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48200000008

第8章 扔掉面子就是保留面子

中国有不少谚语是说人的面子的:比如“人有脸树有皮”,“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面子问题是自古以来的老问题了,要命的是,人不但活着的时候要面子,死的时候仍然是要面子的,面子问题将陪你终生,直到你化成灰还要伴你左右。

1.俭能持家,也能养德

节俭之中蕴藏着一切美德。

——西塞罗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禅机,追物而不为物所困,寻爱而不为爱所累,欲路勿染,俭以养德,这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美德。

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为使蜀军安全撤回汉中,杨仪、姜维等人依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大军退入栈阁道口,方才更衣挂孝,扬幡举哀。蜀国的普通士卒们,得知丞相已死“皆跌撞而哭,至有哭死者”。后主刘禅闻讯,大叫“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皇太后听说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杨仪等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先后有董卓、曹操、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诸葛恪、孙峻等人,在东汉朝廷和魏、吴两国握有朝政全权,可是这些人死了,都没有出现诸葛亮之死那种感天动地的场面。究其原因,是这些权臣没有或缺少诸葛亮那样高尚的品德。就连曹操、司马懿这两个才智超群的人,在品德上也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出将入相,非常注重“正身”、“修德”。而廉洁奉公的作风,在诸葛亮的品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下两例足可说明。

其一,诸葛亮临终前上表蜀后主:“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其二,诸葛亮亡故,后主降旨臣下令择地厚葬遗体。费祎告诉他:“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诸葛亮的这种品格告诉我们“公生明,廉生威”是一条永远打不破的真理。

“俭以养德”是为人做事之“心机”。不懂得“俭”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上的积累;不懂得“俭”字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多败人品质。

一位富翁待人非常大方,乐善好施,人们都以为他的生活很奢华。有一天他带着佣人出去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根线,他弯腰拾起,告诉佣人说:“这根线好好的,还可以用。”然后放进口袋中。世人常以为待人刻薄才是节俭之道,其实不然,待人刻薄,只是吝啬,事实上这位富翁拾起一根线的行为才为“节俭”做了最好的诠释。没有欲望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欲望的人永远不能发展。

看惯了声色犬马的人有一天终于悔悟,达到了人生的又一境界,从无止境刺激的循环中退了出来,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其实,这又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但是,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要在这无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份清醒,养成一种节俭的品德,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街道和商店彼此挤撞的庞大物群里。是的,我们拥有一份职业、一张身份卡、一条牛仔裤;我们读报、掂菜篮子;还出没于歌厅、饭店;我们当然也必须遵守“不准随地吐痰”或“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之类的规定。更加确凿的是,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网络结构里,我们总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栖息点,一个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永不风化的方形空间。于是,我们被称为“城里人”。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极限。在城里的“乡下人”日夜做着“城市梦”的同时,许许多多个不愁饭吃的“城里人”却患上了“城市病”——一种欲望综合症。城市文明的二重性,导致了人性在城市阶次上双向发展的可能性。人性优化的欢乐与人性异化的痛苦,特别折磨着一些生活相对优越或不那么优越的年轻人。据统计,在为数不多的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城市里,流行的“城市病”已达几十种之多。名目虽繁,但究其病理却不外是“精神分裂”,其症状表现为无聊、厌倦、抑郁、狂躁、空虚、忧烦、恐惧……无止境的消费刺激,无限度的欲望生产,无节制的广告翻新,无遮掩的色情诱惑,把生命变成了一个迅速耗竭的过程。挣了就花,花了再挣;没有了拼命要拥有,有了就毫不珍惜地丢掉。一方面是得不到满足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满足了以后的怅惘;生活陷入了木马式的原地旋转,疯狂过后,总是一片瘫软和空虚。

所以说,人最重要的是一个根,在长辈那儿是关怀的根,在朋友那儿是友谊的根,在妻子、女友(或丈夫、男友)那儿是信任的根。有了这些根,无论你在外面怎么折腾,多么风光,都能找到人与你真心分享;反之,即使你跌个头破血流,一无所有,世界上也没有肯为你分担苦难的人。

切记:俭是使人成功、锻炼自我品格的一种美德。富贵时不忘节俭,贫困时更不可“穷大方”。

2.条件允许时,不妨用用激将法

劝说比强迫更有效。

——伊索

激将法是一种可以说服人的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被说服者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件他在平常情况下可能会做的事;激将者还可以激起对手的愤怒感、羞耻感、自尊感、妒嫉感或者羡慕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激动之中的对象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怎样上了激将者的当的。

在古代的中国,最善于用激智的恐怕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了。他的激智之法因人因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他最常用的,是从对方最疼的地方激之。如诸葛亮明知大乔是孙策之妇,二乔是周瑜之妻,便巧改曹植《铜雀台赋》,以证明曹操占领江东是要娶二乔以乐晚年,激得周瑜火气冲天,誓与“曹贼势不两立”,求诸葛亮助己共同破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刘备大惊,率军匆匆南撤,带领士兵和逃难的百姓继续向江陵一带撤退。

这时曹操已经占领了江陵,将顺江而下。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形势十分危急,让我求救于孙将军吧!”

鲁肃引诸葛亮来见周瑜,谈及战和之事,周瑜佯讲其主张投降的道理,鲁肃则陈述其主张抗战的理由,二人争得耳红脸赤;诸葛亮却在一旁袖手冷笑。周瑜问诸葛亮高见。

诸葛亮冷冷地说:“将军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这话表面是赞成周瑜的意见,实则是对他的讽刺。

鲁肃不知底细反大怒说:“汝教吾主屈膝受降于国贼乎!”诸葛亮献计说:“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单;亦不需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北。曹操若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周瑜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乃江南二乔。周瑜说:“曹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诸葛亮说:“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曹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并诵《铜雀台赋》,把原赋“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辍蛛”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愤愤骂道:“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急忙劝道:“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周瑜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周瑜之妻也。”

诸葛亮佯作惶恐之状,说:“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周瑜说:“吾与老贼势不两立!”他要求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共破曹操。本是诸葛亮求助于周瑜,现在反是周瑜求助于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激词之妙。

诸葛亮的一番妙语,激起了周瑜与曹操决战的勇气,诸葛亮的“心机”智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诸葛亮的“心机”智谋也好,改赋也好,初看小手笔,实为大动作——在这些小手笔中,决定了未来的战争发展趋势。智者就在于能将小手笔转化为大动作,所以我们把他们称为智者。

激将法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用来激励亲友奋发向上,又可用于外交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用于遣将调兵,使之勇猛向前。用得好,可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在现实社会中,运用激将法激励员工,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心机”。它要求在使用中,要针对将领的某一性格特点和所处的客观情况而灵活实施。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能够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激发下属完成任务的热情和信心,勇气和决心。这同样需要高度的技巧。中国有句俗话:“请将不如激将”。激将法,也是其中办法之一。

愚蠢的激将法,往往是用嘲讽、污蔑、轻浮的语言将对方激怒,拼死一搏。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采用的更富聪明的激将法,可以借鉴以下几种策略:

(1)巧妙的激将法

运用激将法要看对象,年轻人的弱点是好胜,“激”就是选在这一点上,你越说他害怕,他就越勇敢。老年人的弱点是自尊心强,此点一“激”就灵,你越说他不中用,他越不服老,越逞强。所以当别人指责他放弃责任、隐退不出,嘲笑他不负责任、胆怯后退时,他的能量就激发出来了。

(2)对比激将法

对比激将法是要借用与第三者(一般来说是强者)对比的反差来激发人的自尊心、好胜心、进取心。

用对比法激人,选择对比的对象很重要。一般来说,最好选择被激对象比较熟悉的人,过去情况与他差不多,各方面条件与其差不多的人。而且对比的反差越大,效果越好。

(3)煽情激将法

煽情激将法需要用具体的有感染力的描述,用富有煽动性的语言激起人们心中的激情、热情。所用的可以是严酷的现实,也可以是轻松的远景,不拘一格。

(4)绝路激将法

军事家都懂得一个道理,人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往往特别勇敢。中国历史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获全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如果企业领导者懂得这个道理,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激励员工背水一战,也可以大获全胜。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一个企业领导者若想让一个临死的企业“活”起来,就要想办法让员工们知道自身企业处于“绝地”的处境。

(5)身先士卒激将法

这种方法军事家、政治家可以用,企业领导者同样也可以用。一个企业的厂长发现必须加班制造一项产品,于是请领班找工人回来加班。领班面有难色,表示有很多困难,厂长没有再说什么,晚上亲自跑到工厂加班,领班听到后,立即找了几个工人将厂长换下来。从此之后,碰到加班的时候,这位领班再也没有讲价钱。

战场上主帅是不宜亲自出战的。主帅出战则意味着部将无能或失职,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激将法”。

激将法有智愚高下之分,领导者掌握好其分寸尺度,灵活发挥,机智应用,可以让你在需要员工拿出他们最大的力量拼死效力时,派上绝妙的用场。

3.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徐特立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错的,即使天使为你作证,也是无济于事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有人批评,只要承认“这是我的错”,所有的麻烦就都没有了。

人无完人,没有人不会犯错误,有时甚至还会一错再错,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可怕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怕知错而不肯改,错了也不悔过。孔子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是真的错了。

可是我们生活中就是有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为了面子,死不承认,反而更加抵触,要把错误进行到底,这样除了坏事,没有其他的结果。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赤壁与江东鏖战之际,中了周瑜的离间之计,杀了蔡瑁、张允两个水军都督,虽然立即醒悟了,但是为了保住面子,不承认自己中计,却说是为了严肃军纪,遮掩了过去,结果水军大败,曹操失去了进军江东的最好时机;还有就是在汉中与刘备对峙、两军争执不下的条件下,曹操原本想要撤兵,但因为心事被杨修看破,死要面子,所以反而坚定了自己的错误观点,非要和刘备一决胜负,结果再次失败,自己还被流矢打落门牙,只能落荒撤兵。这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

历史上许多成就卓越的著名人物都被人骂过: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曾经被人骂作“伪君子”、“大骗子”和“只比谋杀犯好一点”。《独立宣言》的撰写人托马斯·杰斐逊曾被人骂道:“如果他成为总统,那么我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妻子和女儿,成为合法卖淫的牺牲者;我们会大受羞辱,受到严重的损害;我们的自尊和德行都会消失殆尽,使人神共愤。”……这些人非但没有被批评、辱骂所吓倒,反而更加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成就。

其实,一个人名望或地位越高,骂他的人就越容易从中得到满足。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即温莎公爵)年轻时在一所海军军官学校读书。有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发现年仅14岁的温莎王子在哭,就上前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开始不肯说,后来迫不得已才说了真话,他被军校的学生踢了。指挥官把所有的学生都召集起来,向他们解释尽管王子没有告状,但他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虐待温莎王子。

这些学生推诿拖延了半天之后,终于承认:等他们将来成了皇家海军的指挥官或舰长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告诉人家,他们曾经踢过国王的屁股。

因此,无论你是被人踢还是被人恶意批评,请记住,他们之所以做这种事情,是因为这件事能使他们有一种自以为重的感觉,这通常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有所成就,而且值得别人注意。很多人在骂那些教育程度比他们高的人,或者在各方面比他们成功得多的人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满足的快感。正如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那样:“庸俗的人在伟大的错误和愚行中,得到最大快感。”

马修·希拉绪指出:“只要你超群出众,你就一定会受到批评,所以还是趁早习惯放得下的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管什么人,都有缺点。如果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然后努力克服它们,那么你的力量将因此而建立、成长。记住:正视你的缺点,成功将离你更近。

要容得下别人对你的批评,不要让它积压成一块沉重的大梗石。

4.软硬兼施,强化激励

先思而后言是批评的座右铭。

——福斯特

诸葛亮一出祁山,连取三城,战场形势十分有利。这时,魏主曹睿派司马懿率兵前往援助曹真。街亭是进出汉中的咽喉,如果被司马懿得到,蜀军不仅进无所得,而且难于退足。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诸葛亮决定派一将守街亭。马谡自荐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唯恐有失,叮嘱马谡必当要道下寨,并派大将王平相助。马谡照搬兵法条文,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遵从诸葛亮的军令,不听王平谏阻,导致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出祁山所创造的有利形势发生了逆转。为了明正军律,以服众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又以误用马谡而引罪,自作表文申奏后主刘禅,请求自贬丞相之职。

这段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管人的“心机”,也使我们想起了起源于西方的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在当今社会领域运用得极为广泛。强化分为正负两种:正强化表现为奖赏,负强化表现为批评和惩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做法是一种负强化。多数心理学家主张尽可能少用负强化,特别是惩罚,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管理者在实践中运用负强化手段时必须慎重得法。诸葛亮运用惩罚比较成功,其主要思想是“罚不可不均”、“罚不可妄加”,其中惩罚要出于公心,公平合理,是运用惩罚手段的关键。

做到公平合理,惩罚要不计亲疏。马谡在荆州时就追随诸葛亮,情深意厚,但诸葛亮忍受内心的痛苦,不听蒋琬的劝阻,坚决处以极刑。其目的在于惩戒一个人,教育大多数。相比之下,袁绍的做法就大为逊色。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为先锋,盟主袁绍的弟弟袁术负责粮草供应,因听信谗言而不发粮草,致使孙坚兵败,袁绍却未能追究袁术的责任。

做到公平合理,惩罚要不论贵贱。李严是刘备白帝托孤的老臣,蜀国的高级官员。诸葛亮五出祁山时,他负责粮草供应。由于军粮不济,他不采取积极措施,反而谎报军情,言东吴兴兵寇蜀,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后,李严又妄奏后主说:“臣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为此,李严被削职为民。蜀长水校尉廖立,自命不凡,不可一世,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群臣不和,被诸葛亮贬为庶人,放至少数民族聚集区汶山。

运用惩罚手段,要凭章依法,有理有据,使被惩罚之人心服口服,同时,要坚持教育挽救的原则,不一棍子打死,给犯错误的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诸葛亮坚持惩罚公平,罚不妄加,受罚之人,心悦诚服。诸葛亮实施惩罚是一心为公,以宽容为怀,能对犯过错误并愿意改正错误的人予以重新起用,因而,他的惩罚手段的运用常常收到良好的效果。当李严得知诸葛亮死讯后,大哭而病亡,其原因是李严深知诸葛亮的用人。如果诸葛亮继续活下去,自己愿意将功补过还有被重新起用的希望。诸葛亮一死,别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廖立得知诸葛亮亡故,流着泪说:“吾终为左衽矣。”意思是不能再被朝廷起用,只能终身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域中了。

实施惩罚,不能对人严、待己宽。管理者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引咎自责,才能服众心。诸葛亮斩马谡后,公开承认自己用人不当,作表申奏后主请求自贬三等,反映了他胸怀博大,光明磊落,严于责己,不文过饰非。使得蜀国君主臣民敬服,被惩罚之人无怨可积。

惩罚要把握好“度”。惩罚运用不当,危害极大。《菜根谭》中有“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意思是说,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承受。演义中惩罚失度的例子很多。吕布困于下邳孤城,因自己酒色伤身,遂下令城中禁酒,违者皆斩。侯成的五十匹马失而复得,置酒作贺,被吕布打得遍体鳞伤,众将都很气恼。侯成、魏续、宋宪合谋里应外合,助曹操破城,吕布殒命。张飞为关羽报仇心切,下令军中二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部将范疆、张达因白旗白甲一时措办不齐,请求宽限,却遭张飞毒打,二将夜晚趁张飞醉酒,短刀刺入张飞腹部,张飞殒命。

在现代管理中,惩罚和批评是应该有的,但其实施的前提不应是借以泄愤,而应是激励包括被惩罚、被批评者在内的所有下属齐心协力,为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所以惩罚和批评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有些管理者动辄当众指责下属,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错误,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到训斥,也会产生受辱的感觉,难免产生逆反心理,使批评的效果适得其反。软弱无能地管理者,不是优秀的管理者;滥加批评惩罚,不讲究方式方法,同样成不了优秀的管理者。柏克·罗杰斯对犯错误的员工的做法是私下规劝。他说:“我不想让人知道我的下属办事不力,当发生问题时,我一个个找有关人员单独规劝,从不大声吼叫,让下属反感或惧怕。”“如果他们犯了错,我与他们个别谈话,态度像要与他们合作一桩事情,尽可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我们的工作,尽可能在不伤害感情的情况下,把错误纠正过来导致正确的方向。”

一般人的本性,是喜欢奖赏,害怕惩罚。因此,管理者可以运用软硬两手驾驭下属,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

软硬兼施的方略,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驭臣之道。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就明确指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此后数千年,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不论是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无不是深谙赏罚二术的好手。

奖赏是正面强化手段,即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之得到巩固和保持。而惩罚则属于反面强化,即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之逐渐减退,这两种方法,都是管理者驾驭下属不可或缺的手段。

管理者运用时,必须掌握两者的不同特点,适当运用。一般说来,正面强化立足于正向引导,使人自觉地去行动,优越性更多些,应该多用。而反面强化,由于是通过威胁恐吓方式进行的,容易造成对立情绪,要慎用,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强化激励,可以获得管理者所希望的行为。但并非任何一种强化激励,都能收到理想效果。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一种行为和对这种行为的激励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就不能收到好的激励作用,因此要做到“赏不逾时”。

一种行为刚刚做出以后,人们对其感触较深,这时即予以表扬和奖赏,刺激较大,激励作用比较强。因此,及时奖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就要求作领导的,要积极开动脑筋,多搞些花样,对下属的成绩作及时多样的奖励。

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进行惩罚,必须照章办事,该罚一定罚,该罚多少就罚多少,来不得半点仁慈和宽厚。

管理者必须兼具软硬两手,实施起来坚决果断。奖赏人是一件好事,惩罚虽然会使人痛苦一时,但绝对必要。如果执行赏罚之时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就会失去应有的效力。

(1)惩罚要领——稳、准、狠

领导者运用批评、惩罚手段应富有技巧性。“打一巴掌”很重要,但一定要打得响,打得绝。具体说,打这一巴掌要做到“稳、准、狠”。

①稳。采用强硬手段惩罚一个人,也是要冒风险的。这主要在于,被惩罚者有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掌握着关键技术信息,有时有着很硬的后台。

拿这样的人开刀,就要对其背景多加考虑,慎重行事。惩罚不当终会带来抵制和报复,因此在动手之前首先应想到后果,能够拿出应付一切情况发生的可行办法。

②准。批评、惩罚都要直接干脆,直指其弱点,直刺痛处,争取一针见血。

有时某人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或者代表一类人的错误,这时的惩罚一定要选准时机,待其犯错最典型、最明白、最有危害性时方痛下杀手,这时切忌无事生非,不明真实;也切忌小题大做。这才会做到让受罚人口服心服,有苦说不出;也才会真正让众人引以为戒。

③狠。一旦认准时机,下定决心,便要出手利落,坚决果断,毫不留情。切忌犹疑不定,反复无常,拖沓累赘。

一些杰出的管理者的经验是:“一旦采取坚决措施,便变得冷酷无情。”“即使当他们不得不解雇某人时,也并不因强烈的内疚而变得犹豫不决。”这样做,也是在向众人显示,我的作法是完全正确、适宜的,我对我的做法毫不后悔,充满信心,这是最好的选择。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一些人把公司的规章制度视作是官僚作风的标志,并且极力避免讨论这个问题或者把它视若瘟疫。一些见诸于报端的证据表明了有几个较大的公司尽管没有规章制度也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尽管如此,如果你没有制定出一些公司的规章制度,那么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处于这样的境地——在这样的境地下你才知道规章制度对你的重要性。规章制度能使公司的雇员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驾驭属下,才能让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辨是非,明事理。

5.有时也要一意孤行

一个没有任何个性的人,只能做出一般的产品。只有在工作中发挥个性,才能有新的点子,找出新的方向。

——大松博文

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后,鉴于蜀军来势非常凶猛,士气旺盛,意识到与刘备硬拼是注定要吃亏的,不如坚守险要,待机破敌。于是他传下“牢守隘口,不许出击”的军令。然而众将却认为不出击就不足以破敌,纷纷暗笑陆逊胆小懦弱。于是,东吴将帅之间在如何破敌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主帅陆逊处于孤立的境地。

陆逊升帐责问诸将:“吾钦承王命,总督诸军,昨已三令五申,令汝军各处坚守,俱不遵吾令,何也?”老将韩当说:“吾自从孙将军平定江南,经数百战;其余诸将或从讨逆将军,或从当今大王,皆披坚执锐,出生入死之士。今主上命公为大都督,令退蜀兵。宜早定计,调拨军马,分头征进,以图大事,乃只令坚守勿战,岂欲待王自杀贼耶?吾非贪生怕死之人,奈何使吾军堕其锐气?”帐下众将士,都应声而言:“韩将军之言是也,吾军情愿决一死战!”面对着这泰山压顶,不容分辩之势,陆逊只好请出孙权的尚方宝剑,厉声说到:“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众将都愤愤而退。

久经战场的刘备,根本就没把陆逊这个“黄口孺子”放在眼里,亲自率领前军攻打各路关口。韩当看见蜀军中的黄罗伞盖,断定是刘备亲自到来,想率军出击,陆逊制止并解释说:“刘备举兵东下,锐气正盛,今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正自得意,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之间,吾当以奇计胜之。”韩当口上虽然应诺,但是心中很是不服。刘备命令蜀军前队搦战,百般辱骂,陆逊只命令将士“塞耳休听,不许出迎”,并亲自察看各关隘口,抚慰将士,鼓励他们坚守不出。

吴蜀两军在彝陵对峙,一直持续到炎热的夏季。蜀军受不了暑热,纷纷移兵到林木茂密的地方避暑。为防备陆逊乘移营之际发起攻击,刘备设下了伏兵。韩当、周泰见到蜀军移营,请求乘虚攻击,陆逊经过仔细的观察,断定山谷中有伏兵,禁止诸将出击。第二天,蜀兵又来骂战,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大将徐盛、丁奉入帐禀告陆逊:“蜀兵欺我太甚!某等愿出击之!”陆逊再次制止。等到三日后蜀军移营完毕,伏兵撤出,陆逊才对众将说:“诸公不知兵法,刘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于是就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刘备逃走白帝城的光辉战绩。

彝陵之战的巨大胜利,是陆逊力排众议,敢于坚持己见,没有被部下牵着鼻子走的结果。试想,在韩当、周泰身经百战之将的激烈反对的情况下,如果陆逊放弃了以守为先,后发制人的战略,那么,彝陵的战局就不知如何收场了。对于陆逊大举出击之前的言行,人们完全可以给他扣上诸如“独断专行”、“一言堂”、“自以为是”、“压制民主”的现代政治帽子,而且这些帽子看起来并不过分。一意孤行,本来是管理者的大忌,然而彝陵大捷又多亏了陆逊的一意孤行。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一般说来,领导者不可忽视大众的意见,如果固执己见,往往变成独断专行而造成流弊。在平时,领导者依照大家的意见做事,确实比较平稳。然而如果处在非常时期,依大家的意见做事,反而不能解决问题,领导者应痛下决心,采取非常的手段了;在危急关头,仍然能立稳阵脚,以超人的高明想法作出决策,这才称得上是真正伟大的领导者。”

现代管理应该是民主管理,这是毫无疑义的。一个人的智慧,比不上众多人的智慧,这也是一般规律。但是真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有时真理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甚至只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当组织中的多数成员都陷于混沌之中,只有几个人清醒或只有管理者一人清醒的时候,是坚持己见还是盲从众人,往往是考验管理者有无真正管理能力的试金石。陆逊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是真正的将才。不仅智高一筹,还有坚持主见的魄力。孙权得知陆逊即将击破蜀军,高兴地说:“江东复有此异人,孤何忧哉!”

管理者来自群众,但是管理者应该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必须走在群众的前面,而不是跟在群众的后面;做不到这一点,就称不上优秀的管理者。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竞争结局的不确定性,要求管理者在对于事态特点和趋势的敏锐把握中,在理智的思考中,如果认定自己是正确无疑的话,就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杂音”所干扰,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毫不动摇地按自己的正确方案行事。

刘表死后,刘琮成为荆州之主,当曹操大兵压境时,刘琮最初并不打算投降,然而傅巽、蒯越、王璨以及刘琮之母蔡夫人等都纷纷主张投降曹操,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顺从地写下了降书。归降曹操之后,刘琮只讨得个青州刺史的官职,与蔡夫人凄凄惨惨上任,行不多远,就被曹操派遣的大将于禁赶上杀掉。如果刘琮有陆逊的魄力,坚持不投降,厚待兄长刘琦,重用同族刘备,调动荆州的一切可用力量全力抵抗曹操,结局就可能不会如此的凄惨。难怪曹操在演义六十一回中感叹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

管理者在自己的正确意见遭到大部分甚至全体组织成员的反对时,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耐心地陈说道理,将自己的全部想法告诉给大家。如果下属依然不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就应该大胆地使用权力,强制执行。但这绝不是说,管理者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自行其是、独断专横。在一般情况下,众人的智慧会超过一个人的智慧,要善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

在今天,管理魅力已成为现代领导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能够使影响力达到某种非凡的境界。它是这样一种力量:在领导方面,表现为亲和力、感召力。在被领导者方面,表现为对领导者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的追随和献身精神。

6.面子不是争来的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柏格森

“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月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这是庞统在落风坡遇难后,《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一首歌谣。罗贯中借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对庞统之死无限惋惜和万分遗憾的心情。

按照常理来说,像庞统这样与诸葛亮齐名的谋略家,在进兵雒城的过程中是不应该失算的,相反,应当早就料到对方利用崎岖险要的地形设伏的可能性,将计就计来个反伏击才是。更何况在这之前,孔明早有书信的到来,告诫刘备和庞统要“切宜谨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谁知庞统看了诸葛亮的信后,却产生了另一种想法:“孔明怕我占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阻耳。”所以当刘备用孔明来信劝说庞统不要急于进兵时,他却把这封信说成是诸葛亮“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才用“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错怪了孔明的一番好意了。

庞统这番错怪孔明的心理也是有其必然性的,他初到刘备帐下时,资历浅,急于建功立业,以便使龙凤能相齐。正是由于这种斤斤计较个人进退得失的思想动机,至使他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黑纱,失去了深谋远算的机智,甚至对敌情和地理等条件都缺乏细致的分析,以至于作出了攻打雒城这一轻率鲁莽的举动。

爱面子是我们每个人的共性,但爱面子也要讲个度,该放时,就必须放。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定会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面条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面条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目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面条,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段。”这是那位同学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段,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面条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段还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学他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确实也应学学他这种“心机”。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自以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便越历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乡下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失他们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段”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们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段,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将会越走越宽。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从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段的顾虑。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却说:“我是小姐。”不愿意去乞讨。

结果呢?您自己猜吧!

所以虚荣正如这个词所表明的那样,是虚幻的荣誉。有些人就是被这种虚幻的荣誉迷失了自我。

虚荣心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谁要是娶个虚荣心很重的妻子,就注定他要饱受折磨。

你的妻子会对你说:看看人家的丈夫,都已经升到处级了,你还是个小小的科员。我为你感到丢人。

你的妻子会对你说:看看人家的妻子穿的都是名牌服装,我没办法活了。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具有虚荣心的女主人公形象。为了在人面前满足那点可怜的虚荣心,竟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偿还,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其实,虚荣心不光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们也是有虚荣心的,不过男人的虚荣心表现得更为复杂一点罢了。

社会上那些喜欢自吹自擂的家伙就是虚荣心太强的表现。

吹,就是吹虚幻的荣誉,他们把虚幻的荣誉当成了真实的,而且还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大编特编,不但自欺,而且欺人。

有些人在报纸上发了豆腐块一点小文章就自诩为作家,有些人刚刚下海做生意,就自吹是老板。现在满天下都是教授、博士,因为这个名誉代表着知识经济时代,于是不管自己有没有学问,都要在头衔上挂这个虚名,这实际上是这个时代的虚荣心所致。

所以,我们现在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浮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失去了自我,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墨子·离娄》篇里讲了这样一段故事:齐国有一个破落户,是个很要面子的穷酸,他有一妻一妾,经常在妻妾面前吹嘘夸耀说天天有人请他赴宴喝酒,而且每次回家都装出一副酒足饭饱的样子,他的妻妾常常吃不饱饭,希望能带她们一起去吃宴席,可他总要找出很多理拒绝的理由。有一天,他的妻子看他又要去赴宴,就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后,一直跟到东门外的墓地里,看见丈夫在吃人家墓地里的祭品,回家后把看到的实际情况告诉小妾,二人抱头痛哭,认为自己跟了个没有用的丈夫。

这就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怪,使他不能真实地面对现实,生活在一种虚幻的生活中。这种人一害自己,二害别人,实在是不可救药。

我们都知道,这种虚荣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助长一股假风气,就像假面舞会一样,每个人都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真实呢?离开了真实就不可能去创造成功的人生。所以,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克服自己身上的虚荣心的“心机”。

虚荣的人将一无所获,只有实实在在做人,一直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你就会收到成功的果实。

7.好汉不吃眼前亏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休谟

俗话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这说的就是等待时机。

关羽遇害以后,东吴的孙权就预感到会有一场即将来临的军事危机。特别是在他的移祸之计被曹操挫败以后,确实存在着被蜀、魏两面夹击的危险。如果东吴当时只是单纯地对付前来报仇雪恨的刘备,还不是力不能及的。然而,刚刚称帝的曹丕倘若同时来袭击,东吴就难以招架得了。

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孙权的头脑是十分清醒的。他为了摆脱被动的局面,勇于忍辱负重,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手段,斗争策略运用得极为成功。

首先,孙权为了不和刘备发生军事上的冲突,不惜屈尊下就,向刘备“上表求和”,并做出了一些重大的让步:一、将孙夫人送回了成都;二、缚还糜芳、博士仁等降将;三、将荆州“仍旧交还西蜀”;四、与刘备“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孙权的这些让步,就是要回到他以前的策略上来,使吴、蜀重修旧好,把曹魏孤立起来。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样做对吴、蜀两家都是有好处的。

其次,遭到刘备拒绝以后,他看到吴、蜀交兵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又立即对曹丕“写表称臣”,向许都伸出了屈尊求援之手。后来,曹丕曾派使者到东吴,“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当时,东吴的群臣百官纷纷劝谏孙权,皆认为“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但孙权却反驳道:“当日沛公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他不顾顾雍、徐盛等人的极力阻挠,亲自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魏使,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孙权对曹丕“称臣”,是受当时的形势所迫,目的在于争得曹魏的军事援助,从而孤立起刘备,恢复荆襄之战时那种以“二对一”的有利局面。即使这一上策达不到,也要争取一个中策——促使曹丕保持中立,避免两面作战的被动境地。

孙权所制定策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战略的全局着眼,以政治、外交上的灵活性,尽力避免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促使战略态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所以,孙权不顾一些文臣武将的阻挠,敢于放下架子来,卑躬屈膝,向刘备“求和”,对曹丕“称臣”,表现出能屈能伸的英雄本色。试想孙权当时如果目光短浅,不讲究策略,在不利的形势下,还像关羽败走麦城时那样硬着头皮充好汉,那势必将东吴引向灭亡的深渊,更谈不到后来的猇亭之胜了。

古人讲过,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刘邦、项羽共同灭秦之后,汉高祖的势力不及楚霸王,曾暂时接受了项羽所授予的“汉王”封号,退避了汉中,积蓄力量,以屈求伸,最后暗渡陈仓,进取关中,问鼎中原,终于战胜了项羽。孙权也运用同样能屈能伸的策略,使三角斗争的力量达到了平衡,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西胜刘备,北拒曹丕,运用策略上的灵活性,为军事上的胜利争取了时间和条件。这同刘备当时那种不顾全局,不讲求斗争艺术的策略选择相比,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总之,形势有利害之分,策略有刚柔之别,行动有进退之异,而真正聪明的有“心机”的战略家,因善于灵活反应,而常常“笑在最后”。

有时候,吃眼前亏都是为了换取其他更高价值的利益,更是为了生存和更高远的目标,那么这种亏是一定要吃的,因为吃亏就是占便宜了。

可是生活中就是有那么些人,一点亏也不愿意吃,机关算尽,斤斤计较,这样人从来不去算人情账,结果谁也不愿意与他相处,更谈不上合作了。最后看看,到底是谁吃亏。

吃亏也是福,因为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到了利,不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加深他人对你的忠诚度和信任感,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了,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不仅仅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

“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说的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上我们难免要碰见一些对自己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有的时候真是咽不下这口恶气,恨不得跟恶人们拼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有不少人就是这样,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去搏斗。年轻人社会阅历浅,脾气火爆,又疾恶如仇,初入社会很容易上当受骗,吃各种各样的亏。有些人就因此而一败涂地不能再起,有些人即使赢了,但也是元气大伤,得不偿失。因此,吃亏是难免的,但是亏不能白白吃了,要当作是在社会这所大学学习支付的学费,今后你所成就的事业,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的。

汉朝的开国名将韩信是“好汉要吃眼前亏”的典型例子,乡里恶少要韩信从他的胯下爬过,当众羞辱韩信,眼见寡不敌众,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场打斗,韩信不死也摊上官司,哪有来日后的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呢?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存自己实力,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啊!

所以,当你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或被人占便宜的时候,千万别和人去过分计较,或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

大凡聪明者都识时务,识时务者都聪明,他们知道如何来防患未然并转危为安。固执的人往往厌恶识时务者,理由是对方等同于见风使舵的小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长久不变的,变化的时代对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很高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原来的地位和身份似乎并不具有多少价值,在情势复杂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大可做些变通的工作。“变则通,通则久”,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够化险为夷。

这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人,命运常常要受到其他人的决定的辐射,所以要注意全方位地接触对方,从而使他们做出对你有利的决定。这样看来,识时务者从事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工作,如果本身拥有道德基因,就是很有魅力的成功人士了。

时务与人的洞察力有关,某个集团的总裁因年龄的关系要退休了,几位副总裁中有一位可能要接替他的职位,作为部门经理,你要处理好跟几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情非常微妙。

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直接的现实关系;另一些是比较间接的未来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种状态的关系,确实是一门较深的学问。现实关系能够使你事业平稳,未来关系则可能使你更上一层楼,协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你才能顺利升级。要想维持某种关系就必须做出让步和付出代价,这世上没有白捡的便宜。

如今,不识时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固执得不偿失。谁都需要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和各行各业人士的支持,一味板个面孔做严肃状,跟别人握手蜻蜓点水,让人觉得他三度风湿,最终只能证明自己的无价值。因为其行为使得他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谁都不愿意与不受欢迎的人为伍,于是,他们的日子注定就不会好过,眼前的情景跟他们的愿望南辕北辙,他们成不了有口皆碑的俊杰,连真诚的人都算不上。

有的人非常的识时务,但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了。他称得上是半个心理学家,对你内心的思想似乎非常明白,时不时地给你来一颗糖衣炮弹,把你“炸”得晕晕乎乎。

对于这一类人,任何人都有必要警惕,因为他们从不真刀真枪地跟你干,他们发挥自己察言观色的看家本领,在要紧处下套。

因此,对于“时务”这个中性的词汇,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理解。如果你非在它身上嫁接一枚毒果,整体的味道就变化了。如果你从它身上汲取积极的营养,这棵参天大树也会根深叶茂。后者永远比前者可贵,因为在讲“实事求是”的年代,没人会因为是非不分而指鹿为马了。

“好汉不吃眼前亏”,但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事时,一门心思只考虑不能便宜了别人,却忽视了自己是否有利。便宜别人不等于自己吃亏,所以一定要见机行事,不要怕便宜了别人。孙权宁愿屈尊下就,忍耐一时的屈辱,而不是硬着头皮充好汉,才有以后的猇亭之胜。

宁愿让人误认为是傻子,也别让人认为你小气。人不可能事事都占便宜,千万不要过于计较。即使吃了点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吃点小亏,成就大事,这样的买卖谁不做呢?

8.眼泪也能淹死人

善于巧妙地利用自己平庸秉赋的人,常常比真正的卓越者赢得更多的尊敬和名声。

——拉罗什富科

有“心机”的人,能以笑掩盖内心的局促,能以哭来打动对方的心思。人心都是肉长的,眼泪常常是办事最好最有效的武器。

作为“一代明主”的刘备,动不动就用哭来替自己解围,似乎有些丢人现眼。刘备生平善哭,写《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对人痛哭一场而扭转局势。

刘备深知“哭”的巨大作用,而且他很会哭。老百姓调侃,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哭而能够得到江山,应该算是哭得高明,哭得巧妙。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印象就是会哭,哭出了帝王的伪善本色。

赤壁大战后,刘备按诸葛亮的安排,用诡计夺取了军事重镇荆州。周瑜气得金疮迸裂,决心起兵与刘备决一雌雄,经鲁肃劝说才罢兵言和。但周瑜认为刘备占据荆州是东吴的心腹大患,便命鲁肃去向刘备讨回荆州。最初,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理由赖着不还。刘琦死后,鲁肃又去讨荆州,诸葛亮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来辩护,并立下文书,取了西川后再归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空手而回。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子,做了东吴的乘龙快婿,孙权又要鲁肃讨还荆州,“厚脸皮”的刘备已经黔驴技穷,问计于军师诸葛亮:“鲁子敬三番五次来讨荆州,均是先生劝退而去,今又来取,不知军师有何良策?”

诸葛亮说道:“若鲁肃提起荆州事,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切处,我自出来解劝”。

鲁肃来到堂上,双方互相谦让。坐下来后,鲁肃说:“如今刘皇叔已经是东吴女婿,也就是我鲁肃的主人。既是自己人,我就直话直说了。”

刘备说:“子敬不必谦虚,有话直说”。

鲁肃说:“小人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借去许多时日了,未蒙见还,今日既然两家结了亲眷,就算是一家人了,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为好。”

鲁肃说完后,专候刘备答复。哪知刘备无话可说,却用双手蒙脸大哭不已。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鲁肃见刘备哀声嘶哭,泪如雨下,不禁惊慌失措,急忙问道:“皇叔何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之处。”

那刘备哭声不绝于耳,哭得泪湿满襟,成了个泪人儿。鲁肃被刘备哭得胆战心寒。这时,诸葛亮摇着鹅毛扇从屏风后走出来说道:“我听了很久了,子敬可知我的主公为什么哭吗?”

鲁肃说:“只见皇叔悲伤不已,不知其原因,还望诸葛先生见教!”

诸葛亮说:“这不难理解。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时,曾经立下取得西川时便还给东吴的文书。可是仔细想想,主持西川军政大事的刘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打西川,又怕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无处安身;若是不还,那东吴主公孙权又是舅舅。我主处于这两难困境,子敬又三两次的来讨,因此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恸哭。”

孔明说罢,又用眼色暗示刘备,刘备耸肩摇膀,捶胸顿足,大放悲声。

鲁肃原是厚道之人,见刘备泪下,放声痛哭,心中动了恻隐之心,以为刘备真的是因无立足之地而哭,便起身劝道:“皇叔且休烦恼,待我与孔明从长计议”。

孔明说:“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将我主烦恼转告,再待一段时间,等我主有了安身之地,再奉还荆州如何?”

鲁肃见刘备悲痛之极,只好答应。刘备这一哭,虽然是无赖之举,但却有了立足之地。明明是要霸占荆州为己有,却伪装一副可怜相。这种以哭来保住江山的所谓“大英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刘备善于哭,而且哭得十分有“心机”。

刘备定西川不久,关羽因刚愎自用,丢了荆州,刘备要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吴国。诸葛亮等人极力劝阻,认为若是率百万大军讨伐东吴为兄弟报仇,是存小节而失大义。而且蜀吴相拼,得利者必是曹操。刘备自称是汉室之后,不为复兴汉室而出兵,却为私仇而伐吴,有失大丈夫气概,刘备自然知道这一点,但是“桃园结义”的情结始终丢不下,加上百官劝谏,不让他出兵,他只好终日以泪洗面。

孔明说:“皇上少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云长刚愎自矜,今日故遭此祸也。皇上宜保全万金之体,徐图报仇。”

刘备辩白道:“孤与关、张二人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今日云长已亡,岂能独享富贵乎?若不雪恨,乃负昔日之盟也!”说完,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后,又大哭不已。一日哭昏过三五次,三天不进水食,终日泪如泉涌,直哭得泪湿衣襟,血泪斑斑。一天不发兵为关羽报仇,刘备一天不止痛哭,这样号哭终日,夜以继日,连一向诡计多端的诸葛亮也无法劝阻。

刘备是哭关羽还是哭他自己,只有他本人知道。不过,他这一哭,却哭出了“义”的形象来。

刘备“哭”的“心机”的确炉火纯青,使得这位以哭而闻名天下的皇帝死了,智慧超群的诸葛亮也不得不继续为刘家卖命。

人常说,得仁义者得天下,而刘备却是因为会哭而得天下。

刘备实在是会哭,能哭出感情,哭出特色,哭出风度。他的“哭功”可谓无人可比。

作为一方霸主,能放下面子以情动人来办事,像我们凡夫俗子就更不用在乎了。但并非以情动人就是要像刘备一样哭个死去活来,我们可以用其它的方法,但只要是用情的“心机”,相信这样办事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算得上极为灵活,极为非常规的办事策略了。

同类推荐
  • 一朵一朵的阳光

    一朵一朵的阳光

    本书精选“中国最受青少年喜爱的青年作家”、“畅销书作家”周海亮近年来所创作的美文100余篇,绝大多数文章被诸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小小说选刊》等国内一线杂志转载。本书文章短小精悍、立意深刻,所有美文全部针对青少年读者,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不啻为一本青少年成长的“圣经”。
  • 疯狂的口才术

    疯狂的口才术

    本书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谈吐方式和讲话技巧。介绍了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掌握的幽默口才、说服口才等技巧。
  • 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成功忠告

    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成功忠告

    《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成功忠告)》是一本关于成功励志的通俗读物。史蒂夫·乔布斯,这位亲手打造苹果帝国奇迹的 男人,创造了当代历史上不可思议的商业辉煌。自他离世后,世人都在思考:是什么让乔布斯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天才呢? 在《你拿什么改变世界(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条 成功忠告)》中,作者黄薇收集和整理乔布斯的名言 警句后,归纳总结出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00个忠告, 将乔布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精彩地呈现给读者,研究乔布斯的思维,找出他成功的秘诀,用生动的案例和简单的道理给予读者诸多人生启示。乔布斯的经历无法再现,但只要敢于尝试,你也可以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 保持积极心态(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保持积极心态(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心态如何。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后者则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只有积极的心态才是成功者的法宝。两个具有不同心态的人从牢房的窗口同时向外望着:一个人看到的是暗夜和天空中的乌云。
  • 硅谷禁书1

    硅谷禁书1

    《硅谷禁书》(THE MASTER KEYSYSTEM)是一本奇书,由作者在1912年创作出版,当时销售了20多万册,1933年起,它奇迹般的从市场上消失了,原因是很多成功的商人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此书,而担心更多人因此书而创富。这些商人联合起来,让美国教会查禁了这本书。这本书是硅谷最神奇的成功奇书,早年,这本书的手抄本甚至炒到3000多美金,几乎所有硅谷的亿万富翁都阅读过此书,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上学时,因为偶然的机会读到此书,立即决定弃学从商,从而创造了软件帝国的神话。美国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因为得到本书的启示成为成功学大师。
热门推荐
  • 狼后

    狼后

    良梦:我良梦发誓,就算拆天裂地,劈山掀海,也一定找出灭门仇人,让他付出千百倍的痛苦和鲜血,血祭晓天门!昭月:我圣巫宫定当全力辅佐天命之人,以承大统!彦辰风:小妖精,你逃不掉。莫卿:梦儿妹妹……火雀:小梦儿,老娘永远陪着你!浊仙子:傻孩子……(复仇也好,争帝也罢,都不及江湖路远……真心也好,痴心也罢,都不敌情深缘浅。)(何去何从……)
  • 定制青春,不负君

    定制青春,不负君

    他见到她的那一天,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美,他还是那么的不在意,不经意的流连开始漫长的等待,她看不到他的深情,看不到他的执念,看到的是他推开了她。他们会欢笑,会打闹,暧昧的空气中闻不到爱情的滋味,两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该如何成全他们的爱情?
  • 神侠联盟

    神侠联盟

    北宋青年江中石意外获得不老能力后活到现代。太阳辐射风暴使沉睡一万年的黑暗力量苏醒。史前怪兽在都市肆虐,各怀异心的邪恶异能者暗中搞着破坏,黑暗秘密组织企图征服世界。江中石带领“风中行者”、“棋侠”、“酒仙”等超能者与黑暗势力对抗,谱写一曲宏伟的英雄交响乐。
  • 龙劫.浩劫

    龙劫.浩劫

    复杂的人写出复杂的故事,《我之大魔皇》番外即将结束,真正考验的时候来临了,我不做推销,我只为自己的故事编写,我不是大神,我只为自己的真实活着,小说在这里,能读懂的人又在哪里?
  • 霸宠天下,邪恶帝王妩媚后

    霸宠天下,邪恶帝王妩媚后

    受人嘲讽的无颜皇后,就是镜子前这个土肥圆?项菲仪不想接受这个现实,她的身材完全走样了……减肥,锻炼,马甲线,一鼓作气,从土肥圆,逆袭到了倾国美人,项菲仪完成了人生巅峰的完美逆袭,重新回到了她的特工时代。“女人,跟朕回去!你就是朕唯一的女人了!”他霸道宣誓,明明是他死皮赖脸找来的,偏偏还摆出这么一副高傲的姿态。“我要是偏不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之你知道的我还爱你

    TFboys之你知道的我还爱你

    (十年之后,会有三个女孩,陪着你们,走到最后。四叶草真的伤心,可是,你们好就好。你们的幸福,比我们的重要得多。)我们相识了,是否没有结尾?王俊凯,我一直都爱你,你知道吗?王源,你还不明白我的感情,对吗?易烊千玺,你是装作不懂,还是根本就不懂。知不知道,我们,只是为了你们。这一切,是否都是错误,如果是,就让我们痛就好。你们,永远也不要知道。。(本小说主源,因为我初一,所以没时间,要很长很长时间。也没时间看评论,但是,爱三只哦。我的小说,看看就好,应该没人像我这么写,不过有可能有个完美的结局,这要到十年之约看了,一本小说,十年,挺长时间的。我会写的很真实,但也会有幻想。四叶草家人,期待吧)
  • 爱上图坦卡蒙

    爱上图坦卡蒙

    一次普通的埃及之旅,竟然穿越到了古埃及的十八王朝,邂逅历史上那个生命短暂的少年法老,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是拯救?还是放弃?
  • 夫君,你节操掉了

    夫君,你节操掉了

    飞机上睡一觉醒来就穿越了?穿了就穿了,只是为啥别人穿越不是王妃就是皇后,再不济也是个官家小姐豪门千金,为啥她穿成个乡野小村姑?住的是春天漏雨冬天刮风的破茅屋,身边还围着一群如狼似虎自私势力的极品亲戚。苏梓筠抬头无语问苍天,这穿越是谁设定的?你给我滚出来,保证姑奶奶不打死你!一时手贱救了个命悬一线的神秘男人从此却被无耻纠缠上?“筠儿,昨日没有伺候好你,不然我们今日换个姿势再来一次?”某殿下食髓知味将那张倾城妖孽的俊脸凑过去恬不知耻的说道。某女一巴掌朝那张帅的人神共愤的脸挥过去:“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替嫁

    替嫁

    一个阅尽花丛,却片叶都不愿沾身的绝美男子,在自己认为是一夜纵情的时候,居然遇上了一个女人!一个让他一见倾心,一见钟情,情愿为其付出的女人!但是,女人的小脚,却是丝毫都没有客气,直接的将他自床上给踢了下来,一句滚,让他终生难忘,这是一个耻辱,一个终生的耻辱!他发誓,要找回自己在这个女人身上丢失的面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异世之废柴凰妃

    穿越异世之废柴凰妃

    一千年前,凤星陨落,凰后随之而去。从此凤凰只存在于传说。一千年后,她一朝穿越,在充满怪力乱神的世界里,身份迷离。他和她的相遇,是偶然还是早已注定。她伸出的双手不停颤抖,抚上面前人的面颊:“一千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他笑容倾世,光华流转的一双凤眼里满是深情:“我回来了,这一次,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凤求凰,凤求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