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红
太原大地,民风淳朴。尚德之风,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颛顼、尧舜、大禹,这些仁爱贤君,都曾在晋阳大地留下他们的德政,播撒下崇尚德行的文化基因。几千年来,这种厚德重义、宽厚仁爱、坚韧真诚之风,如吕梁山太行山巍然屹立,像悠悠汾水长流不息。
太原历史久远。从已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来看,有着50万年以上的人类史。从唐尧初都太原、大禹治水“既修太原”算起,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7年赵简子修筑晋阳城,依此可见,太原建城史亦有2500多年了。
明嘉靖《太原府志》载:(太原人)性淳俭,有陶唐遗风。纵观太原几千年的文明史,敬德、修德、立德,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或者可以说,“德以为本”,是所谓陶唐遗风的本质与内核。没有这条主线,古老文明的传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会有着如此强劲而鲜活的生命力。太原从悠悠的远古走来,既古老又年轻,既厚重又有着无限的活力与激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尧舜禹时代,关于宣明和顺的德行,宣扬德义、忠信、孝心、谨慎等美好品德的记载很多。几乎每一篇每一章,都有“德”的论述和事迹。唐尧制历,教化民众、广布德政,赢得百姓的广泛爱戴。尧禅帝位于舜,28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内,各地没有人演奏音乐,以此表达对尧的思念。大禹治水,为民解困,劳顿奔走,居外13年,过家门而不敢入。
舜帝的刑狱长官名叫皋陶,他治理民众有方。他讲到为官做事之道要有“九德”。即:从处理事情开始,要做到宽大而严密,柔和而有决断,诚恳而恭敬,安稳而谨慎,顺从而坚毅,正直而温和,简约而廉洁,果敢而实在,倔强而讲理。这些关于建德立业的论述,今天读来依然鲜活而生动。
应该说,远古这些贤明帝君和臣子的德政与言行,建立起了厚实的德以为本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古老的太原文明开启了尚德之源,构筑了尚德的坚实基础。
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忠诚耿介。其“宁烧死不出山”,使古老的“寒食节”习俗得以深远流传。廉颇、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引出一段“负荆请罪”和“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明末清初的傅山,不仅诗、文、书、画、医皆精,特别是他宁死不仕清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赢得人们的推崇和爱戴。明清时期晋商崛起,诚信为本,汇通天下,铸就举世瞩目的以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为主体的“晋商精神”。太原尚德之风薪火相传,经久不息,尽可明见。
尧舜故地太原一脉相传尚德之风,还孕育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太原素有“龙潜”、“龙兴”之说,曾经涌现出数十位帝王级别的人物。先有刘恒治代,进而开创了“文景之治”。后有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进而开创了“贞观盛世”。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其中两个与太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太原还涌现出一大批如窦犨、董安于、温彦博、狄仁杰等杰出的政治人物。唐风晋韵,名不虚传。风为尚德之风,韵即崇德之韵。
太原淳厚的尚德之风与繁盛昌达的文风亦交相辉映。太原文学艺术大师级人物灿若星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宋代著名书画法家米芾、“元四家”中的白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均是太原人。在他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洋溢着太原人固有的爱国、旷达、真诚、豪放、仁爱的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是太原人乃至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至今读来都会给人以艺术的滋养和情操的激励。
太原地处华夏腹地,表里山河,又与北方许多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释道思想交相浸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无数次交融,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大交流,形成了太原人既温文尔雅又热情豪放,既宽容柔韧又真诚实在的特征。因此,每当谈及晋阳文化,人们很难概括出鲜明简洁的特点,很难简单用所谓“佛教文化”、“大院文化”、“根祖文化”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但笔者认为,尚德,就是晋阳文化最鲜明的一个本质特征。无论太原人的性格中呈现多么复杂的多重性,但太原人骨子里,永远抹不掉的,其实就是厚德重义的文化基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原涌现出一大批以高君宇、彭真、贺昌、徐向前、薄一波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以当代愚公李双良为代表的许许多多先进模范人物,可谓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李双良身上体现出的“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的主人翁思想和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为企业发展勇于奉献的主人翁思想和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主人翁思想和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企业创造美好未来的主人翁思想和精神”,不仅是太钢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市的精神财富。它将激励着太原人民为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奋发进取,再铸辉煌。尚德,文明之根,立国之本,民族之魂。这个特点,在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太原,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全市上下向新的目标奋进的征途中,将向善厚德、重礼守节的城市品格,纳入城市核心价值观,就显得格外重要与意义非凡了。尚德的文化基因,已深深地溶化于这个城市的血脉之中,将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