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43900000012

第12章 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研究(2)

五、分析与讨论

1.城市居民对社区参与的基本认识

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现代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居民对社区活动内容的认识不再限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娱乐活动,而是逐渐向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环境活动、社区政治活动和社区管理活动等多方面的发展。社区居民开始逐渐认识到社区活动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开始认为自己是自主的权利主体并拥有一定的社区资源,拥有对社区事务的治理权和知情权。需要注意的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居民认为对于社区活动仅从思想上支持即可。此外,居民对于社区活动获得渠道的认识总体来说比较单一。可见,虽然城市居民有参与到社区活动中的想法,但还没有完全适应自主参与社区活动这一过程。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特点

(1)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总体特征。对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调查发现,虽然居民对于社区参与的认识有所提升,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其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之间尚有小差距。居民的社区参与大体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居民的参与领域不平衡,参与不深入。在居民的社区参与中,居民对于社区的公益活动和健身活动参与得多,但是对社区政治事务和公共事务参与得少。当今许多社区居民的政治事务参与,主要是居委会领导人的选举。居民虽然能进行社区活动的参与,但其行为大多只是表面化,不够深入,大多数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只是一种表态和观望,能做到管理和决策的居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二是居民社区活动总体参与率不高,这与吴巍和张亮等的研究结果相似。研究发现只有15.6%的居民能够做到每年参与6次以上的社区活动。三是居民社区参与的主动性有所提升。在参加过社区活动的269人当中,有172人是自愿参与社区活动的,占参加过社区活动人数的63.9%,说明大多数居民社区参与的主动性是比较高的。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城市居民在社区参与行为的三个方面:社区参与次数、参与主动性和参与身份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51岁以上的居民在参与次数和参与主动性方面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其次是41~50岁的居民,再次是19~30岁和31~40岁的居民,最后是18岁以下的居民。但是在参与的身份方面,能以参加者的身份进行社区参与的以41~50岁的居民居多。肖富群2004年认为,居民是否参与以及是积极还是消极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取决于其参与行为对其自身以及其家庭是否有价值,以及有价性程度的大小。

51岁以上的居民是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的老人,他们参加社区活动能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余热,看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1~50岁的城市居民工作和家庭基本上都是稳定的,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社区活动,而且长期生活在社区当中,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这就会使他们在实践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19~30岁和31~40岁的城市居民多为上班族,每天不仅会因为工作的压力而烦恼,还要为家庭的事情而操心,社区活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18岁以下的居民则为学生,其学业繁重,不大关注社区活动,认为那些是大人的事情,而且很少有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社区活动可参加,因此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是最低的。

3.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行为比较

根据调查数据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的突出特点是社区参与态度和行为表现为一致性和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主体的基本认识、社区活动的参与方式的基本认识、社区参与内容的基本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的倾向性与主动性不同。大学生倾向于社区生活参与、文化活动参与、体育活动参与、环境活动参与,而青年居民倾向于社区管理活动、社区内邻里之间互动参与;青年居民对社区参与活动渠道的认识是被动的,主要是通过居委会的通知,而大学生对学校社区参与活动渠道的认识是积极主动的,主要是群众交流和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对学校社区活动与自己关系的认识更加明确,将学校活动与自身发展和提升联系起来。

第三,居民与大学生总体参与率低下,参与活动不平衡。在参加过社区活动的居民与大学生当中,每年参与过1~2次的大学生与居民分别为31.1%和18.4%,每年参加过3~4次的大学生与居民分别为36.9%和15.2%,每年参加过5~6次的大学生与居民分别为20%和11.2%,每年参加过6次以上的大学生与居民分别为11.9%和6.7%。从这个结果看,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的整体参与率并不是很高,说明社区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的参与性。

第二节 社区参与态度研究

一、态度的构成成分

态度是针对某种环境下某一问题的持久倾向性,这种倾向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感觉方式和行为方式反应出来。西方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关于态度的定义被视为经典定义。他认为,“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映过程起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Olson和Zanna于1993年对态度的定义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Tesser等1995年指出,态度是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包括我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物品等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虽然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Baron于1988年提到的态度——ABC模型,认为态度包含情感(Affective)、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ve)三种成分。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也就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喜欢——厌恶、尊敬——轻视、热爱——仇恨、同情——冷漠等。行为成分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而不是真正的行为。态度的行为成分是对行为的一种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它不是行动本身,而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认知成分则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是带有好坏的评价与意义的叙述成分,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二、社区参与态度现状

目前,关于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研究比较少,Jana 2003年的研究发现,居民对于社区内公用物的行为取决于大多数人对社区内公共事物的参与态度。Doxey1975年的研究指出,随着旅游者数量的增多和旅游胜地的不断发展,参与到社区旅游当中的居民对旅游者态度的发展是从欣喜——冷漠——讨厌——对抗。Dogan 2001年的研究发现,居民的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有影响。Eadington1998年的研究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依赖于旅游所产生的这些变化是否提高或降低了其在社区内的参与程度。现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内容方面。

三、大学生学校社区参与态度研究

社区参与态度是社区参与行为的准备阶段,也是社区参与行为的重要环节。主体参与态度的肯定还是否定、积极还是消极,会直接影响其最终社区参与行为的选择,积极的社区参与态度是社区参与行为的强大动力。关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状况,学术界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当代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积极,大学生的社区参与态度“高涨”,尤其90年代中国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社区参与意识,社区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二是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区参与态度消极,青年学生对社区参与表示出某种疏离感,青年学生参与行为没有内化为长期自觉的行为,更多的是依赖高校共青团的力量,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参与意识较低,并将直接导致青年学生社区不参与的发生。

戈玲2000年调查发现,72.7%的青年大学生明确表示非常乐意或乐意参与学校选举活动,从而说明他们有相对强烈的参与意识。史仕羽2007年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状况。结果发现,有64%的学生能积极参加文化节,30%的学生能积极参与业余清洁队活动,15%的学生最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7%的学生最愿意参加教学评估活动,还有20%的学生愿意参加其他类的活动。高潮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有67.3%的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政治活动,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学校政治参与意愿强烈、态度积极,有很高的学校政治参与热情,还有18.1%的大学生表示尽可能少参与,有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参与,“参与冷漠”情绪较为明显,少数大学生对参与学校政治采取冷淡、漠视和不介入的态度。

为什么不同学者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研究结果呢?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和行为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一致所造成的,有些倾向于社团参与、有些倾向于政治参与、还有些概念比较模糊;二是由于不少学者并没有进行大学生社区参与意识状况的实证研究,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他人的研究进行主观判断与推论;三是由于不少学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大学生学校社区参与意识与行为。基于以上原因,本次调查将从学校社区参与入手,明确学校就是社区,以此探讨大学生学校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

四、居民社区参与态度分析

1.社区参与态度得分描述统计结果

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均分,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均分均高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是积极的、对社区参与意义是认同的、社区参与意愿比较高、社区活动的喜好和社区活动的关注程度较高。进一步的单样本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均分均与理论均值3分差异显著(p<0.001)。

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均分的配对样本检验发现,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均分显著高于社区活动的关注与社区活动的喜好均分,t(417)=8.539,p<0.001,t(417)=9.764,p<0.001;社区参与意愿均分显著高于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均分,t(417)=3.869,p<0.001,t(417)=3.703,p<0.001。

2.不同性别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女性居民在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上均分高于男性居民,但差异不显著。

3.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社区类型居民在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社区星级类型的划分并不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

4.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进行比较,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均高于理论值3分,并随年龄的增长,居民社区参与态度逐渐上升,呈线性发展趋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存在显著差异,F(4,413)=17.445,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上,50岁以上、41~50岁和31~40岁社区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均显著高于18岁以下和18~30岁社区居民(p<0.05)。

对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对社区活动的关注差异显著。社区活动的喜好差异不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上,50岁以上、41~50岁和31~40岁社区居民的参与意义的认同显著高于18岁以下社区居民(p<0.05),50岁以上社区居民参与意义的认同显著高于18~30岁社区居民(p<0.05);在社区参与意愿上,50岁以上、41~50岁和31~40岁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均显著高于18岁以下社区居民(p<0.05);在社区参与的关注上,50岁以上、41~50岁和31~40岁社区居民参与的关注均显著高于18岁以下社区居民(p<0.05);50岁以上居民的社区参与关注显著高于18~30岁社区居民(p<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意义和社区进步价值认同差异不显著(p>0.05)。

5.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进行比较,不同居住时间居民参与态度总均分均高于理论值3分,并随年龄的增长,居民社区参与态度逐渐上升,呈线性发展趋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存在差异显著,F (3,414)=10.719,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上,居住10年以上、6~10年和2~5年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均显著高于1年以内社区居民(p<0.05)。

对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对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差异显著。社区活动的喜好和关注差异不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上,居住10年以上社区居民的参与意义的认同显著高于1年以内的社区居民(p<0.05);在社区参与意愿上,居住10年以上和6~10年居民的参与意愿均显著高于1年以内的社区居民(p<0.05)。

6.青年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比较

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参与意义、参与意愿、活动喜好、活动关注均分。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参与意义、参与意愿、活动喜好、活动关注的均分均显著高于理论均值3分(ps<0.001),说明大学生对社区参与态度是积极的。

大学生社区参与意义、参与意愿、活动喜好、活动关注均分的配对样本检验发现,大学生参与意义均分显著高于活动喜好和活动关注均分,t(63)=2.598,p<0.05;t(63)=2.65,p<0.05,说明大学生更注重社区参与对自己的意义。

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参与意义、参与意愿、活动喜好、活动关注的均分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大学生在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参与意义、参与意愿、活动关注上均分均高于青年居民,差异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1.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整体上,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趋向积极。社区居民的参与态度在各个因素上表现出不平衡状况: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高于社区参与意愿,社区参与意愿高于社区活动的关注,社区活动的关注高于社区活动的喜好。这表明,居民意识到社区参与的特殊作用,对社区参与意义的认识程度逐步提高,并且具有较强烈的参与愿望,但是不少居民的参与观念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社区活动视为政府、街道和居委会的事,因此在对社区活动的关注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的得分相对比较低。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改革,居民在社区里不仅是具有行政属性的户籍居民,也是拥有房屋私人物品的业主,社区公共事务涉及到居民的公共利益越来越多,居民对于社区的依赖性也在逐渐提高。社区居民不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分配任务,他们也会自发地组织一些活动去解决社区内的一些问题,因此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区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人口学特征

在对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不同年龄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对社区活动的关注差异显著,年龄较大的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态度也较积极。

研究也发现,居住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虽然态度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是通过接受周围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影响逐渐形成的对其他事物(人)的一定观点和看法,但是态度又包含了相当大的经验成分,居住时间长的居民会从各个方面获得社区参与的信息,而这些积累的信息会逐渐形成他们对于社区参与的态度。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对于社区参与是有亲身体验的,在社区中居住的时间越长,对社区内的事务就越了解,对于社区的认识也越多,对其社区参与的态度也就越好。

大学生社区参与的态度比青年居民积极,尤其大学生在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参与意义、参与意愿、活动关注上均分均显著高于青年居民。大学生对社区参与的活动、参与次数、参与主动性、参与社区活动身份都存在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多角度地认识社区参与的根本原因与必要性,在情感上对学校社区参与持积极态度,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强烈。居民和大学生是社区参与的主体,社区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民社区参与度的高低与社区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微观层面上,从居民和大学生社区参与的关注、意义与意愿就能直接反映出居民和大学生的社区参与态度,进而间接推导社区发展状况。

第三节 社区参与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一、态度与行为关系理论

1.合理行动理论

该理论是由Ajzen和Fishbein于1980年提出来的,后来在此框架上形成计划行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作出某一特定行为的决定是通过理性思考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各种结果,然后作出行动或不行动的决定。因此这个决定反映了行为的意向,而且对个体的外显行为产生强烈影响,在确定的情景下,态度可以很好地预测我们会做什么。

2.态度—行为过程模型

该模型是反映态度是如何指导行为的模型,是由Fazio和Ewoldsen于1994年提出的。这一过程模型是指一些事件激活了态度,而态度一旦被激活,就会影响我们对态度所指向的客体的感知。同时,我们对特定情境下什么是合适的认识也被激活。态度与这些事先储存的信息共同形成我们对事件的定义,这种定义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该模型强调态度和个体既有的关于特定场景下适合行为的知识对个体定义当前情景的影响。

从以上两种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有时间认真思考时,我们会权衡各种选择然后很谨慎地作出怎样行动的决定。然而,在我们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态度同样也能形成对各类事物的感知,并且可以迅速对事物作出反应。城市居民在进行社区参与时,居民的态度会决定居民在社区这个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参与什么样的活动,需要逃离什么样的活动;态度也会决定着居民怎样加工有关活动对象的信息;态度决定着居民对有关活动对象的体验;态度决定着居民对有关活动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二、社区参与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结果

1.不同参与行为居民的参与态度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参与次数、参与的身份和参与的主动性这三个方面分析居民的参与行为,并进行不同参与行为居民的参与态度差异比较。在问卷三中答“否”的人没有社区参与行为,故我们只选取在问卷三中答“是”的这部分人的社区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首先,不同社区参与次数居民的参与态度比较。对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进行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存在差异显著,F(3,265)=10.847,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参与6次以上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参与1~2次和3~4次的社区居民(p<0.05)。

对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参与次数居民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而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参与6次以上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均显著高于参与1~2次和3~4次的社区居民(p<0.05)。

其次,参与主动性不同的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比较。对不同参与主动性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主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均分为3.71,被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均分为3.50,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发现,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差异显著,t(267)=3.805,p<0.001。

对不同参与主动性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参与主动性居民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上差异显著,主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显著高于被动参与的居民,而在社区参与关注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

最后,参与身份不同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比较。对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存在差异显著,F(2,266)=12.055,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参与身份是参与者的社区参与态度显著高于以观众身份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p<0.05)。

对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参与身份居民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参与身份是参与者的居民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均显著高于以观众身份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p<0.05)。

2.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相关分析

以社区参与次数,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身份的总分作为社区参与行为的指标,并考察社区参与态度和社区参与行为的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及其各维度与社区参与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169~0.444,说明社区参与态度得分越高的城市居民,其社区参与行为也越积极。

3.社区参与态度对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

上述相关分析仅表明变量之间的影响趋势,而这种趋势可能是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以居民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社区参与态度各维度为自变量,以社区参与行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区参与态度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程度。

分析的结果,居民的年龄和社区参与意愿以及社区参与关注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回归作用显著(p<0.01),三个变量对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0.257,可以看出居民的年龄和社区参与意愿以及社区参与关注是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回归模型中,回归效应最显著的是居民社区参与关注,其次是居民社区参与意愿,最后是居民的年龄。

4.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与行为关系

以参与次数、参与主动性和参与身份的总分作为社区参与行为的指标,并考察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总体样本参与态度与行为的相关为0.460,大学生参与态度与行为的相关为0.569,青年居民参与态度与行为的相关为0.277(ps<0.05),说明不管是大学生群体还是青年居民,其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都存在密切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着他的行为,态度与行为基本保持一致,居民对社区参与的态度对其参与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态度常常作为行为的预测指标。但态度与行为也并非总是一一对应。因此有必要对居民的参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而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通过参与,个人能够获得自我认知,变得更具有容忍性,对他们自己的社区和社会也会有更多的积极情感,而那种愤世嫉俗和不信任的态度也会减少,系统而合理的态度会增加。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会在社区活动中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及社区活动有很深刻的体会,这就会加深自己原有的对于社区参与的认识。

第二,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差异显著。不同参与主动性的居民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上差异显著,主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显著高于被动参与的居民,在社区参与关注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更能体会到参加社区活动的乐趣,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其社区参与态度的得分也比较高。能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其社区意识和认同感比较强,情感认同增加,社区参与的意愿也会随之增加,所以积极还是消极的参与社区活动是会影响到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

第三,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存在差异显著,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居民选择作为观众、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参加社区活动,是根据他们自己对于社区活动的意愿以及关注程度来选择的。因为各自的需求不同,不同的居民在社区参与的活动选择以及参与态度上也是不同的。

第四,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与其参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社区参与态度得分越高的城市居民,其社区参与行为也越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居民的年龄、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是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要想让城市居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除了需要改进社区活动的组织方式、活动内容等硬件措施之外,还应该注意不同年龄段居民社区参与的需要,注重培养社区居民积极的社区参与意愿以及对社区活动的关注。从对社区活动的认知、对所在社区的情感归属与认同以及其参与活动的行为意向方面,使社区居民建立起基本的积极态度,从而提升其参与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有参与行为者的社区参与态度得分要高于无参与行为者的社区参与态度的得分,可见参与态度和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第五,居民和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和社区参与行为相关显著。社会学家韦伯认为,行动者的主观态度是构成行为的前提,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态度是分析团体行为现象的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在分析了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的态度之后,有必要对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的态度与参与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毕竟态度在预测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结果发现,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相关都非常显著,说明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确实关系密切,居民与大学生的参与态度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对其参与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然,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社区因素的影响等。因此,社区应该立足于这两个影响因素去进行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以增强社区组织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雅丽.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党政干部论坛,2002,11.

2.何海兵.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深化路径.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胡慧.社区自治视角下的居民参与有效性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6,4.

4.黄琳.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广州市华乐街的调查.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

5.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求实,2005,1.

6.马卫红,黄沁蕾,桂勇.上海市居民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社会,2000,6.

7.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王彦斌,吴晓亮.城市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意愿——对昆明752个调查对象资料的基本分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

9.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10.邢晓明.城镇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社会学分析.学术交流,2007,12.

1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2.高潮.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

13.李凤兰.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参与社团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14.吕迎春.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现状调查.教育科学,2009,2.

15.陈黎黎,薛林峰.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河北广播大学学报,2008,5.

16. Dogan, G.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

17. Hans, S. A.Why do residents want to leave deprived neighbourhoods? The importance of residents’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their neighbourhood and its reputation.Journal of House and the Built Environ, 2008, 23.

18. Hart, H., Zachary, C., Angela, 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preservation of low country South Carolina Sweetgrass. Economic Botany, 2004, 58.

19. Jana, V.Y., Daan, V. S. Centralized commonpool management and loc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LandEconomics, 2003, 79.

20. Karen, D. B., James, D. Celebrating group and place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a new regional festival. Tourism Geographies, 2001, 3.

21. Leith, M., Alaka, W.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xamining reproductive experiences: the Harlem birth right project. Journ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2001, 5.

22 . Olson, J. M., Zanna, M. P.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3, 44.

23. Paul, B., Karen, B., Grace, P. Community perspectives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2, 49.

24. Stone, L. Cultural crossroad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 A case from Nepal. Human Organization, 1989, 48.

25. Sharon, E., Sutton, S. P., Kemp.Integratingsocialscienceanddesigninquiry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designcharrettes: anapproachtoparticipatorycommunity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6, 38.

同类推荐
  • 个人信息保护:应对法律合规要求,妥善处理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应对法律合规要求,妥善处理个人信息

    本书是德勤企业风险丛书的第六辑,主要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前沿话题。内容包括如何通过数据丢失防护系统应对日益严格的信息保护法规及监管要求;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及监管要求;个人资料保护制度建置;隐私保护的企业现状和合规挑战;管理数据隐私的利器——身份和访问管理;个人资料泄漏调查经验;企业敏感数据保护之道;银行信息科技安全风险管理探讨,等等。本书可为企业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最佳实践。
  • 门窄路长集

    门窄路长集

    本书分宪法与行政法篇、刑法篇、刑事诉讼法篇、民商法篇、知识产权法篇、法理与国际法篇五个部分。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 律师职业行为规则概论

    律师职业行为规则概论

    在中国律师事业进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之际,由王进喜等同志撰写的《律师职业行为规则概论》即将付梓,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律师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律师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律师事业的发展实践充分地证明,律师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的缩影。因此,培养健康发达的律师队伍对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律师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是同步的,律师事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二十多年律师事业发展的基本进程就是一边建设,一边改革。建设是为了律师业的发展,改革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热门推荐
  • 单纯公主的腹黑嘛啦

    单纯公主的腹黑嘛啦

    单纯的她遇到高冷的他,又会怎样?又是谁让她变得如此腹黑?
  • 穿越双姐妹:腹黑邪帝的冷艳妃

    穿越双姐妹:腹黑邪帝的冷艳妃

    她们,世界第一的杀手之王,因为某次的背叛,而穿越到了一个以强者为尊的大陆-圣蒲大陆,看她们怎么教训渣男贱女,生活快乐不得了女强男强,甜虐甜虐哦!(作者不会写简介,求见谅)
  • 大明之光

    大明之光

    在大明王朝即将陷入黑暗的乱世之际,宋毅来了,就如同在无尽的黑暗中,添加了一道耀世之光。大明之光书友群:482986548.欢迎观看本书的朋友们进入。
  • 摄政王追妻:刁蛮冤家不好惹

    摄政王追妻:刁蛮冤家不好惹

    “我倒是不介意八抬大轿娶你回去”他喝口茶,轻声说道。她抽了抽嘴角反驳说:“喂,我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凭什么嫁给你这个面瘫王爷!?”全场鸦雀无声。“不要企图跟我犟嘴,要不然我不介意先练习一下入洞房。”“......”世界上最悲催的事莫过于:1、妹妹胳膊肘往外拐2、摄政王与二皇子抢人3、八竿子打不着的冤家
  • 天空的泪水

    天空的泪水

    我们每个四叶草都会很喜欢他们,我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们的
  • 轮回井

    轮回井

    当他站在世界的尽头,看着满目苍夷的世界,听着孤魂野鬼的悲鸣。他回头说道:“我,想建立轮回。”
  • 异子铭

    异子铭

    世界之大,何其浩瀚;穹宇之间,大道万千;兴荣衰败,皆有源起;万法一途,哪分后先。任何文明都有存在的意义与生存的权利......也许只有异子,才可以改变神的意志
  • 草根的逆袭

    草根的逆袭

    他高考成绩优异,却因为家庭贫困,放弃上大学,从小山村当中走出,进了城,当了一名泥瓦匠,他的命运,从此注定?在时代的洪流当中,一名年轻的民工倔强地抬着头,直着腰,一路向前,他要向世人证明,这最好也是最差的年代,其实只属于拥有梦想并且不断努力永不退缩的人....
  • 太平天国十四年

    太平天国十四年

    《晚清微历史系列:太平天国十四年》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不第的年轻人、上帝和他在“小天堂”的儿女们、金田树大旗,塑造一座太平理想国的浮雕、永安城中不安宁、江南江北几战场、挂着十字架跳舞的天王和诸弟们、天京周边,剑拔弩张、太平天国不太平,天京城里杀杀杀、天国没有刹车,仍在奋斗、走向黄昏夕照的半壁天国、辉煌“小天堂”的幻灭、强弩之末,天京失陷后的继续等。
  • 亮剑之最强兵王

    亮剑之最强兵王

    一名超级雇佣兵在一次任务中因为好奇心打开了任务物品,当他回过神的时候已经出现在了《亮剑》的世界中,他一个强大的战士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一切都尽在《亮剑之最强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