的统一——戒定慧加解脱和解脱知见,叫做“五分法身”,内涵异常清晰,不容误读。大乘可以支娄迦谶《内藏百宝经》卷一的定义为准:“诸佛合一身,以经法为身。”“法身”即是“以经法为身”的简略,尽管“经法”的含义较“五分”模糊。因此,不论大乘小乘,“法身”的本义即是佛法自身,不过已经带有将佛法实体化的味道;及至进一步被拟人化,就极容易被当做人格神。《华严》则经常采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把佛身描绘成既像是人格神,又像是“法性”。

《十地品》中讲:“知一切佛法身无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此中的“色身”,即是“化身”;所谓“无身”,相当于“法身”,意谓无“色身”那样的“身”,并不等于空无所有。所以《如来光明觉品》中说:“如来身色、形,相、处,一切世间莫能睹……非以相好为如来,无相离相寂灭法。”

正因法身“无身”而非虚无,所以才有可能为种种应化的“色身”作依据,所谓“如来一法身,出生诸佛身”(《十地品》)。由此可以断定,无身的“法身”是不依人的观念为转移的实体,应化的“色身”则是众生各自观念的造作。《赞佛品》中说:“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象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空无分际,彼无心意识,亦无起心想……如来不出世……众生见有出,而实无兴起。”说明“法身”的特性是静止不动,空寂而无任何内在差别,它的唯一作用,是随应众生乐欲“普现妙色身”。

但是,《十回向品》之九又另有一说:“一切诸佛菩萨清净微妙法身,悉从诸佛真法化生。”所谓“法身”,只对追求成佛的菩萨有信仰上的意义。实际上,“法身”不过是从“佛真法”蜕化而成:真正的法身,说到底,是指佛法,而不是别样的人格神。

《华严》的法身,即介乎“佛真法”和佛神格化之间,而让读者自己去取舍;唯有应化身,是众生向往与法身客体结合的产物。

§§§第三节“普贤菩萨”及其所说“如来性起”

一、 关于“普贤菩萨”的特性

《华严经》中有三个菩萨,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就是贤首、文殊、普贤。贤首,即众贤者之首,地位似乎很高,唐时成了法藏的名号,所以他创建的华严宗亦称“贤首宗”,但在《华严经》里,贤首菩萨并无突出的思想见解。真正有理论建树的是文殊师利,而既有理论建树又有实践创新的是普贤。

普贤应是《华严》系统特尊的一位菩萨,在整部《华严》中占突出地位。除《十地品》之外,他在《卢舍那品》、《如来性起品》、《入法界品》等最具特色的篇章中,都担任主角;《华严经》卷三三还有记他的单独一品《普贤菩萨行品》。

普贤之名,在汉译经籍中,首见于《法华》的《普贤发愿品》。此品中的普贤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年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维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所以普贤菩萨的作用即在推广该经: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采女中娱乐快乐。“行普贤行”会拥有那么多的天女以供娱乐,对于普贤信仰的推广,或许也是一种动力。

同类推荐
  • 圆融

    圆融

    星云大师说,清净无碍读书人,妙有圆融看世界。这是一本给你清净之心,教你妙看世界的人生哲理书,涉及处世、幸福、智慧、情感等人生重要话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星云大师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以幽默含蓄的小故事,描摹世间百态;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灵的指路明灯。当下人们普遍处在浮躁烦嚣的生活状态中,容易内心空虚、迷失自我,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让眼界豁然开朗,从大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发现人生的价值!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本书为读者精心搜集了最经典的禅宗小故事,每一则佛禅意蕴的故事都充盈着佛教智慧,蕴含着人生真谛。书中从禅宗故事和生活感悟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困惑,通俗易懂,发人深思,有助于人们身心的成长和升华。
  • 道教一本通

    道教一本通

    本书从“道”字入手,详细讲述了道教的历史、教派、典籍、神仙、仙境、道术、科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热门推荐
  • 甜蜜糖果:太爱你的微笑

    甜蜜糖果:太爱你的微笑

    “叶子,我的初吻你不可以抢!”文晴晴瞪着一个足足比她高两个头的男生霸道的下达命令。“晴晴,可是我觉得男生先吻比较霸气哎~”叶俊森不得不低头看着这个矮子,一脸的无奈。“你说什么?再说一遍”文晴晴斜着眼睛藐视着叶俊森。“好,遵命”叶俊森行了个军礼,吃瘪的样子让文晴晴忍不住大笑……
  • 无侠传:锦瑟传奇

    无侠传:锦瑟传奇

    我叫燕飞,偏远小镇的平凡姑娘,没有绝世容颜,亦无骇世本事。抹去过往,重新开始,就是子墟镇的神奇所在。五六年前,懒惰无赖的韩三笑与冷漠寡言的宋令箭来到了这里,他们有着我不曾知晓的神秘过往,却与平凡的我成了挚友。六年后,镇上发生诡秘事件,酝酿多年的阴谋已经开始……(已经发现同站还有其他网站有人以原创名义转载,同为写文的,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尊重自己)
  • 笑俯九霄:妖娆龙妃逆苍穹

    笑俯九霄:妖娆龙妃逆苍穹

    身为孤儿的她,从小在山间隐居,却是绝世奇才。六岁时召唤出了一只远古神兽——九幽帝凰,八岁那年又与九幽帝凰练成毁天灭地的暗紫幽雷……身份重重,谁又能想到,她就是十一年前神秘失踪的……
  • 逝去岁月

    逝去岁月

    年少之时狂妄,青年之时洒脱,之到最后才如梦初醒,可精神已为时已晚。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天涯何处是

    天涯何处是

    这世上总有人急赴江湖又有人远走天涯江湖天涯恩怨情仇爱放不下恨固然也放不下几番挣扎只笑那人痴不知那人愁飞鸟亦还家天涯何处是?
  • 老公,壁个咚

    老公,壁个咚

    “给你两个选择,一借我浴室,二我壁咚你。”帮他解决完跳楼逼婚的女人却误喝一杯红酒,她倾身强势上演沙发壁咚。被小女人威胁,江锦言不能忍,发挥实力撩架技能,将她卷进一场感情游戏。“其实那天我想选第二个的。”某晚,江boss坐在沙发上轻晃红酒,神情认真。“就知道你有色心没有贼胆。”她挑眉轻哼。“不是,是你当时太瘦,我怕硌得慌。”她:“······”“他们说我欠你们江家一条人命,一双腿,我今天就还给你们。”她手轻覆小腹,站在马路中央,隔着挡风玻璃的对上他湛黑的凤眸,笑的没心没肺。身子砰然倒地,他抱她入怀,“楚韵你特么的就是个傻子,老子最想让你拿余生还我!”
  • 无限之数字空间

    无限之数字空间

    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以数字的形式在数字空间里重新塑造。甚至有人怀疑过,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由数字构成的空间。也许,这个猜想在将来的某一天会被证实......
  • 一剑葬仙

    一剑葬仙

    动乱之后,大神通者远赴域外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空……却就此杳无音讯迟迟未归。乾坤万年天地有变,远古封印已有破损。封印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一切究竟是远古神话的延续还是末日黄昏的终结?千载之后,一个青年自画中走了出来,望着悠悠天地,他心中充满了震撼……--------------------------------新人新书,请推荐、收藏,谢谢!
  • 渔猎长生

    渔猎长生

    命里滔滔,证长生难。一介渔奴,任你们对长生之道敝帚自珍,我自凭魂庭里一把鱼竿,从你们先祖的坟墓中钓起。我的长生之道,就是渔猎!“坟看得住,不代表我没辙!我给你这个活人添座坟,怎么样?”——陈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