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来信只有寥寥数语: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史载,“孙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响震失色。”——(《三国志-吴主权传》注引《江表传》)
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其子曹丕语),虽然手不释卷略有夸张,但曹操昼讲武策、夜思经传,登高必赋确是史实。
曹操在汉末的文坛据有重要地位,在数千年华夏历史长河中,说的上是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的人物屈指可数。曹操就是其中之一,传之后世的曹操散文有一个“通脱”的特点(鲁迅语),文章写来一泻千里,恣意汪洋。
曹操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因为他为文的这个特点,曹操随便罗列了一个惊人的“八十万众”的注水数字,却令孙权与部属心惊胆寒、面面相觑。也令未来的赤壁之战,成了汉末与“官渡之战”一样以柔胜强的经典战例。
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威胁,孙权手下部属多数以为:“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周瑜传》)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语。(前辈史家张作耀,断句为‘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愚意似为失当。究竟如何,请方家指点批评!)
当众口渲腾提议投降之时,鲁肃待在一边保持了沉默。鲁肃选择沉默,并不是代表无声就是默许:这个时候贸然开口,只能是给孙权添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而且与孙权共长江天险,也是事实。双方实力悬殊,更是有目共睹。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对江东孙权的小政权不利。如果曹操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彻底打败孙权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孙权心中七上八下时候,仍是鲁肃一如既往地支持了他抵抗的决心。孙权见多数人赞同投降,心中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史载: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此处应理解为‘一休哥,快想想办法吧!’)
见鲁肃尾随而出,孙权知道他一定要有话讲。非常时期,孙权太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地支持自己了。情急之下他顾不得其他,“执子之手“就等于捞住了救命的稻草。要与鲁肃君臣二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果然鲁肃不负众望,他推心置腹地提醒他道:“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三国志-鲁肃传》)
见孙权沉吟不语,鲁肃继续说道:“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椟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同上)
得食的猫儿欢似虎,落难的凤凰不如鸡——鲁肃为了坚定孙权的抵抗心,不惜为孙权指出了投降的前景。其他的人投降仍不失富贵;而孙权投降之后,却只能是苟延残喘,甚至是性命堪忧。
这正是高处不胜寒的一个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