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09900000028

第28章 谈谈说是道非

今天就“是、非”二字来谈一谈,站在学佛的角度来看一看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按人们通常的理解,对的就是“是”,错的就是“非”。但学佛的人应该是不讲是非、不论是非、不记对错、善恶不分、好歹不分的人。如此说来,与学佛的人交往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好歹不分的人。如果你经常分别是非,你就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

那么,学佛的人要分别什么呢?什么也不分别,只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是内心的动机。即使你讲话讲得对,只要动机不纯,也是错的。反之,即使你讲话讲错了,但动机对,站在学佛的角度看,也是对的。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是否要捍卫真理?如果有人污蔑你的信仰,你应该如何面对?如果对方不懂佛教,反对你学佛,你该怎么办?你说:“我能说服他。”实际上一个不信佛的人,你越想说服他,他越不信。佛说:“我四十九年住世,不曾说过一字,度过一个众生。你们之所以被度,是你们自己发心了。如果你们不发心,我也度不了你们。不是我度你们,而是你们自己度自己。”

一个人真正发心学佛,就会身体力行。就如同一个学习主动的学生一样,根本不需要老师督促。如果不愿意学习,就是老师守在身边也没有用。所以佛说一个人发菩提心,自然会“体解大道”——身体力行。

佛一生之中从未说过他人是非、对错,只教大家认识真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认识整个宇宙。而现在学佛的人都喜欢批驳他人,评论他人是非、对错。比如有人来到万行面前问万行:释迦佛说的某句话是对还是错?然后拿着万行说的去跟人说:某某说释迦佛的某句话是错的(或者是对的)。所以如果万行聪明,只会说正法(真理),也就是正知正见,你自然会明白什么是邪知邪见。

希望在座的以后出去讲法,要讲正知正见,树立起正法的法幢。如果不讲正知正见,只是一味地批驳他人是邪知邪见,人家不会被你说服。就像邪知邪见者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只要告诉他做人的道理,他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如果教化不了他,我们应该生惭愧心,是自己没有德行,感化不了他。

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把是非分得太清,即便他是在传播真理,维护真理,他的心态也是不健康的。社会上有许多人巧舌如簧,特别善辩。说是维护真理,实际上是争强好胜,表现自己。即便他说的是“正知正见”,出发点已经错了。大学生怎么会和小学生辩论呢?只有小学生会和大学生辩论。小学生一开口,大学生便知他是小学生。小学生一开口,就会说大学生不对。

如果你说:不和他辩论不就行了呗。但内心会说:他对佛法的认识不对,邪知邪见,不如我等等。只要有了其中一个念头,你已经“非”了。太执著“是”的人,本身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非”。你执著“是”,无非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比对方强。

是与非,光说是,不说非,也是执著;光说是,是也变成非;光说这个是,无非是为了体现那个非。古人讲:“是非止于智者。”是非传到智者的耳里就消失了,不会再蔓延。

我曾经和一个法师辩论,我说:“一个学佛的人是一个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人。”他说:“既然如此,别人对你好与坏有什么区别呢?”我说:“对我好,对我坏,那是别人的事。我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或者坏,也对他好或者坏”。

比如你们认为万行好或者坏,这是你们的权利。你们来到万行面前,有的是来出家的,有的是来求法的,有的是为闭关而来的,有的是来看万行到底有多大能耐的……这是你们的权利。但是万行只有一个心态,只能按一个标准对待你们,就是一视同仁,把你们引上学佛的道路。这样你们其他的心态和目的就会自动消失。这里是道场,来这里就是学佛的,只允许有一个念头——学佛。即使做不到“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同时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是与非永远并存。以一个超越者的心态去看待事物,所出现、所存在的,都应该出现、应该存在。宇宙对任何事物都不会说应该不应该出现、应该不应该存在。而我们人则会根据自己的感觉、需求和喜好去分别。比如当你不会使用一样东西时,你会说它无用;当你会使用时,又说它有用。又比如眼前的石灰石,不学医的不知道它的用途,学医的就知道它有降血压的功效。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甚至看不见的,都有用。当我们从正面无法认识时,只能从反面去认识。为什么世间上会有“报应”?因为一个人只有受报了才会悔恨,才会反省。就如同一个人被打倒后,爬起来还不服气,只有连续被打倒几次,才会服气一样。

好多人没有体验过出家人的生活,只看到表面上的清闲自在,不像社会上的人上班那么严格准时。当他到寺庙来体验生活,尤其是出了家之后,才发现比社会上的人还难做。因为社会上的人只需管好“身”和“口”,而出家人还要管好“意”。既要管好有形的,还要管好无形的。实际上有形的也是受无形的主宰。就像大家坐在这里来回地换腿,那是因为心静不下来。如果降伏了心,身体自然会静下来。这就是有形的受无形的主宰。

学佛人有些观念,社会上的人是很难接受的,就像刚才讲的,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试想,你对一个学佛的人很好,而他对你却和对他坏的人一样看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万行的好多弟子都说万行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实际上万行还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境界,但一直尽力做到“好歹不分”。无论你给不给我钱,供不供养我,对我态度如何,我都同等对待。不会因为你给万行磕几个头,送个红包,万行就对你另眼相待。看不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会被境所转。

一个学佛的人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来到这个道场,来到这个师父身边,是为何而来?如果在这里住上一年两年后,心态变了,动机变了,你是否能觉察到?比如你原本是为修道而来,后来觉得这里有利可图,或者有权可使,你是否能觉察到自己心态的转变?

要修道,心要死。心不死,不会成道。一个人无论是学佛还是从事其他任何行业,如果能十年心不变,也就是十年保持一个理想、一个心态,也即一念十年,十年一念,必然会有大成就。即便你是想争权夺利,十年也会有“大成就”。可是有几个人能十年一念,一念十年呢?十年一念确实不容易做到,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十年一个理想。我是十年一个目标。比如闭关,前后用了十年;现在建闭关中心,也打算搞十年;以后再干别的,也会给自己定一个时间目标。

佛教有个词叫“慢心”,指的就是人的傲慢心。佛学把“慢心”分析得非常深入、透彻。比如与人当面争论是属于粗糙的慢心。但是,即便表面上不争论,如果心里想:他年龄小,刚学佛,懂得不多,没有必要跟他争论。这也是慢心的表现,只是比前者微细一些。

何谓谦恭心?“谦”是谦虚,“恭”是恭敬。一个学佛的人遇事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我们的智慧高,德行深,即便别人有不同的思想、心态,来到我们面前,也会被我们溶化,变成我们的“化身”。就像当年佛的弟子们来到佛面前,都被佛同化,变成了佛的化身一样。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佛的形象。

上等人抓心,中等人抓人,下等人抓事,末等人抓物。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说法,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个等级。我最近才知道×××是教《心理学》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剖析人的内心世界的。如果你不了解大家的心理活动,说明你这个心理老师的功夫还不到家。

一个学佛的人要明白,世间上的事物,只要有人说好,必然有人说坏,有人认可,也必然有人不认可。佛教徒都认为释迦佛是真理的代表,可是当今世界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人相信佛呢?就像基督徒都相信耶稣,而非基督徒都不信一样。如果在座的把《圣经》读一遍,也会相信耶稣。因为他也是个大开悟的圣人,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传播真理。

学佛的人都在学悉达多的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佛学思想呢?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必须在自己的见地上痛下功夫。我经常跟身边的道友说要会讲法。因为不会讲,就没有自己的佛学见地。

从古至今,讲经说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照本宣科,讲悉达多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心经”;另一种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为什么你学佛没有自己的思想呢?说明你还没有上道,没有与道沟通。就像你们之所以讲不出翁源县的地形、山水,是因为没有到实地看过,只能听别人说,自己跟着鹦鹉学舌。如果大家真的身体力行——体解大道,一定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

为什么好多出家人、居士学佛多年,却讲不出来?实际上他只是“信佛”,根本不是“学佛”。他相信有佛、有天堂、有地狱,但自己从来没见到过,所以讲不出来。偶尔讲出来的也只是知识,而非经验。你们以后听法师讲法,要看他讲的是佛经,还是自己的心经。

过去禅堂里出来的法师,都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不是讲悉达多的经书。自古以来,讲“开示”要比讲佛经难得多。讲“开示”讲的是自己的佛学思想,而讲佛经则是讲悉达多的佛学思想。讲“经”讲得好,讲“开示”未必讲得好。

实际上讲佛经也分三个层次:一个是依文解义,一个是心领神会,还有一个是亲履本地风光。一个知识、文化水平高的人,拿起佛经就会讲——依文解义。稍有领会就是“心领神会”。亲自走进去,再走出来才是“亲履本地风光”。

科班出身的学生通常都是“照本宣科”。再高一点就是“心领神会”。现在好多出家人都是从佛学院出来的,讲经多是照本宣科,依文解义,连心领神会都达不到。如果是从禅堂里出来的,还能看到一点“心领神会”的影子。

当一个人真的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后,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和转变。学佛入不了道,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质变。很多人总以为量多了,就能达到质的变化。事实并非如此,“量”达到了,“质”未必会变。比如好多学佛的人天天诵经,有的把某部经典诵了上万遍,还是不明白;有的甚至把《华严经》都背会了,《华严经》里的境界却一点都没有出现。因为缺乏实践。而且时间久了,在不知不觉中还产生了慢心。因为周围的人都不诵经,而自己天天诵。

微细的慢心自己是觉察不到的。什么时候才能觉察到呢?只有到了六地、七地的菩萨,才能觉察到自己微细的慢心。佛教中有个故事:一个比丘路过荷花塘时,不由自主地说道:“好香的荷花!”这时河神出现了,批评他不应分别香臭。比丘赶快向河神忏悔。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只要分别香与臭、对与错、是与非等,都是有傲慢心。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就应该是一个“好歹不分”的人。社会上不学佛的人则另当别论。所以作为学佛的人,我们必须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

你内心树立了一个“佛”的形象,必然会有一个“魔”存在。如果你内心没有“佛”,也就没有“魔”。所谓“成佛”,就是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有时我发现自己对饮食和房间的摆设特别执著,这可能是累世的习气。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本书是文人讲《心经》,借文学人物,用心参悟。作者亲近三宝,生活中有感悟,诵经时能感通,读书时有感应,其用通俗语言讲经,引人颂善,以《金瓶梅》里的芸芸众生为案例,用心良苦。本书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开示。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后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智慧之舟:金刚经参同契

    智慧之舟:金刚经参同契

    如同在深夜的每个时刻,心灵不可思议地洞开,月光如水一般漫进生命最黑暗的地方,于是整个生命通体透亮。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也就是心灵最黑暗的时候。当光明如血一般灿开的瞬间,会有怎样的惊喜与悚慄,滚过雷鸣般的静默!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陪伴不长情

    陪伴不长情

    我并不坚强只是没有人为我遮风,我并不勇敢只是没有人为我挡雨。
  • 林外野言

    林外野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专心恋爱:boss上位记

    专心恋爱:boss上位记

    喜欢上她了,她心里却只想着他的好友趁虚而入?却被路人甲抢去了先机强上,手抖套落,失机会好不容易有了机会,居然萎了唉,要没这游戏该多好,不爱上也就不会这么怂。男追女隔座山,史上恋爱最怂,闷骚boss游戏上位
  • 走下楼梯的裸女

    走下楼梯的裸女

    围棋冠军柯宇祁与未婚妻在花园迷宫酒店吃饭时,其准岳父逻辑学教授倪思楠在家中被杀,警察荆柏智怀疑此事与黑社会头目蔡崇义有关。因为荆柏智以前的破案搭档公安局牛芮安局长是蔡崇义的舅舅,寻找蔡崇义犯罪的直接证据,是相当复杂而谨慎的;其间线人聂子善的失踪,更使案情扑朔迷离。与此同时,副市长叶一炜与妓女白鸽有过一夜情,受蔡崇义团伙要挟,一个杀人合同在不折不扣地实施中。白鸽与同伴朱琳的反跟踪,始终巧妙而机智,但最终仍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悲剧。另外,送奶工苗海根受到蔡崇义马仔周小华的讹诈,抱着不能给恶人欺负的念头,找报社、派出所无果,最终采取极端手段,一并结束这几个案子,同时也结束这个故事。
  • 青少年成长手册(生理篇)

    青少年成长手册(生理篇)

    本书分五部分:交际的基本常识,穿出你的酷,让友谊之树长青,异性之间如何交往,交际成功秘笈。这本书主要讲男女青年在交际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给青年男女以借鉴,以指点,以些许的帮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好好生活,面向未来,可谓青春期男女孩子的百科全书。本书可读性强,集知识与学识一身,是一本尚好的青春期教科书。
  • 灵河

    灵河

    百年之前天枢级战舰“灵河”号在交战中临阵脱逃致使远征舰队全军覆没,身为舰长的联盟上将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次大战的所有真相都随着灵河号的消失湮灭在星海之中。百年之后一次意外将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拖入了一场无法想象的恐怖战争,而唐子阳则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几方至高力量的博弈风暴里,在争夺和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唐子阳似乎在一点点蛛丝马迹之中找到了已经消失百年的灵河号的身影。。。。“手中有血,眼中有泪,心中有愧。虽千万人,你最该死!”---唐子阳
  • 天龙战大宋

    天龙战大宋

    重生大宋,天龙世界;笑傲天下,谁与争锋。
  • 一道无涯

    一道无涯

    世界之大,大如棋局。谁人执白子?谁人执黑子?我不愿成为你们手中的棋子,所以,我只能追寻道无涯。这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少年走过的一段平凡之路。
  • 画月楼.瑾

    画月楼.瑾

    孤女阿瑾机缘巧合救了前秦世子池雲砚,你以为又是什么孤女翻身记?那就错了!世子爷一去不返,阿瑾也机缘巧合进了画月楼成了一名杀手,时光荏苒,阿瑾再次与世子爷相遇,原本以为多年前的未果的姻缘又能重新牵上,可是在经历过种种,阿瑾才明白,纵然深爱,可她与他之间始终隔着池雲砚青梅竹马的凤雪歌,隔着威震江湖的画月楼,隔着晋国大将军谢珣,隔着秦晋两国的种种,隔着整个江湖......纵然情深,奈何缘浅。
  •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人体篇)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人体篇)

    尽管人类已经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完全解开自身的奥秘。科学家预测,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潜能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历史上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奇人异事也许并非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