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200000011

第11章 修養與蓄積(2)

他這裏提出“氣以御才”,其實即是指用修養之後的氣來統御才。陸遊指出養氣之全,可以超越命遇的坎坷,即“晚愈不遭而氣愈全”,而更爲神奇的是,養氣之全可以使生命力達到一種郁勃的狀態:“徳亨遇疾卒於臨安逆旅,垂困猶能起坐,正衣冠,手自作書,與其族人官臨安者,使買棺,棺至乃歿。色辭不異平日,非養氣之全,能如是乎?”擁有這樣的“全氣”,雖生死猶且不懼,何況人生的窮達際遇。這裏的“全氣”即陳師道《答江端禮書》云“正心完氣,廣之以學,斯至也” 中所謂的“完氣” {王正德《餘師錄》卷一引}。“全”“完”,即暗含與道相配的意思,也就是不偏不倚。養氣之全也就是使之無偏無倚,也就是中和之氣,當然這樣的中和之氣是“配義與道”的,具有內在的郁勃,而表現爲外在的柔和。

這裏討論的養氣皆對於個人來說,即士大夫的自覺修養,而從化成天下來說,則可以教化之。史堯弼《蓮峰集》卷六《詩論》則謂聖人禮樂教化,正在於“消爍其忿戾頑悍難制之氣”,其目的就在通過對忿戾頑悍之氣的消爍來達到中和,文中所說的“性情和平而樂易”使其心“紆徐溫厚而不刻”,也就是所謂的中和之氣,中和之氣無偏無倚,才是所謂的“完氣”。

基於這樣的養氣論,宋代對於充滿了六朝味的“夫文以氣爲主”的說法進行了改造,一是“持志以養氣”,讓志處於氣更高的地位,以對氣起到一種滋養與規範的作用。陳襄《古靈集》卷十八《同年會燕詩序》謂:

善作詩者,以先務求其志,持其志以養其氣。志至焉,氣次焉,志氣俱至,而後五性誠,固而不反,外物至,無動於其心。雖時有感觸憂悲愉懌、舞蹈詠歎之來,必處乎五者之間,無所不得正,夫然後可以求爲詩也。

正如陳襄所說“持其志以養其氣”,以志來統領氣,這裏的“志氣俱至”,“五性誠,固而不反”,指內心的修養,也即通常說的“固本”,顯然這樣的“固本”,氣的修養是占有重要的位置的,而後“外物至,無動於其心”,則指不以外物爲擾,當然也包括人生際遇窮達。這樣的“無動於其心”,其實指的其情以性爲本,而不由外物之擾而動,也就是性情中和。持志以養氣,當然還有指氣之郁勃而言的。何夢桂《章明甫詩序》謂:“詩,志至焉,氣次之,志百變而不折,故氣亦百變而不衰,知此可與言詩矣。”{《潛齋集》卷七}他主張的是立志以養氣,以“志”之“百變而不折”而得氣之“百變而不衰”,這樣的“氣”也即是充實郁勃之氣。這種說法雖然出自於《孟子》的“志者,氣之帥也”,但孟子原爲修身而發,並未與作詩結合起來。六朝注意到氣與文的關係,但他們的氣卻主要是自然的氣稟,而又缺乏修養。宋代在詩論中引入志爲氣之帥,可以對氣起到了滋養與規範的作用。因爲傳統的詩言志觀念,在詩緣情說興起後,一直以與緣情說對立的面貌出現,志本身就帶有了道德規範的意義,用志來置於氣之上,以消減“氣”的個性氣質特徵所帶來的情緒偏激傾向。

二是“文章以氣爲主,氣以誠爲主”,{惠洪《冷齋夜話》卷三}以“誠”爲對“氣”進行規範。 “文章以氣爲主”,顯然爲六朝唐的提法,但任氣而發則可能有性情不夠中正以致偏激的危險,所以宋人用“誠”來規範它。我們曾經說過“誠”的本義即爲一致,人與天的一致爲誠,人內心與行爲的一致爲誠,現象與本質的一致亦可稱爲誠,要求“氣以誠爲主”,則將“氣”限定在與天道一致,與德行一致等規範之中,這樣可以達到消減氣的個性氣質所帶來的情緒過激傾向。

三是“文固氣所充,要在以理勝”,以“理”來對“氣”進行規範。李呂(1122-1198)《澹軒集》卷三《文友》:“摛辭氣爲主,盛氣理或差,大音等韶濩,小巧同春葩。”認爲作詩以氣爲主,但盛氣而發,則於理可能不全,其意即在於對氣的規範。熊禾(1253-1312)《勿軒集》卷七《題東坡詩集後》:“文固氣所充,要在以理勝”,指出文章雖然是氣爲主,但這樣的氣必須以理來規範,其目的也在於消減氣所帶來的性情偏激。

無論用志來統帥“氣”也罷,用“誠”爲規範“氣”也罷,以“理”來統攝“氣”也罷,皆與宋代的心性修養有關,而宋人的修養主要是德行修養。養氣之說,雖原出於孟子,但孟子養氣與作文尚未建立起關聯,而王充、劉勰的養氣論,皆著重對生命活力的修養。宋代的養氣論對“文章以氣爲主”的改造正反映了心性學對詩學的滲透。

在通過一系列的規範後,宋代的氣就變得能歸之於正,中和而無所偏了,詩也就可以達到中和的要求。在對氣對待規範以後,由於“文如其氣”,{徐积《节孝语录》}與氣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的詩歌也就自然能達到中和了。宋代詩學只有稟得中和之氣,才能使詩歌得到中和。楊傑(1100年前後在世)《無爲集》卷一十五《上言大樂七事·一曰歌不永言,聲不依永,律不和聲》:“惟人稟中和之氣,而有中和之聲” ,也就是說只有氣達到中和,其發而爲聲、發而爲詩,這樣的聲詩才能達到中和。陳造《雲壑詩序》:“其氣夷,故清平不迫,其所養熟,故蕭散有餘。” {《江湖長翁集》卷二三}這裏的氣顯然指詩人的個性氣質,平和之氣,發而爲文,則清平不迫,修養蕭散有餘,歸於平和有餘的風格。對氣之平和的規範也是宋代以樂易平和爲理想風格的重要原因。

正由於氣與文的一致,所以中和之詩可以觀作者中和之氣,家鉉翁《志堂說》:

是故善觀詩者,觀其辭之洋溢暢達,而知其氣之充周;觀其辭之雅正溫純,而知其氣之安定;觀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而知其氣之循軌而有節,由學問操存,有以主乎其內也。《詩序》《孟子》其相爲發明歟?{《則堂集》卷三}

他認爲由辭之“洋溢暢達”可知其“氣之充周”,而由“雅正溫純”而知其“氣之安定”,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而知其氣之循軌而有節”可知“氣之循軌而有節”。“充周”即孟子所謂的“塞於天地之間”,而氣之“安定”則指氣之平和,而“循軌而有節”則指“發而皆中節”,這裏由詩之中和以觀氣之中和,正好可視爲宋代的“文如其氣”的絕妙注腳。

氣稟通常被認爲是屬於詩人天賦的方面,宋人仍然重視氣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宋代的氣與六朝的自然之氣迥然不同,宋代的氣是修養之氣,是與“理”、“誠”、“道”聯繫的“氣”,即是在對自然之“氣”不及則濟、過則泄之的原則來進行修養之後而獲得的“氣”,這當然與宋代心性學興起有關。

二、才力與學識

在前面我們討論氣時已經提到,當表示質時,才與氣有相類似的意義。才也是先天所稟的因素,才指具有某種能力與功用的材質,只就其功能而言也就是能、力的意思,也就是可用性。

我們稍微攷察一下宋代以前“才“的使用情況。《論語·泰伯第八》: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這裏的才就是指具有某種能力的人。《孟子·告子上》: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才具有質的意義,與性一樣秉自天,而孟子是將仁義禮智皆作爲才的內容的。張岱年說“以固有的仁義禮智爲才,所謂才指道德覺悟的可能性”,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P198}其實也就是指具有某種能力的材質的意思。

曹丕《典論*論文》中的“唯通才者能備其體”的才主要指的能力。鍾嶸《詩品》亦大量論及詩人之才,《詩品》之才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氣質,如《詩品*晉中散嵇康》:“過爲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此處的才也就是氣質的意思,鍾嶸認爲嵇康性情過於剛直,太過於表現自己的個性,所以有“傷淵雅之致”。更多的是指的才力,《詩品*謝瞻》:“才力苦弱,故務其清淺,殊得風流媚趣”是指的詩歌創作的表達能力,合起來看,才的根本意義還是具有某種能力的材質。

唐代才的所指還是不出三端,一是氣質,韓愈《贈崔立之評事》:“才豪氣猛易語言,往往蛟螭雜螻蚓”, {《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九} “才豪氣猛”就是指的其氣質豪猛。二是能力,柳宗元《梓人傳》“相道旣得,萬國旣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工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柳宗元《增廣注釋音辯柳先生集》卷十七}韓愈《釋言》“凡適於用之謂才,堪其事之謂力。”{《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三}正式指出功用爲才,勝任爲力。三是具有某種能力的材質,柳宗元《唐故尚書戶部郎中魏府君墓誌》:“凡五代名髙而不浮於行,才具而不得其祿,”{《增廣注釋間辯柳先生集》卷九}才具指的就是具備某種方面的能力的材質。

唐代也對才進行了規範,因爲才畢竟爲先天所稟的,任才使氣多有所偏。殷璠《河岳英靈集序》謂“論次於序,以品藻各冠於篇額。如名不符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提出了才須合道的要求。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愛才不擇行,觸事得讒謗。”{《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七}表示任才而不顧行的做法會爲人所怨,雖然韓愈對於所謂的任才使氣並非真正的批評,其意在於在表示自己的與世乖逢,但畢竟表明了才行相兼的要求。

總體上來看文學上所謂的才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就質而言的,一是就能而言的。在宋代詩學中的“才”也保存了這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詩人的氣質。如“雄剛俊逸之才”, {柳開《河東先生集》卷九《與任唐徴書》。} 俊逸之才,指的就是質,在這一點上就與氣相似了。一是指的爲文之力,如“才思迅捷”。 {楊億《武夷新集》卷七《溫州聶從事永嘉集序》}我們這裏主要討論作爲能力意義的才,但由於這二者並不截然分開,所以也涉及到質的“才”。

縱觀宋前對才的論述,重才是一個普遍的觀念,認爲才是文學創作成功的主要因素,宋代亦認爲才對於詩歌的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宋祁《淮海叢編集序》:“詩爲天地蘊,藏混茫中,若有區所,人之才者能往取之,顧自至不至” {《宋景文公集拾遺》湖北先正遺書本卷十五}認爲詩藏於天地間,只有“人之才者”才能取得,可見在詩與天地同構的關係中,人之才者居於重要地位。

這種人才的高下,直接與文體的所長相關。秦觀(1049-1100)說“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诗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蘇軾文集》卷六十八《記少游論詩文》}才之高低關係到文章之高下,蔡居厚《蔡寬夫詩話》“乃知文章變態,初無窮盡,惟能者得之。”可見宋代對才的態度。

才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單憑才卻是不夠的,宋人還對才進行種種的補充。陳師道《顔長道詩序》云:

萬物者,才之助,有助而無才,雖久且近,不能得其情狀。使才者遇之,則幽麗奇偉,無不爲用者;才而無助,則不能盡其才。然則待萬物而後才者,猶常才也。若其自得於心,不借美於外,無視聽之助,而盡萬物之變者,其天下之奇才乎?{《後山居士文集》卷一十六}

認爲萬物爲才之助,詩歌創作當有才亦有助,才助相兼才行。所謂的“萬物”也就是宋人常說的江山之助,也就詩人對自然景物的見識,這往往與詩人的閱歷有關。但是陳師道提倡的不再是“待萬物而後才”的“常才”,而是“自得於心,不借美於外,無視聽之助,而盡萬物之變者”的“奇才”,其內斂的傾向非常明顯。他接下來說:

夫子之詩,仁不至於不仁,義不至於多怨,豈惟才焉,又天下之有德者也。夫才者,德之用也。德成於心而後才爲用,才足於身而後物爲用,吾於夫子見之矣。

他所謂的“才者,德之用”,即謂德本而才用,這樣的他事實上已經將才偷換成了“德”,所以宋代看似重才,而實際上是重德之才。

宋代更多的以學識來對才進行補充。才與學的關係本是一個老話題了,但宋人的看法卻與前人不同。

文章有天分,有人力,而詩爲甚,才高者語新,氣和者韻勝。此天分也;學廣則理暢,時習則句熟,此人力也,二者全則工,偏則不工,工則傳,不工則不傳,古今一也。同年楊謹仲家世文儒,才高而氣和,於書無不讀,於名勝無不師慕之,嗜古如嗜色……尤喜爲詩,本原乎六義,沈酣乎風雅,自魏晉隋唐及乎本朝,凡以是名家者往往窺其藩蘺,泝其源流,大要則學杜少陵、蘇文忠,故其下筆初而麗,中而雅,晚而閎肆。長篇如江河之澎湃,浩不可當,短章如溪澗之漣漪,清而可愛,間與賓客酬唱,愈多愈奇,非所謂天分人力全而不偏者耶?(周必大《文忠集》卷五二《楊謹仲詩集序》

趙君安中,未冠,中春官出門,行順境,而卷中佳句清拔流麗,它人搯擢胸腎,嘔出心肝,形容不得者,君獨等閒片語通盡,非窮而工,未老而就,不思索而髙深,不煆煉而精粹者,天成也。或以人力爲之,雖勉而不近矣,然有天資,欠學力,一聫半句,偶合則有之。至於貫穿千古,包括萬象,則非學有所不能,君所聞於師者詳矣。奚待余言。(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〇六《趙孟侒詩》)

認爲才氣爲天分,學理爲人力,天分與人力當全而不偏,也就是二者兼具的意思。周必大認爲楊謹仲“才高而氣和”,但僅有此天分還不夠,還得“本原乎六義,沈酣乎風雅”,廣之以學,才能“閎肆”而得長篇之“浩不可當”,短篇之“清而可愛”。

劉克莊雖也指出天資與學力,但似乎更爲重視學力,認爲“貫穿千古、包括萬象”的表現力,“非學有所不能”,必須以學爲依靠。劉克莊在《晚覺□稿》中批評四靈詩派則才思枯滯,“近時詩人竭心思搜索,極茟力雕鐫,不離唐律,少者二韻,或四十字,增至五十六字而止。” {《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正緣於他們學力不足。他指出“晚覺翁之作”:

卷中二韻者、四十字者、五十六字者,尚可以心思茟力爲也,至其大篇險韻,窘狹處運奇巧,平易中現光恠,如決河齧而注,強弩持滿而發,不極不止,非心思筆力爲也。

正在於“貫穿融液,奪胎換骨,不師一家”,以廣泛的學習來支持郁勃的創作表現力。由此劉克莊認爲這種由學補才而得的創作力“且爲詩家洗寒儉刻削之謗”。 劉克莊所謂的“貫穿融液,奪胎換骨,不師一家,簡縟禯淡,隨物賦形,不主一體,”是指對詩歌風格藝術、體裁技法等的學習積累。有了這樣豐富的積累才能在創作中遊刃有餘。劉克莊又在《黃有容字說》中:

此諸老先生耳目口鼻與人同,而氣魄力量與人異,以其大足以容之也。君假以年,持滿而發,盈科而進,可以追攀諸老。豈若晚唐蛩唫蟬噪者之爲哉?{《後村先生大全集》二四四、}

期待後學包容廣博,具備博大的氣魄力量,作詩自然遊刃有餘。他正是著眼於以郁勃的創作才能來改造詩歌創作中的寒儉刻削之弊,這樣的表現才能是由學以補才、注重積累而得到的。

但劉克莊並不以學代替對自然社會的體驗,他在《方元吉詩序》中謂:

公詩天材奇逸,筆力宏放,亦書卷撐腸拄腹,英華外發而然。又周游天下,南轅湘奧,北轍汴燕,縱覽祝融、扶胥、太行、黃河,故揮毫之際如有神助。{《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〇八}

他指出“才”、“學”、“助”皆不可少,劉克莊的才學觀反映了宋代一部分重視社會體驗,反映民生的詩學主張,但也可見出宋代即便是重視社會體驗的詩學主張也每每強調“學”的重要性。

同类推荐
  • 心灵甘泉·草叶集

    心灵甘泉·草叶集

    本书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永远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读它,会引导我们对环境、历史、生命进行思索和咏叹,并指引我们的民主不断向前。
  • 庐隐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用斧子砍死一个人,因为他是我们的敌人,这是多么冠冕堂皇的话,谁能反对他这个理由呢?——由我们元祖宗亲已经给了我们放仇人不过的教训。
  •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

    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体会。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达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此时你所体会到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界的道路;那就是可以让你的心灵进入片刻小憩的乐园。
  •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

    《丁玲散文》收录了丁玲的散文精品数十篇。丁玲的创作源于生活,她作品中的人和事,大多是她经历过或看见过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激昂、豪放,凝练深邃,雄健酣畅。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生活中的各种情愫。
  • “网”议红楼

    “网”议红楼

    该书假设《红楼梦》中的女性,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的性格,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可能的思想、表现和境遇。
热门推荐
  • 丧尸围城生存日记

    丧尸围城生存日记

    末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悄然降临,城市里丧尸横行。吴震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班族,如何才能保护家人带领朋友逃离这遍布行尸走肉的城市?爱情的美好,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对抗末日之下人性的黑暗冷酷,丧尸的嗜血恐怖。
  • 梦回天皇朝

    梦回天皇朝

    一个现代女孤身奋斗在古代,奋斗!奋斗!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真爱而奋斗!秦敛一,如温暖的玉,如冰冷的霜,有他的责任和担待。一次次的接触,让两颗心彼此靠近。可现代女子的骄傲和自尊会因为他的权势和卑微的爱情而屈服吗?是相爱还是两散?
  • 孔孟之说:孟子说处世

    孔孟之说:孟子说处世

    孟子,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孔子说为人》的姊妹篇,作者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潜心修炼,联系现实,采撷了一些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和警惕句进行哲理性阐述,富含诸多的自我修炼的法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本书作者在阐述先哲慧语时,谨慎而又随性所致文中哲理性语言读之如醍醐灌顶,古今中外故事巧妙穿插,让你读来恍若与密友窃窃私语,与挚友亲切交谈,于随意中获益匪浅。
  • 抓鬼奇谈

    抓鬼奇谈

    多年之前师父的奇怪断言,影响了我一生的命运,我的一生注定坎坷不平,为此我秉承师父遗志,成为一名抓鬼师,和我的伙伴开始一段段离奇的经历。有些事情不知道,所以就想办法知道,有些事情知道了却还不如不知道,但是有些事情不说出来,你就永远也不知道。一个个怪诞离奇的诡异故事,一个离奇的诡异过案,随着我们的抓鬼大师一起进入鬼怪的世界吧。
  • 真神变

    真神变

    道门中,分为道士,地道师,大道师,天道师,和传说中的圣道,这只是道家对境界的称呼。而真正修炼内涵则是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精化气,可为地道。炼气化神,可为大道。炼神还虚,可为天道。而天道有九劫,五劫之后化为圣道,九劫过后方可,得道飞升....
  • 洪荒之人祖

    洪荒之人祖

    护一族之传承,佑一族之繁盛是为祖。未知的混沌中有一茫茫大宇名曰洪荒,这是一个新创的族群的小部落出来的土著天才在先天神袛﹑混沌神魔甚至那不死不灭的圣人眼下不断奋斗,直至那洪荒绝顶,成为一族之祖
  • 一宠惊世

    一宠惊世

    身为天下最神秘势力洛神谷继承人的苏沉,千不该万不该爱上他,直到自己国家灭亡,她才知,她与他,咫尺天涯。原本心灰意冷隐居西凉镇,却被人用一张皇榜引蛇出洞,不甘母亲被辱,一朝入宫,调查真相,却无奈与他相遇。背叛,欺骗,陷害,与真相的残忍,她该怎样面对。既然如此,慕云澜,带着你的三千佳丽接招吧……
  • 第七次穿越之旅

    第七次穿越之旅

    时光真有间隙吗?沈诗清七次穿越过去,揭开隐藏多年前的秘辛,并设法拯救自己的爱人,她能否成功呢?步步为营之下竟是恐怖连连。。。
  • 王者荣耀之王者世界成王路

    王者荣耀之王者世界成王路

    全心构造的王者的世界,以我的思路创建这个世界,王者荣耀的英雄,符文,段位,等等都会出现,求支持一下,以王者荣耀为基础形成一个宏伟的世界(英雄的故事不会采用,因为英雄都是一个时代,请勿与历史相关联,纯属虚构。)
  • 武狂

    武狂

    “习武之人当为武狂,待吾登上凌绝顶,再笑世上无高峰”多年以后,青天对着眼前的一群听自己讲着故事的孩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