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指点:热情会提高学习效率
朋友,请记住:热情的性格,可以在生活中广泛发挥和应用。一个睿智的人,能以饱满的激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将收到人生回馈的最好礼物——事业成功,人生幸福。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有人谈起激情和热情的问题,其中提起最多的,是对现在的工作不再那么热情了。接下去的发展,基本是两个趋势,要么是选择离开,另觅他处,希望在新的岗位上激发出新的激情和热情;要么就是原地不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渐渐变成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不得不做,勉强打起精神去做,浑浑噩噩度日。
实际上,要做好工作,就得有热情。热情是基本动力,当对一件自己要投入全部身心去做的东西,或者赖以生存、赖以立足的事业,都兴趣大缺的时候,其发展方向与最终结果便可预料。
说到这里,青少年朋友肯定会纳闷,认为自己现在是学生,还没有参加工作,所以对工作有没有热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热情。对学习的热情在于能否唤醒内心的冲动、一种想要取得学习成功的冲动。如果我们可以唤醒自己心中的巨人,热情就会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73岁的时候已经衰老不堪,躺在床上难以起身。教皇的特使来到他的床前,请他去绘制圣彼得堡教堂圆顶的画。他思量再三,终于同意了,但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要报酬。因为他觉得自己最多只能干几个月,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可以干一两年。既然注定无法完成,也就不应该索取报酬了。
教皇同意了这个条件。于是,这个70多岁的老人起了床,颤巍巍地来到教堂,徒手爬上五层楼高的支架,仰着头创作,谁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竟然越画越有干劲,体力与智力越来越好。
教皇去世了,换了一个新教皇,他还在画,后来新教皇去世,又来了一个新教皇,一直换了三个教皇,他还在画。足足画了16年,他89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项永载史册的艺术巨作。
最后一次走下支架的米开朗琪罗显得容光焕发,他兴奋极了,他穿上厚重的骑士铠甲,手持长矛,骑上战马,像个疯子一样到旷野中奔驰,欢呼自己的胜利。
在完成这项任务以后不到一年,米开朗琪罗就去世了。
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米开朗琪罗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艺术史上的奇迹——圣彼得堡教堂圆顶壁画;一是生命的奇迹,一个垂死的老人不可思议又活了16年,而且越活越精神。是什么力量让米开朗琪罗创造了这两个奇迹呢?答案很简单——热情,创作的热情。
热情是支撑生命的元素,是完成一切伟大事业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热情,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没有热情,再伟大的奇迹也将被慢慢侵蚀,直至毁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亿万富豪克里蒙特·斯通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斯通于1902年5月4日生于美国芝加哥贫民区。童年时父亲便离开了人世。由于生活困难,斯通卖报赚钱,维持生计。
斯通的母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美国妇女,她省吃俭用,把积攒的钱投资于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险公司。后来干脆成了这家小公司的保险推销员。
年少的斯通深受母亲的影响,在初中升高中的那年夏天,他利用假期为保险公司推销保单。他拜访完一幢办公楼,又马不停蹄地走进另一幢办公楼,他几乎跑遍整个商业区,最后,通过努力,他争取到两位客户。
对斯通而言,这是人生旅程的一座新里程碑。斯通20岁时,创办了一家保险代理公司,取名为“联合保险代理公司”。公司刚开张时,就他一个工作人员。开张营业的第一天,居然有50多位客户投保。联合公司的信誉慢慢地受到当地人的好评,有一天,他居然推销出120多份保单,令人难以置信。
斯通36岁时,已成为百万富翁,他创办的公司后来成了美国联合保险公司。斯通一生都从事推销,既推销保险,也推销信念和成功的方法。
他与人合作出版的《成功之路,积极的人生观》一书,发行25万册。1962年,他又出版畅销书《永不失败的成功定律道》。再后来,他买下霍桑出版公司。
斯通身兼三职: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阿波特公司的董事,霍桑公司的董事长。他成了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拥有了四亿美元的资产。
斯通对于自己的成功,他是这样认为的:“遭遇困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待机东山再起……推销的成功取决于你对工作的热情。”
可见,积极的人生观、开朗热情的性格有助于激发出一个人鞭策自己、鼓励自己的内驱力,从而加强自身优势的建立,使自己在身处逆境、面对困难之时,都能无所畏惧地大踏步前进,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因此,带着激情去做事,多一份对待事情的热情,我们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天赋。
热情是我们想做好任何事的助力组件,或者说必备条件,没有它,是不行的,少了热情,就像鸟儿少了翅膀、车子少了轮子一样,我们所有的愿望和目标,只能是空想、梦想,乃至臆测、妄想,再有价值的想法,也会慢慢变得没有价值,失去实际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缺乏热情的人,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比充满热情的人更容易感到疲倦,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如果把学习看成一件死气沉沉的事情,我们的学习效率就必然低下。
那么,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获得对学习的热情呢?首先,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学习热情。热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热情非常好。但是,它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激励作用,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属于自己的奋斗热情,这种热情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是旺盛的而不是虚弱的。
对知识的好奇心、学会解题的成就感、对成功的幻想包括以后挣钱让自己经济独立、照顾亲人的自豪感、要让看不起自己的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这些都可以作为热情的来源。我们要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热情,从而为自己的学习进步提供不懈的动力。
其次,用行动激发自己的热情。想一想,我们是否觉得自己接连几天都精神不振?对任何事情,尤其是学习提不起兴趣?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呢?那就是立刻行动。
我们不要对自己说:“我学不入脑,我现在没有状态学习。”考试不会专门挑我们有状态的那一天举行,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让“有状态”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要学会用行动去寻找状态,用行动寻回信心。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如果我们不爱学习,也请好好地爱自己。毕竟,人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活着。学习和考试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所以请不要为了学习暂时落后于人而自暴自弃。青少年朋友,不要再等待了,立刻行动起来,投入学习中去吧!
秘密武器: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考试
作为学生,我们最怕的就是考试,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面对每次考试都无所畏惧呢?这就需要我们平常做到努力学习,每天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将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除此之外,考试的成败还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生活中,一些学习用功、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也常有人考试失败。
露露是某实验中学初三的学生。她平时的学习态度很认真、基础扎实,也很得老师们的赞赏。可是心理素质欠佳,每次一到考试的时候,她就会感觉自己的心如擂鼓一般,紧张不已。
据老师反映:她平时的作业很不错,但一到了考试,成绩却总是徘徊在60分左右。她自己也说,看到试卷脑袋就发蒙,生怕考不好。特别是在她第一科考试中“卡壳”以后,心里就慌了神,结果头脑就不清醒了,思绪紊乱,后面考试就会一塌糊涂。
另外,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练习跳远,露露之前的一个同学没跳好,摔了一跤,她就非常着急,心里也很紧张。结果到她跳的时候,果然也摔倒了。
其实,露露的例子就是缺少考试的心理技巧,即考试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那么,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考试心理,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考试呢?
1.在考试之前保持一颗平常心
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首先是在考试的前几天,我们别一门心思专做调整心理状态的事,为调整心理状态所累。因为在考试前出现心理焦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面对考试无所谓的人是少数,心情紧张、压抑、焦虑、烦躁是较普遍的现象,不要觉得只有自己是这样,也不要觉得有什么不应该或是不正常。
适度采取一些办法是可以的,但也不能把它太当回事,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大多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如某次考试成绩不如预期的好就认为自己高考一定考不好,而对自己过去的成绩全盘否定;如果高考考不好,就认为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觉得对不起父母等。仔细想想,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在吓唬自己。
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要学会优化情绪和自我减压。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生活中,情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像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婆婆非常疼爱她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均为小贩,一个卖雨伞,一个卖布鞋,这个婆婆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整天哭泣,雨天又担心小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又整天泪流。街邻都叫她哭婆婆。
后来一位先生开导她说:“我为你感到高兴。雨天您的大女儿的伞卖得好,晴天小女儿的鞋卖得俏。”婆婆听后,脸色马上转阴为晴,由哭到笑,街邻又叫她为笑婆婆。
哭婆婆变为笑婆婆的故事说明: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情绪就不同,结果就两样。变换角度看问题,情绪自然就调整过来了。因此,在迎接考试时,我们要学会转移情绪,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听听轻音乐,哼哼小调,或伸伸手,弯弯腰,摇摇脖子,扭扭屁股;或漫步户外,看看云霞;或与同学聊聊天,讲讲趣事,幽默幽默。考场上可做做深呼吸、望望窗外。通过这些,我们就能够调节心理,优化情绪。
2.要随时保持自信心
不管现在是成绩拔尖,还是跟别人有一定差距,千万别忘了每天都带着信心起床。不论个人情况怎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同学基础扎实、根底深,不论高考如何变,都能游刃有余;有的同学思维灵活敏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理解能力强,对考创新的试题尤为适应;有的同学阅读面广,视野开阔,心理素质好,抗挫能力强,善于超水平发挥。不管怎样,在考试前,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不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看、多想,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激发自信心。
每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以坚强的自信为先导。希尔顿是世界酒店大王,他的酒店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但在他创业时仅有200美元。是什么使他获得成功的?希尔顿回答说:两个字,那就是“自信”。
可见,信心孕育着成功,信心能使我们创造奇迹。拿破仑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一字眼。”正是这种自信激发了他无比的智慧与潜能,使他成为横扫欧洲的一代名将。
在现实中,虽然自信不一定能让我们成功,但是丢失信心却一定会导致我们失败。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在考试中失利,他们不是输在知识能力上,而是败在信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