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让这部小说向前迈进五年,这五年里有四年我在武汉读大学。这五年在中华大地上很重要,发生了一些观念性的变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几千年总结和遗留下来的古训,在中华大地上显然已不再起主导作用了。人们自发地修正了它的位置。确实书读多了,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并没体现出它的特殊意义。这五年,中国大地上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政治思想退位到它应该呆着的位置上去了,读书也不是中国大地上的惟一出路了。那些“**********”中被视为垃圾的劳改释放犯、无业游民和一些待业青年,如今个个干得有声有色,甚至财源滚滚。被政府用一个新名词概括为“个体户”,当然是肯定的意思。那些大学生、研究生虽然在单位上受到了欢迎,但价值却很低,所干的事情及获得的月薪,还不及某些个体户一个月收入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这可是一件让人心理不平衡的差别。就是这种差别,使人的观念渐渐改变了,原来读了大学也不过如此。
可以说,文化并不高的个体户,并没费什么事而且也没存什么愿望,却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改变。从前说,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现在满不是这么回事了。大家都向钱看了。知识固然重要,可是没有钱看你怎么行事。1980年后的中国,大家深切感到钱的重要了。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以及音响等等都涌到百货商店的柜台上来了。而这些高档商品,在1980年以前的中国,几乎是空白。“**********”中,中国的任何一家百货商店里,只有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后的中国,不过就是几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眨眼之间,就涌出了这么多人们迫切需要的商品,让老百姓惊讶得不知从何惊讶起了。电风扇,夏天就是顶用;电视机却让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东西;电冰箱更不用说了,六月伏天可以自己做冰棒;洗衣机更是让女人们感到是一种劳动力的更新,从前要用手去使劲搓的衣服及被褥蚊帐,现在用机器代替了,自己却可以站在一边袖手旁观。如此等等。这些老百姓迫切需要的生活用品,必须用人民币去购买。人民币从哪里来呢?读书是读不来的,当然得去赚!
个体户是最先拥有这批高档消费品的。他们赚了钱,家里迅速拥有了洗衣机、电视机和电冰箱这些让人羡慕的商品。你不羡慕也不行。他们家里有,你们家里为什么就没有?难道他们是爹妈生的,我们就不是爹妈生的?他们的单车变成了摩托车,我们就只能骑烂单车或搭人挤人并充斥着汗臭屁臭的公共汽车?我们的命就贱些?他们就该得享受,我们就该得艰苦朴素到底?他们家的电视机里人影晃来晃去,歌舞升平,我们就只能面对着墙壁?他们家的女人洗衣服被洗衣机代替了,自己可以站在一旁嗑瓜子,我们在寒冬腊月里,就只能用两只手去洗,把手冻得通红如包子一样?他们就是人,我们就不是人?80年代初,这些问题很不平地钻进了普通老百姓的脑海。人们不再关注谁谁谁读大学了,而是议论谁谁谁发了财,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不过就是四十五元钱一月,而四十五元钱什么都买不到!读书从政的路又非常遥远,是远处的风景,大多数中国人都穷怕了,而老百姓又多半都是急功近利者,都相信眼前的事实。传统的读书做官之类的思想,在大多数老百姓的脑海里扎根多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被现代工业文明毫不客气地动摇了。
1979年我上大学时,读大学还是让人羡慕的,因为那标志着你上了一个台阶,这个台阶是通向政府机关或国营单位,并且有可能当小领导的,科长的宝座在向你招手呢!我读大学出来后,社会空气转换了,好像某个单位换了领导一样,从前那个领导老是强调政治挂帅,现在这个领导提倡发展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这种主张对老百姓更贴切更实际。而最早把这种主张付诸到行动中,并且在行动中获得了令人吃惊的报酬的人,便是如冯建军这样的生活在最低层的个体户。这些人起步时是多么令人不屑一顾,而他们起步时也确实有点颤颤栗栗,但几年后,他们的腰杆被人民币撑硬了,开始令人妒忌地扬眉吐气了。这些人扬眉吐气,是一种从骨子里爆发出来的宣泄,一种报复!社会从前看他们不起,把他们视为不务正业的垃圾,现在他们就是要让你们看看,他们是多么人模人样,多么潇洒!你们的儿子或女儿读了大学又怎么样?不过是四十五或五十四(第二年五十四)元一个月,这点钱能买得起电视机、录像机、电冰箱和摩托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