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005

第5章 奇特的个性心理(1)

11.需求递进定律

人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级的需求。

定律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及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低级需要扣高级需要之间的差异在于:低级的需要比高级的需要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似;而高级的需要却是人类所特有的。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高级需要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

生活启示:

人的需要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总是原有的需要满足了,又产生新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人的感觉器官同外界接触,随着接触多而频繁,感觉会随之衰减。衰减率与满足程度成正比,满足度越高,衰减率越高。就像俗话说的:“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一般说来,当人们产生了某种欲求或需要时,心理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随后就选择或寻找目标。

当目标找到后,就开始了满足需要的活动。这种活动进行时,需要就在不断满足过程中削弱。行为结束,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发生,再引起第二个行为。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递进。

人们常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春秋时荀子也说过:“贵为天子,欲不可尽。”意思是像天子那样的地位,能得到最大的享受,可是欲望仍然是无穷无尽。这些话和成语“得陇望蜀”一样,常常含有贬义,但是如果从心理学来看,却是人的客观属性,是“需求递进”理论的反映。

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可以看出人们需求的递进特点。有人说,匮乏的年代,人们需要温饱;温饱的年代,人们需要安宁。在住房方面,匮乏的年代,人们没地方住,大家挤在筒子楼里面,忍受着锅碗瓢盆交响曲,只要有一套房,哪怕不是成套住宅,也觉得很不错了。但是摆脱了匮乏年代,人们就需要追求温饱,这个时候,人们对住房有了更高的需求,像居住面积、是否成套、家里有没有厨房和厕所,都成了关心的内容。而满足了温饱后,人们对安居、安宁就有要求了,需要安逸地居住——安居才能乐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低级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往往无法顾及高级需要。

比如穷人到垃圾桶里捡废品,是为了满足温饱这种生理需要,也就无法顾及面子和尊严。而有的人则在满足了前三个需要后,努力追求第四个需要,即别人的尊重。比如收人比较高的人,买高档汽车,不仅为了代步,更是为了形象。有的成功人士,拥有了大量财富,开始追求为他人造福的慈善事业,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心理智慧:

我们应该把需求的递进,作为提升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努力去实现需求层级中更高级的需求。不应把需求变成不择手段、无止境追求个人利益的动力,如许多贪官利用职权贪污腐化,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蛀虫,是为人所不齿的。

12.选择适度定律

在选择中。选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度才好。

定律解析:

一般人都知道,我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如果选择面过窄,肯定不利于做出好的选择。因为好坏、优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

只有拟订出一定的可能方案来对比,判断和决策才能比较合理。

但是另一方面,选择方案过多也不好。因为选择方案过多,会搅得人们心神不宁,让人无所适从,最后的结果是,“多方案”成了“无:方案”,什么方案也确定不下来,也就是俗话说的“挑花眼了”。

这当然不利于做出好的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面临既不多也不少的选项,才容易做出最好的选择。这叫“选择适度定律”。

从下面两个实验中可以看出来。

科学家让一组被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而另一组被试者则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在后一组中,有更多的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还有一个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超市进行的。

工作人员在超市里摆两个小吃摊,一个有6种口味,另一个有24种口味。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的顾客较多,242位经过的客人中60%停下试吃;而6种口味的小吃摊前260个经过的客人中只有40%的人停下试吃。可是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30%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24种口味摊位前的试吃者中只有3%的人买了东西。

这两个试验证明,人们面临过多的选择时,容易无所适从,而不容易做出决断。

生活启示:

中国历史上有个“歧路亡羊”的故事。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队车马,羊群因受惊散开了。他回家清点时,发现丢了一只羊,就召集全家人和杨子的一个童仆,一起去找羊。杨子问:“用得着这样兴师动众吗?”邻居说:“山野、田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

大家沿着回来的路走,遇到岔路就派一个人去找。没多久,带去的人就分光了,剩下这个邻居自己走着大路。可是没走多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他任选了一条路走了过去。又走了一会儿,发现前面又有岔路,就感到无可奈何了。这时天黑了,他只好打道回府。

碰到其他人也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面对的选择过多,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反而很难做出决定。

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存在类似的规律。

比如在求偶问题上,总嫌选择面太窄而无法找到更好的,于是进行大量的选择,频繁地相亲。可结果是,看的人太多,挑花了眼,也不知道到底哪个适合自己。这样犹豫不决,不知不觉蹉跎了岁月,过了适婚年龄。到后来选择面忽然变窄了,也同样不好选择了。

在管理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对于管理者来说,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来自各方的意见。就像俗语说的:“筑室道旁,三年不成。”如果谁的意见都听,,就等于没有意见。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给出意见的动机也不尽相同。过多的意见中,可能有互相矛盾的,反而会混淆视听,把思维搅乱。因此过于注重吸取别人的意见,只会使自己更拿不定主意,失去主见。

心理智慧:

我们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候,首先不能选择面太窄,那会使我们视野狭窄;但是另一方面选择面也不要太宽,否则会无所适从。要懂得在什么程度适可而止,及时地做出最好的决定。

13.定位效应

人们习惯了某个位置,定准了某个事物就不容易更换。

定律解析:

人们习惯了某个位置,定准了某个事物,就不易更换。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定位效应”。

下面两个实验证明了这个效应的存在。

第一个实验是:社会心理学家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置,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这样反复五六次,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另一个实验是:实验对象被要求估计,有多少个非洲国家是联合国成员。在估计之前,他们被要求将他们的估计值限定在一个在0~100之间随机选取的数的范围内。结果显示,被限定在10%范围内的实验对象,平均估计为25%;而被限定在60%的实验对象,平均估计为45%。

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人们对事物做出定位后,就容易先入为主。

生活启示:

古时候有个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国有一个人,鞋子很破旧了,就打算到集市去买一双新鞋。

去之前,他在家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可是出门前,却将小绳忘在家里了。

到了集市上,他挑中了一双鞋,正准备拿出小绳量一量,才发现小绳没带来。于是他赶紧回家去取绳。可是等他取来绳子,集市已经关门了。

别人提醒他拿自己的脚试试不就行了,他却说他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寓言的寓意就是,郑国人犯了定位效应的错误。因为一开始用的是绳子衡量脚的尺寸,就以为只能用绳子来量,而忘记了脚本身才是最好的依据。

这个故事或许有点夸张。但在生活中,人们的确容易受定位效应的影响,比如在对自己的认识上。

唐宣宗时,宰相举荐李远做杭州刺史。宣宗一听就摇头说:“难道你没见他写的诗吗——“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这样不务正业的棋迷,怎能治理好州郡呢?”

宰相忙解释:“那只不过是一句诗啊!”宣宗大怒:“诗可以言志,他能这样写,也会这样做!”

宰相回答:“皇上所见极是。不过,李远确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只是因为闲居无事,才借下棋消磨时光。但是假如您能将他选拔上来,派他去治理杭州,他有正经事可做,就不会整天下棋了。”

宣宗觉得也有道理,就任用了李远。后来,李远果然把杭州治理得很好。

这个故事说明,由于定位效应的影响,李远最初没有官职,就把自己定位为无业游民,整天混日子。可是当他得到官职,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改变了,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好官,也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这也说明,人们在对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判断时,往往是非理性的。

如果初始点是由有用信息产生的,定位效应则可以成为理性的表现;

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宁愿“固执”地拘泥于无用的初始信息。

再看这样一个问题并回答:有一个商人从某地买进一种手编花篮,进价是每个10元。然后他把花篮运到了省城卖,每个售价却是8元,比进价还低。这种亏本的买卖,商人干了一年以后,成了百万富翁,请问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有人回答是“受到了政府百万奖励”,有人说是“感动了消费者,建立了会员制公司,收取了百万会费”,更有人说是“买彩票中了百万大奖”。而实际的答案很简单:这个商人在开始的时候,是个千万富翁,赔钱后成了百万富翁。

多数人之所以千方百计寻找这位商人的“赚钱之道”,是因为他们开始时,把商人定位为没有一百万的人,从而进入了思维的误区。

把这个效应广义化,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习惯的工种、专业、职位等社会定位,经常受定位效应的影响。比如我们在找工作时,如果事先设定了一个理想岗位,择业时就往往一味追寻这类工作岗位,而不一定想到其他岗位是否更适合。

心理智慧:

多数人都会受到定位效应的影响: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多数不愿轻易改变。这个效应告诉我们,有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要对预先设定的标准或期望进行重新审定或调整,而不能总是拘泥于过去的定位。

14.心理张力调节定律

人们在做事的心理张力适度的情况下,做事效果才最好。

定律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他认为:人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种心理倾向叫做“心理张力”。

比如你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留出一点空白。回头如果再瞧一下这个圆,你肯定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的意念。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自己的动作。

比如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东西,或者想得到一辆新款的汽车,或是大一点的房子。每个人所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这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

一旦产生张力系统,就会促使一个人采取行动,去达到目标。没有完成的任务,使没有解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而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会随之消失。

人们做事情不能没有心理张力,缺乏“完成欲”和“心理张力”,人就容易在行为上表现出马虎、懒惰。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长性,最后将是一事无成。

但“完成欲”和“心理张力”也不是越强越好。心理学家发现,有过度“完成欲”和“心理张力”的人,容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焦虑、恐慌心理,导致能力下降,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任务,甚至使情绪失常,健康受损。

生活启示:

古时候乐羊子出门求学,由于想家,学业未完成就回家了。妻子问他:“学业完成了吗?”他说:“没有,因为想家就先回来了。”

妻子当时正在织布,就站起来,用剪刀把布剪断。乐羊子吃惊地问:这是为什么?妻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出去求学,没有完成学业就回家,就像我织布没有织完就剪断一样啊!”乐羊子听了很惭愧,他理解了妻子对他的劝诫,就离开家继续求学去了,直到学有所成。

乐羊子做事缺少恒心与毅力,也就是缺乏足够的心理张力,而妻子对他委婉的批评,是要鼓励他做事情要做到底,不成功不罢休。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张力,是很难完成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的。

同类推荐
  • 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本书介绍了胡雪岩的成功经历和创业经验。 做生意既是一种资金、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智力的较量。做生意要有本钱,但如何为自己弄到本钱,却是要靠智力,要靠精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
  • 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成就大事的锦囊妙计,赚取大钱的枕这宝典。圆融迂回的做人技巧,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老实过头就是迂腐,迂腐的人多*笑柄;厚黑过度就是无耻,无耻的人多遭人嫌弃。老实而有分寸,那是真诚,受人尊重广获信任。厚黑而有尺度,那是智慧,多受赞扬广结人缘。人太老实了往往受人冷落,遭人排挤,太窝囊!厚黑一些吧,自己又于心不忍成为一个“坏人”,玩弄阴谋,奸猾狡诈。太无耻!老实中带一点厚赤,厚黑中不失老实,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多是广结人缘受人尊重的聪明人!
  • 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

    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

    境由心造,障从心生,人生障碍都是自心所造。转换了心念,跨越了心障,拆掉了心里的墙,我们就会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成功,看到另一番天地,人生就会走上坦途。马志国编著的《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中有故事,有案例,有问题,具有可读性;书中有解析,有诊断,有探究,讲求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突出实用性。当然,按照通例,故事中隐去了主人公的真实姓名等有关背景资料,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全书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若干话题及分析指导。最后一部分,还特意提供了心理自测量表。
  • 半半哲学:活出人生的逍遥境

    半半哲学:活出人生的逍遥境

    俗话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理如此,人道亦是如此。承载着这样一种人生理念,倡导着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本书将带你走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的境界中去,让你不再为所谓的圆满而绞尽脑汁,让你不再为所谓的追求而早生华发,也让你不再为所谓的理想而徒增虚妄。要知道,人生也好,世事也罢,最终没有哪一个不是带着遗憾、带着阙如走向终点的。
  •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中华智慧故事》汇集百种人生感悟,每一篇故事都将人生哲理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精辟独到的智慧点评,更是直抵心灵深处。这里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德故事,有发人深省的智慧故事,有在成长路上给您动力的励志故事,有触动人心灵的亲情故事。
热门推荐
  • 血引灵

    血引灵

    别人养宠物,大都是有血有肉的动物,木泓随便一出手,白骨归他手。别人赚银钱,要么拼了老命努力奋斗,要么享受祖上之资,木泓不费吹灰之力便财宝百万。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 魔陨

    魔陨

    这是一个武者与修真者共存的世界,在这里无论是武者还是修道者都是运用真气修行,当修行到巅峰时便可以飞身成仙,亦或者成魔。他是一个谜,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只知道他有一双魔气凛然或妖异的眸子,和如同帝王般的气势。等级划分:修真者等级:淬体期、炼气期、筑基期、金丹期、元婴期、化神期、渡劫期。武者等级:炼体境、纳气境、凝气境、后天武境、先天武境、登峰境、虚空境。
  • 一字寄特佛顶经

    一字寄特佛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应急管理案例选编

    应急管理案例选编

    本书采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应急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应急管理案例,并在每个案例之后都编写了评析评述和思考题。
  • 智养:一位教师的教子手记

    智养:一位教师的教子手记

    陈老师在书中向广大父母介绍了如何信任孩子的许多心灵感悟和实用的新方法,新技巧。其中包含:如何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们的信任;如何正确地给孩子以爱;如何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怎样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怎样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他们;怎样不让孩子觉得父母讨厌等丰富和切实的内容。
  • 给企业注入军魂

    给企业注入军魂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都引入了军队的管理思想,在中国,联想、华为、万科等企业都由复员军人创建。本书就此讲述了如何用军魂塑造企业文化、将治军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培养组织成员军人般的工作作风、如何解决企业面临的执行力等问题。
  • 强制婚宠,总裁请签字

    强制婚宠,总裁请签字

    男友爱上别人,怎么办?“当然是抢他回来,踹他下床!顺便揍的,连他妈都不认识。”桑叶咬牙切齿附加一条:“最好阉了他,让他这辈子都做不了男人。”什么?小三是男人,男友正好不需要那东西,长在身上也是浪费。“...那就抢小三...”于是乎,桑叶做了小三的闺蜜。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方法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方法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在一定时间段内,发挥出工作的最大价值,需要我们要对工作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懂得工作方法的人,做起事情来,就会显得从容、稳重,把工作做得有质有量,深得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赞誉;不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整天忙忙碌碌,非但不能出成绩,反而把自己累得一塌糊涂。效率、质量、态度是对现代职场人的基本要求,本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从而提升你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 网王之数到三爱上你

    网王之数到三爱上你

    尉迟缨葵,一个大大咧咧,脾气火爆的女孩,被自己的老爸骗到日本。进入樱兰认识了男公关部的帅哥,更遇到了青学的温柔王子,缨葵为了解开心结,进入青学读书。拥有高超网球技术的她,在青学中闯出一片天地!
  • 阴阳三棵松

    阴阳三棵松

    石炎的家在一个叫石岭的村上,这是个不大的村子。在石岭有三棵奇特的松树,这三棵松树一面向阳颜色翠绿,一面向阴颜色黑绿。相传这三棵松就是那个离奇阴间世界与现实的连接点,当月圆夜晚来临时,鬼门关就从这里打开了……村子里不断发生离奇事件,人心惶惶,难道与这三颗松有什么神秘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