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4700000034

第34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3)

华严宗先驱智俨依据《华严经》的《宝王如来性起品》,十分重视菩提心就是性起的说法,强调智慧的心、觉悟的心就是性起。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继承和发展智俨的性起缘起思想,从“不改”(不变)义来解释性起缘起。所谓不改的性是指佛性(就众生来说)和法性(就众生以外的其他事物来说),也就是真如。他在其创宗的奠基性著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对华严义理举出四门:三性同异与因门六义、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前两门是构成法性缘起的原理,后两门是说明法性缘起的内容,从而系统而全面地阐发了法界缘起理论。参见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96页。后来华严宗大师澄观将散见于法藏著作中的法界思想系统化,明确地提出事、理、事理无碍和事事无碍的四法界说,他说:“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见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引)。

晚于澄观的宗密,更进一步强调一切万有为一真法界(总括万有的心)的体性所起,最充分地阐发了自体性起的观点。他还承继澄观的宗脉,将事理无碍融摄于事事无碍法界观中,推进了事事无碍的学说。

二、三性同异与因门六义法藏继承和发挥《摄论》的思想,立三性同异说与因门六义说,以阐明法界缘起的根据。《摄论·所知相品》的三性理论,认为就事物的性质以及人们对事物的性质的看法来说,都有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法藏从本末两方面考察三性,他说:

“真”(圆成实)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法藏由“不变”、“无性”和“理无”三义的同一立“本三性”的无异义,又由“随缘”、“似有”和“情有”的同一立“末三性”的无异义。本三性是表示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真如本体,末三性是表示真如本体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本三性和末三性都统摄了三性,也是相即一体的。法藏宣传三性六义,举一全收,性无障碍,三性同一,三性一际。三性六义说包含了不变与随缘、似有与无性、情有与理无的对立观念,概括起来就是常与无常、有与无(空)两对范畴,这些对立范畴是相对的、统一的。法相唯识宗认为,圆成实性只有“不变”义,没有“随缘”义。法藏修改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性与理是等同的,性与理也都是不变的,同样,似有与情有是等同的,又都是随缘的。由于无性、理无与不变不异,似有、情有与随缘同一,由此也可以说圆成实性不仅是不变的,也是随缘的。法藏以明镜喻真如(圆成实性)的特性和作用,他说因为镜体明净,不变不动,所以能现于物像。又因为现于物像,所以能显镜体明净不动。

染污的物像不能污染镜体的明净,清净的物像也不能增加镜体的明净。真如也是如此,因为它的体不变不动,所以能随缘生起种种现象,又以生起种种现象,反显真如体性清净,不变不动。

由此可知,真如二义是由不变显随缘,由随缘显不变,不变与随缘相依相待。正因为真如不只是有不变义,还有随缘义,所以一切现象都是从真如缘起。在法藏看来,六义各各相对,又互不相碍。万物的相对性就来自三性六义,每一性的相对原理,正是缘起说的理论前提。

法藏还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依据《摄论》的种子六义,立缘起因门六义说。

他用体的空有、用的胜劣(有无生果的力用,即有力和无力)和待的有无(发动时对其他条件的关系,即待缘和不待缘)三类加以分别,把一切现象缘起的原因(种子)归结为六种特征:(1)“刹那灭”,即不断变化。由于刹那灭,是无自性,为空。由于因灭而果得以生,是有力。还由于是因灭果生,是不待缘。(2)“果俱有”,种子生现行后仍然存在,并支持着现行。由俱而有,就是不有,是空。由俱而能成有,是有力。俱有就不是孤立无缘,是待缘。(3)“待众缘”,种子之成为现行,要具备其他条件,由待众缘,是无自性,为空。因要待他缘才生万有,是无力,也是待缘。(4)“性决定”,种子的善、恶、无记等性质,始终不变。由自类不改,不是空是有。能够自类不改而生果,是有力。自类不改也不是由于缘力,是不待缘。(5)“引自果”,种子只能引自类的果。能引现自果,是有。因虽需待缘才能生果,但果性并不由外缘决定,是有力,也是待缘。(6)“恒随转”,永远与藏识共存。因是随他,不可无,是有。不能违抗缘,是无力。由此,也是待缘。法藏以因门六义来说明缘起现象之间的浑然圆融关系。由有空和有,而有事物的相即关系;由有有力和无力,而有事物的相入关系;由有待缘和不待缘,而有同体和异体的区别,再在异体上又有同一和包含的关系,从而论证了千差万别的事物融通无碍、重重无尽的原理。

三、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佛地经论》在解说《华严经·十地品》时,应用“六相”(总、别、同、异、成、坏)作为一种格式,来说明经文每种十句的关系和理解每种十句的内容。智俨由此体会华严法界缘起的相状也不外乎这六个方面,于是就用来解释一切缘起现象。法藏也由此联想和推论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都是由六相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他说: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又作颂文说: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同上)这是说,事物的全体是总相,事物的各部分是别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形相各别,而和合同成一体,是同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同成一体,但依然各不相同,是异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体,则此事物成,是成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质不变,是坏相。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狮子为比喻,说金狮子是总相,眼、耳等不同部分是别相,眼、耳等同一缘起形成狮子是同相,眼、耳等彼此各不相同是异相,眼、耳等和合而成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为狮子是坏相。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则以房舍为比喻来说明六相,梁、柱、砖、瓦等总成一舍是同相;虽是同一房舍,梁、柱、砖、瓦等各为房舍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别相;梁、柱、砖、瓦等,形相有别,而和合同成一舍,是同相;梁、柱、砖、瓦等虽同成一舍,但叠互相望,各各相异,是异相;梁、柱、砖、瓦等彼此相依相成,合成一舍,是成相;梁、柱、砖、瓦等本来各自独立,不作房舍,是坏相。总、同、成三相,是从无差别方面说,指全体、整体;别、异、坏三相,是从差别方面说,指部分、片断。

同时,整体与部分、无差别与差别,又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离总无别,离同无异,离成无坏。总即别,别即总;同即异,异即同;成即坏,坏即成。这是用整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别、生成与坏灭三对范畴六个方面来说明,虽然一切现象各有不同,但是又都可以融通无间。

六相圆融是法界缘起论的重要内容,十玄无碍(十玄无尽)是法界缘起论的又一更重要的内容,它更充分地表述了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无尽缘起的理论。

十玄是华严宗人根据《华严经》的理论构思出来的。《华严经·贤首品》在描述佛的境界时,说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这些世界又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的情况,犹如“天帝网”一样。天帝网是印度古代的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珠光交相映现,重叠无穷。《华严经》在阐发教理时,还常用“十对”名目——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的圆融无碍的关系。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首先立十玄说,宣传十个玄妙的法门,后来法藏又加以继承和发展。由于智俨和法藏的立说不甚相同,为了表示两者的区别,又称前者为“古十玄”,后者为“新十玄”。新与古的不同,主要是将古十玄的“诸藏纯杂具德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再是两者的次第也不一致。法藏新十玄的具体名目和含义是:

(1)“同时具足相应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一切事物,同成一大缘起,宇宙是万物和谐共存的体系。因为无前无后、无欠无缺、互为缘起,所以名为“同时具足相应门”。此门最重要,是事事无碍法界的总相,以下九门,都是此门的分别展开。

(2)“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大而无外;“狭”,小而无内。至大事物和极小尘毛,互相包容,任运俱现,自在无碍。

(3)“一多相容不同门”。“一”,指本体或个别事物;“多”指一切现象。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相容。一多历然,各不坏体相,是不同。此门是举示万有相入的关系。

(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一门就用来说,一切万有相入无碍。此一门就体来讲,一切万有相即无碍。“相即”,相等,相同。如一事物舍己同他,则全同于他。如一事物摄他同己,则他全同于己。所谓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互融互摄,相即无碍。

(5)“秘密隐显俱成门”。“秘密”,秘藏密收,也就是摄受的意思。一法摄一切法,是一法显而一切法隐。一切法摄一法,是一切法显而一法隐。隐显二门,俱时成就。这是说事物同具隐显两种形相。

(6)“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是说微细事物既为其他事物所包容,也能含容其他事物,而且微细事物之间,也都彼此相容,安然并立,分明显现。

(7)“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即帝释天。“因陀罗网”,即天帝网。帝释天宫殿所悬珠网,珠珠各现一切珠影。这是一重影现。再是一珠所现的珠影,又各现其他一切珠影,这是二重影现。如此重重映现而无尽无穷。此门是以因陀罗网比喻一切万有的相入相即,不只是一重,而是重重无尽。

(8)“托事显法生解门”。随托一事而观,如观察一叶一枝,一花一果,就能产生一切无尽缘起、事事无碍的理解。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是从时间上来说事物也是联系的。“十世”,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各有过去、现在、未来,合为九世。此九世也称为“别世”。九世又相互摄入,合成一念,称为“总世”。总别合论,称为“十世”。十世区分是隔历之法(隔法),同时具足显现,是隔法异成。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既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那么,随举任何一事物以为主,其他一切事物就都为伴,主伴交辉,相依无碍。由此也可知,任何一事物都圆满一切功德,称为圆明具德。

华严宗人认为,以上十门是一切万有都具备的,万事万物,相即相入,浑然无碍,而又彼此差别,安然自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差别之相历然,同时又重重无尽,成一大缘起。这就称为十玄缘起,事事无碍。

四、四法界与一真法界前文提到,华严宗人澄观明确地用四法界说来概括一切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而四法界在华严宗人宗密看来又是一真法界的展开。四法界和一真法界说,是华严宗人,尤其是法藏、澄观和宗密关于法界缘起的系统理论。

四法界是:

1.事法界。事,事物;法,诸法;界,分界。事法界指千差万别的事物。宇宙间森罗万象,一一差别,山是山,水是水,花是花,草是草,各有自体,分界不同。华严宗认为每一事物都含有十对内容:(1)教义,言教与义理。(2)理事,理体与事象。(3)境智,所观的对境与能观的智慧。(4)行位,修行与所得果位。(5)因果,修行与达到的境界。(6)依正,“依”,依报,指众生所依处的国土;“正”,正报,指依住于国土的佛、菩萨和一切众生。(7)体用,体性与作用。(8)人法,主体与客体。(9)逆顺,逆法教化与顺法教化。(10)感应,随应不同根机的种种应化和感应得理的当机众生。每一事物的十对内容,同时相应,圆融无碍。可见,华严宗所讲的事,包含丰富的内容,也体现了浓郁的宗教修持色彩。

2.理法界。“理”,诸法的体性;“界”,性的意思。澄观说:“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华严法界玄镜》卷上)“同一性”即共同本质。“理”不是指事物的规律,而是指事物的本性、本体。理法界是指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华严家认为,无尽事物,同一体性,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没有差别。

同类推荐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情欲抗体

    情欲抗体

    “ 情感心灵天后级作家”、“悲情风格的都市言情作家”双人鱼最有冲击力的小说。乔诺十岁遭遇父母婚变;母亲遭受羞辱,欲与乔诺服毒自尽;乔诺侥幸保命,去了瑞典;十年后,父亲病危,乔诺回国,邂逅陆宇,她用蔷薇般的芬芳诱惑他;一切如她所愿,她却身陷其中,原来她对他不仅是诱惑。她能否全身而退?当那首沧桑的情歌又唱起时,她绝望地听到自己的心对他说:我在这里!
  • 一吻定情:嚣张少爷霸道爱

    一吻定情:嚣张少爷霸道爱

    新婚夜上,他邪魅而冰冷的问道:“房恩艺,你是不是早就喜欢上了本少爷?”闻言,她惊讶而害羞的对上他的眸,不等她开口,下一秒就被他绝情的拒绝道:“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本少爷不会再对任何人动心!”她的心失落到极点,小心翼翼的喜欢了他三年,还没来得及表白就被无情的拒绝。操场上,他妖魅而深情的说道:“本公子看上你了,我们交往吧!”“我已经结婚了!”“没关系,结了可以离嘛!”“可我看不上你!”“没关系,只要本公子看上你就行了!”“。。。”一个嚣张少爷,一个黑道公子,最终她会选择谁?
  • 龙耀神皇

    龙耀神皇

    杀人?放火?呵呵,你不够格;逃避?退缩?呵呵,你太懦弱。这是一个世界——翼魇。它带给你的从来都不是和平,而是一个个如同梦魇般的挑战。幻天大陆,排名在翼魇最末的大陆,最高境界也不过为“神皇”。看他们如何用神皇来创造奇迹,翱翔在梦魇之上呢?
  • 傻王傲妃:腹黑王爷傲世妃

    傻王傲妃:腹黑王爷傲世妃

    她是冷漠狂妄的金牌杀手,她是将军府的落魄三小姐,是人人得而欺之的废物。他是一个痴傻废物王爷,与她有着一纸婚约,他虽表面痴傻,内心无比腹黑,灵力高深莫测,一朝穿越,当她成为她,当他遇见她,两人是否会擦出爱的光芒??“上官衾兮!!你能不能不要捉弄我了!”某王咬牙怒吼。“夜月逸轩!旧账新账一起算!!”某女头都不抬,直接道。“……”行!你狠!“娘子,我错了,是我不该骗你,是我不该隐瞒你,一切都是我的错,娘子可以原谅我了吗?”某王换上一副笑脸,迎了上去。“去去去,面壁思过去!”某女玉手一指,“娘子……”“那就去跪搓衣板!”某女眯着眼。某王飙泪了!!!无奈面壁去了!!!【亲们,魂兮会加油的,相信我!】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神印法则

    神印法则

    穆枫,一个为生存卖身为奴的乞丐,无意中卷入了血雨腥风的武道争霸,从此……。江山远、天地阔,万里兵锋,铁马渡银河。锦纱账暖,倾国倾城妃子笑。赤焰碧血,千秋霸业英雄歌。
  • 白首不相离之爱之名

    白首不相离之爱之名

    他,桀骜不驯,偏偏生在帝王家,最是无情帝王家。她,将军府三小姐,古灵精怪,善良可爱。她是他最爱之人,却也是伤她最深之人,当一切尘埃落定,他们的爱情又该何去何从。
  • 末秋迟

    末秋迟

    爹娘无故被冤枉,姐弟两被莫名出现的黑衣人带走,接下来,会发生何事?
  • 天狱荒神

    天狱荒神

    天地崩溃之时,太初古皇炼制了封天塔;妖兽逆乱之时,太初古皇收服了四神兽;六界平定之时,太初古皇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天地重归平静,太初古皇进入宇宙灵界养息真元,却不料封天塔崩碎,净土世界分崩离析······至尊荒神叶霄身怀封天塔,被六御大帝围攻于虚无知地,重伤身陨,得太初古皇相救,转世重生。自此,净土世界的少年叶霄,将带着重组封天塔的使命,修炼大道功法,道武双修,逆天改命,踏登天路,修天炼道,重掌仙道秩序,统御六界众生,重塑极乐净土!
  • 神穿:逗比媳妇是天才

    神穿:逗比媳妇是天才

    “听说凡间很好玩。”“是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当逗比杀手遇见腹黑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