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26400000010

第10章 政治与外交的:双重博弈手腕的艺术

斗鸡博弈——苏美古巴导弹危机

试想两只利益相左的公鸡凑到一起,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选择退下来;二是选择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如果双方都退下来,则打个平手;如果对方退下来,自己不退,则自己胜利,对方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不退下来,都进攻,那么可能两败俱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此时也暗藏着两败俱伤的可能性。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如何选择,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即一方前进,另一方后退。但关键是谁进、谁退。一个博弈,如果只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就简单多了,结果也是可以预测的,因为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事先知道的唯一的博弈结果。但是如果一个博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点,则无法预测出一个结果来。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斗鸡博弈的结果,即无法知道谁进谁退,谁输谁赢。

用这个博弈理论来解释曾经发生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1959年1月,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巴蒂斯塔的反动独裁统治,建立了古巴共和国。但是,美国不能容忍古巴新政权的存在。1961年4月,在美国的策划下,一千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吉隆滩,妄图以武力手段颠覆卡斯特罗新政府。结果,入侵者在72小时内被古巴军队全部歼灭。

当时,古巴主要依靠苏联提供武器。众所周知,古巴所处的地理位置离美国本土只有几百海里,地形有利于进攻而不利于防守。因此,对于美国后院的古巴的处境,赫鲁晓夫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注,他认为,古巴局势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苏联在拉丁美洲甚至是全球的影响,关系到苏联的威信。

用什么办法才能最有效地遏制美国呢?冒险的赫鲁晓夫想到了导弹。赫鲁晓夫当时之所以这样想,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美国策划的吉隆滩登陆失败,从外交上来看,已经是输了一个回合。赫鲁晓夫认为,美国没有充分的理由来反对卡斯特罗所采取的包括苏联核武器援助在内的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下一次入侵。其次,1957年8月,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10月4日又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就意味着,苏联有能力将核弹头发射到4000英里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一切都使赫鲁晓夫觉得胜券在握。

1962年夏天,苏联把42枚中程核导弹及中程轰炸机悄悄地运进了地处美国“后院”的古巴。这样一来,就“使得古巴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装备最好的军事力量。”

苏联的这一举动,没有也不可能逃过美国的耳目。只是等到美国发觉后,整个运输工作已基本完成。其实,早在当年的8月23日,美国中情局就得到了苏联正准备在古巴安置“进攻性导弹”的情报,当时,中情局就把这一消息告知了肯尼迪总统。情报说,在苏联对古巴的援助行动中,发现了某种“新的异常情况”:有大约五千名苏联“专家”已在古巴;某些军事建筑正在施工;运送更多专家、更多电子和建筑设备的另一批船正在途中。这份报告暗示,苏联正在改进古巴的防空系统,大概是建立导弹发射基地。

8月29日,美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了苏联援建的迪姆Ⅱ型地对空导弹发射基地,从而,证实了中情局情报的准确性。9月4日,肯尼迪总统第一次向苏联发出了警告,说美国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的引入,如果发现苏联把进攻性导弹运进古巴的证据确凿,就会发生严重问题。同一天,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华盛顿大使给肯尼迪送来了一封私人信件。他在信中保证,他不会挑起两国间的任何事件。

美国方面很快发现,赫鲁晓夫是在放烟雾弹,苏联方面非但没有放弃部署导弹的计划,反而加快了进度。这使得华盛顿方面非常紧张。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发表电视演说,宣布美国将对古巴实行严密封锁。此后,20 000名海军士兵和大批美国海军军舰开始执行封锁行动。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他根本没有料想到肯尼迪的态度会如此坚决。

美国很快组织了一支由90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迅速在古巴领海周围设置了警戒线,并开始拦截所有驶入封锁区的船只。在靠近古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邻近各州,美国还集结了一支庞大的登陆部队。

赫鲁晓夫不想就此放弃,因此,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如果苏联舰船遭到拦截,苏联将进行最猛烈的回击。肯尼迪见苏联态度也很强硬,选择退让显然不利于自己的政治前途,于是又加派了一些部队及战斗机。

其实,肯尼迪并不打算真的发动一场战争,他只不过是想迫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除导弹基地,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恫吓。而且,肯尼迪一直努力不让赫鲁晓夫丢面子,不让苏联人感到其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作出更强烈的反应,以避免危机持续升级。

在这一危机的博弈中,面对美国人的反应,苏联面临着是将导弹撤回国还是坚持在古巴部署的选择。而对于美国,则面临着是挑起战争还是容忍苏联的挑衅行为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两只“大公鸡”均在考虑选择进攻还是退让。

战争的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而任何一方退下来(而对方不退)则是不光彩的事。面对美国的强势,赫鲁晓夫起初也表现了“强烈反应”,当然这一反应不过是色厉内荏的把戏,因为,苏联没有制定万一古巴行动失败应采取的应急计划,也没有下定决心对美国宣战。所以,赫鲁晓夫并不敢贸然将事态进一步扩大。肯尼迪的强硬态度却真的唬住了苏联人。赫鲁晓夫最后宣布,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美国人也作出了不再入侵古巴的承诺。结果是苏联将导弹从古巴撤了下来,做了丢面子的“撤退的鸡”;美国坚持了自己的策略,做了“不退的鸡”。当然,为了给苏联一点面子,美国象征性地从土耳其撤离了一些导弹。

这就是美国与苏联在古巴导弹上的博弈结果。对于苏联来说,退下来的结果是丢了面子,但总比战争要好;对美国而言,既保全了面子,又没有发生战争。

骑虎难下——美、苏军备博弈

我们经常碰到的一类博弈是,参与博弈的双方处于一个十分为难的境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样的博弈可以称之为骑虎难下的博弈。

假使有一个这样的拍卖,拍卖方给出的规则是:参与竞买的应轮流出价,谁出的价格高,谁就将得到该物品;出价少的竞买者不仅得不到该拍卖品,并且要按自己所叫的竞买价支付相应的金钱给拍卖方。

假定甲乙双方竞价争夺价值500元的物品,只要双方一开始叫价,在这个博弈中双方都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这样想,如果我退出,不但得不到这件竞卖品,而且我还要根据买价支付竞费用;若不退出,依然有得到价值500元竞卖品的希望,但是,随着竞买出价的次数的增多,他的损失也可能越大。这时甲乙双方都面临着:是继续叫价还是选择退出?

你可能会说,这个拍卖的规则不合理,对竞拍失败的一方不公平,所以在实际中这样的拍卖不会出现。但现实中确实会经常看到此类型的博弈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历史、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美国和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军事方面的角逐尤为牵动人心。由于这一博弈是建立在美苏两个军事超级大国为了实行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而竞相增加、提高军事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并向高技术领域发展等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将其性质定位为军备竞赛。

美、苏军备竞赛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常规武器竞赛阶段。时间大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战后美、苏在冷战中大规模加强常规军备。双方不断更新各种武器装备和发展现代技术,以服务于军事、政治目的。1949年8月底,苏联成功试爆第一枚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使美国朝野大为震惊。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俄国人能以出乎我预料的速度获得这样的进展,当然使我震惊。”震惊之余,美国加快了研制与生产氢弹的速度,并于1952年11月获得成功。可是不到十个月的时间,1953年8月,苏联也拥有了氢弹。于是双方开始了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1960年苏联有洲际弹道导弹35枚,美国为18枚;而到1961年,美国上升到63枚,苏联为50枚。双方的兵力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数目上。1960年,美国总兵力为251万人,这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兵力最少的一年。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对比为4∶1。苏联奋起直追,以超出国家承受力的速度发展核武器。这段时间,苏联军费开支每年平均增长8%以上,其增长率几乎超过美国的一倍。

2、核武器竞赛阶段。其实常规武器竞赛阶段,双方就已经展开核武器竞赛,但程度并不像核武器竞赛阶段这么激烈。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碰了一鼻子灰,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一样退了下来,但苏联并不甘心,所以,在危机后更是加速扩充其各种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力量和海上力量。这一时期,双方在核武器的数量方面竞争激烈,双方拥有世界核弹头库存总数的97%,同时双方在核武器运载工具、多弹头分导等高技术领域的研制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太空武器竞赛阶段。20世纪80年代,里根在任时准备启动“星球大战”计划,此举意味着两个超级大国的武器竞赛将进一步升级。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就相当于拍卖中轮番出价,双方均不断出更高的价。如果一方没有出最高的价钱,而是退了下来,即没有继续竞赛下去,那么自己将功亏一篑,输掉这个竞赛。但如果继续竞赛下去,一旦支撑不住,损失也就更大。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上的差距,苏联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但是,处于骑虎难下的苏联,明知道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就是要拖垮苏联,仍不得不硬着头皮硬撑。

军事预算的迅速增长、武器质量性能优势的争夺以及军事战略的不断变化,是这一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主要特点。

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40多年的美、苏军备竞赛结束。

对苏联垮台的原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军备竞赛带来的恶果。苏联将大部分力量放在军备竞赛上,而民用建设一直无法跟上,国力不济,最终败下阵来。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及早退出才是最明智之举。

猫鼠争斗

——萨达姆与美国的军事博弈

虽然萨达姆于2006年就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的传奇故事依然为世人所铭记。特别是他与美国多年的军事博弈更让研究美伊关系的研究者津津乐道。

从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开始,伊拉克就开始与美国玩起了“猫鼠游戏”。有一段时间,甚至是伊军一直在牵着美军的“鼻子”走。

为了推翻萨达姆在伊拉克的统治,美国中央情报局自1992年起便开始资助由100来个伊拉克反萨达姆团体组织起来的“伊拉克国民大会”,协助其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基地,试图发动起义,最终夺取政权。

但萨达姆并不是一只逆来顺受的老鼠,他的密探早已渗透到这个集团之中,所以成功地平息了1995年“女婿帮”的反叛,处决了40余名“家族叛徒”。1996年8月,萨达姆再次及时出兵,不仅踏平了反对派的巢穴,而且铲除了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伊拉克北部的据点。在这前后发生的多起针对萨达姆政权的兵变也被侦破,数百名伊拉克军官被处决。同期,以色列策划的旨在刺杀萨达姆的特种作战计划也因演习时发生的意外事故而被迫放弃。处心积虑试图颠覆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反对势力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终于发现,在萨达姆的严密控制下,政变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可以说,这段时间,美国这只“老猫”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反而让萨达姆这只“老鼠”出尽风头。

1998年12月17日起,美英空军接连4天对伊拉克实施了名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轰炸。轰炸结束之后,萨达姆发表告人民书,宣称“新一轮侵略再次以失败告终”。

其后的4年,美国政府一直没有打消推翻萨达姆的念头,无论是民主党的克林顿还是共和党的布什,采取的行动都收效甚微。萨达姆掌权的时间比美国4任总统加起来还要长,在这段时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成了大赢家。但“基地组织”制造的“9·11”事件却改变了一切,后来有传闻说,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9·11”恐怖袭击后几小时,就决定军事打击伊拉克。布什政府当时已将军事打击伊拉克作为“最重要的议程”。美国的决心已定,美国准备拿出前所未有的行动对伊拉克进行占领和改造。

与美英军队的一次次较量,让萨达姆学到了很多经验。萨达姆深知,美国这一次是动真格的了,但坐以待毙明显不是萨达姆的风格。

面对强大的美英联军,伊拉克军队采取了“放”进来打的方针。伊拉克在边境地区没有布设障碍物,如地雷、防坦克壕沟等,而是让美军的装甲部队放心大胆地展开“赛车式”的推进。当美英联军的补给线拉得够长时,伊军才开始对美英联军的补给线进行袭击和骚扰。这一度让美英联军的补给非常困难,甚至出现了美军士兵与伊拉克老百姓抢食物的情况。同时,伊军还在其南北主要城镇有重点地部署了兵力,对美英联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迫使美英联军常常在推进中暂时性“休克”。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摸索后,美英联军一直试图尽快找到伊拉克的主力军队进行决战,但事与愿违,伊拉克“王牌”军像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有人猜测,萨达姆很有可能在试图设计越南的“奠边府战役”。理由是,多年来与美国玩“猫捉老鼠”游戏的萨达姆,不但了解美军的战斗力,也知道自身军队的实力。所以,萨达姆没敢让伊军主力与美英联军正面交锋。而且,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巴格达实际上并不是一座空城。萨达姆看到无法利用巴格达制造歼敌机会后才放弃了它。萨达姆可能认为,少量地消灭美军不会给美军造成大的压力,美军也不会从伊拉克撤军。萨达姆深知,只有给美军造成难以承受的杀伤,美军才可能下决心收兵,就像法国在越南遭受奠边府重创之后最终撤出一样。当时的情况,萨达姆似乎是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萨达姆非但没有寻找到这样的机会,自己的两个儿子在2003年7月23日还被美军打死;同年的12月14日,萨达姆这只让美国十几年寝食难安的“老鼠”也被逮捕。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绞死。

双方长达十多年的猫鼠争斗的游戏就这样结束了。其实,从美伊双方争斗一开始,结果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老鼠再狡猾也不是猫的对手。

软硬兼施

——伊朗与美国的“阴柔”对抗

萨达姆倒台以后,伊朗成为美国的头号冤家,美国视伊朗为“邪恶轴心”,伊朗则称美国是“大魔鬼”,两国关系充满了敌对、威慑、挑战和对抗的火药味,双方的对峙已经长达28年。

面对美国对伊朗政治和经济上的打压,伊朗政府表现得并不紧张,而是以各种手段与之周旋。自从布什总统宣布伊朗与伊拉克、朝鲜为“邪恶轴心”之后,伊朗便意识到,在交恶20多年之后,美国可能迟早会对伊朗动武。伊拉克战争的轻松结束和萨达姆政权意想不到的快速垮台,加速了美国打击伊朗的步伐。

另外,让美国耿耿于怀的一个事实是,美国一手策动的所谓反恐战争所产生的地缘政治利益最大的收获者不是自己,而是伊朗。因为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的传统对手——东边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西边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都不存在了。实现伊拉克的政治稳定、避免教派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是当前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战略利益。而伊朗却对伊拉克国内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萨达姆政权更迭后,什叶派在伊拉克政治生活中居主导地位。伊拉克什叶派主要政治力量与伊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伊拉克什叶派最高领袖西斯塔尼本人就是伊朗人。而且,两国关系正在走向正常化。因此,美国方面更认定,如果不尽快解决伊朗问题,那么伊拉克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为此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把矛头再次指向伊朗。

那么,伊朗和美国究竟会不会发生战争?

先说美国,大家都知道美国在伊拉克深陷泥潭、分身乏术,堂堂十多万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还无法稳定区区伊拉克局势,并且布什政府被搞得焦头烂额,国内民众建议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

换一种思考方式,伊拉克40多万平方公里,2 000多万人口,同时面临无政府状态下的战乱,教派、部族冲突,伊拉克需要多少武装力量以及警察来维持治安呢?恐怕十万是远远不够的。伊拉克军队还在重建之中,连美国人都不相信伊拉克警察。

美国大兵在伊拉克充当着内卫、国防以及治安部队的多重角色,这也是美国人分身乏术的重要原因。更何况,伊拉克局势一直并不见有所好转,而且时有恶化的可能。

就目前的情形,美国怎么打伊朗?大兵压境还是入侵占领?要知道,伊朗的军事力量可不是伊拉克所能比的,伊朗一直谋求拥有核武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外界甚至有人认为伊朗已经拥有了核打击能力。再加上伊朗境内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即使把驻守在伊拉克的十多万美国大兵全用上,也不能轻而易举取得胜利。

入境不成,那就空袭!炸伊朗的核基地,摧毁伊朗军事指挥中心,这也是美军比较擅长的一种作战形式。以美国的实力,应该办得到,自己有多少损失先不考虑。这样干美国又能得到什么呢?

美国的野心是确立全球霸权,打下两伊,完全主导中东地区的原油,进而主导全球的能源市场,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可一旦与伊朗打起来,想完全控制伊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到时中东原油输出必将受阻,全球油价长期高涨将不可避免;同时,伊朗更会直接支持伊拉克教派冲突,那可真是天下大乱。

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伊朗政府也没闲着。在伊拉克局势复杂之际,伊朗政府大打“核能牌”,就是出于对美不敢轻易动武的判断。伊朗想通过此举确立中东反美盟主的地位。中东地位的上升,会给伊朗带来更大的国际空间。

面临美国的步步紧逼,伊朗有退路吗?

伊朗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伊朗弃核,什么也得不到。而且,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短期内不会改变,它只会进一步压缩伊朗的生存空间。因此,伊朗只有同美国展开周旋才能自救。从目前的情形看,伊朗的不退让,反倒使美国有些进退两难,当然,美国的优势并没有减少。伊朗需要突破口,获得更大的国际空间,改变一直受到西方压制的不利局面。目前,伊朗并不想与美国拼一个鱼死网破,毕竟伊朗与美国的国家实力以及军事实力都不在一个级别上,所以,一直以“阴柔”的方式进行应对。

事实上,无论经济或石油的因素,还是地缘政治的因素或宗教文化的因素,从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出发,都不足以导致危机的全面升级。但是,这并不表示美国会真正放弃对伊朗动武,正如伊拉克危机一样,美国总能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并以之为借口获取民众和世界舆论的支持,达到其政治目的。

就目前的情形看,美国和伊朗之间仍进行着一场艰苦的博弈,在这场艰苦的博弈中,实施“软手”并不一定意味着妥协,施展“硬手”也不意味着最后摊牌。因此,有关伊朗核问题的这场博弈,还很有看头。

以小搏大

——本·拉登与美国的博弈

尽管“9·11”事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但一个名字依然刻在人们的脑海里,他就是奥萨马·本·拉登。本·拉登是沙特阿拉伯一名建筑界大亨的18个儿子之一,曾经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但这份工作并不能令这个年轻的穆斯林理想主义者感到愉快。父亲去世后,本·拉登继承了3.5亿美元的财产,这些钱成了他资助恐怖活动的资本。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本·拉登就加入了数以千计阿拉伯青年的行列,前往阿富汗,对抗1979年以来占领阿富汗的苏联入侵者。1989年,当苏联部队撤出阿富汗之际,本·拉登返回了他的家乡沙特。然而这时候所发生的事,令他感到十分震惊。

1990年当伊拉克部队入侵科威特时,沙特国王法赫德拒绝了本·拉登所提供的军事援助,转而向美国求援。

当时的沙特反对派领导人阿勒法基后来回忆说,本·拉登无法接受50万美国士兵踏上沙特的神圣土地这一事实。阿勒法基说:“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他的想法是,这是对伊斯兰使命的重大背叛,是沙特政权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背叛。”由此可见,本·拉登对美国的仇视有多么深。

1996年,本·拉登辗转来到伊斯兰组织塔利班刚刚控制的阿富汗,这里成为他的最后一个避难所。在这里,本·拉登的恐怖行动开始有了疯狂的、实质性的行动。这期间,本·拉登曾经发布过3次命令,号召手下拿起武器对付美国人,其中包括1996年8月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的针对美国的“战争宣言”。

海湾战争爆发后,本·拉登认为美国已取代苏联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恶魔”。1998年2月,本·拉登开始组织“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并准备恐怖行动。本·拉登宣称:“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本·拉登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儿童。尽管,本·拉登宣扬的豪言壮语很有鼓动性,但事实上对美国根本不起多大作用。

当时,美国在中东维持着近2万驻军,动辄对中东国家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竭力宣扬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民主制度,灌输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人权观、价值观。在本·拉登看来,美国这种“意识形态入侵”更为可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拉登发现,自己的“咆哮”不起多大作用,必须拿出一点颜色让美国人瞧瞧。但是,美国大兵的装备精良,不是那么容易得手的,而且自己又远离美国本土,不能到美国国内兴风作浪。经过再三考虑,本·拉登认定打击美国最有效的手段是恐怖活动。1998年5月,本·拉登说,美国陷入黑暗的一天将会很快到来,不久将有震惊世界的暴力事件发生。果然时隔不久,美国驻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使馆同时发生爆炸,造成二百多人死亡。同年,本·拉登的手下对美国的一艘军舰也采取了恐怖行动,但收效不大。

本·拉登的几次“预演”让美国人意识到了他的存在,他的名字很快被美国列入主要通缉犯名单,当时美国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本·拉登。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还不惜动用巡航导弹对本·拉登穴居的阿富汗山区进行轰炸。由于狡猾的本·拉登有许多逃脱追踪的方法,美军根本不知道本·拉登躲在哪里。

美国的特种部队和情报部门平时被吹得神乎其神,但他们对如何抓捕本·拉登却毫无办法。本·拉登从来不使用容易被跟踪的卫星电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破旧卡车或小车,睡觉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常常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他的计划。他的思维根本无据可循,使得美国专家也无处下手。

面对美国等国家的联合追捕,本·拉登曾一再强硬地表示:“我不怕美国的威吓,只要我活着,敌人就不会安宁。”

2001年9月11日,在本·拉登的策动下,发生了令世界震惊的连续撞机事件。美国世贸大楼轰然倒塌,3000余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

美国五角大楼迅速做出反应,很快查明背后的主犯是本·拉登。于是美国开始对塔利班武装实施军事打击,企图迫使塔利班武装交出本·拉登。结果塔利班政府很快垮台,但本·拉登本人却像从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2004年,正当布什与克里为谋求美国总统的职位争夺得火热时,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公布了一盘录像带,消失了三年之久的本·拉登宣布他依然健在。有分析人士笑称,是这盘录像带使布什赢得了不少的支持。2006年2月,布什总统自己也承认了这点。

这之后,美国又加大了搜查本·拉登的力度,但一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正当大家就快淡忘他的时候,2007年在“9·11”恐怖袭击六周年纪念日前夕,本·拉登再次现身。根据美国情报专家的分析,录像中讲话的声音确为本·拉登的声音。这是本·拉登三年来首度公开现身。

本·拉登说:“美国表面看起来强大,实际上很虚弱。”在谈到伊拉克战争时,本·拉登表示,结束伊拉克的战争有两种办法,一是由穆斯林来结束,这意味着更多美国人丧生;二是美国人自己结束,那就是放弃美国式的民主,改信伊斯兰教。

因为“9·11”,布什总统采取以暴治暴的方式推翻了阿富汗与伊拉克两个所谓独裁政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抛开孰是孰非不说,从博弈的角度来说,本·拉登的策略是对的,以他的实力,明刀真枪与美国叫板无疑于自杀。他一直所惯用的恐怖行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小搏大,这一策略目前来说,依然效果不错,要不然美国不可能将捉拿拉登的赏金提高到5 000万美元。

同类推荐
  • 职场实用口才

    职场实用口才

    本书共九个项目,内容包括:走近口才、社交口才、演讲口才、求职口才、论辩口才、谈判口才、推销口才等。
  • 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

    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身心天生拥有自愈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自身的本能力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身体、精神和心灵上改善自己的境况,找到人生幸福的终极方法。陈荣赋编著的《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提供了各种心理疾病的自愈方法,将疗愈心理疾病的要诀娓娓道来,旨在帮助现代人排解因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生活节奏快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开启身体的正能量,疗愈内心的创伤,重建心灵的秩序,达到身心合一、和谐圆满的境界。
  • 24位著名CEO给青少年的忠告

    24位著名CEO给青少年的忠告

    本书精选了对青少年有较大影响力的24位CEO,以他们成功的经验展开了一次与青少年的“对话”。内容深入浅出,符合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每一个“对话”的主题都能帮助青少年解决一个疑惑,不但让青少年了解各行各业精英的成功事迹,还能让青少年在每一位CEO的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超越自己。
  • 做人做事36字诀

    做人做事36字诀

    36个字诀,每个字诀都包含着人生的一个方面,同时每个字诀之间又互为统一,互为照应。相信你每阅读一个字诀,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都能帮你找到解惑的答案,每个字诀都可能为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提供一个向导作用。
  • 谋略的故事

    谋略的故事

    很多人为如何提高自己处世、办事的策略苦恼不已,读了很多智谋类书籍也无济于事。殊不知一滴水里就蕴藏着浩潮的大海,一个小故事中就孕育着博大的智慧。 本书共收录了近300则中国古代经典的谋务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谋略典籍中摘选出来的。其中很多故事被国外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奉为经典。本书分政治谋略、军事谋略、断案谋略、说辩谋略、智童谋略等五大部分。与其他智谋类书籍相比,本书所辑故事短小精练,但对于人们提高办事能力,丰富人生智慧的意义却毫不逊色。
热门推荐
  • 寻仙意

    寻仙意

    ——感谢创世论坛(吉的封面店铺)提供封面——少年初出茅庐,却遇见了邪教饲养妖兽袭人,仗义出手,从此走上一条不平凡之路。【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支持!】
  • 几回魂梦,忆相逢

    几回魂梦,忆相逢

    当爱太满了就会变成恨,很为何不爱自己??是妖又如何?是魔又如何?纵然他人将你视为妖魔,舍弃你,我千魂也绝不弃你,为你远执剑横扫天下。亲人?爱过的人?都不过是一场梦,当自己现出了原身时,每个人都害怕的后退了,只有他愿为自己执剑发疯,永不弃自己。何为痛?当自己将凌道剑刺入她的身体时,心是那般痛,只怪自己太过坚持,才会让她离自己而去。青梅竹马又能怎么样的?就算为了他付出了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也无法留住他的心,无法代替她在他心心中的位置。人,仙,魔,一场惊天的阴谋,是否爱不真实?是否为了尊者愿意放弃所有?看痴男怨女如何玩转三界!
  • 貌似游戏高手

    貌似游戏高手

    平凡,一个普通的游戏玩家,本打算在预言中的‘世界末日’这天,玩一天游戏度过,但他没想到,等到‘世界末日’度过了,却也等来了穿越的到来。另一个世界,一款跨世代的虚拟游戏《绝世》出世,进入游戏的平凡展开一番不平凡的游戏历程,和他的众兄弟们一起造就了一个游戏时代的传奇,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 玄元界

    玄元界

    这是一个玄元气的世界,一个普通的崇尚武力的世界。一个少年怀揣着奇异的梦想踏上了强者之路,和他的小伙伴开始了漫长的征途。。。。
  • 傲天帝

    傲天帝

    凌万子之巅,在洪荒大漠中,一个本该庸碌一生的少年带着踏破命运的利剑,一切束缚都应粉碎,尘归土。
  • 俞生有你

    俞生有你

    初相见,她是懵懂入局的职场新人,怀揣梦想,无知亦无畏;他是传闻放荡不羁的纨绔富三代,讥诮地看着每个过路的人;从她入职第一天起,职场上的各种诡计、陷阱、谎言……轮番在她周围上演,得他指点,她一次次化险为夷,以为两人就此并肩商场;原来注定是场梦。多年不见,往事温柔,一幕幕缱绻浮现,她已恨他入骨。
  • 盛世芳华:凝烟传

    盛世芳华:凝烟传

    她是一国郡主,冰雪聪明,笑颜如花般明丽;他是一国太子,手中翻云覆雨,笑傲天下,却只对她一人温柔情深;在这乱世之中,利益纠葛中夹杂着阴谋,在家人和爱情的抉择之间她又该何去何从?她又如何在温柔太子,少年名将,冷酷杀手,潇洒王爷中选出对的人,来相守一生。
  • 契灵尊者

    契灵尊者

    300万年前,一位尊者创立了契灵空间,从此以后这世间了一批人,他们统称为契灵者,想成为契灵者,必须要签署契约,签署之后变会拥有一种能力,但契灵者也不都是好人,走上邪路的契灵者会被抽走灵力成为废人,但他们还死了,这世间有契灵,便有契魔。他们彼此争斗了300万年,却也还没分出胜负。300万年后,改写历史的人出现了,名叫墨冥。一切的一切也莫名其妙的开始了。
  • 碑吾经

    碑吾经

    历史迷醉在滚滚长河中,诸天星辰俯身萤火。法则已坠,古往的、今来的全都化作一番盛宴!鬼神狂舞,妖魔舔血,天骄并起。仙道求索遥遥未知,以蝼蚁之躯铸不朽之身,以卑微之神凌万道之道——亿万载苍天之下神坟之上,碑吾不灭!
  • 异形母皇

    异形母皇

    这里是3017年的春天,末世来临,丧尸当道,人类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而田皓宇作为天朝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一学子,亦被卷进了这场浩劫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