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39900000039

第39章 德经(16)

第七十三节

[原文]

勇于敢则杀,敢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椫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妄动,就会被消灭;勇于不敢做,则可以保全自己。这两种勇气,前者有害,后者有利。天所讨厌的,谁能知道是什么原因呢?所以,圣人也觉得难以预料。

天的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多说而善于应对,不召唤而自动归顺,诚厚而善于谋划。天网十分宽广,网眼虽然稀疏却什么也漏不掉。

[本章要旨]

本章申述柔弱不争的生活态度。

[评析]

本章申述柔弱不争的生活态度。老子以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人类的行为应取法于自然的规律而恶戒逞强好斗。在军事方面,要善谋而不硬拼。自然之道是包罗万象而无可逃避的,所以人们只能顺应,否则会遭殃。

第七十四节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矣。

[译文]

人民不害怕死,何必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总是很害怕死,那么对于捣乱作恶的人,我们可以抓来杀掉,还有谁敢为非作歹?应该由管杀人的人来杀人。那些硬要代替别人去执行杀人任务的,就好象是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一样。代替木匠砍木头,是很难不伤自己的手的。

[本章要旨]

本章对统治者实行的严刑峻法提出抗议。

[评析]

本章对统治者实行的严刑峻法提出抗议,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高压政治、严刑峻法提出抨击。老子告诫统治者,高压政治、严刑杀戮是无济于事的,是不该实行的、当百姓不怕死的时候,也就是统治者灭亡的时候了。

第七十五节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收的赋税太多,因此人民难以维持生计。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人民忍无可忍,因此难以统治。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过分追求奢侈生活,老百姓因此冒死反抗。那些不把生命看得过分重的人,才比过分重视生命的人高明。

[本章要旨]

本章谴责统治者的虐政害民,主张治国应淡泊无为。

[评析]

本章谴责统治者的虐政害民,主张治国应淡泊无为。老子认为,统治者取税过多,百姓才饥饿;统治者实行“有为”政治,社会才动乱;统治者养生过于优厚,百姓才把死看得很轻。因此,统治者应恬淡无欲,清静无为。

第七十六节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就变得僵硬了。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则变得干枯坚硬的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是趋于死亡一类的,柔弱的东西是趋于有生命力一类的。

因此打仗逞强就不能获胜,树木粗壮大就会遭到砍伐。凡是强大的,就处在下降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升的地位。

[本章要旨]

本章申述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评析]

本章申述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主张柔弱,反对刚强。本章由人的生死,草木的生死得出软弱的东西可以长久存在,坚硬、强壮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所以强大必然处在下面的位置,弱小处在上升的位置。

第七十七节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法则,就像拉弓一样,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太紧了放松一些,太松了拉紧一些。自然的规则,是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

人类社会的现实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呢?只有遵循天“道”的人才能如此。因此,圣人做了好事而不占为己有,胜利了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本章要旨]

本章揭露了统治者“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贪婪欺诈。从反面阐述无为的为政之道。

[评析]

本章揭露了统治者“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贪婪欺诈,从反面阐述无为的为政之道。老子针对社会的贫富悬殊等种种不合理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他意在体贴百姓、减轻百姓负担。

第七十八节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克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任何东西也不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照此去做。

因此圣人说:承受得起国家屈辱的人,才能够做国家的君主;承受得起国家灾难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合乎“道”的话,往往和世俗人情截然相反。

[本章要旨]

本章仍然申述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评析]

本章仍然申述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用“水”做比喻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再三盛赞水柔弱、居下的德性,希望执政者能具备水一样的德生,不仅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

[实例应用与分析]

弱之胜强——弱势的能降服强势的

《道德经》中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原意为: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克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任何东西也不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照此去做。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弱势的能降服强势的”。

老子用他那深邃的目光,看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历史上,有过不少弱国战胜强国、小国战胜大国的例子,所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弱势”的可以降服“强势”的。

老子认为,强与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然,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才会起变化。要做到这一点,“柔弱”必须是充满生气的,生气会使有些看上去柔弱的事物,向着强大的方向发展、变化,从而达到“弱势的降服强势的”的结果。

所谓的“弱势”,是表面看似较弱,但实际上往往并不弱。虽然先天占据弱势,但由于能够扬长避短,最终就能够胜了强势的,这就是“弱之胜强”的奥妙所在了。

明武宗朱厚照有一次南巡,提督江彬护驾。江彬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地区的壮汉,身材魁伟,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就让亲信在江南习武拳师中,挑选一百多个高手,个个都很矮小很精悍。

乔宇和江彬相约,每天都在校武场上比武。

江南拳师们虽长得矮小,但极其灵活、跳跃如飞。那些西北籍壮汉虽然人高马大,但比较粗笨,反应较慢。

西北籍的武师仗着身材优势根本不把江南拳师放在眼中。他们自恃力大,出拳极重,可是总打不中目标。好不容易与江南拳师交上手,便不是被莫名其妙地撞击了肋骨,就是被稀里糊涂地触到了腰部,全都被打翻于地。

上面这则故事,貌似强大的西北籍武师在打斗打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貌似弱小的江南拳师在打斗时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矮小灵活的优势,因而,“弱势的降服了强势的”。

不是所有的弱者都能降服强者,如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必需通过智慧的运用以及巧妙的行事方式,才能使弱势的转变为强势的、强势的转化为弱势的,如此一来,弱势的就能够胜过强势的了。

公元764年,怀恩在北方纠众反叛,屡屡攻城夺野,唐朝皇帝令声望卓著的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平叛,而郭子仪便令其儿子郭唏屯兵在分州。

于是,分州地方的一些不法青年趁机在郭唏的军中挂名,然后以军人的名义光天化日之下横行不法,要是有人不满足其要求,就会遭到毒打,不少孕妇老小甚至因此致死。

而当时分州的节度使白孝德因惧怕郭子仪的威名,对此提都不敢提一下,而他的下属段秀实在感到事关唐朝安危和郭子仪的名节,便毛遂自荐请求来处理此事。

有一次,郭唏军队中有17名士兵到集市上抢酒,不仅打坏了酒场的许多器皿,还刺杀了酿酒的工人,情形非常恶劣。段秀实立刻将他们统统抓来,砍下他们的脑袋挂在长矛上,立于街上示众。事情一出,郭唏的军营为之哗动,全都披上盔甲欲找段秀实拼命。

现对这种情形,段秀实自己解下了身上的佩刀,选了一个年老且行动不便的人给他牵马,径自来到郭唏军营门口。他看着披甲带盔的士兵们,一边走一边笑着说:“杀一个老兵,何必还要这样披挂整齐,如临大敌一般?我顶着头颅前来,要由郭尚书亲自来取的!”士兵们惊愕不已,本以为要打一场硬仗,眼见对手竟然如此文弱,反而纷纷让路了。

段秀实见到郭唏后,对他说:“郭子仪副元帅的功劳充盈于天地之间,你作为他的儿子却放纵士兵大肆暴虐。如果因此而使唐朝边境发生动乱,这要归罪于谁呢?动乱的罪过无疑要牵连到郭副元帅。而今分州的不法青年纷纷在你的军队中挂名,借机胡作非为,残杀无辜。别人都说你郭尚书凭着副元帅的势力才不管束自己的士兵,长此以往,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久呢?”

郭唏本来对段秀实自作主张捕杀他的士兵心存不快,本打算对于士兵的激愤情绪听之任之,将段秀实如何处置任由自便。现在段秀实却以这样的方式现出,加上他说的这番话,郭唏不禁觉得段秀实完全是为了保全郭家的功名才这样做的。

于是,郭唏改变了本来的强硬态度,反而起了敬服之心,他对郭秀实拜了又拜,说:“多谢您的教导。”同时喝令手下人解除武装,不许伤害段秀实,以前的事情不许再追究了。

接下来,段秀实为了达到让郭唏下定决心管束军队的目的,干脆一“柔”到底,说:“我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饿了,请为我备饭吧。”

吃完饭后,段秀实又说:“我的旧病发作了,需要在您这里住一宿。”

就这样,段秀实竟然在只有一个老头守护的情况下,睡在了充满敌意和杀机的军营之中。

而郭唏则非常害怕愤怒的士兵们杀了这个不做抵抗又一心为自己着想的朝廷命官,心里十分紧张,于是一面申明严格军纪,一面告诉巡逻值夜的兵卒严加防范,借打更之便切实保卫段秀实的安全。

第二天,郭唏还同段秀实一起到白孝德处谢了罪,分州大军由此整治一新,令人拍手称快。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地位、势力都远远不及郭唏的段秀实就是采用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办法,成功地改变了郭唏军队的军纪,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除了这种方式之外,可以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这就证明了“柔能胜刚”的大道理。

当势力明显不如对手的时候,硬拼肯定是不明智的,只有运用智慧同敌人巧妙周旋,如以虚张声势来迷惑对方,便可能会出奇制胜,以弱胜强。

公元986年,宋军兵分两路北伐辽兵。西路代州大将杨业战死疆场后,太宗派张齐贤参战,并派潘美同带领援边兵马。

当时辽兵势力的很大,并且迫近了代州。张齐贤欲让潘美带兵马到代州会战,没想到送信的兵卒被辽兵抓住了。张齐贤担心起兵日期已被敌人得知,潘美的兵马将遭到阻击。

没多久,潘美派人送信来说,他的兵马刚到达北井,就接到了朝廷密诏,说是东路后线大败,他的军队不许出战,他不得不带兵返回并州去了。这样一来,代州的情势便十分危急,代州敌军兵多将广,两军的实力相差悬殊,如果没有良策,那么代州孤城必将难保。

张齐贤苦思良久,意识到一点:敌人只知道潘美要带兵前来,并不知道他们已经退了回去,那么现在我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抗击敌人。

于是,张齐贤把信使关闭到了密室之中,夜间派出二百名士兵,每人手拿一杆旗,一束草把,到城南三十里处,插好旗帜,点上草把。

辽兵远远望见火光中旌旗一片,以为是潘美带着兵马赶来了,不禁惊慌失措,当即吓得向北逃窜而去。而张齐贤早就在前面埋伏下了两千士兵,他们趁势发出一阵猛烈的攻击,把毫无准备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狼狈地逃窜。最终宋军大胜,成功地守住了代州。

在两军交战之时,张齐贤虽然仅仅拥有几千名士兵,但由于计策巧妙,所以起到了以一当百之效,将兵多将广的辽兵挫败,因而虽身处弱势却战胜了强者。

李世民就曾经通过智谋的运用,成功地以绝对的弱势降服了占优势的敌人,救了隋炀帝一命。

那时,李世民年仅十六岁,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隋炀帝将诏书绑在木头上放进河水中,募兵救援。李世民知道后马上应募,到将军云定兴的部下服役。

李世民向云定兴献策说:“突厥敢围困我们的皇帝,就因为外边没有兵马救援,现在应该派人在几十里外虚张旗帜,让突厥人白天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我军的旗帜,夜里听到鼓锣声响不断,他们肯定会认为我们的救援大军到了,这样一来,不伤一兵一卒就可以化解了雁门关之围”。

云定兴按照李世民的计策行事。果然,突厥侦察兵看见周围几十里都旗帜飘扬,军队更是来往不断,急忙报告给了可汗。突厥可汗说:“肯定是隋军的大队救兵赶到了。”当即就下令撤了兵。

正如李世民的预想,隋军没费一兵一卒就使突厥退了兵,证明了“弱势的能够降服强势”的。

只要弱势的不甘心“弱”,能够积极地努力改变弱势,那么,就极有可能赶超过本来强势的对手,由“弱”而变“强”,胜过对方。

同类推荐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中庸全鉴

    中庸全鉴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初夏的蝉鸣

    tfboys之初夏的蝉鸣

    我很懒,过多我就不介绍了,呵呵哒。。。。。。。
  • 那一次错遇

    那一次错遇

    令人羡慕的方柔雪和袁子博是被大家看好的一对,但是突然出现在两人中间的段锐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失去若霓的段锐接近柔柔雪别有用心,他要让这个素未谋面的方柔雪偿还他失去的东西,偿还的方式是方柔雪一生的幸福。---------------------------本人在红袖添香发有最新作品《云起蝶飞扬》欢迎阅读
  • 神级高手在都市

    神级高手在都市

    洛凡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体质,他可以像蓄电池一样储存各种能量,他的师父是仙尘大陆的神医,他的干爹是上古武术高手。洛凡来到都市,惹得豪门千金、集团女总裁、美女老师、清纯女明星、校花……爱慕。且看神级高手洛凡是如何演绎功成名就、爱情完美的传奇。
  • 萌学园之神秘公主

    萌学园之神秘公主

    萌学园将面临新的危机,梦骑士会怎么打败呢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校花老婆女仆管家

    校花老婆女仆管家

    洪门?黑手党?雅库扎?这些存在于世界的黑暗面中最强大的势力。拥有着世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和势力。为了争夺世界的黑暗面的掌控权,启动一个名叫“神”的计划。真是这个计划开展实行,揭示了一个难以想象的过去。一个毁灭于人类之前的修真混元时期,渐渐浮现在世人面前。城市修真,称霸一簇揭发。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我说,跟我走

    我说,跟我走

    乌发,黑瞳,红唇,玉颈……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应该被珍视。我说,跟我走吧。
  • 神韵

    神韵

    一个生活在边境的少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他能否一步步成长看到外界的危险,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最后他又会成为怎样的强者,初心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