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200000072

第72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

心性理论与人生理想是紧密相联系的,心性理论的差异直接影响人生理想的实现途径、操作方式和内涵规定。相对而言,印度佛教,尤其是小乘佛教基于心性本净学说,强调灭除人生的现实烦恼、痛苦,主张由烦恼心转化为清净心,由人转化为罗汉、菩萨或佛,并把理想的实现寄托于来世,极富外在超越的色彩。中国佛教有所不同,天台宗鼓吹众生和佛的本性一样,都具足宇宙万有,互摄互融,并无差异的思想,“性具善恶”,善性恶性本具不断的思想,以及“贪欲即是道”的说法,为理想与现实的沟通提供心性论的基础。华严宗强调佛和众生同由心造以及一切圆融无碍的思想,为佛与众生、理想与现实的圆融确立了充分的理论和逻辑的前提。至于慧能禅宗也和天台宗、华严宗一样,而且更鲜明地主张发现、返归、证悟众生心性的本来面目、原始状态,以求自在解脱,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在现世中成就佛果。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0页上。]和临济义玄的“无事是贵人”[注释:《镇州临济 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7页下。]两个命题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禅宗的这种思想,显然与印度佛教视人的现实生活为苦难,现实世界为秽土,强调超俗出世,转生超升彼岸世界的主张是迥异其趣的。禅宗与印度佛教在佛教终极旨趣上的巨大反差,是中印两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致。这方面,我们认为《中庸》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思想影响是至深且巨的。“高明”,广大精微的境界。“中庸”,平庸,平常。意思是说,君子尊崇天赋的性理,同时讲求学问而致知,使德性和学问臻于博大精微的境界,而又遵循平常的中庸之道。这里包含着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境界提升的意义。这是一种严酷的现实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道,是成就人生理想人格的重要模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必然影响轻视印度佛教经典,重视自我心性修养的禅宗人的修持生活轨迹,这也就是在平常心态中实现内在超越,在平常生活中实现精神境界的飞跃。

二、尽心知性与明心见性

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给中国佛教宗派修持轨道以影响,而儒家的“尽心知性”说则给中国佛教宗派心性修养方法以启示。儒家重视伦理道德,提倡“反求诸己”,向内用功。孟子倡导的“尽心知性”就是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途径和道德修养方法。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里讲的心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是苍天赋予人的本性。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尽量发挥心中的仁、义、礼、智诸善端,就有了解自己的“性”,并进而认识到“天”。与孟子思想相近似,《中庸》强调尽性,即充分发挥自己以及事物的本性。文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中庸》认为,人和物之性包含着“天理”;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并进而发挥他人的本性,再进而发挥万物的本性。儒家这种修养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深刻的。

中国佛教天台宗人智顗就作《观心论》[注释:《大正藏》第46卷。],所谓观心就是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智顗说:“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注释:《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上,《大正藏》第33卷,696页上。]认为观自己的心是一个比较容易修持的法门,提倡观心修持。华严宗人提倡“妄尽还源观”,主张在修持中,使妄灭尽,内心澄莹,还复清净圆明的自性、本原,以得解脱。禅宗又称佛心宗,尤为重视心的修持。如前所述,菩提达摩讲安心、慧可、僧璨重自性觉悟,道信、弘忍主张守心、守本真心,神秀认为心有染净之分,提倡“看净”,即观看心净。慧能提倡性净顿悟,主张径直彻悟心源,一举断尽妄惑。慧能后的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更是明确提出“直提人心,见性成佛”[注释:转引自《黄檗山断际禅师传法心要》,《大正藏》第48卷,384页上。]的明心见性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禅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佛教宗派的心性修养方法与儒家尽心知性的修养方法,在内涵界定、具体操作、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儒、佛两家都重视发明心或善心,都重视认知或体证人的本性,都重视反省内心(内省),这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心性修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绝非出于偶然,这里,问题的答案只能是说,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佛教学者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以及积淀在民族心理深层的传统道德修养方法的影响的结果。

三、情染性净与灭情复性

唐代反佛旗手之一的李翱(772-841),其实也深受佛教的思想影响。他的《复性书》虽以阐扬《中庸》思想相标榜,而实质上不过是佛教心性论的基本思想——情染性净说的翻版。《复性书》宣扬人人本性是善的,由于心“动”而有“情”,有“情”而生“惑”。《复性书·中》说:

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注释:“周流六虚”,语出《周易大传·系辞下》。“六虚”,指《周易》六爻之位。因六位无体,因爻而见,故称六虚。谓阴阳周遍流动在六位之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

这是主张灭息妄情,以恢复清明本性。为了灭情,《复性书》还强调“弗虚弗思”,认为若能“弗虚弗思”,“情”就不生,就能回复到“心寂不动”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讲一心二门,真如门和生灭门。生灭门的性是“动”,一心由“静”到“动”,就是由“本觉”到“不觉”的众生流转之路。相反,一心由“动”到“静”,就是由“始觉”到“究竟觉”的众生解脱之途。这几乎可以说是《复性书》关于人生本原和人生境界的直接思想源头。至于灭情复性的方法——“弗思弗虑”,实同于禅宗的“无念”;灭情复性的境界——“心寂不动”,实也是禅宗理想的空寂境界。此外,李翱灭情复性说与华严宗人的“妄尽还源”修行方式也是相当接近的。事实上,李翱对佛教义理是赞赏的,他说:“天下之人以佛理证心者寡矣,惟土木铜铁周于四海,残害生人,为逋逃之薮泽。”[注释:《与本使杨尚书请停率修寺观钱状》,《李文公集》卷10,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成化乙未刊本影印,商务印书馆,1919。]认为佛理对人的心性修养是有益的,只是大兴寺庙于社会有害。李翱的反佛实是反对建庙造像,劳民伤财,以及寺庙成为逃亡者的聚集之地,这与他吸取佛教思想,甚至如《复性书》实质上宣扬佛教心性思想,并不完全是矛盾的。

四、识得本心与发明本心

如前所述,陆九渊的心性哲学特别提倡和重视“本心”说。“本心”,具体讲就是仁、义、礼、智四善端。本心人人皆有、本无少欠,不必他求。由此他进而主张“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注释:《袁爕序》,《陆九渊集》附录1,536页。]。在陆九渊看来,一个人只要发明本心,就是去欲尽性,就是排遣蒙蔽人心的各种私欲、杂念,恢复人心澄明的本来面目。这和视人心为罪恶之源,强调心外求道的主张不同,而和禅宗所倡导的“识得本心”、“明心见性”、“不假外求”、“自悟成佛”的修养之路,起码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五、顿悟与神悟

宋代心学家还在心性修养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主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道理,学者安能免得不用力?”[注释:转引自《记疑》,《朱熹集》卷70,第6册,3682页。]认为达到真正了悟,是在恍然之间,靠神秘的直觉体悟,而不是靠智力求得的。朱熹对此总不以为然,他批评说:“恍然神悟,乃异学之语。儒者则惟有穷理之功,积习之人,触类贯通而默有以自信耳。”[注释:《记疑》,《朱熹集》卷70,第6册,3682页。]这里所说的异学,自然包括佛学在内。朱熹反对神悟说而主张格物穷理,触类贯通。陆九渊则批评朱熹的修养工夫是“支离事业”,费神劳力,收效甚微,他称自己提倡的发明本心是“易简工夫”。他打比喻说:“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而“石称丈量”,则“径而寡失”[注释:《与詹子南》,《陆九渊集》卷10,140页。]。强调易简工夫能收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注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35,469页。]之效。王阳明也宣扬良知本体工夫是“一悟尽透”。应当说,儒学本没有恍然神悟之说,宋明心学家的这一说法是吸取佛教顿悟思想的表现。佛教,尤其是慧能禅宗不赞成神秀的渐悟主张,提倡顿悟,认为“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后来甚至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佛教内部一直存在顿渐之争,南宋儒家中出现的顿与渐的紧张,在思想上与佛教是有关联的。

六、禅定与静坐

宋明理学开创者周敦颐(1017-1073)提出“主静”说作为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原则。周敦颐所讲的“静”不是动静的静,而是“无欲”,“无欲故静”[注释:《太极图说》自注,见张伯行辑:《太极图详解》卷1,2页,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后来有些理学家把“静”引向“静坐”。正如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所说:

伊川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此“静”字发源濂溪,程门更相授受。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说静,只说敬。学者须自量度何如,若不至为禅所诱,仍多静方有入处。[注释: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引,见《陈献章集》(下),7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可知程颐是主张静坐的,朱熹则恐与禅划不清界线,少说“静”而说“敬”。心学家与朱熹主张不同,认为静坐是求悟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陆九渊有的门人就专门打坐,据詹阜民的描述,陆九渊的教学方式是:

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暝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注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35,471页。]

这是讲通过较长时间的静坐而达到心体“澄莹”的境界,也就是通过静坐获得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和心灵飞跃。

杨慈湖也主张静坐得悟,他还把这种方式称为“反观”,说:“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注释:《慈湖学案》,《宋元学案》卷74,第3册,2466页。],“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之中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注释:同上书,2468页。]。这就是说,在反观中产生出万物通为一体的神秘体验——自性澄然清明,洞然无际,非物非量,天与地都成为自性中的象或形,而天象地形都是“我之所为”。也就是说,自心无体,清明无际,与天地万物同范围,无内外之别。心学家的静坐、反观与佛教的宗教实践方式十分相似。静坐是佛教禅定的重要方式之一,反观和止观的观心近似。至于天地万物通为一体,与禅宗的会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即在自心的禅修了悟中达到消除主体与客体、此物与他物、部分与整体的差异、对立,两者实在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在历史上有一些儒者“坐在禅床上骂禅”的现象,但是,应当说,心学的确受到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不小影响。

明代黄绾(1477-1551)就宋代大儒与禅的关系说过这样的话:

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则由于上乘;伊川、晦庵则由于下乘。[注释:《明道篇》卷1,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上乘”、“下乘”是指禅法的上下高低区别。黄绾一语道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儒家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都是由禅入门的。这种文化交相渗透的现象是很值得深思的。

同类推荐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对《道德经》的解读既尽力合于原文之文体,又不囿于原文之句法而因文害义,力求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予以解读之。根据笔者研究,《道德经》原文在章序结构和思想内容上存在“道”、“德”含混的实际情况(是否由于流传错简不得而知),故对原章序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其思想内容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区别性。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热门推荐
  • 绝色都市

    绝色都市

    由于本书涉及到真人真事.......所以.......事主找上门来,没办法写了........
  • 利欧复仇记

    利欧复仇记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利欧的平静生活,在养父临终前交给他的一枚神秘水晶球的帮助下,利欧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
  • 王俊凯之伴凯成王

    王俊凯之伴凯成王

    “那,悦。你就从了我吧!”纳尼?从了?什么呀!小女子卖艺不卖身的好不?........大凯子,小悦子两个甜蜜哒称呼~
  • 天使锁心

    天使锁心

    天使锁心,谁锁谁的心。【本文是关于一个有着先天性脑瘫女孩的爱情故事。】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王子,却因小时候一次意外,而变得像是一个掉了翅膀的飞鹰!从此,他用孤僻、冰冷、无情的外表来伪装自己,直到,他和他梦中精灵不期而遇……她、是一个善良无比的天使,但谁能看穿她,笑颜如花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莫可奈何的伤痛!只因,她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所以她孤僻、冷情、自闭,不爱说话……但、灵巧聪慧如她、倔强骄傲如她、浑身是刺如她。却在一次巧合中与她有着彼岸之约的人相遇……叹前事之因,构后事之果,听宿世纠葛;梦谁是谁的因,问谁又是谁的果……两情一世一世错过,所以我许愿今生,然而重逢又陷入命运的漩涡……当如今命运的齿轮再一次转起,她和他又会面对怎样的迷局?从来都只有两个人才会上演的对手戏,几个人的谜题,谁才是应该离开继续观戏的那个?我的腾讯微博:http://www.*****.com/?gupeihe520我的新浪微博:http://www.*****.com/?u/2164952832我的QQ书友群:①群、74144932。②群、42705061空闲。顾培禾:女主~~人物诗:天使鎖心顾培禾,空灵傲骨似幽兰;浅笑若风君惊鸿,身虽残疾志比天。影玄赫:男主~~人物诗:商界霸主影玄赫,三岁意祸转性情;至此梦中佳人伴,细雨相遇早注定。
  • 天水碧

    天水碧

    墨遥命短,英年早逝。一朝醒来,身侧却伴着佳人。美男佳人的故事,如何?
  • 狱心从者

    狱心从者

    在名为另一个世界的世界中,有着一块关于死亡的诅咒之地,在冒险家公会“芙拉”中名为贝的少女成为人类探索的先驱者,而最终的命运却是死亡。若有奇迹,你是否还会从那个地方回来,我深埋于地下的挚友啊。
  • 凤殇月栩

    凤殇月栩

    他是凌驾于九天宫阙的神族尊神,清冷腹黑;她是掌控千万魔族的魔族君王,慵懒冷情。这是属于王者的盛宴。小剧场:芙蓉帐软春风暖,狂戏蝶红被翻浪,“今天不行哦”某女笑的千娇百媚。“为什么”某男深吸一口气,咬牙切齿的看向那个笑的花枝乱颤的女人。“因为月事来了。”“那我怎么办?”“那里有个池子,泡个冷水澡冷静冷静。”
  • 邪王追妻:嫡女太嚣张

    邪王追妻:嫡女太嚣张

    她是天之骄女,人人追捧。她是丑颜嫡女,人人唾弃。当她重生成为了她,丑颜变天颜。怯弱的包子女华丽变身霸气女神。有小人找茬,没事。拿针扎死,还能废物利用。有渣姐算计,速来。将计就计,更兼敲诈勒索。还有渣爹在后,更好!一网打尽,银子是我的,房子是我的,通通都是我的!不知何处冒出来美男一枚:我也是你的,求带走!
  • 不可理喻爱上你

    不可理喻爱上你

    布可可和陈佑是青梅竹马,布可可当明白自己对陈佑的感情时,陈佑却在车祸中死去。他从小感觉不到冷热,没有味觉,只有见到布可可心脏才会出现一点不一样的感情。当布可可喜欢上他的时候,却意外听见陈佑的死不是意外。最后,两人解开了误会,在一起了。
  • 孙子遗说

    孙子遗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