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个软弱的王朝,宋初的书法仍然沿续唐代余波,似已变唐人书法的深雄气魄为雍容端丽。米芾为人性情旷达,不随流俗,潇洒不凡。其书法出唐入晋、紧峭丰姿、沉着痛快,面貌变化较多,不仅各时期风格不同,且因其善临古法帖,所临古帖往往被当作了晋唐古法书……
个性独特的书法家米芾
米芾(公元105l~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别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他祖上是太原人,后来迁到襄阳,最后定居在润州(令镇江)。米芾自幼聪颖,6岁能熟读诗百首,7岁开始学书,10岁能写碑,21岁步入官场,是个早熟的天才。在书法上,他是常言的“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能写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书法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为“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又善于绘画,独创了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人称为“米点”。他的画法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效仿;同时还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
米芾曾历任雍丘知县、涟水军使等。精通书法的米芾时值酷爱艺术的宋徽宗掀起的书画学高潮,他随被召为博士。后又被擢升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终年57岁。也有根据籍贯称他“米襄阳”的。米芾生性傲岸,举止投足,爱好喜尚,每每与常人不同。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所到之处,常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他在无为州(今安徽境内)做官时,看见一具怪石,形状奇特,大喜道:“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对石再拜,并称石为兄。因此,常人又称他为“米颠”。米芾本人对自己爱石的癖好颇为自鸣得意,曾经专门画下《拜石图》。后世画家也比较喜欢摹画此图。米芾非常精于搜集、欣赏、鉴别各种异石,相传他曾留下“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才艺渊博的米芾在书法上用功最深,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各种的著名汇帖,多数刻有他的书法。他书法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家”中实可首屈一指,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练字,自称“集古字”。米芾早年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溧: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的一些特殊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米字外形竦削的体势,来自对欧体的模仿;米芾大字的“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对段季展的临摹;而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非常对米芾的脾胃,对他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以后,米芾有了新变,他开始寻访晋人书帖,不久,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个书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他总认为王羲之不如其了.王献之。但是,他也并不满足于小王,他还学习过其他晋人的书帖,如羊欣等。这时,米书还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一个半月之内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三帖,风格上差异很大,这说明他还没有走出古人,独立成家。大概在50岁以后,他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米芾写字非常认真,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从不一挥而就。他写《海岱诗》,前后分三四次写成,还只对其中一两个字比较满意,对自己的要求可谓严格。他练习勤苦,每天临写不辍,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常常觉得一天不写字,就构思枯涩。这种认真的态度,勤奋的努力,使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也有着独到的体会。在字体上,他要求做到“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章法上,他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用笔有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起笔、捺笔、横画、勾都富有各自的特色。米芾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因为具有深厚的古体功底,所以出于天真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最能代表米芾书法成就的当是他的《蜀素帖》。
一卷蜀素成佳作
北宋时,蜀地(今四川省)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面织有乌丝栏,制作考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并将之流传子孙后世,以待名家题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还是没有名家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路质地滞涩难写,所以,那些书法功力不太深厚的,都不敢下笔。这卷蜀素后来传到了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手中。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应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了蜀素卷,请米芾书写,时年38岁的米芾,正值盛年,“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这些诗全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那时,米芾还名为黻,所以题名米黻。当时,他执笔就写,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飘逸飞动,仿佛如鱼入水,没有半点儿的滞涩。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因而,卷面出现了较多的枯笔,这反而使全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驹奔泉,更显得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崛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间,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自然成趣。作者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略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如同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有力;整体墨迹似浓似纤,不乖不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恰到好处。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特色。当时著名书法家黄庭坚非常推崇此帖,认为帖中笔势如刀剑出鞘,锐不可当,又如娇羞女子,婀娜多姿。后人对此帖评价也非常之高,大多认为它以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彻底改变了晋唐以来和平简淡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新意境。
此卷明代时曾为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又展转高士奇、王鸿绪、傅恒等之手,后又进入清宫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蜀素帖》,米芾传世的名帖还有《紫金砚帖》(行书)、《苕溪诗卷》(行书)、《多景楼诗册》、《研山铭帖》(行书)、《向太后挽词》(小字行楷)、《寒光帖》(行草)等。其中,《研山铭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也是国家重要文物,目前已从海外购回。
因为米芾的书法成就较高,历代学书者都非常推崇他,模拟他的赝品也比较多见。不过,有了“蜀素帖》等真迹的存在,我们就比较容易区别真伪了,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这位“米颠”当年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更好的继承这些前代先贤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