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信息还有一种最普遍的言外之意,同样的意思反复多说,往往隐藏着一种暗示:对方记性不好或者办事不可靠,因而需要反复叮嘱。我们对小孩和老人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听话人对此很敏感,就会产生反感,影响了双方的良好关系。
案例 言多必失
春美去找公司主管请假:“徐总,我明天想请一天事假。”
主管正忙,很爽快地回答:“好啊!”
春美:“我爸爸喉咙不舒服,已经咳了一个多星期了,一直拖着没去看,我要带他去确诊一下。我妈妈走得早,是我爸爸把我拉扯大的,他有病我一直没空陪他去看,感觉很对不起他,所以明天我要请假。”
主管:“噢!你请假吧,请假吧,没关系的!”
春美走后,主管若有所思:她是不是抱怨公司的工作压力太大了?
……
春美去找同事打招呼:“小陈,我明天请假。我爸爸喉咙不舒服,已经咳了一个多星期了,一直拖着没去看,我要带他去确诊一下。我妈妈走得早,是我爸爸把我拉扯大的,他有病我一直没空陪他去看,感觉很对不起他……”
春美走后,小陈若有所思:她是不是抱怨合作的那个项目她做得太多了?
……
下班路上,春美碰到工会老李:“老李,我明天请假。我爸爸喉咙不舒服,已经咳了一个多星期了,一直拖着没去看,我要带他去确诊一下。我妈妈走得早,是我爸爸把我拉扯大的,他有病我一直没空陪他去看,感觉很对不起他……”
春美走后,老李若有所思:看来工会对她关心不够,她是不是抱怨春节公司没到他家去送温暖?
提示
其实春美什么想法都没有,她只是习惯于向别人诉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交际中的常见病——倾诉症,患者经常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事情告诉每一个熟人。有人会说这是真诚坦率的表现,但其实这是缺少交际能力的一种典型症状。
在这个案例中,春美提供了太多的信息,以至于大家都会认为她话中有话,导致了多余的理解。
信息是否适量,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信息性质,信息的合适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则:
原则一——信息量和信息的重要性成正比。
原则二——信息量和听话者的关切度成正比。
原则一说的是,越是重要的信息就应该说得越详细。对于重要的问题,说得多情有可原,所以是合适的,别人也不会多心。原则二说的是,听话人越关心的信息就应该说得越详细,对于关心的问题,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因而说得再多也不会多心。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春美的言谈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信息量:
对主管:“我家里有点事,想请一天假。”(对主管来说,春美请假不是一个重要问题,他也并不关心,因而提供少量信息就够了。)
对同事小陈:“我明天陪爸爸去看病,请了一天假。”(春美请假要同事顶班,相对来说就比较重要,而且同事的关系比较融洽的话,小陈对请假的原因也会有比较高的关注度,因此可以考虑多提供一些信息。)
对工会老李则应该保持沉默。(此事和老李无关,不存在重要性和关注度,因而不说为好。)
再次,说话人故意违反关联准则会带来言外之意。说话人说表面不着边际的话,其实都是别有用意的,例如:
A:“烤牛肉怎么不见了?”
B:“那条狗看上去很得意!”
这个回答表面看来和问题没有关系,但稍稍一想,就会明白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是“狗把肉偷吃了”。
有时候,故意违反关联原则的用意只是绕开某个话题,例如:
A:“我给你介绍一个女朋友好吗?”
B:“哎,对了,昨天我看见你和一个人一起逛街,那人是谁?”
答话者故意说不关联的话,只是为了转移话题,言外之意是“我不想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最后,说话人故意违反方式准则会引发言外之意。说话人故意使言辞含糊、晦涩或者带有歧义,其实是为了提示听话人去推理言外之意,例如,一对年轻的父母在儿子面前讨论饭后吃点什么,有这么一段对话:
母亲:“我想来点ice-cream。”
父亲:“我反对,我觉得cheese cake不错。”
母亲:“哎,算了,对宝宝都不好,还是吃点水果算了。”
父母双方用英语单词来代替“冰激凌”和“奶酪蛋糕”,故意采用晦涩的表达,是为了不让年幼的儿子听懂,以免他吵着要吃。“不要让儿子知道我们在讨论什么”就是这种晦涩方式的言外之意。
三、蕴含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列文森(Levinson)在1987年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推理蕴含意义的方法。他认为说话人总是遵循一个关于信息量的交际规则——不说信息确定量不足的话。根据这一条原则推理,听话人应该相信说话人提供的是说话人目前所知的最强信息,因而比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更强的信息就是说话人所不能肯定的,也就不是真的。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话人如果说“今天可能会下雨”,那么这就是他所知的最强信息了,比这个信息更强的信息“今天肯定会下雨”是说话人所不能确认的,因而他就不会说。这个推理蕴含意义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说弱否定强”——说了一个弱信息,其言外之意就是否定一个强信息,例如:
A:你爱我吗?
B:我很喜欢你。
针对问题的肯定回答应该是“我爱你”,但说话人选择了一个较弱的表达式“我很喜欢你”,这是他所能表达的最强信息了,因而也就间接否定了比它更强的信息。因此,说话人的蕴含意义是“我很喜欢你,但是不爱你。”
我们可以来看更多的例子。
我相信这次考试有人作弊。
蕴含意义:我并不确认这次考试有人作弊。
他表现良好。
蕴含意义:他表现并不优秀。
报表可以在星期三上交。
蕴含意义:报表不是一定要在星期三上交。
王总有时会超出预期地奖励员工。
蕴含意义:王总不是经常超出预期地奖励员工。
案例 求爱被拒
最近几天,性格豪爽的时代新女性李胜男一直不开心。赵素素问她怎么了,李胜男没好气地说:“我靠!求爱被拒啦!”
赵素素一惊:“是谁?这么有眼无珠?”
原来李胜男看上了公司年轻有为的李工,按她的性格,从不磨磨叽叽,立马把人约出来,直截了当地问:“李工,你觉得我怎么样?你喜欢我吗?”
李工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说:“我很欣赏你的性格。”
赵素素笑了:“你这么直接,抢亲啊!人家李工是斯文人,看到你这个样子,还不怕死!再说他又没有拒绝你,你愁眉苦脸地干什么?”
“没有拒绝我?你当我是傻子啊?我也是看琼瑶片长大的啊!”
“琼瑶片?琼瑶片又怎么啦?”
“琼瑶片的老桥段啊!女的一往情深地问‘你爱我吗?’男的一脸无辜地回答‘我很喜欢你’,然后就会加一句‘我一直把你当妹妹看’。‘喜欢’就是‘不爱’,‘欣赏你的性格’就是‘不喜欢你’,你懂吗?反正我是听懂了。”
赵素素还有点疑惑:“能这样理解吗?”
李胜男闲着也是闲着,就好为人师起来:“这个你别和我争了,大学里我学过的。这叫‘说弱否定强’,你的明白?”
“啥?你用中国话讲好不好?”
“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交际中双方总是合作的,如果你知道强信息,就会说出来,如果你说弱信息,就说明你不知道强信息。所以一个人如果选择表达弱信息,那就暗示他否定了强信息。”
“我智商低,还是不懂,麻烦你用白话文口语讲好不好?”
“我靠!我真怀疑你智商有问题了!给你举个例子吧!如果我说‘今天天气真暖和’,那你觉得天气热不热?”
“不热啊!要是热的话你就会说‘今天天气真热!’”
“这不结了!‘热’的信息强度大于‘温暖’,如果你觉得‘热’,就会说‘热’,不说‘热’而说‘暖和’,就是‘不热’,这就是说弱否定强,你明白了不?”
“有点意思!说喜欢你,就是不爱你,因为爱比喜欢强,说欣赏你的性格,就是不喜欢你,因为喜欢比欣赏强,是不是就是这么推理的?”
“对啦!”
谈话过后,赵素素想:原来自己一直被人蒙着骗着呢,中学时老师的评语老是写“学习成绩优良”,那就是不优秀;进大学了同学夸我“长得可爱”,就是“不漂亮”;工作了别人说我“有个性”,其实就是“不合群”。
赵素素接着想:今天听李胜男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咱今后也得学着点,也说点含蓄的损人话!
从此,赵素素开始了自己“微言大义”的系列实践活动!
薇姐问:“素素,你觉得我新烫的头发造型怎么样?”赵素素答:“你的发质不错,真不错!”
新来的小王问:“素素,这是我的女朋友,怎么样?漂亮吧?”赵素素回答:“唔唔,看上去很温柔!”
再后来,赵素素发现不仅形容词可以这么玩,连一些虚词也可以这么用!
“公休报表可以明天交。”(明天不是“应该”交,大姐我明天忙着呢!)
“公休报表应该明天交。”(明天不是“必须”交,您实在有事就再拖几天吧,可别跟领导说是我要你拖延的!)
“你或者小王来领一下表格吧。”(是“或”就不是“和”。你们这一对活宝来一个就行了。)
“星期天,工程部有人加班。”(听清楚了,是有人,意思就是不是所有人,其实就是那几个工作狂,干嘛表扬工程部所有人啊?领导你把眼睛睁睁大好不好!)
这么过了几天,群众不由得议论纷纷,这个赵素素,最近怎么神神道道的,是不是做剩女久了,受刺激了?
又不久,李胜男和李工好上了!赵素素快疯了,不是说弱否定强吗?不是说“欣赏”其实就是不“喜欢”吗?
李胜男轻描淡写地解释说:“李工说‘欣赏’是实话实说啊!欣赏是第一步嘛,第二步就是喜欢,第三步就是爱得死去活来,很符合逻辑啊!”
“可是可是……”
“别可是啦!爱是没有理由的,你明白了没有,傻妞?”
赵素素更加不明白了……
提示
交际原则和意义推理都是一种理论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人们交际理解时的一般情况。但交际的实际情况是变化多端的,如果一切按着交际理论来,那么难免食古不化,成为一个呆头呆脑的书蠹头。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语境,要灵活机动,要随机应变,要举一反三,最重要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成为一个交际达人。
链接
中美撞机事件的道歉信
2001年4月1日,中国海军航空兵一架歼八型飞机与从日本飞至南海上空的美军间谍侦察机相撞,中方飞行员王伟殉职;美方撞机受损的飞机强行降落海南陵水机场,机组人员24人安全着陆。一场外交角力由此开始,前后持续11天。
双方的交涉焦点之一是美方向中方道歉的字眼,中国强烈要求美方apologize(正式道歉),但美方只愿意说regret(遗憾);中方坚持要使用apologize,美方表示退让,愿意使用sorry(非正式的道歉,类似于说“对不起”);中方表示还是不满意,经过几番交涉,最后双方决定使用very sorry(非常对不起)。
这一系列外交争锋,其实反映了蕴含意义的价值。这里可以认为存在着一组包含蕴含关系的词语:apologize,very sorry,sorry,regret,强度依次减弱。根据“说弱否定强”的推理方式,我们可以得知,使用了右边的词语就是否定了左边的词语。使用了regret就是否定了sorry和apologize,即否定了美方的错误,认为这是一次意外,并非是故意的犯错。而双方最后确认的very sorry,既表现出美国的道歉态度,其强度又不及正式的apologize,是双方各自妥协的结果。
四、预设意义
1.什么是预设?
语义预设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1892年在《意义和所指》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在任何命题中总有一个明显的预设——专名总是有所指的”,如“开普勒死得很惨”这句话就包含一个语义预设“有开普勒这么一个人”。
语义预设在语义上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否定句子的真实性并不会否定句子语义预设的真实性。比如“开普勒死得很惨”其语义预设是“有开普勒这么一个人”,但否定这句话变成“开普勒没有死得很惨”,其语义预设仍然是“有开普勒这么一个人”。也就是说,我们否定一个句子只能否定它的主体,不能否定它的语义预设。再如“我的弟弟在北京上大学”和“我的弟弟没有在北京上大学”都共有语义预设“我有弟弟”和“北京有大学”。这种特性是语义预设独有的,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否定检验法来辨别一个句子的语义预设,即:语义预设是一种句子的隐含意义,否定这句话后预设意义依然成立。预设意义和言外之意都不是一个句子直接表达的意义,而是一种隐含的意义,但是预设意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通过否定检验法区别开来,例如:
“我的弟弟在北京上大学。”推出言外之意:我想请你照顾他。
“我的弟弟没有在北京上大学。”不能推出言外之意:我想请你照顾他。
“我的弟弟在北京上大学。”推出预设:我有弟弟。
“我的弟弟没有在北京上大学。”还是能推出预设:我有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