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人言碎语费尽心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思想境界到了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所以,只要我们少一些个人心计,与世无争,不斤斤计较,不争名夺利,就会少事为福。
【原典】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行。
【释义】当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当天下纷乱时,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处于国家衰败的年代,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要宽严互用。
【解析】如果身逢乱世,眼见正道不再通行,做人就要圆滑一些,以免给自己招来不幸!方正的言行,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动荡不安的时候,还不懂得明哲保身,就未免太不聪明了!
孔子遍游诸国,碰到那个国家有危险,就避而不入;眼见那个国家紊乱即将生变,就迅速离去;如果举世滔滔,大道不得行,就隐居不仕,只求洁身自好。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成就伟业丰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用人方面的方圆并用、恩威并加。从一个人、一个团体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是面临着一个个具体的、复杂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机应变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古书称:“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意思是说:“随时机调整策略,就容易战胜对方。”随机应变,能使被动化为主动,不利化为有利,获得出奇制胜、化险为夷的效果。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识时务?就是能够认清客观形势或朝代潮流,能够跟着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制宜,顺势而动。
【原典】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释义】我有功德给于别人不可以常常念叨,而对别人有过失则不可不惦念;别人有恩惠给于我不可以轻易忘怀,而别人怨恨于我则不可不忘却。
【解析】一个有修养的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在于把“恕人克己”作为待人处事的前提。
《新唐书》记载,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实做人只要以直报怨,以有原则的宽容来待人,问心无愧即可。宽容不是纵容,不要让有错误的人得寸进尺,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挑明应遵守的原则,柔中带刚,思圆行方,可以宽容他错误的行为,但要改正他的错误。
现实中,当我们面对伤害时,以德报怨恐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时你不必委曲求全,斤斤计较,也不要睚眦必报,有选择、有原则的宽容。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以坦荡恢宏的心胸容纳一切,于人于已都有利。
【原典】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霁盗粮矣!
【释义】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书学古。否则看到一件好事就私下作为自己的见解,听到一句好话,就私下利用它来掩饰自己的短处,这样就好比把武器送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
【解析】念书原是为了进德修业,但若心术不正,知识就成了为恶的帮凶,将对他人和自己构成危害,也有些人想透过读书,来获取名利,只要他们是经由正当的途径,这种想法倒也无可厚非!最怕的是心存诡诈,而误用了圣坚书!所谓“窃以济私”,就是假借善行之名,来满足个人的私欲!“窃”即形容其行为不正大光明!又“假以覆短”,就是从书中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而使他人无从攻击!
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用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智慧来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事。反之,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问,好比如虎添翼,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问作为武器,去干些损人利已、无恶不作的勾当,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这些人与其拥有智慧,还不如先云修炼品行。
可见,做学问不能仅仅以一个“勤”字了得,还必须“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身”才行。
【原典】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俯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释义】奢侈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能满足,不如节俭的人虽贫困却还有剩余;能干的人心力交瘁反而招致大众怨恨,不如笨拙的人安逸而保全天性。
【解析】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变。生活奢侈的人,表面看来很快乐,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因为他追求钱财的欲望就像永远填不满的沟壑。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虽然并非富有,但他们平日能量入为出,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有为明君,他在为政期间以精勤著称。他提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可见,他对俭与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关系认识得非常透彻。
古人云:以俭胜贫,贫忘。他们拿低薪,吃低保,过“粗糠生活”,不能开源,只能节流,操持得当也略有宽余。因此在欲望上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同理,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孙悟空能干,降妖除魔,请神摘果,忙个不亦乐乎,能者多劳嘛。不过一路上听同事八戒的唠叨也多,听领导师傅的嗔怪也多,还不时独享一下紧箍咒。事做得多,当然招来非议,责难也多。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
【原典】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傭;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释义】读书如果不去理解圣贤的思想精髓,就好像是一个誊写文字的人;做官如果不勤政爱民,就好像是一个穿着官服的强盗;钻研学问如果不去身体力行,就等于口诵经文;建功立业不去积一些阴德,就像花一样很快凋谢。
【解析】一个人学习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自己有点真本事、真学问,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能够立身处世嘛!现实中,很多读书人,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而不务实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然则在找工作的时候又眼高手低,一旦工作上了却又绞尽脑汁、无所适从。所心,学习不光是为了懂得多少理论,掌握多少知识而已,关键是能不能配上用场、有没有用武之地,这才是硬道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世界观决定着不同的追求。高尚的追求,描绘出社会五彩斑谰的图案,使精神变得富有;庸俗的追求,遮住了人生蓬勃明媚的春光,使青春变得猥琐。达·芬奇、贝多芬、徐悲鸿等,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追求艺术的完美,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无数艺术瑰宝。青霉素的问世、杂交水稻的成功、神七上天、太空行走,这无一例不是科学的发展、“躬行”与“种德”的再现!有人追求不义之财,浑身上下散发着呛鼻的铜臭,有人贪图享乐,成天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这能不说是无知吗?能说为子孙积德吗?!
唐代的裴度,有一个高僧给他看相,断他一月内要饿死。一个月后,这个高僧又看到他说:“你今后位至三公”。裴度不服气地说:“你一月前说我要饿死,现在又说我今后要位至三公,这是何说?”“因为我说你要饿死之后,你回去做了好事,所以免灾不死,还要高升。”原来裴度一天在赶庙会时,拾到两条贵重的玉带,就在庙前坐等失主。原来失主是一个很富的小姐,为了感谢裴度,就要送他一条玉带。裴度说:“我要是贪求玉带,就不会在这里等失主了。”后来裴度果然官位三公。
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能只图表面的现象。读书如果不去探求圣贤哲理、学以致用,为官一任如果不去贴近群众、体谅民情,成就大业而不去惠积阴德、造福子孙,就是到任何时候、什么环境,任凭时代怎么变迁、社会如何进步,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一个人的一生,不论是在哪儿,做什么,还是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尽心尽职、尽善尽美为好。
【原典】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释义】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真正的文章,可惜都被残缺不全的书籍封闭禁锢了;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美妙的乐曲,可惜都被妖冶华丽的歌舞湮灭埋没了。做学问的人必须扫除外界事物去寻觅本有的心性,才能有一个真正享用不尽的真学问。
【解析】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读书而不肯用脑筋去思考,就会使所学的道理模模糊糊,如果只思考而不读书则也是非常危险的事,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两相兼顾。因为不读书不识字而能悟出真理的,自古以来只有禅学大师六祖慧能一人而已,所以《论语》云:“博学而笃志”,就是一种最科学的读书治学的原则和鉴戒。可见,人间真理无待他求,要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寻求,因为自己内心一定有一个本然的真理,这就是所谓的良知。
曹魏正始年间,文学家傅嘏识人交友,没有被“妖歌艳舞”般的“才华”所迷惑,而是真正地品读出交往人内心“追求虚名,油腔滑调”的“真文章”,从而把握住他的本性,才保证了交友的质量,这在识人交友方面确实是高明之举。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流通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各门学科经典林立,发展很快,我们既要抬高手眼,广博地吸收有关的新知识、新成果,以期追随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又要认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把握住一定的主题和中心,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使自己学有专长。
【原典】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释义】一个人的富贵名誉,如果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好比山林中的野花,自然根深蒂固、绵延不绝;如果是从政治功勋中得来,那就如同花盆花坛中的花,只要移植或搬动,就有可能枯死;如果是靠权力而得来,那就像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由于根没有植于土中,所以枯萎凋谢是指日可待。
【解析】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为什么能够绵延亘古,长存而日大?其秘诀就是一个字:德。
尧舜时代君王以身作则,修正心灵,文明治世,教化万民,造就了尧天舜日,五风十雨、麦收双禾,麒麟在野、凤凰鸣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表现了中华祖先以仁德为治国之本的聪明睿智。继之以禹、汤、文、武、周公仍以德治世,天下太平。
览《春秋》,管仲、子产煊赫当世,仲尼、颜回似与世事无关,然后人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称颜子为安贫乐道之楷模。阅《史记》,太史公力推伯夷、叔齐,旨在以德治史,重德行轻事功,树世之楷模,为民族精神定基调!关羽事功并不足道,唯一“义”字而足受千年俎豆馨香。文天祥、岳飞从事功上来说都是历史之大撼,然其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则留芳千古,泽被后世。曹操与诸葛事功更为显赫,而孔明终以显德留世!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时时处处充满着诱惑,角角落落隐含着不轨。生活中总有一些道德缺失的人:口是心非、言而无信、卸磨杀驴、落井下石、见异思迁、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暗箭伤人、损人利己、无理取闹、自私自利…不论是说,还是做,都有悖于情理和德义,有损于国家和他人。
我国“以德治国”,将德行渗透到具体层面,重新认识德为治世之根本。“以德立公”、“以德施政”、“以德辅法”、“以德用人”、“以德立身”,又倡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八荣八耻”,等等。救正国家,匡扶人心,德行天下!所以,不论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只要以德为先,大行德广,果能实践,优秀传统必将世世代代、血脉相承,国泰民安、寿之无疆【原典】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释义】一个能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有永远的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死后的千古名誉,所以做人做事循规蹈矩,忍受一时的寂寞,决不去趋炎附势,以免遭到万世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