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33500000013

第13章 佛看人生(4)

5.苦果

现有的生命形式及现在的处境,是我们过去生中造业所招感的结果,因为我们所造的业不论是善是恶,都是有漏的,相应招感的果报就有缺陷和痛苦了。所以在佛经中讲我们有情的生命有八苦交煎,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些苦有来自于心理,如五荫炽盛中的种种烦恼;有来自于身体,如生老病死;有来自社会关系,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有来自物理世界,如五荫炽盛中的地、水、火、风某种增盛,引起大水大火地震等灾难。因此,作为生命它是充满着各种痛苦的。

众生的各种痛苦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有人短命或者身体多病,那是因为你过去杀生或者虐待动物。你杀生,让那些动物短命而死,不得终其天年,那么你自然要受短命的果报;你虐待动物,让那些动物痛苦地活着,相应的你也要得到病痛地惩罚。有人贫困潦倒,任何好的机遇他都碰不上,同样是做生意,虽然他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但总是不能赚钱,那是因为过去悭贪、吝啬的结果。一个人的富贵与否取于他的福报,而福报又是来源于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倘若你悭贪吝啬,不肯布施,那将来只能贫穷了。

有人长得丑陋,生就一副对不起观众的相貌,那是因为嗔恨心太重的结果。世界上最难看的表情,是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那一张扭曲的脸。一位即使长得再漂亮的小姐,若充满嗔恨时都是可怕的,因此,经常起嗔心的人,会导致丑陋的结果。相反的你想拥有庄严的相貌,就应该有忍辱的修养、祥和的心境,保持微笑,方能得到相貌庄严的果报。

有人家庭不和谐,夫妻之间吵架不停,那是因为在过去曾种下两舌的因。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的友好关系,你不想让别人和谐相处,那你也得不到和谐的环境。另外邪淫的人是破坏别人的家庭和谐,将来也能招感家庭不和谐的结果。有人地位卑下,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是因为我慢太重的结果。一个拥有我慢的人,他总是自高自大,谁都不放在眼里,总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别人都不怎么样,相应的他就要得到地位卑下的后果。

心不知足是因为贪心;讲话没有人接受是因为过去花言巧语;经常与人争论斗讼是因为恶口;疯狂而丧失生命是因过去爱好打猎;骨肉分离是因为网捕鸟兽;所求缺乏不能如意是因为过去无端浪费财物;遭到天灾之变是因为悖逆父母;常被别人鞭挞是因为过去虐待子女。因果现象千差万别,举不胜举,世间任何现象都有因果,明白了因果,基于对自己未来生命的负责,我们应慎重行事。

三、人生的理想境界——涅槃

佛教认为,错误的人生道路是顺着十二因缘的流传,出生入死,迷误不觉。那么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从断灭无明和爱、取上下功夫,因为它们是导致生死流转之苦的根本原因。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了一切烦恼和业力,一切痛苦也就从此归于寂灭。他们认为不懂得佛法的人,只是看到果报,终日惶惶,恐惧痛苦和灾难的来临。佛教却使人看到致苦的原因,时时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有致苦的自私和贪欲。这就像一个人突然头疼得厉害,庸医只看到头疼这种现象,让他服止痛药来解疼,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潜伏更大的危险。良医却关心引起头疼的原因,找出病根对症下药,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佛教认为,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畏因还是畏果,乃是觉悟不觉悟的分界线。只有认识到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摆脱它的繮缚,不再被一切世俗尘境所迷惑,使心灵得到彻底解脱,这样才能从人生痛苦之中,从生死轮回流转之中永远地解脱出来。这种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就叫做“涅槃”。

“涅槃”是梵语音译,在中国有时也译为“泥曰”、“泥洹”。其意译,鸠摩罗什译为灭或灭度,是指灭苦,灭烦恼,灭生死因果,得到大解脱。唐代玄奘则译为圆寂。意思是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在中国,玄奘以前大多用灭或灭度。玄奖以后多用圆寂。“涅槃”作为佛教的人生理想,其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派的传承、在不断地演变,不断地充实,从而有多种解释。最初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区别。有余涅槃是指断除贪欲,断绝烦恼,即已灭除了生死流转的因,但作为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身即肉体还在,仍然活在世间,而且也还有思虑活动。这种涅槃虽然是不彻底的,自然人生现象还存在,但已起了质的变化。表面上看他还和常人一样热爱生活,兢兢业业。但他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心灵已经得到解脱,自由自在,超脱凡尘,这样的人思想必然像明镜一样,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没有丝毫个人的私心杂念,遇事便无所挂碍,不再为一切功名利禄所束缚,获得从来没有的宁静与安详。他的风貌是和而不流,内心是纯净超然,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心里能装下整个世界。无余涅槃是相对有余涅槃来说的,是比有余涅槃更高一层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不仅灭除了生死的因,也灭尽了生死的果。即不仅原来的肉体不存在了,而且思虑也没有了,灰身(指死后焚骨扬灰,佛教徒死后火葬的习俗即源于此)、灭智,生死的因果都尽,不再受生,是最高理想的境界。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利余,所以这时是为“有余涅槃”。直到八十多岁逝世才是进入“无余涅槃”。后来,习惯上也把佛教徒逝世称为“涅槃”或“圆寂”。这两种涅槃有区别也有联系,无余涅槃是有余涅槃的继续和发展。

小乘佛教以“无余涅槃”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把“虚无寂灭”认作涅槃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生既然是一种苦难,那么为了解除人生的痛苦,就应当尽早结束人的生命,死后焚骨扬灰,不留痕迹。人体消灭了,痛苦也就结束了,如同釜底抽薪,薪火熄灭了,也就完事了一样。至于人们修道成阿罗汉,死后进入涅槃境界的情况如何?小乘佛教认为,这是不必关心的问题。他们教人厌弃身世,只专心在死字上做功夫,希望死后解脱轮回之苦。永远无为和安乐。否定人生的一切作为,最后必然归结到对宗教活动本身的否定。如《四分律》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释迦牟尼在婆术园教弟子们修不净观(一种让人厌恶生活的说教),众弟于修习既久,极端厌恶生活,难受得像毒蛇缠在头颈上。其中有一弟子请求一个叫鹿杖梵志的婆罗门教憎人把自己杀死,并答允以自己的衣钵相赠。鹿杖梵志便举刀杀死了他。有人称赞鹿杖梵志说:“很好很好,你占大便宜了,即超度了沙门,又得到他们的财产。”于是鹿杖梵志接连杀死了六十个请求杀身的佛门弟子。半个月后,佛升座为众人讲法,不见了许多听众,问阿难后,才知道修不净观发生的流弊。任何宗教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去实践去传播的。这种彻底否定人生意义的涅槃理论,显然和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存在着矛盾。于是,后来的大乘佛教就修改了这种涅槃理论,提出了新的主张。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认为,涅槃和世间的本质是一致的、无差别的。“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中论·观涅槃品)因此,厌恶和离弃世间去追求别的什么涅槃,本身就堕入了无知,这样就永远不能真正达到涅槃境界。众生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正确认识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来面目),并用来净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净化周围的环境,净化整个世界。世间一切现象是毕竟空,以空为实相,涅槃本性也是毕竟空,两者都是空。由此可说世间事物的实相就是涅槃的内容。人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就会对事物产生颠倒分别,而招致人生的无穷痛苦。相反,如果真正能够体会到一切事物本来和人们的主观执着无关,没有一般人认识所构画的那样的实体,即体会到“空”,还事物以本来的寂静面目,也就达到了真正的涅槃境界。这种涅槃称为“实相涅槃”。“实相涅槃”的提出,把世间与涅槃打成一片,取消了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的鸿沟,缩短了人与佛的距离。使佛教和人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也使涅槃成为更具现实内容的人生理论。

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以个人修道成阿罗汉为人生目标也给予否定,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人也是如此,人是整体。个人所造之业产生的力量(佛经上称“别业”)固然能决定他的命运。但千百万人汇聚起来的“共业”更是一股巨大无匹的力量,它推动人生,推动历史与宇宙的流行。这种共业所形成的局面即是人类共同遭受的果报,决非个人之努力所能挽回。因此,要使人类进入涅槃境界,不能单独行动,而要合体都行动起来,以普渡众生为目标,自利利他,甚至要以他为己,把自己融合在众生的汪洋大海中。是呀!人生要获得解脱,获得自由,只有消灭一切扼杀自由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没有整个人类的自由解放,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只会有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决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大乘佛教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认为在通向涅槃境界的道路上,有许多事情要做,普渡众生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决不能中间停下来。由于发愿要普渡众生,即使自身的觉悟已达到佛的境地,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也决不进入。这就是所谓以大智故,不任生死,以大悲观,不住涅槃。这也称为“无住涅槃”。佛经上就把这样的人称做“菩萨”。在汉文佛经中,最常见的菩萨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等几位。如:地藏菩萨相传就是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入灭而弥勒佛未降生世间这一段时期度世,接引众生进入涅槃境界,于是,他发了大誓愿:一定要尽度六道轮回中众生,拯救各种苦难,然后自己才最后进入涅槃。“无住涅槃”思想于来成为宗教肉身成佛和西藏喇嘛教活佛转世的重要理论根据。佛教的原始教义本来是否定常、乐、我、净为人生的基本要求的。大乘佛教则一反其说,提出世间无常、乐、我、净,涅槃境界则具有常、乐、我、净四种美好属性,称为“四德”。主张追求人生真正的常、乐、我、净。常指涅槃之体永恒不变而无生死流转。乐指涅槃之体寂灭而永安。我指涅槃之体自由自在,通达无碍。净指涅槃之体解脱一切污染。这又为人生理想开辟了另一新的宗教途径。

涅槃作为一种佛教的人生理想目标,如果只是始终停留在理论思维的范畴,那就很难成为社会上人民大众普遍的信仰。绝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形有色的佛教理想王国。即使这样一个理想国纯属虚构,但一幅海市蜃楼的幻景,总要比一本充彻概念、推理、辩驳诘难的“天书”容易接受得多。于是,后来的大乘佛教信徒又把涅槃境界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张开了思想的翅膀,凭藉着丰富的想像,描绘出一个佛教理想王国——净土世界。这种净土思想经过几代人的添枝加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大乘佛教的一种特色。在中国甚至还产生了专门以弘扬净土思想为宗旨的佛教净土宗,可见它的影响之广之深。

净土即指清净的地方。佛教所讲的“净”是无污染、无垢秽的意思。污染、垢秽指的也就是贪、嗔、痴等人生烦恼,洁净也就是指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达到了涅槃的境界。所以涅槃境界也就是清净佛土。在佛经里有许多关于净土的描述。如《华严经》描写佛的法身住在“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这是一个由无数香水海构成的世界,每一香水海中各有大莲花。四周为金刚轮山所围绕。每一莲花中又都包藏无数世界,所以称为莲花藏世界。莲花中包藏的多层次世界,次第布列,其中第十三重为婆娑世界,为人类所居住。由于整个华藏世界是光明灿烂的世界,因此在婆娑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具备佛的本性,只要净化心灵,彰显佛的本性,就能成为佛。《华严经》可谓极尽文学描写之能事,是佛中最富诗意、最值得赞叹的净土。但是在民间流传最广泛的还是《阿弥陀经》(又译为《观无量寿经》所描述的“西方弥陀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周围被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宝行树重重环绕。国土平坦,气候温和,地以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玛瑙)合成,到处被奇花异草覆盖,散发出芬芳的香味;到处是七宝树,金枝玉叶,光彩夺目。花间林下还有各种羽毛美丽的鸟儿在昼夜不停地歌唱,优美动听。不但鸟儿能歌唱,这里的一切自然景物都是最上等的乐器。七宝树叶被微风吹动,发出微妙音,连流水声也是绝妙的宫商。树声、风声、鸟叫声、流水声交织成美妙的交响曲。林边还有许多七宝池,池底纯以金沙铺地,清凉、甘美、润泽的八功德水充满池中。池内的莲花放出青黄赤白四种颜色。这里的宫殿、楼阁、讲堂、精舍都用七宝建成,外面又覆盖着各种宝珠,每临深夜,光同白尽。

同类推荐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莲心禅韵

    莲心禅韵

    一位印度智者追寻禅宗智慧,探求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带你走向心灵自由之路,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化的和谐沟通。
  • 证严法师讲孝道

    证严法师讲孝道

    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的困难!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如果对自己的父母——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们,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
热门推荐
  • 剑碎虚空

    剑碎虚空

    坠崖男子奇迹生还,灵魂突变,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且看主角如何从一名修为丧失的废人一步步攀上巅峰、修炼天下最强大的功法、获得天下最厉害的灵器、纵横世界!男人当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作为“中国企业史三部曲”系列研究著作的第三部,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作者的写作表明,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与工商阶层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
  • 双生花:邪魅王爷的杀手妃

    双生花:邪魅王爷的杀手妃

    「双女主穿越,两场不同的爱恋」前世姐妹杀手,因同时触碰双生花,穿越异世。石室内,她们苏醒,两个世界的王者,天下动荡。女主一:外出执行任务,她杀他,最终却放了他,因阴谋,她又嫁给了他,终在他的温柔攻势下,步步沉沦。女主二:她受伤跌落无情谷,他无意间救了她,她却恋上了他,为他不惜牺牲一切,他却不爱她,当他心中的她携仇恨归来,她为他排除隐患,最后欣然离去,他却心痛到无以复加,方才明白他有多爱她……
  • 若能再爱在繁花簇拥时

    若能再爱在繁花簇拥时

    她是美丽的,但也是忧伤的,参杂在美丽之中的忧伤却让人不自觉的想要安抚她他说:“你知道吗?你真的很吸引人,你的笑容,会让人忍不住的想要占有它。”那么多年来,他一直跟着她的脚步,终于她停下脚步了,可是地上照影出来的却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影子他说:“从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你了,为什么你总是看不见我对你的付出,为什么总是让我站在你的心外眺望?为什么你那么残忍”那天他哭着对她喊在这个社会只要他想要的东西,从来就没有得不到的,但是自从遇到她后,他对这个社会的定义改变了他说:“我知道你想要什么,只要你不离开我,那么我永远都会宠你。”残酷是事实让她只想要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小天地里,不被人打扰,可是发生一切让她不能自己,最后谁能给予她一生独一无二的宠爱当那人再许她一世繁花簇拥时,她能否欣然再爱?青春就像是会上瘾的毒药,没有退路
  • 我的校园军营梦

    我的校园军营梦

    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十八岁的梦季,也许,注定我的十八岁在梦一般的童话世界里度过,我曾暗暗欣喜:我没有邻居大伯家周恩哥一样考上高中,在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中遨游,而埋没了十八岁最美丽的人生风景线!在中专三年时间,从迷军人、恋军人,成了军痴、军迷、军人、军嫂~~一切视乎还在眼前,一转眼其实我们都已长大。女汉子的故事里,从没有浪漫,有的也是一股专情——对军人的情、对军人的爱、对军人的好!在爱情的沙漠里,需要一片绿—迷彩绿,好男儿在部队!
  • 浮屠印记

    浮屠印记

    受红尘业力,负众生浮屠!我只想做个人,做个站着活的人!可是你们非要把我逼成一条狗,那我就做一条疯狗,用我的尖牙撕开这媚俗的江湖,撕开这铁打钢铸的江山!要手笔?我便问你,三十万西北狼,气吞东北虎的手笔大不大?我自有一口妖刀,斩尽世间不平之事,斩尽世间愧我之人!我若出刀,定要这天下四海十年兵不解,八荒六合白骨铺!我胸有一口怒气颐十年,张口一吐,定要这红尘世界地覆天翻!
  • 健康药酒最养人

    健康药酒最养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更关注自身的健康与保养。药酒由于其对人体独特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药酒乐于被人接受,是因为它既没有饮用酒的辛辣呛口又没有汤剂之药味苦涩,较为平和适用。饮用药酒,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养生保健、美容润肤,还可以作为病后调理用药。所以,饮药酒变成一种养生时尚。药酒一次购买自己调配,即可长时间服用,省时省力。
  • 最强调解人

    最强调解人

    一个架空的星系,现代化都市。职业调解人,拥有死刑裁定权和执行权的无冕之王。赵诚,曾经的职业调解人,又回来了,无它,只为了心中那份复仇的执念。他能成为最强调解人吗?前方的路要由血来铺砌!!
  • 玄阵幻海

    玄阵幻海

    无尽海域,神秘九天,历经千古,孕育十一套阵法,翩翩佳公子东方逸独得其九。阵法为本,机智作辅,灵宝相助,铺就气运之子登天之路。七星聚鼎阵,九龙神火阵……
  • 战皇觉醒

    战皇觉醒

    黑色的云层下藏的究竟是什么,逝去的英雄还会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