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95300000035

第35章 中国经济学家,你究竟贡献有多大?

根据网上公布的《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名列“三甲”。其中,郎咸平以12万元居首。但他们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外人可能无法准确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收入急剧增长了不少。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这些经济学家更加供不应求。“经济学家现在太忙。因为金融危机,大家都想从他们那里抓根救命稻草。”部分经济学家走穴的频率和忙碌程度超过二三线演艺明星,甚至超越一线明星。

一名熟悉市场行情的公关公司老总透露:“其实在2006年之前,国内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几乎都在万元以下,3000元至5000元就能请到国内较知名的主流经济学家。但从2006年开始,出场费一路上涨,至今平均涨了10倍,主要是因为牛市和金融危机。”

不过,像吴敬琏、厉以宁等老一辈经济学家,是花多少钱也请不来的。

香港《大公报》说当学者“走穴”成为产业,不知还会有几人专心做学问,这绝非学术之福。更可怕的是,经济学家为了钱而放弃职业道德底线,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公众舆论视线,那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北方周末报》报道,德林是鄂尔多斯一家装潢公司的老总,金融危机使这位涉世不深的老总很迷茫,他试图通过听取专家讲座获得企业自救的信息。从去年起,德林听了几次专家演讲,但是内容大多陈旧,没有针对本地的市场分析,更多的是一些“鼓励话”。“其实很多经济学家也说不出什么,多是给与会者打气。”

《望》周刊有文章也指出,事实上,利益集团也在对经济学界不断渗透。比如,黄光裕明明涉嫌洗钱、造市、侵吞银行贷款等多种严重性质的犯罪,有些学者却有意无意地提倡豁免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有的甚至公然在国内外媒体上为黄喊冤;明明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普遍超过10倍,高价房已成为积累金融风险、影响社会和谐、削弱基层民众消费潜力的负面因素,却偏偏有一些学者不断为高房价辩护;明明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是美国政府的国策之一,在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欧美金融机构任职的经济学家却一边倒地为升值政策唱赞歌。

这些案例说明,随着商业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确实已为“钱途”所困,沦为利益集团的“御用”专家。

而一些雷人的经济学家观点也频频出现,目的就是吸引大家的眼球,制造轰动效应,“金融危机的好处对中国妙不可言”、“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等观点层出不穷。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不求真理,讲真话的风气很淡,放弃了一个学者最基本的操守。《望》周刊指出,有些研究者习惯于揣摩领导的意思,只要上面已经作了决定或领导已经表了态,一些专家就会为此找理据,为此造势,为此阐释细节和意义。以人民币汇率为例,虽然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十分正确,但此后3年的渐进升值方式却有弊有利,而且越到后来弊端越大。比如21%的升值幅度已非外向型企业所能承受;渐进升值产生非常明确和一边倒的升值预期,导致热钱大量涌入、国内流动性泛滥,国际收支、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不仅没有因升值而减少,反而持续、急剧地膨胀等。但是国内相当一部分专家一直一边倒地宣传人民币升值的种种好处。

除汇率问题外,在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抬轿派也表现得比较明显。早在2008年4月~7月份,国内经济形势已经出现逆转,国内企业的日子已很艰难。但“抬轿派”却习惯于报喜不报忧,把经济增速下滑作为某种调控的成绩来宣扬。

目前像顾准、孙冶方那样敢于讲真话,为坚持真理情愿付出巨大痛苦的学者实在太少了,其实有些人即使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也不会像他们二位那样遭受牢狱和批斗之苦,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那样选择。

更有一些学者,受本部门利益限制和领导人的所谓要求,故意迎合和取舍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时就会听到某些研究员被领导批评为“拿本单位工资、不为本单位说话”,这样素质低下的领导真应该让他们下岗。在有关宏观调控的方向争论很激烈的时候,有些部门甚至在基层调研时,给被调查对象发出“请正面评价某某政策积极作用”的标题。

但是在他们拿到如此高昂的出场费和演讲费的同时,他们难道真的有极高的学术成就吗?难道确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吗?我们至少现在没有看到。国内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全国政协委员刘革新指出:“现在的专家每天生活在飞机和演讲会上,哪有时间做研究、带学生?不能踏实地研究,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此次金融危机开始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有判断出来的原因。”

在2009年“两会”的讨论中刘革新掷出过一颗“炸弹”,他认为主流经济学家的判断已经证明不行了,需要有民间独立的机构对这些经济学家进行质询,还要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

就职于世界银行的邹恒甫就曾对媒体说:“我们中有些人根本没有任何学术成就,我和林毅夫是三五流,大多数人都不入流。”

目前的专家们大多是事后分析,而谈论现状及前瞻性的问题很少,原因是这样的分析有风险,而且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

看到他们的水准,不禁让人想起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尖锐的指责,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此话一出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他说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如果那样的话,是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来的。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当大官,但他们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的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

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

他说在中国,经济学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

新望学者说,丁教授所指的大概是从理论体系上,或者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一个独到的定理、一个模型等等,从这个含义上讲,如果按这个尺子衡量的话,可能在中国没什么经济学,也没什么经济学家。在国际上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上世纪40年代张培刚这么一个。大批出现这些人,大陆目前经济学研究还没有进行到那个阶段。

如果从丁学良的标准去看的话,真是找不出什么经济学家,他说的那都是“黑板经济学家”、“教科书经济学家”。说实在的,学院派的那些理论家在中国起的作用非常小。

华尔街电讯分析也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确有三多:一是经济学正教授很多,二是经济学教授带研究生太多,三是经济学博士多如牛毛。有过在美攻读研究生院的人都知道,在美国当正教授的很少,副教授往往是系里的研究骨干。如钱颖一,1990年开始在斯坦福任教,90年代中期就是公认的目前世界上转轨经济学中最好的学者之一,但他直到1999年离开斯坦福时还只是助理教授。

华尔街电讯董事会主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指出,“评判一名经济学家是否合格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对经济到底了解多少;第二,是否有创造力。有很多人有一流经济学的教育背景,但他们没有创新思维,这也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家的。”蒙代尔表示,中国有很多名牌大学经济系,但没有一个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经济系前列,无法与麻省理工、哈佛、耶鲁、剑桥、牛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相提并论,这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学家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表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专业、非常严肃的学科,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可能出成果。”

同类推荐
  • 中国社会病

    中国社会病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本书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多样性、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履行与国内立法等。
  •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我儿子是怎样成为少年学者的、我具备把儿子培养成学者的技巧吗、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等。
  •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本书是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本书尽量做到有理论有实际,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能在传播理论的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独立学院管理概论》基于激励理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宏观的研究,主要研究的领域是独立学院的演进历程、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独立学院的组织管理、独立学院的战略管理、独立学院的教师管理、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独立学院的科研管理、独立学院的社会服务以及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
热门推荐
  • 兄弟,一起拽

    兄弟,一起拽

    九乱大陆,曾有天机师说:“此陆第一乱马上来到!那时,天下王道都被逆行,这样的乱,要经历九次!”九个传说横空出世,而陈东升就是第一个传说!兄弟,一起拽!“我的兄弟,我来帮,动他我就草拟吗!”陈东升语。“那怕我的兄弟犯下滔天大罪,我依然还是他的兄弟!”陈东升语。他经历过被背叛,所以他更加珍惜现在的兄弟情!
  • 最佳强娶:总裁追妻令

    最佳强娶:总裁追妻令

    许念,二十岁那年,被家人抛弃,拒之门外,她在门外哭喊,最后晕倒在了暴雨之中。再次醒来是在陌生人男人的家里,这个男人收留她,给她工作,待她温柔。许念一心认为他是个好人,对他无话不说,然而就是这个好人,给了她一生都难以忘记的痛苦回忆。深夜,他压她在身下,用好听用性感的嗓音宣誓主权。他说:“你是我的,并且只能是我的。”许念泪水沾湿了枕头,她哭着求他别这样,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他霸占她,囚困她,剥夺了她的自由。她不甘心,一直想办法逃走。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就在他们的结婚典礼上,那一刻,她真正明白什么表情叫做面如死灰……
  • 清朝穿越记

    清朝穿越记

    【起点女生网一组B班签约作品】看了太多的清穿文,自己也想写一篇,就当圆自己一个穿越梦。齐珞和父母一起穿到清朝,成为历史名人---乾隆的老妈只想和自己父母平淡幸福生活的齐珞该怎么办?是努力摆脱命运的轨迹还是顺其自然?平凡低调却因父亲的升官封爵备受关注蝴蝶翅膀闪动,既然已经来到这了,那么我的人生我做主读者群101581278(已满)安琪亲所建104063495(已满)最初梦想亲所建114076474(已满)最初梦想亲所建72374289(新建的超级群,招人中)感谢瑶提供以上四个群敲门砖皆为故事中的人名,很简单的问题。另外推荐我的新书《海月明珠》,每一段没有孝庄扭曲的历史
  • 你在人海川流

    你在人海川流

    “有人说,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一个天使,陪伴你度过青春最美好的年华,然后悄无声息,悄然离去。”“这一生都在说谎,可唯独我喜欢你,是真的。”“你是我一生忘不掉的回忆,我会永远把你记在心里。”“你去追求你的梦想,我在原地等你,给我们两个一次机会。”世界很大,人海茫茫,你在人海川流。
  • 九月,为你永远不悔

    九月,为你永远不悔

    一个美丽的女孩,爱上了一个美丽的男孩。可是美丽的男孩却嫌美丽的女孩个儿矮,于是,美丽的女孩,想出了一个办法:我要用其它的优点,来弥补!她要用其它的什么优点,来弥补?她补的顺利吗?她的爱情成功了吗?
  • 我爱傻夫君

    我爱傻夫君

    这是一个关于女主嫁给“傻子”的平淡中带点搞笑,搞笑中又参杂着点点虐心的故事。二十一世纪大学本科苦逼女青年偶然中得到一本神书,神书带她穿越千年遇见了“傻瓜”木府二少爷。苏雨暮:二少爷在干什么呀?下人:二少爷在玩泥巴!雨暮笑:一起玩吧!苏雨暮:二少爷在干什么?下人:二少爷在吃糕,吃了满脸的屑。雨暮宠溺地笑:来,帮他擦擦嘴!苏雨暮:二少爷又在干什么?下人(纠结):二少爷在跟人打架,输的很惨!雨暮冷笑:抄家伙,帮你二爷讨公道!苏雨暮:二少爷又去干嘛啦!下人(捂脸):夫人,二少爷洗的干干净净的躺在床上等您呢!雨暮(羞):那没你事儿了!
  • 重生万岁

    重生万岁

    重生前,他是平庸的商人。媳妇儿跟别人翘腿,中了500万大奖还遭人暗害。重生后,他是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铮铮铁汉,是华丽灯光下的商业巨星。是堂堂人大代表。是灯红酒绿下,无数少女少妇梦中的英雄。家徒四壁,母亲下岗,蜗居在简陋的棚户区,重获新生的他靠着前世的记忆和执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在这璀璨的星空下,建立了一座属于他自己的丰碑!
  • 魔话锦衣卫

    魔话锦衣卫

    明万历3年,京师通州地界的一位市井混混继承了魔主燕惊天的道统,又阴差阳错成了一名锦衣卫,取名沈三通。朝内有魔门、明教之祸,外有倭寇和蒙古犯边。但有天下第一人,仙师刘伯温这根擎天柱不倒,大明江山稳如泰山。这一年,稷下学宫大儒,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太监冯保共同把持了朝政。这一年,九千岁魏忠贤,还是个欠了一屁股赌债的混混。这一年,长白山金鹏教大祭司收了一名三岁儿童为关门弟子,为其取名皇太极。......且看沈三通如何统领锦衣卫,成就一代黑暗君王。(玄幻版的《锦衣卫》,娱乐之作不必考究历史。)
  • 盛世宠婚:顾少,别来无恙

    盛世宠婚:顾少,别来无恙

    “滚!!”某男妖邪一笑,拥她入怀:“床上,地毯,沙发,厨房,沙滩,你想在哪里滚?”靠,我是让你滚,不是让你抱我,更不是让你抱着我一起滚!!他是顾家少主,Y市地下国王,权势滔天,杀伐果断,却只想跟她滚一辈子床单。她是血色蔷薇,魂组首席杀手,倾城嗜血,冷艳无双,对上他,却只想逃之夭夭。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