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生活习惯是父母的私事,任何人都无权说三道四。但一遇上教育子女这个大问题,这个私事也就有了公开讨论的必要了。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都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不要等到难以挽回的后果出现时,再去亡羊补牢,那就太晚了。
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成人的性格缺陷要想得到补救,难度是相当大的。首先要有正视它的勇气;其次要与没有此类缺陷的人们多接触,从他们身上获取力量;再次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磨练自己,最后经过反复强化,良好的性格终会形成。
克服性格缺陷,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必须经过相当痛苦的艰难历程。但为了使孩子的人格更完善,父母必须做出这番努力!再说,父母做到了这一步,就预示着挑战自我的极大成功,就将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条新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能赢得孩子的尊敬时,不用三令五申,不用大发雷霆、拍桌子、踹板凳,孩子也会自觉地去做。
父母的坏习惯会给孩子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父母的好习惯也同样会给孩子施加难以估量的正面影响。要想做称职的父母,就要有好习惯!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会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后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女儿云云现在五岁半了,从小到大不知摔了多少跤,但自从她会爬开始,每次摔跤我都不抱她起来,而是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有了第一次,云云就知道摔跤后自己爬起来是她能做到的事,而且是很“光荣”的事。现在,不管摔得多厉害,云云都自己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有时看着孩子一边哭一边爬起来,我也很心疼,但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难应付的事情,我只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
云云一天天长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我们都要tt返工”,花的时间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自己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或笨,其实,原因全在于当初的“第一次”啊!
记得有一次我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云云坐在凳子边儿,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儿对我说:“妈妈坐这儿。”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云云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云云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会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这次经历给云云的印象非常深,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
每次带云云出去玩儿,我们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爸爸和云云讲好,“条件”就是自己走,可云云习惯性地绕到爸爸面前,哼哼叽叽地说:“爸爸……爸爸……要……”爸爸蹲下来,明知故问:“你要干什么啊?”云云涨红了小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十分不情愿地说:“爸爸……牵着。”面对孩子的童稚,我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云云走得更来劲儿了。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重视并抓住这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同样有位母亲这样谈到:记得女儿在三岁时,有一次吃饭,她第一次将自己最愿意吃的菜拖到自己的身边,害怕别人吃,我批评她时,她甩掉筷子赌气不吃饭了。我就狠下心,不但不哄她吃饭,反而将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过了一会,她见妈妈不理她,反而主动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这时,我才跟她说:“这样做没礼貌,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重新去给她炒了菜让她吃。我想,这与那个“第一次”的教训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我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B完后再玩”已经成了孩子的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
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对于第一次的坏习惯,则一定要及时纠正。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因此作为父母这个时候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
怎样培养好习惯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定要讲求方法。作为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必须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要抓住关键时期,注重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家长通常会忽略习惯的作用,常常爱“教育”孩子说:“你得有规则意识,要懂得礼让别人。”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教育”并没有收到相应的效果。对很多孩子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他自己来处理,而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由他的习惯所决定的。
习惯会决定孩子的行为,也会决定孩子的选择。比如,有一些孩子.考试总是会出点小错误,这点小错误来源于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马虎的坏习惯。因为孩子平时没有养成一种仔细认真地学习、做作业的习惯,才导致考试的时候因为马虎而失利。还有的孩子有拖拉的坏习惯,一做作业就会做到半夜。这些孩子的习惯就是一边写一边却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吃饭也是一样,一边吃一边玩,总也吃不完。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道理说:“你吃饭要快,做作业要认真。”其实,这些都不管用。
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遇到特定的情况,他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去做。所以我们说,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好习惯对孩子极为重要,会成为孩子一生成功的导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指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大工夫。
其实,所谓养成习惯就是不断地强化一种行为,直到它从陌生变成一种定式。就像节约的习惯,水笼头滴滴嗒嗒在流水,我们从那儿走过立刻就把它关上了,这个动作并没有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活动:“水浪费了.国家要受损失,我也不划算,一定要节约。”而是很自然地去做了,这就是习惯,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父母应注意以下四个细节:
1.父母要发挥好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强的影响。
孩子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模仿几乎成为了所有孩子的天性。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典范,不要让自己可能的坏习惯感染到孩子。
2.7解你的孩子
小孩子愿意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做、这样做的影响是什么,家长一定要了解。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询问孩子对各种好、坏习惯的看法,对于不良思想苗头要及时予以教育、纠正。
3.灌输正确的行为规范要从小开始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使孩子头脑中对“习惯’’有明确的辨析。当孩子做错事时,要及时帮助其改正.不可放任不管,以免形成坏习惯。
4.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行为规范
用条文的形式列出好习惯与坏习惯,全家都严格遵守这一规范,父母与孩子互相监督,并设立奖惩制度,以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
怎样纠正坏习惯
坏习惯,酿恶果。有一个知名的理论叫木桶定律,也许,它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向我们解释不良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坏习惯所致,而不是他有多少好习惯。
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她发现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半个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然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妈妈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位家长的做法更有意思。他的孩子看书写字的习惯非常不好.经常是眼睛离书本非常近。他担心孩子会患上近视,非常苦恼。后来.他去咨询一位教育专家。教育专家问这位家长,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好恶。
这时,他想起孩子对大葱的气味非常敏感。于是,教育专家指导家长把大葱的液汁涂在桌面上,并告诉这位家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看书写字的好习惯。这位家长将信将疑,但还是按教育专家的意思去做了。
果然,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原来,孩子在写字的时候,一旦头低得接近桌面,他的眼睛就受不了大葱的刺激而流泪,从而不得不抬起头。久而久之,孩子真的纠正了坏习惯。
这种方法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厌恶法”。这种厌恶法不仅可以纠正孩子在行为上的习惯,而且对纠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坏习惯也有较好的作用。
下面这位母亲的做法也许更具有借鉴意义,来看看她的描述:
我在厨房里洗盘子的时候,儿子满头大汗地跑进来:“妈妈,嘟嘟不见了……”嘟嘟是他的玩具猴。说完,小家伙又乒乒乓乓地向客厅奔去。
如果在平时,我会说:“别担心,嘟嘟丢不了……”或者“早告诉你不要随便乱放玩具……”不论哪种说法都只会让儿子更着急。不一会儿,失踪的小猴就会引发一场家庭危机。但现在我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潮湿的盘子上,既没转身也没吭声,因为我正在试验一套全新的教育方法。
儿子司考特快5岁了,跟所有的调皮鬼一样,他可爱之极,但也有不少坏习惯。而我也和所有母亲一样,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宝贝儿子,一个懂事乖巧的“模范儿子”。于是,我开始着手改造儿子。试验过不少育儿专家的“绝招”之后,我发现他们的方法在儿子身上统统失败。不知不觉地.我抛弃了理论和建议,拿起家长最常用的武器——唠叨和责罚。
结果非但儿子的坏习惯没改掉,我们的关系反倒变得紧张了。
就在这时,事情有了转机。因为要编辑一本跟驯兽学校有关的书,我开始每天都到一所驯兽学校旁听老师讲课。如何教大象画画,如何训练海豚做空翻,如何叫鬣狗跳芭蕾舞,如何让狒狒溜滑板……职业驯兽师说这些奇迹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动物做了你希望做的事,奖励它:如果它做了你不希望它做的事,装作没看见。
我突然想,这条原理对另一类固执但又可爱的物种——儿童,是否也适用呢?回家以后,我迫不及待地把驯兽师的技巧用在儿子身上。如果他把一个玩具放回玩具箱里,我立刻连声夸奖,如果儿子放了两件进去.我就亲吻他。与此同时,我对乱扔在地板上的玩具视而不见,一句责怪的话也不说。在我的鼓励之下,地板上的飞机大炮、猫狗猴子越来越少了。
后来我又学了一招——不相容法则。当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可以教他们做另一件事,如果这两件事符合不相容法则,你的目的就达到了。以前做饭的时候,儿子总爱跟在我身后添乱,不是缠着我给他念童话书,就是跑到炉灶前跃跃欲试。学会不相容法则后,我在厨房里离炉灶最远的角落,放上一小盘洋芋和调味汁,并告诉儿子要等到晚饭以后才能吃。果然,儿子每次一跑进来就被角落里的零食吸引过去,趁我不注意拿上两块,然后带着战利品匆匆逃走。他的小动作我其实都看在眼里,只是没出声。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用担心“小调皮”在炉灶跟前捣乱了。
当然,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行为的弱化或是用其他的事 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需要大人们配合做一些思想工作,如心理辅导和正向诱导,各种方法协调配合,这样坏习惯就可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