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子女的教育方式时,我常常拿出下面这张表询问这些父母属于哪种类型。
有爱 没有爱
训斥 权威型家长 纪律型家长
不训斥 宽容型家长 放任型家长
哪类父母最出色,答案一目了然,但太多的父母和孩子因为不明白个中道理而痛苦。得不到父母正确教育的孩子们长到十几岁时,与父母的真诚沟通会变得很难。靠过度关心和不恰当的训斥教育孩子的父母,只能艰难地尝试与充满逆反心理或者畏缩不前的孩子进行沟通。
我总是问那些前来咨询的父母一个问题:“您一天花多长时间和孩子对话?”双职工父母一般会说:“这个嘛,好像一周能聊一次。”一些不是双职工的父母也会说:“我们以前常在吃饭时聊聊当天的情况,但现在次数少多了。”还有人说:“我们两口子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坐下来认真对话。”
我心里说“忙得没时间和孩子聊天是找借口”。我也有工作,很多时候完成一天紧张的日程安排往家赶时,脚步沉重得挪不动。但我坚持抽出时间与孩子们交流,再忙也要在晚上10 点左右围坐在一起喝杯茶,聊聊天。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就在第二天早饭时补上。询问孩子们之前,我会先讲讲自己的情况:“昨天……妈妈见到个……样的人,心情实在很……但悟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跟着自然地讲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这么做非常重要。“毕竟,重要的是人心。”我们必须把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讲出来才行。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忙但能挤出时间自然地引导自己,将对形成正确的自我产生极大影响。也就是说,这比大人们把时间大量花在金钱或者其他事物上能得到的更有价值。
我的常用方法之一叫做“便利贴关爱”——每天一张,或者至少一周写一张,放在饭盒里、书桌上或者电脑前,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想表达歉意、负罪感或者迟到的关爱时递上它,比其他任何超级大
礼更能真诚、持续不断地传达出父母关爱孩子的小小心意,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效。
我无数次地见到过孩子被短短一句话温暖心灵,打开心门从“洞穴”中走出来,说明父母想要表达真心的努力全部传达给了孩子。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有逻辑性地加以论述,触动不了心灵又有何用?就像看到父母下跪祈祷后孩子能回心转意一样,重要的是把真实的心意传递到孩子心里。如果您要问,这对于孩子行不行得通,我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一次,我把一张写着“为了我家帅小伙儿,妈妈把衣服熨得一级棒”的便利贴放进了孩子熨烫整齐的校服口袋里。儿子看到后,脸上露出年幼时纯真的笑容,拥抱了我。或许,天天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爱你”,远不如这种轻松自然的表达方式更能让孩子察觉到爱意,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