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69800000025

第25章 论文学:这个时代的文艺状况(1)

目前中国的文艺局面,处于近百年来最好的时期。国人在娱乐与审美欣赏方面,可以说获得了空前的满足;具有文艺才华的青年们,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多了展现的机会;“请进来”的一年比一年多,“走出去”的也一年比一年多——这是要首先肯定的。但依我看来,我们做得仍很不够。文艺在辅助优秀文化“化”人这一方面仍需加强自觉性、责任感、使命感,以不辜负于时代。

1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

关于文化与社会人心以及民族素养、国家形象的言论已经很多,我只想强调一点——全部人类文化的核心的价值观、具有营养民风及社会作用的精华,几千年来,大都是经由文艺的方式得以普及的。

摈除文艺的这一功能,文化的影响便会大打折扣,并且往往会成为庙堂式、经院式、束之高阁而不接地气的,只不过使部分人精神受益,只在少数人之间传承的学问。而文化如果长期止于学问,与养生仅仅服务于富人没什么两样。文艺是文化的折光板。这是我所坚持的大前提。

目前中国的文艺局面,处于近百年来最好的时期。

国人在娱乐与审美欣赏方面,可以说获得了空前的满足;具有文艺才华的青年们,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多了展现的机会;“请进来”的一年比一年多,“走出去”的也一年比一年多——这是要首先肯定的。但依我看来,我们做得仍很不够。文艺在辅助优秀文化“化”人这一方面仍需加强自觉性、责任感、使命感,以不辜负于时代。

民国时期,我们的青年学子出现在国外,纨绔现象不论,外国人的总体评价是——“那么腐朽没落的中国,竟有如此这般一些讲礼仪有修养的青年。”他们往往讶异。

今天,中国人出国旅游已是家常便饭,中国的发展成就也令世界刮目相看,但不少国家对中国人给出差评的现象却屡屡发生。外国人又讶异了,连“友邦”也惊诧。

文艺除了满足娱乐,提供审美欣赏的功能,还有革除陋习、塑造新国民的功能——正是在此点上,我认为我们缺少文艺自觉。

每一种文艺都有自身的功能局限,但在文艺自觉上不能有丝毫含糊。其实现实中有不少缺憾,比如不管怎样千呼万唤,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仍然太少,显得极不平衡。

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指责创作主体是不公平的,一些复杂的原因造成了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缺失,而国产电视剧的娱乐之门、商业之门却越来越宽广。

时代并不能像房屋装修那般,打几个隔断就截然分开了,而像多米诺骨牌,是一块压着一块向前推动的,其中任何一块,都必然有一部分与前一块也与后一块叠加。时代永远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演进过程,能改变的只不过是图形布线,如果任何两块不再相互推压,历史便不是历史了。

所以,尊重因果关系,才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因果关系,也体现于某些局部的文艺现象。

回首寻觅——近20年,无论电视剧还是戏剧舞台上,现实题材仍显得太少。而对历史有反思、对现实有针砭的作品,其问世过程几乎全都一波三折。

当文艺的批判功能丧失了,文艺的正能量也同样软弱无力了。好比一个人面对假丑恶一向缄口不言,那么他不论多么动听地唱真善美的颂歌,效果也许并不见佳。若此,文艺争取大众关注的方式便几乎只剩下娱乐大众一招了。娱乐之外辅以“大、洋、古”的欣赏,审美已快疲劳,乐得已快变傻,真能影响世道人心的作用却似乎越来越少,而目前之中国,迫切需要的又正是文艺的这一作用。

通过优秀的文化包括文艺重塑我们中国人的国民心性,这个使命要靠我们去完成。时代要求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些。

2 文学语言之断想

文学,是运用语言进行创作的艺术。因此,作品语言的艺术性如何,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或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体现着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

说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工具,这话不错,却并不周密。语言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工具”而已。固然,“工具”对产品质量有决定的意义。但“工具”一般都不是产品的全部。产品一旦成为产品,就摆脱了与“工具”之间的联系。而人们在欣赏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时,是包括了对这部作品的语言的艺术评价的。作品一旦以发表的方式成为“精神产品”,语言这一“工具”就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共存。“工具”与产品浑然一体,不充分而论之了。

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除了体现作家对生活独到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表达能力,还体现着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杰出的作家必然也是语言大师。语言在作家笔下,应犹如琴键在钢琴家指下,或雷霆万钧,或微风细雨,全在得心应手的轻抚重按之间。

我的文学功底很浅薄,作品多数平庸。偶有一两篇受到读者及评论家的鼓励,也不过是因题材本身的特点,还远谈不到语言的风格。我的写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划分线便是那篇稍有激情但还幼稚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此篇发表之前,我不过是一个学习写作的文学青年,读者和编辑们对一个文学青年的作品,往往是很“宽大为怀”的。只要有些生活气息,有些真情实感,角度有些新意,各编辑部出于“扶持”,也就发表了。作品发表,自己似乎也就“如愿以偿”了。其实,一个有志于文学的青年,是不应该以此为满足的。我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在五年之后和十年之内开始取得一点成绩,开始成熟起来。五年至十年,作为一个学习写作者的成熟过程,我认为是起码的时间。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在这段时间,功底是会积蓄得坚实一些的。电影中有一种拍摄方法叫做“渐显”,我真希望自己能够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渐渐走上创作道路。但一篇《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虽然很幼稚,虽然学生腔,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创作上的不良倾向(如某些同志所善意地提出的批评——“引用”外国人物和故事过多,给人“卖弄”的印象),却似乎使我的名字在读者和编辑朋友中“响亮”了些。所谓“一举成名”,这又有点像电影中的“推出”。我始而沾沾自喜,内心里对自己也多少有点“刮目相看”。继而又转喜为忧了。好在还有点自知之明,不致因一篇作品的获奖,弄到昏昏然飘飘然的地步,发现自己还是自己,实际上的“半斤八两”,并没有真正长了点分量。可读者和编辑朋友们却“翻脸不认人”了,开始用看待“获奖作者”的眼光来看待我,开始用“获奖作者”的写作水平来要求我的作品了。而一篇获奖,仅只是一篇的水平而已,我的“整体”写作水平,依然是很低的。这可就使我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了。进退两难,倒也并非可悲。使我开始冷静思考,下一步的写作,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写作,该有哪些方面的提高。

前一时期,为两家出版社结短篇小说集,便认真重读了自己近年来的大部分作品。但凡认真,总会发现点什么的。于是我发现,我的作品,不但运用素材的准确方面、结构的严谨方面、思想的深刻性方面、角度的选择方面,都有所不及,就连语言的特点方面,也大为逊色。找来某些优秀作品再细读,愈加不得不承认高下优劣之分。一比较,就看出了我的“粗制”来(我不想将“滥造”这顶帽子戴在自己头上,那对自己有点不公道)。

我想,除了我写作的其他方面有待提高,在语言方面,我是更应该下大的功夫去提高的。

如何提高呢?作者们只有在写作的困惑时期,才想到了评论家们。于是翻阅起评论文章来。结果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原来我们的大多数评论家,对于我们的大多数作家的大多数作品的语言风格,评论甚少。即使偶有评论之词,也往往三言两语,缺少专门的论述,更谈不上研究了。这不能不说是评论家们的一个失误,一个颇令人有点失望的失误。

记得我在中学时代,读《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骆驼祥子》《暴风骤雨》《白洋淀》等优秀作品,也喜欢读关于这些作品的种种评论文章。那时的一些评论文章,就有专门谈到以上作品语言特色和风格的。老舍、孙犁、周立波、梁斌、柳青,不但是大作家,而且可以说是我们当代文学的语言大师。

我们目前不是正在提倡和鼓励作家,要认真创作出具有我们民族文学风格的好作品来吗?那么我们的评论家,怎么能忽略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学语言的研究呢?

什么是文学语言?什么是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文学语言?当代文学的文学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发展趋向?既要具有我们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又要具有当代文学的时代特点,这二者在文学语言方面怎样结合?有哪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可作这方面的范例?我想,重视和加强诸如这些方面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我们整个文学队伍的文学语言素养,对于提高我们时代文学的水平,不是无益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我在这篇文字中始终谈到的是“文学语言”。这是因为,我觉得,在我们的文学评论中,不但对于文学的语言问题重视不够,而且很有些理论上和观点上的偏执。我们似乎过于强调,有时甚至是过于推崇文学创作中的“生活语言”了。即把生活中的日常口语简单地搬到作品中去,以为这样才贴近生活,真实、生动。而“生活语言”,又往往被简单地注解为“大众语言”。某些作品的语言稍不“大众化”,又往往被批评为“书卷气”。

其实,“生活语言”或曰“大众语言”跟“文学语言”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画上等号的。对这个问题要加一点分析。

我的籍贯是山东,却是在东北出生并长大的。东北人把“你到哪儿去”说成是“你到哪嘎哒去”,把“你干什么去”说成是“你嘎哈去”,把“你怎么搞的”说成是“你咋整的”,把说“有点咸”说成是“咸了吧唧的”,把“有点淡”又说成是“淡了吧唧的”。这类东北土话,生活化倒是够生活化的,大众口语化倒是够大众口语化的,但却不那么美,应在文学作品中加以摈除。

去年我在某刊物读到一篇小说,其中不乏“嘎哒”和“吧唧”之类,还有评论褒扬它的语言风格如何如何。我看这种评论对于创作就有点“帮倒忙”了。

“生活语言”或曰“大众语言”,也是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演变的。东北人,即使是农民,40岁以内的,就大多数而言,也不再是张口“嘎哒”闭口“嘎哒”了。

前一时期休病假,病中翻闲书,偶看一本书《海上花列传》,是写清末上海青楼生活的。上海人说“不要”说成是“勿要”,发音极快,两字拖带而出。于是作者老先生就自行创造了一个字“”,并在“序言”中注解,是为了“加强作品的地方语言特点”云云。可谓写作态度极其认真了,但对“大众语言”特点苛求到这种程度,我以为是完全不必也不足取的。

当然“生活语言”或曰“大众语言”,跟“文学语言”并不矛盾。“文学语言”来自“生活语言”,来自“大众语言”,但又需要进行提炼加工,要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文学的任务。“文学语言”应当成为“生活语言”和“大众语言”的“教科书”,为语言的纯洁和规范化,为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语言素质做出贡献。

我每每在阅读当代作品中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我们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我们反映乡镇生活的作品,“文学语言”的民族特点常常是很浓重的。而反映大工业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反映大都市生活的作品,更尤其是反映大都市知识分子阶层生活的作品,其“文学语言”的民族特点,相形之下就很淡薄了。有些作品甚至很有些“翻译文学”的味道。这些作品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文学语言”的传统?这问题常使我困惑不解。我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一接触到都市生活,一接触到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往往便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翻译作品的“文学语言”来。倒并非由于“崇洋”,而是由于捕捉不到反映这一类题材的、我们民族文学的、又是当代文学的“文学语言”的特点。写作过程中常常感到,翻译作品的“文学语言”,倒似乎成了运用起来很便当的语言,我们本民族的“文学语言”,竟似乎成了运用起来很不熟练的语言了。其他青年作者在写作中是否也有这种情况,不得而知。

最近忽然对京剧发生了兴趣,偶有余暇,很喜欢找来一册什么京剧唱本读读。电视里有好的京剧节目播放,也从不错过机会看看。因而由此发现,我们民族的“文学语言”,在某些精彩的京剧唱词中是体现得很高明的。受到了一点启发,却还没有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实践。就是当真实践起来,效果如何,也不敢预先设想。

3 翻译语言之断想

世界各国都有翻译工作者,我的多篇作品就被外国翻译家译过。但是,像中国这样既将外国的作品译成本国文字,又将本国作品译成外文的似乎并不普遍。而外文出版社肩负的正是这双重使命。细想之,不由人不倍感敬佩。我认为外文出版社乃是中国作家瞩望世界文学之林的敞阔的窗口,是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之门户。于是我想起了杜诗的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若改为“窗含西文千秋史,门泊汉卷万里船”,似可为拙联,比拟外文出版社。

同类推荐
  • 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

    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 常用公关文案写作规范与实例

    常用公关文案写作规范与实例

    本书精选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常用的公关文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细致归类。具有内容全面、案例规范、简单易学、查找方便等特点。简单明了的定义界定,直观易学的规范模板,实用丰富的范文实例,便于人们迅速掌握相关文种的写作技巧,是一本公关文案写作中的必备工具书,更是职场人士不可不读的文书写作宝典。
  •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研究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作为华语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递媒介,是受众直接感受的信息要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华语媒体,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声音。一个媒体使用什么样的声音,看似是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包含了各种考虑。世界范围内各华语媒体所使用的语言,有更多语言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分析华语媒体使用的语言,不仅可以了解媒体语言本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了解与媒体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本书就是力图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华语广播电视媒体及使用的语言,引发人们对华语广播电视媒体使用的语言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 “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冲虚

    冲虚

    生当立志,化气冲太虚。……ps:简介不太擅长,可以入内看看再说,觉得还行,就收藏一下,谢谢。
  • 诗魄

    诗魄

    诗魄、天罡、月魂、地煞四种灵体化身天宝年间,乱世争锋,谁主沉浮……红颜薄命,那如江南烟雨一般的荡气回肠;恩怨阴谋,那旷世不绝的战斗……
  • 重燃激情

    重燃激情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工作中感到疲倦,每个人都可能会对未来失去信心……这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问题是,当我们陷入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振奋自己!而如何帮助人们克服职业倦怠,便是我写作《重燃激情:战胜职场倦怠的62个法则》的目的。
  • 幻月夜曲

    幻月夜曲

    明与暗的悄然转换,穿越至异界的小公主的奋斗路。夜色与晨曦的无尽缠绵,破碎了一曲幽幽幻月,万世轮回,万世守候,那一刻的苏醒,正如你无尽的等待。
  • 落叶归根礼仪师的爱情

    落叶归根礼仪师的爱情

    礼仪师,送行者?这是一个怎样职业?什么人会从事这样的职业?她,叶落就是一个活着人类生命尽头,默默的让每个人在最后的生命里走的尊严,出没于每一个殡葬仪上的她,沉默寡言只是她的保护膜,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遇到失去记忆的他,她的生命开始了另一个篇章,然当他记忆恢复离开之后,一切仿佛像一场梦一样,无痕无波……再见时,他已然完全没有之前面对她的温柔关心,恢复记忆的他,取而代之的冷漠冰冷,默默选择相见而不相识,却让他以为不过是她勾|引他的欲擒故纵,不意他的残忍欺辱,表面看似坚强内心却格外脆弱的她是否还能为他卸下这满身的保护膜呢?飘零的枯叶,真的会迎来她美好爱情的春天吗?+++++++++++++++++++++++++++++++++++++++++++
  • XO学院

    XO学院

    凌若欢,平凡的高中生,逼近高考,在好闺蜜伊洛馨的帮助下考上世界顶尖大学“XO学院”。EXO,“XO学院”十二校草。当凌若欢遇见EXO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花葬冢

    花葬冢

    少女为寻找前世答案,卷入陌生的世界是幸还是不幸?一次又一次的悲伤经历使她渐渐成熟,不再单纯的她又会有怎样的选择?当发现自己寻找的真相竟然那般不堪一击的时候又会何去何从?她身边的人一一离去,最后,她的身边,还能剩下什么?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前世未泯今生再起

    前世未泯今生再起

    金戈铁马,兵临城下。他率领千军万马势必踏平敌军都城,统一人界,为了人能真正的自己领导自己。仙界帝君怎能让他如愿,禁咒一出,便是封印千年。千年之后,人界六分,更难言大一统。仙界月神,为其倾心,不畏被帝君禁锢,毅然帮助他脱离封印。长戟依在,梦想未泯,今生,他誓要颠覆仙界秩序,统一人界。让每个人都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
  • 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孩子出口成“脏”、谎话连篇、撒泼打滚、过分挑食、痴迷游戏、攀比显阔、装着追星、学习应付了事……您是否也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一筹莫展?您很清楚,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确要说“不”,要让孩子明确知道一不是自己的所有要求就能得到满足,不是自己想做什么都可以为所欲为。但这个“不”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在什么情况下要给予孩子鼓励与引导,什么情况下要坚定地说“不”,最重要的该怎样说“不”呢,这,就是本书要与您探讨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