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43900000015

第15章 居民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研究

第一节 组织意识研究

一、组织意识概述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单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懂得组成群体来共同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一直都是通过群体的力量来克服自身的不足。这种“群聚”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实质上就是人类组织化的过程。组织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或者说是社会成员生存的基本单位。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不同的组织之中,并在组织之中获取自身生存的各种资源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质上就是一个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般说来,“组织”一词意味着为了特定目标和实现某些职能而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群体。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1.组织意识的概念

一个组织的能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的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组织水平上的高低。而组织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组织观念和组织意识。要提高我国社区居民组织化水平,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意识。所谓组织意识,是指一个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意识、共同价值观,即组织的集体意识。

2.组织意识的层次

组织意识是成员在加入该组织后才产生的,并且会随着参加组织实践和接受教育的深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来讲,组织意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员归属意识。这是最基本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当一个人被某组织接纳为正式成员之后,他的组织观念就开始树立“我是xx组织的人”“这是我们的组织”。并且逐步明确自己对该组织应尽的义务和应享受的权利。

第二层次:利益共济意识。指成员不仅在组织上认识到自己同该组织的归属关系,而且在利益上形成与组织同舟共济的利益共同体意识。当组织成员能从自己切身利益上关心组织的荣辱、盛衰,关心组织的总目标并为之奋斗时,组织对成员就有了较强的凝聚力。

第三层次:情感一体意识。组织成员经过长时间的培育,不仅同组织在经济关系上形成情感联合体和情感主体意识,同时也将形成“以组织为家”“舍家为组织”的思想境界。这是组织意识向高级阶段的升华。

第四层次:忘我献身意识。这是组织意识的最高层次。怀着对组织无比忠诚的心情,以整个身心投入本组织的各项事业,把个人的成就欲和自我实现的小目标同组织的总目标融为一体,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个人利益同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毫不犹豫地忘我献身,当然,能达到这一层次的人数也不会太多。其中主要还是组织的领导层和模范人物层,这些人是组织成员仿效的榜样。

3.组织意识的构成

组织意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集体意识;二是内部组织集体意识;三是内部非正式组织集体意识。所谓集体意识,是指以组织为范围,对全体组织成员培育的一种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所谓内部组织集体意识,是指组织内部各个部分成员对该组织的集体意识。内部组织集体意识同组织集体意识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组织集体意识和组织凝聚力的基础。内部组织集体意识是在组织内的成员朝夕相处、互相协作的关系上形成的。一个成员首先必须热爱自己所在的小集体,才能热爱自己所在的整个组织。因此,培养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必须首先培养其对所在小集体的集体意识。非正式组织集体意识在组织内部普遍存在,并且对正式组织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非正式组织集体意识,也是组织意识研究的重要内容。总之,对组织意识的深入研究,必须围绕组织集体意识、内部组织集体意识和非正式组织集体意识三个层次进行。

4.增强组织意识的途径

(1)提供合作组织的成功范例,培养成员的组织意识。应积极引导组织成员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组织理念和组织文化;也可以组织成员参观各种展览,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总而言之,通过给他们提供合作组织的成功范例,一方面,可以提高成员参加组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成员的积极组织意识。

(2)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活动,增强成员的组织集体意识。每个组织的目标不仅在于增加成员的经济收入,维护成员的政治经济权益,更在于改善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寻找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愉悦身心,在于表现自己和关心他人。如,组织农村老年人协会,为村庄中的老年人提供相互交往、相互关照的空间,老年人通过交往,身心愉悦。

(3)重视知识群体的参与,培养成员新组织意识。要提高组织化水平,就应该加快社会化过程,奠定发展组织所需要的政治文化基础。从西方文明和政治社会实践看,知识群体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社会发明”,重构“国家—社会—志愿组织”的社会格局中一直担当了重要角色,成为改革和维护社会正义的主要道德力量。通过知识群体开展各种政治活动训练,培养成员的政治技能,增强成员的政治组织意识,尤其注重知识分子亲自参加基层民主选举活动,并让他们作出具体的规范性指导。

二、组织意识的研究领域

在我国现有阶段,有关企业、社区、党团组织等组织意识的研究较多。

1.企业组织意识

国家、市场和其他组织是对国有企业组织意识形态分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因素。当制度变迁时,不仅是作为制度表层结构的各种具体规章条文发生变化,更有作为制度深层结构的价值逻辑转换蕴藏其中,作为变革最为深刻的组织形态,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伴随国有企业组织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而变化。

(1)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意识形态:国—企同构的政治本位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具有较强同质性的总体性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高度重合。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意识形态指导下,国家政权直接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种计划体制下,社会的组织类型和组织方式简单划一,企业的类型仅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且企业形成封闭型社区,企业之外无社会,形成企业组织对国家的全面依赖和组织间关系单一化格局,表现为国家——组织——个人纵向一体政治整合的社会结构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有企业则是完全按照政府指令,从事贯彻国家投资、采购、生产用工、分配计划的非市场运作活动,中国国有企业组织形成特有的与国家意识形态同构的政治本位意识形态,这与党在资源短缺情形下迅速实现民族工业化的政治理想有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中国选择了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振兴民族工业,在生产力落后情况下赶超欧美,实现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塑造了中国国有企业独特的组织与管理方式,表现为经济方面对国家的全面依赖、政治方面的行政化特点和文化方面组织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一元同型化。

改革开放前组织间结构单一是企业与国家意识形态同构的另一重要因素。组织的思想文化除受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外,也可以在组织间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然而,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企业的主导关系切断了企业与其他组织间关系的多元性渠道,致使组织间场域结构过于单一,多样化的学习与交流无法展开,这是国家与企业意识形态同构的组织结构基础。具体表现为:①组织类型单一化、组织间关系非竞争化、企业办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组织类型是非常单一的,表现为行政规划下的组织间同型关系,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使组织价值理念多元化所赖以生成的制度基础缺失,国有企业无法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理念中进行比较和学习,反而易以老大自居,止步不前。②组织间关系非竞争化,计划经济体制的统包统配制度,国有企业之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形成单向合作关系体系,置换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在统分统配制度体系下,源于企业间竞争关系所能形成的多样性被遏止。封闭的国有企业社区进一步妨碍了组织意识形态建构多元化的可能性。今天社会上存在大量丰富的社会组织形式,如代表不同利益和兴趣爱好的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区组织等,共同组成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外的丰富组织形式,而这在改革开放前则相对匮乏,即使存在这些组织形式,也被归入行政管理网络而不具有自主性,完全是企业操纵社会。

(2)市场经济时代的组织意识形态:国—企分离的多元化建构。改革开放后,国家意识形态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生存的制度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市场机制的引入打破了国—企同构政治本位组织意识形态格局,为以组织为主体的意识形态自主建设释放了空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由控制关系向监管关系转变,多样化的组织类型和管理方式开始出现,企业外部形成多元竞争组织领域,组织内部群体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国—企同构政治本位组织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改变,组织意识形态向多元化、多样化、自主化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被确定下来,科学技术的学习与交流必然伴随思想文化的互动,多元文化价值理念开始在中国大地涌现。这样的文化背景改变了国家与企业关系嵌入的文化基础,原来以政治为文化立法,强调红大于专的政治挂帅思想得到扭转。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在对西方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学习中,与诸多文化价值观展开持续对话,表现在行政管理方面更加注重效率,在分配制度上更强调公平而非绝对的平等,并且日益关注组织生存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强调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全面低水平的福利文化被多层次、多样化的差异性文化所取代。

社区的蓬勃发展是进一步促成国有企业组织意识形态分化的力量,随着企业社会职能的向外分化,社区成为企业外部新的公共空间,发挥社会保障、公共参与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原有国有企业依靠高福利所形成高凝聚力的封闭性企业社区正在消失,现代社区承接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不断壮大,在企业外部形成因需求、兴趣等多种因素自愿结合的异质交往空间。人们在组织—企业外部形成新的多元组织认同,多元组织区别于企业组织的效益评判标准,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评价机制,成为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多样化的新的组织平台。单位社会日趋终结,公私领域日渐分离,企业外部组织空间的多元化、多样化伴随员工流动的不断增强导致新的利益及兴趣群体产生,这必将带来组织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与自主建构。

2.图书馆组织意识

已有研究表明,图书馆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于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职工积极性当然需要金钱和物质。但金钱和物质只能在很长时间内起作用,并且有很大的局限性。要从根本上并长久地调动图书馆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培养全体职工热爱图书馆事业及其与图书馆共呼吸、共命运的图书馆组织意识。组织意识是图书馆凝聚职工的“黏结剂”。

影响图书馆组织意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图书馆目标导向和图书馆利益对职工是否有吸引力;图书馆的精神和图书馆形象对职工是否有感召力;职工能否从图书馆获得信任、尊重和关心;图书馆领导作风及其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得到职工的拥护;图书馆是否引入了竞争机制。

增强图书馆对职工的凝聚力,首先要培养图书馆的组织意识,并围绕着图书馆的集体意识、内部组织集体意识和非正式组织集体意识3个层次进行。通过组织意识的培养,调动每个职工图书馆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同一部(室)内成员朝夕相处、互相协作的同事关系以及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热爱自己的部(室),热爱自己图书馆的意识。可以说,图书馆组织意识已经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因此,每个图书馆都应把建立图书馆组织意识,培育图书馆精神作为凝聚群体力量,激发干部和职工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图书馆事业才会大有希望。

3.社区组织意识

随着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城市现代化给人们带来诸多影响,其中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尤为凸显:居住格局的改善,新邻里关系的产生,工作负荷的增加,现代化通讯模式的普及,这些无疑冲击着传统融洽的人际沟通方式。据调查显示,城市社区中的居民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有邻里往来,绝大部分只是相互认识并在碰面时打招呼而已。不仅如此,许多邻里即便居住很久,彼此却不认识,关系日渐冷漠,矛盾却越发突出,令人堪忧。种种这些影响,使得当今社会社区中的邻里关系成为了一个无需有的陪衬。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国外率先提出了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完善社区功能的做法。现代化社区在国外出现得比较早,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国外积累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经验,并在改善城市社区人际关系淡漠的问题上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绩。而在国内,中国的住房格局在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化后,在90年代初期,国内的社区才刚刚步入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增强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成为迫不及待的问题。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区组织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培养和增强成员社区组织意识,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只有社区工作做到扎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居委会是我国社区建设的直接承担者,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法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担负着多项社区建设任务: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和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助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居委会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离开该社区组织,社区就是个空壳,社区建设将难以开展或处于无序状态,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建设、发展也将受阻。

第二节 社区组织意识研究

一、社区组织意识的意义

所谓社区组织就是城市在区分各个居民聚集区域时,用来表明每个区域标志的统称。社区组织包括了多种概念,我们一般认为它是由一些社区管理部门与一些民间的自发组织所组成的一个为了维护社区发展的共同体。城市社区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载体,也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落脚点。我国在城市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应;推动城市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要靠社区组织居民去实现。总之,要发展好我国各项事业,要求进一步重视社区建设。

在社区建设中,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是社区建设的关键,是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活动、深化社区文明、推进社区建设的依据,反映社区组织是否尽职尽责,社区建设效果如何。王亮2006年认为,社区组织意识是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社区组织意识的培养,使居民将社区组织作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增加其安全感。此外,周伟文和赵巍1999年认为,社区组织意识使人们在感受到社区安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将个人目标和社区目标统一结合,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维持社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社区组织意识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持续发挥作用。

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不仅是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都密不可分;从纵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基本社区,它们是我们党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微观上能给居民带来社会安全感,促使居民将个人目标和社区目标统一结合,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宏观上有助于维持社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增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社区更好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和谐社会构建。

二、社区组织意识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社区意识在腾尼斯第一次提出社区概念时,就有所涉及,包括人际亲密关系、情感深度、社会凝聚等心理因素。Sarason在《社区意识:社区心理学探讨》中正式提出社区意识(sense of community),他认为社区意识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感;一种维持这种相互依赖的意愿;认识到可通过给予他人或为他人做一些事情使这一意愿得以实现的信念;是与社区的情感联结。

此后,McMillan和Chavis拓展了Sarason的社区意识概念,认为社区意识就是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对社区成员相互间重要关系的感知、对社区重要意义的感知、以及相信通过群体义务可满足成员需要的信念,并提出社区意识四要素模型,从四个方面定义了社区意识,即情绪感受、人际影响、公平交换、共同的情感联结。

我国最早涉及社区意识这一概念的是费孝通,他认为社区意识是居民对社区的熟悉度。张芝萍和张玲玲2003年把社区意识看作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

由上可知,社区意识的界定和构成要素尚未达成一致,但研究者普遍认为社区意识表现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林瑞钦1994年指出,社区意识是个人对居住小区,由感知而建构的一套包含情意因子的认知结构系统。此认知系统具有正负价值,正价即为社区居民认同社区、喜欢社区、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事务;负价即为对社区消极、逃离、疏远,对社区事务采取冷漠、不愿参与态度。可见,他们认为的社区意识体现为个体对社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倾向,包括对社区的认同、喜爱、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等。目前,关于社区组织意识的专门研究很少,多在社区意识研究中被涉及。社区意识的概念、构成,为社区组织意识的专门研究提供了依据,社区组织意识反映居民对社区组织即社区居委会的积极心理、情感和行为意愿反应。

三、社区组织意识状况

社区组织意识对个体、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都有重要意义。那么目前,我国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状况如何呢?有研究表明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1)居民对社区组织缺乏了解。郑永强2000年研究发现,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所在哪个居委会管理,居委会的办公地点在哪里,居委会日常工作都做些什么。有些人虽然知道自己归某个社区居委会管理,知道其大概的办公地点,但却不知道居委会的具体名称是什么。杜勇和崔之余2000年研究也发现,许多居民不认识社区居委会主任或其他工作人员。

(2)居民不关心社区组织,对其有疏远态度。张志浩2000年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人不认为居委会是自己的组织,他们不愿向居委会表达个人的意见或建议,也不愿意参加社区内举办的多项活动。郑永强2000年和马天芳2006年的研究都发现,当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宁愿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向单位寻求帮助,也不求助于社区组织。

(3)居民不认同社区居委会的价值意义,对居委会工作者的工作素质和部分工作内容有许多不满。马天芳2006年对妇女社区组织意识的调查研究发现,妇女对居委会工作有不满,她们认为社区工作是“小儿科”,不能登大雅之堂;社区工作是非专业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就社区工作内容而言,妇女最不满意的是社区组织再就业服务工作,其次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社区中仅有29.75%妇女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很满意或较为满意,其余被试则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不太满意。

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上述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淡薄的观点。唐忠新2000年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居民对居委会干部和居委会工作有一定的认同和依赖,认为居委会的工作好坏对自己的生活是有一些影响或很有影响的,肯定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很高或比较高。此外,许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日常事务也有一定的投入意识,他们愿意参加居委会干部的选举,而当居委会开展一些公益事业时,他们也愿意出主意想办法或出钱。

许多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组织人员的工作也表示满意,刘霁雯2005年和刘厚金2007年研究发现,居民认为居委会工作者能够以身作则,在社区建设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极个别人认为居委会越位、缺位或发挥着副作用。此外,关于社区公共事务关注程度的调查表明,关注程度很高的占问卷总人数的8.3%,较高的占52.7%,一般的占37%,较差的占2%,也就是说有98%的社区居民都会不同程度地关注、关心社区事务。同时,马卫红和黄沁蕾2000年研究发现,有居民也表示如果时间允许、有人带领,他们就愿意参与到居委会开展的活动中去。

可见,城市居民对其社区组织并不是冷漠的、不认同、不信任的。他们对社区组织仍满意、信任,能够认识到社区组织对个体、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他们关心社区组织内部的一切事物,也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的一些活动。

关于社区组织意识状况的研究结论尚存在争议,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性,一些研究表明居民认同社区组织的重要价值,关心社区组织,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的一些活动等,而另一些研究却发现居民社区组织意识不够,对社区组织有着相反的认知、情感等表现。这可能和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同有关。目前就这一问题很少有研究者进行专门的探讨或进行比较性研究,而更关注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本身的表现为何不同,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为更好地开展社区建设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策略抉择。

四、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因素

社区组织意识是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倾向,包含个体对社区组织的认知、情感和意愿倾向。而社区建设质量、社会发展和居民自身特点等都会对社区组织意识产生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从多个方面考察居民社区意识的不同表现,社区组织意识影响因素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大多在社区意识研究中有所涉及。

第一,就社区建设质量而言,主要体现在社区的住房布局、绿化、日常购物便利程度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等对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张汪耀和陆健2001年研究发现,简屋与旧里、新里和花园住宅(主要在老城区)居民更容易走动、交流感情,他们对居委会的依赖或信任程度较大,新工房的居民次之,层住宅居民依赖程度较小。单菁菁2005年研究发现,居民对街道卫生干净、购物便利的社区更满意,社区满意影响其对社区或社区组织的认同或依赖,从而形成较强的社区意识、社区组织意识,最终可能转化为推动社区进步、社区发展的巨大动力,促进社区质量的全面提高。岑颖和凌文铨等2003年研究认为,社区建设质量一方面体现在社区内的房屋布局、卫生等,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建设上,社区组织缺乏组织性,管理不善,组织的活动无意义,居民就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力量将难以集中。持利益驱使论的学者从理性选择和交换理论出发,认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对社区认同等是具有理性的,社区建设不够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带来利益享受,居民就不愿意或停止参与社区活动,也不认同社区或社区组织存在的价值意义,反之,则会表现良好的社区或社区组织意识。

第二,就社会发展而言,张志浩等人2000年对我国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事不关己、少管闲事的价值观念盛行,居民社区意识、社区组织意识尚不足,表现为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社区组织的关心。另外,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关系网越来越复杂,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圈子,没有时间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事务。但丘海雄1989年研究认为,城市社会化并非是社区生活趋于解体的必然因素,相反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居民对社区和社区组织的归属感也较高。尤其是一些传统社区在回应现代化发展进程时,社区共同体的特点和力量不但存在,有时甚至比以往更为明显、强大。城市化发展对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尚无定论。

第三,就社区居民自身特点而言,居民社区组织意识受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居住时间、家庭人口数目、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育子状况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大量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中,都会涉及人口学变量,但不同的是研究者采用的具体变量和研究结果不同。有时一些研究结果间是互相矛盾的。林瑞钦等2000年研究发现,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居住时间都会显著影响其社区意识。女性、教育程度较高、年纪较大、居住社区时间较长、收入较低者有较强的社区认同,更加关心社区事务,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这和余坤明、李丽丹2006年的研究结果一致。余坤明和李丽丹还发现,职业和学历也影响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更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学历更高者参与活动的意愿也比较高。而岑颖等人2003年研究发现:居民年龄、婚姻状况、育子状况与居民社区意识呈正相关,已婚者、年龄长者、拥有孩子更多的个体更加认同社区、关心社区事务、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社经地位、居民收入与社区意识呈负相关;而居民性别、居住时间与社区意识无显著相关。虽然上述结果和社区组织意识状况研究结果类似甚至可能存在矛盾性,但都能说明人口学变量是居民社区或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四,就社区居民人格特点而言,自尊、自信等心理特征也影响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林瑞钦等2000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区居民的一般性自尊(个体自我价值的感受)与实际社区参与行为没有显著相关,而与社区事务关怀、社区意识总分之间的相关显著。这说明当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越是积极,认为自己越是有价值,对于他所居住的社区就会有较强的认同,更关心社区事务,反之,当他们听命于他人或社区组织的安排或要求,就会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马天芳2006年也指出,一些城市妇女面对外界压力表现出丧失信心、焦虑等消极心理,可能是她们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根本原因。以上研究说明,个体人格特征对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够客观、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五,就城市社区的区位形态而言,小康居住型和高级商住型社区居民的组织意识更强。小康居住型社区注重建筑与人、自然的相互融合,是结合现代化建设手段与社会化服务建成的社区类型,建筑楼群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并带有小规模绿化。居民成分以机关事业单位和规模型公司的高级职员为多。高级商住型社区是运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新型的环保材料、新型配套设施等高科技成果融一体而建成的社区类型,建筑楼群以小高层、高层为主,并带有较大规模绿化或艺术性绿化。这类社区居民成分以较富裕者、白领阶层为多,社区内较高档服务业集中,居民群体和社区工作者组织意识较强,具有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社团自治组织群体较多,业缘关系较强。

五、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研究

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学校社区组织的看法和心理状态。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的强弱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学校社区组织外在条件逐步完备的情况下,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这一内在因素也就成为衡量大学生与学校社区组织发展的中介桥梁与纽带。但以往研究都从理论层面强调了学校社区组织意识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学校社区组织意识的实证研究,因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通过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包括组织认同、组织信任和组织支持三个方面。

大学生学校社区组织信任是指大学生相信学校社区组织有能力顾及大学生的利益,以及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信心的程度。大学生对学校社区组织的无条件信任是组织信任的最高境界,其前提就是大学生价值观与学校社区组织文化的相互匹配,还包括大学生对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措施及其执行公平性认知和对组织提供支持的认知。

大学生学校社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学校环境和制度的感染和塑造而产生的对于所就读大学的评价和心理体验。石中英2006年认为,学校认同属于集体认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心理上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理念、校训、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的接纳、肯定和欣赏。同时,他也指出,学校文化与学校认同、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陈琼贞2007年认为,学生对学校认同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对学校的文化塑造和精神传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学校社区组织支持是指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社区活动而获得对学校社区心理支持的感受和体验。目前学术界几乎没有对学校社区支持进行过研究,大多数研究散见于社会支持的界定和研究中。胡湘明1996年指出,社会支持从功能上讲是个体从可得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一般而言,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大类,大学生学校社区支持更加强调大学生的主观心理感受。张华2007年认为,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支持源、支持行为或活动、被支持者的主观感知和评价三大部分。章倩等2009年认为,学校支持感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学校社区组织支持既反映了学校精神文明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学校社区的心理评价。

六、社区组织意识实证研究

1.社区组织意识得分描述统计结果

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均高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居民对社区组织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支持和信任。进一步的单样本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均与理论均值3分差异显著(ps<0.001)。

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均分的配对样本检验发现,社区组织支持和组织信任均分显著高于社区组织认同,t(417)=3.938,p<0.001,t(417)=3.012,p<0.01。社区组织支持和组织信任均分差异不显著。

2.不同性别居民社区认同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和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女性居民社区组织认同和社区组织意识均分高于男性居民,但差异不显著。

3.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认同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和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社区类型居民在社区组织认同上差异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认同上,五星级社区居民得分显著高于三星级(p<0.05),五星级和四星级社区居民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4.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进行比较,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均高于理论值3分,并随年龄的增长,居民社区组织意识逐渐增长,呈线性发展趋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差异显著,F(4,413)=3.433,p<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上,50岁以上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显著高于18岁以下社区居民(p<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认同总均分差异不显著(ps>0.05)。

对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差异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上,50岁以上和41~50岁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均显著高于18岁以下社区居民(ps<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意义和社区进步价值认同差异不显著(ps>0.05)。

5.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进行比较,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均高于理论值3分,并随居住时间的增长,居民社区组织意识逐渐增长,呈线性发展趋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存在差异显著,F(3,414)=10.838,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上,居住10年以上和6~10年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显著高于居住1年以内的社区居民(ps<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差异不显著(ps>0.05)。

对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差异均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上,居住10年以上和6~10年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总均分显著高于居住1年以内的社区居民(ps<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差异不显著(ps>0.05)。

6.居民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比较

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均显著高于理论均值3分(ps<0.001),说明大学生对学校组织是认同、支持和信任的。

大学生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均分的配对样本检验发现,大学生组织认同和组织支持、组织认同和组织信任、组织支持和组织信任均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大学生对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是同质的。

对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上均分均高于青年居民,差异显著。

7.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女性居民社区组织认同和社区组织意识均分高于男性居民,但差异不显著。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是普遍盛行的,女性在做完家务后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社区活动,男性更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事业的发展上。但是男性的家庭观念也会促使他们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在参与社区组织活动的同时就逐渐培养起了对社区的支持,信任以及满意度。因此男性和女性的社区组织意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社区组织意识受到社区类型的影响。五星级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显著高于四星级和三星级的居民,并且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同随社区星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五星级社区环境优美,社区基础设施到位,社区卫生状况良好,致使居民社区组织认同增加。已有研究者指出,居民对社区、社区组织的认同或支持,与他们的利益驱动有关。五星级社区良好的社区建设有助于社区居民基本生活安全和生存需要所得到的保障,能够满足他们求知、审美的需要,为居民发挥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和机会,也扩展了他们的生活内容和形式,使居民的生活充满乐趣,而在建设良好的社区居住时间越久,在社区支持网络中获益更多。因此,长时间居住在五星级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显著高于居住时间相同的其他社区居民。

社区组织意识受到居民居住时间的影响。随着居民居住时间的增加,居住时间更久的社区居民对社区、社区组织更加了解,能切身感受到居委会为社区建设所作的各方面努力和贡献,对社区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也使他们更加认同社区组织的存在价值,相信社区组织有能力将社区建设得更好。

社区组织意识受到居民年龄的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表现不同,年龄越大的居民会有较强的社区认同,更加关心社区事务,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他们对社区组织有较多的认同感,因此会有更强烈的社区组织意识。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都高于理论平均分3分,表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较高。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支持以及信任方面。一方面说明在学校社区环境中大学生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提升,对学校社区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给予大学生的外部资源和支持系统良好,大学生学校社区组织意识增强。因此,学校社区发展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

对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上均分均显著高于青年居民。说明学校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强化了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提高了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支持,增强了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信任。当然,除了受学校社区环境的影响外,可能社区组织意识还涉及到个体人格因素的影响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通用性以及样本代表性等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尽量对这些方面加以修改和完善。

总之,本研究拓展了社区意识的范围,对大学生的学校社区情感、社区参与、社区人际信任与关系、社区组织意识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本研究缺乏对社区意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出发,研究社区意识之间的关系,使学校社区意识的研究结果能更贴近地服务于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莉,丁凤琴.城市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9,24(103).

2.戈秀萍.加强社区党建,构建和谐社会.辽宁行政学院报,2007,9.

3.杨张乔.我国城市社区结构和治理的人文区位学分析.社会科学,2007,6.

4.于婧.浅谈社区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研究导刊,2009,34.

5.吴海琳.制度变迁下的国有企业组织意识形态分化探析.人文杂志,2011,3.

6.石中英.学校文化、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中国教师,2006,12.

7. Meyer, J. P., Becker, T. E., &Vandenberghe, C. Employee commitment and motivation: Aconceptual analysis and integrative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4, 89(6).

在社区意识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了理性思考,主要从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需要以及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分析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以及我国社区建设的典型范例,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提出了居民社区意识提升的具体策略。

同类推荐
  • 你不知道的刑侦内幕:一线警察讲段子1

    你不知道的刑侦内幕:一线警察讲段子1

    《你不知道的刑侦内幕:一线警察讲段子》是由资深警察何斌经过五年采访,根据一线警察口述资料,加工整理而成的一部刑侦纪实故事集,书中精选了四十多个真实的经典案件,包括杀人案、抢劫案、诈骗案、盗窃案等不同案件类型,将凶杀、绑架、奸情等犯罪元素一网打尽。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危险犯与风险社会刑事法治

    危险犯与风险社会刑事法治

    本书以我国刑法危险犯作为研究的起点,探讨了我国危险犯的立法现状、立法特点。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危险犯立法无法适应预防犯罪的要求。对制度风险,立法应完善制度以预防风险,不应盲目地将造成风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民众主观扩大化认识的风险,立法及司法应通过民主协商化解民众的风险性认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个人信息保护:应对法律合规要求,妥善处理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应对法律合规要求,妥善处理个人信息

    本书是德勤企业风险丛书的第六辑,主要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前沿话题。内容包括如何通过数据丢失防护系统应对日益严格的信息保护法规及监管要求;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及监管要求;个人资料保护制度建置;隐私保护的企业现状和合规挑战;管理数据隐私的利器——身份和访问管理;个人资料泄漏调查经验;企业敏感数据保护之道;银行信息科技安全风险管理探讨,等等。本书可为企业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最佳实践。
热门推荐
  • 因为艾所以爱

    因为艾所以爱

    这世界上最幸运的事就是我刚认识了篮球,就认识了你。当你咽下那口血继续战斗时,我这辈子就注定是你的球迷。然而,当三号球衣缓缓升空那一刻,泪水瞬间击溃了我故作镇定的脸庞,一同破碎的还有我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当AI已成往事,我们却要将AI情进行到底。你不在的日子,请允许我背负上你所有的荣光和质疑前行,请允许我用你的方式你的名字继续战斗下去。小韦德?小保罗?不!伙计,请叫我艾弗森!
  • 魔女逆袭攻略

    魔女逆袭攻略

    阿佛洛不知道自己已经见了多少不甘怨恨的灵魂。她只知道,她有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哪怕为了这个使命,她要欺骗,隐瞒和背叛,也在所不惜。
  • 我要当歌神

    我要当歌神

    渴望成为歌星的韩绯煜来到了新世界。中华原创之声海选现场。韩绯煜感觉到自己写的歌不好,要换一首歌唱唱,可是他又没有别的什么好的原创歌曲了,会的都是别人唱过的……等等,这个世界那些歌星不是全部消失了吗?那我会的这样歌曲不就都是我的了?而且全是我作词作曲的!我这么牛逼我怎么今天才发现?骄傲的人生就从《我的骄傲》开始唱起。
  • 混沌噬天决

    混沌噬天决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我要这地再挡不住我的路,我要这轮回为我而转动,我命由我不由天,登天路,踏歌行,天也要伏在我的脚下。
  • 一念决

    一念决

    一念决序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生灵万万亿!修天地法则,强不过天,天道殇,万物陨!唯吾一念定乾坤,逆天道,强于天道,天道亡,吾道生!
  • 盗版的,你给我站住

    盗版的,你给我站住

    【叮!您中奖啦!】于是樊繁穿越了……【鉴于盗版横行,而您所看盗版书籍已达xxxx本,所以,您摊!上!事!啦!】什么鬼?【只要您消灭一定数量的盗版穿越者就可以回到现实世界,少女,不要大意的上吧!干巴爹!】鸡蛋主神你够了!于是,樊繁就这么走上了作死坑爹的消灭盗版之路。
  • 末世之残酷求生

    末世之残酷求生

    在末世中,残酷与求生。人性的冰冷与恶毒。却造就了杨涛这个王者,他将带领人类走向何方?
  • 网游之愿景与黑猫

    网游之愿景与黑猫

    第一代全息网游注定与键盘网游相背离:你觉得全息网游的时代怪物头顶还需要顶着血条跑来跑去吗?npc头顶还会顶着霸气侧露的无语称谓吗?玩家还需要一大瓶一大瓶地灌红蓝药灌到吐吗?no,no,no,拜托大家专业点好不,这种拉风的旧键盘时代产物注定被潮流抛弃,既然要全息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次霸气的改革!呃,因为本人大学狗一枚,尽量保证一天一至两更,周末两至三更,写得不好还请见谅~
  • 凰女天下:废柴公主逆天记

    凰女天下:废柴公主逆天记

    她,是23世纪的顶尖杀手;她,是疏染国最不可能成为凰女的废柴公主,却身怀异宝,天赋惊人,却只因母后的一句话隐藏了自己的天赋。一朝穿越,当她成了她,不再掩饰,第一美女却胸无点墨,绝世废柴?错!大错特错!魔武双修,14岁就已是玄师,武师五阶;还是中级六阶炼丹师与驯兽师!这还是她穿越之前的!Ohmgd以后还得了啊!
  • 只有猎人才能做的事情

    只有猎人才能做的事情

    在百年后的今天,异能者作为猎人,开始接受世人的委托,成为猎人的能力者们将开始无情的猎杀。妖,魔,鬼,怪,只能在猎人的刀锋下颤抖,猎人们会让它们知道,这个世界只有人类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