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77500000004

第4章 基督教(一)

基督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以耶和华上帝和耶稣基督为崇拜对象;以“三位一体”、“因信称义”为教义核心;以《圣经》为神圣经典;以教会为组织形式。基督教体系结构由神所传讲的道、聆道的信心与圣经三部分组合而成。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原来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1054年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1517年以后,公教又发生了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这些新教派统称“新教”,又称“抗罗宗”或“抗议宗”。所以,基督教是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的统称。

【第一节】基督教的形成及其《新约》传说

一、“弥赛亚”的信念和基督的诞生

以色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从士师时期到公元1世纪中叶,1000多年的历史记录中,只有大卫、所罗门王朝统治下的大约80年(公元前1010~前930年)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其余漫长的岁月都是在民族灾难中苦苦挣扎。每到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他们就呼求上帝向他们伸出拯救的手,并严惩自己民族的敌人。这种宗教信念逐渐发展成为以色列民族复兴运动的精神支柱——“弥赛亚”。正是这种信念才使得国破家亡的以色列人生生不息,保持了民族的特色。

“弥赛亚”,原意为“受膏者”和“受上帝祝福的人”。古以色列人的领袖就职时要举行一个仪式,由大祭司代表上帝将橄榄油敷在他的前额上,表示上帝的祝福与选召,他就被称为“受膏者”。以色列人在民族灾难深重时所日夜祈求的就是上帝给他们派遣一位“受膏者”来拯救他们的民族,复兴他们的国家,重建大卫的王国。为了巩固民族复兴的信念,先知们一面反复强调上帝派遣“弥赛亚”降临的应许,一面预言“弥赛亚”降临的细节,使“弥赛亚”的形象更加具体明确。如“弥赛亚”将由“童贞女怀孕”而生,降生在伯利恒,谦谦和和地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受难并复活等。

据《福音书》记载,大约2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国的汉平帝时,在今巴勒斯坦北部,当时的加利利的拿撒勒,住着一个年轻的犹太教徒,名叫马利亚,她已经许配了木匠约瑟,但还没有过门。一天,天使加百列显身,告诉马利亚说她要怀孕生子,给孩子起名叫“Jesus”(意思是“上帝施行救恩”)。马利亚说:“我还没有出嫁,怎么能怀孕呢?”加百列说:“圣灵要降临到你身上,你所生的是上帝的儿子。”马利亚说:“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于是,马利亚就怀了孕。

约瑟知道马利亚怀孕后,便想悄悄地退掉这门亲事。天使在梦中向约瑟说,马利亚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是要应验先知的预言:“必有童贞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约瑟就遵照天使的吩咐把马利亚娶了过来,但没有与她同房。

那时,罗马帝国皇帝下令进行人口登记,约瑟是大卫的后裔,按规定必须回原籍伯利恒,由于旅店里已经住满了人,就只好住在马棚里。马利亚的产期到了,就在马棚里生下了耶稣。包上布放在马槽里。当天清晨,天使向伯利恒郊外野地里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福音”——救世主降生了。牧羊人赶到伯利恒的旅店里,果然找到了婴儿耶稣。又有三位博士从东方来,自称看见天上有一颗星,这颗星表明有一位新的犹太王诞生了。他们来到耶路撒冷寻找这位犹太王并朝拜他。犹太统治者希律听说后,大为不安。他召见了博士们,要他们找到新犹太王之后来向他报告。博士们在那颗星的引导下,到伯利恒找到了婴儿耶稣,献上黄金、乳香、没药作为礼品,而没有向希律报告就绕道回东方去了。天使又在梦中指示约瑟带上妻子和孩子逃到埃及去,因为希律要杀害耶稣。于是约瑟一家逃往埃及,直到希律死后,他们才返回拿撒勒。

《福音书》中没有耶稣诞生日期的记载,所以即使在基督教的传说中,也没有人知道哪一天是耶稣的生日。而且在4世纪之前,也没有发现把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的任何资料。4世纪初,在罗马帝国东部的各教会中,1月6日原是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使用的历书中发现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375年传到安提阿,430年传到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接受得最晚。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

二、耶稣的神奇事迹及十二门徒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具有和上帝同样的权能,他不仅能拯救人的灵魂,使人获得永生(这是最主要的),而且还能解脱人们肉体上的痛苦。他为人治病赶鬼,使聋子听见,瞎子看见,瘫子行走;久治不愈的病人只要摸摸他的衣领,就能立起沉疴;他甚至能使死人复活。此外,他还能在海上行走如履平地,把清水变成美酒,用五条鱼两个饼使五千个人吃饱,剩下的还能装满十二个篮子等等。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信徒们笃信不疑,而对非信徒来说,可以理解为反映了人们美好愿望的传说。

耶稣开始传教以后,为了扩大影响,在拥护他的群众中挑选了十二个人作为他的门徒,称为“十二门徒”,因为耶稣常差他们到各地去传教,特别是耶稣受难后,他们作为耶稣的代表进行活动,所以又称“十二使徒”。“十二”代表十二支派,也就是代表整个以色列民族。这十二个人的名字,《福音书》中的记载略有不同,他们是:西门彼得,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犹大),奋锐党的西门和加略人犹大。

这十二个人中最受耶稣信任的是彼得、雅各和约翰。彼得原名西门,出身渔民,在十二门徒中以勇敢豪爽著称。最受耶稣器重,为十二门徒之首。耶稣给他改名叫“矶法”(当时巴勒斯坦一带使用的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磐石”,希腊文译为“彼得”。这是耶稣对西门彼得的嘉许,预见到他将来是教会的柱石。所以耶稣曾对他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果然,耶稣受难后,彼得勇敢地挑起了耶稣遗留下来的重担,带领使徒们继续传教,成为原始基督教最早的杰出活动家之一。据说罗马教会就是彼得建立的,公元63至67年,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墓督徒时,彼得在罗马殉道。十二门徒中的加略人犹大出卖了耶稣,成为叛徒。犹大见耶稣被定死罪,感到内疚,就上吊死了。

三、耶稣的基本主张

耶稣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博爱,这也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博爱可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曾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帝。耶稣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他指出: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人们看见,“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 (马太福音6:1~18)“爱人如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耶稣曾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耶稣所主张的“爱人如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人应该自我完善。他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人地狱。”(马太福音5:29~30)

第二,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马太福音7:3~5)

第三,应该宽恕人。他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4~15)有一次彼得问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

第四,要忍耐。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马太福音9:39~40)

第五,要爱仇敌。他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4)“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迦福音6:27~28)

第六,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耶稣被捕时,有一个门徒拔刀反抗,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马太福音26:52)耶稣被捕后,罗马巡抚彼拉多审问他时,他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

第七,只有做到上述这些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层次——爱人如己。耶稣自己以身作则,他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翰福音10:11)“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13:34)“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20:28)所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就成为基督教的宗旨之一。基督教青年会的会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耶稣的“受难”、“复活”与“升天”

耶稣改革犹太教的一些主张与行动,颇受下层犹太民众的拥护,但也遭到当权的祭司贵族们的嫉恨与反对。最后,祭司当局决心除掉耶稣。耶稣很清楚这一点,他认为应验“受难的弥赛亚”预言的时刻到了,于是就毅然地到耶路撒冷去。

大约在公元30年4月2日,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及一批支持者来到耶路撒冷。他按照先知预言的那样骑着象征和平的驴驹进人耶路撒冷。后来教会就把耶稣进耶路撒冷的这一天定为节日,称为“棕枝主日”,即复活节前第一个礼拜天,又称“主进城节”。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后采取的第一个“惊人之举”就是“洁净圣殿”。当时,耶路撒冷圣殿是犹太人朝圣的地方,他们要在那里献祭、奉献银钱、祈祷治病等。在圣殿的院子里就出现了一些商贩,他们兑换银钱,买卖祭物,甚至卖吃、卖喝等,把圣殿的院子变成了一个市场。祭司们则向这些商贩征税,大发不义之财。耶稣在一大批拥护者的簇拥下进入圣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引用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的话来痛斥祭司们亵渎圣殿的罪行,他说:“经上记着说: ‘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耶稣把一切闲杂人等赶出圣殿以后,便在那里医治病人,宣讲自己的主张。于是,耶稣和祭司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高潮。为了安全起见,耶稣白天在圣殿里讲道传教,晚上带着门徒们到耶路撒冷城外的隐蔽处去过夜。祭司们决心除掉耶稣,但不敢白天在圣殿里公开下手,怕引起群众骚乱。便用30块银币买通了十二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让他作内应,伺机逮捕耶稣。

耶稣察觉了犹大的叛卖活动,但他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是他作为“受难的弥赛亚”必须走的道路。4月6日(今星期四)晚上,耶稣和十二门徒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规定共进纪念逾越节的晚餐,这就是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吃饭的时候,耶稣安详地对门徒们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这句话在门徒之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耶稣对即将来I临的苦难泰然处之;犹大则心怀鬼胎,知道耶稣发现了他的阴谋,心中忐忑不安;其他门徒则有的愤怒,有的怀疑,有的询问,有的表白。著名画家达·芬奇正是抓住这个场面创作了不朽名画——《最后的晚餐》。过了一会,耶稣对犹大说:“你所做的快做吧。”犹大就拿着钱袋出去了。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分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耶稣拿起酒杯祝谢了,让大家分着喝,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后来,教会就根据这个故事设立了“圣餐”。“圣餐”是基督教主要圣礼之一。

晚饭以后,耶稣带着门徒照常到耶路撒冷城外去。他们来到城东橄榄山下的客西马尼园,耶稣让门徒们停下来休息,自己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进园子去祷告。走了不远,耶稣又让三个门徒停下来等候,他独自一人向前走去。这时他预感到受难的时刻到了,心中极其痛苦,汗流如雨,俯伏在地祈求上帝赐给他力量应付这个严峻的考验,他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祷告后,耶稣的心情。安定下来了。他回到门徒们那里,唤醒他们,平静地说:“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这时,犹大带着大祭司派的人来捉拿耶稣。天色昏暗,他们认不出哪一个人是耶稣。犹大就和他们约定,他和谁亲嘴,谁就是耶稣。他们来到客西马尼园,找到耶稣和众门徒,犹大走到耶稣跟前,叫了一声:“老师!”就与他亲嘴。耶稣说:“朋友,你来要做的事,就做吧!”众人一拥而上把耶稣捉住。彼得抽刀抵抗,削掉了大祭司的仆人的一只耳朵。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他又转身对众人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捉拿我。如同拿强盗么?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呢。”当下,耶稣束手就擒,众门徒都逃散了。

耶稣被连夜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反对耶稣的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们都聚集在那里商议做假见证置耶稣于死地。最后,他们决定,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基督,这是佞妄的话,应该处死。但是,当时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做亡国奴,没有行政权,更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处死耶稣。

第二天(4月7日,今星期五)一早,众祭司长和长老把耶稣捆绑押解给罗马巡抚彼拉多。控告他诱惑国民,反对给罗马政府纳税并自称是基督、是犹太王。彼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么?”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但对其他问题一句也不回答。彼拉多知道这是犹太教内部的矛盾,耶稣实际上没有反对罗马政府,不应判处死刑。按照惯例,每年逾越节,罗马巡抚要按照犹太人的请求释放一名死囚。这时正好有一个乱党首领,名叫巴拉巴,被判死刑。彼拉多有意释放耶稣,就问众犹太人是否愿意他释放“犹太人的王”。众祭司长挑动犹太人高喊:“释放巴拉巴!”彼拉多又问:“那个被你们称为‘犹太人的王’的人怎么办呢?”众犹太人又喊:“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见无法说服众犹太人,又怕引起骚乱,只好让步。他吩咐人取水来,当众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众人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于是,彼拉多释放了巴拉巴,命令人把耶稣鞭打了,交给士兵去钉十字架。

罗马士兵把耶稣带进巡抚衙门,给他穿上朱红色的袍子,戴上荆棘编的王冠,尽情地戏弄他,然后让他背上自己的十字架刑具到刑场去。耶稣遭鞭打、被戏弄、筋疲力尽,如何还能背得动一具沉重的十字架!走不多远,他就被压倒在地上。这时,围观的人群中正好有一个过路的乡下人,名叫西门,罗马士兵就抓住他,让他替耶稣背十字架到刑场去。

刑场叫作“各各他”(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骷髅地”。耶稣在那里被钉在十字架上,头上有一块牌子,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写着他的罪状:“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当时有两个强盗与耶稣一同被处死,一个被钉在他左边,一个被钉在他右边。其中一个强盗讽刺耶稣说:“你不是基督吗?快救救自己,也救救我们吧!”另一个强盗立即责备同伴说:“你既是一样受刑,还不怕上帝吗!我们被钉是罪有应得,但这个人却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他转脸对耶稣说:“你的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耶稣午时被钉,到了申初,他大声喊叫:“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然后就断了气。后来,教会就把这一天定为“受难节”。

第二天是安息日(今星期六),犹太人不愿让尸体在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就去求彼拉多把被钉的人放下来,打断他们的腿,以防逃跑。彼拉多同意了。同钉的那两个强盗还没有断气,就打断了他们的腿。士兵们见耶稣已经死了,就没有打断他的腿,有一个士兵怕他没死,用枪在他的肋旁扎了一枪。

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个有影响的亚利马太人,去求见彼拉多要求安葬耶稣的尸体,彼拉多答应了,约瑟和一个同情耶稣的法利赛人尼哥底母一起按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尸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安放在约瑟为自己建造的新坟墓里,又用一块大石头把墓门口封住。

耶稣受难后的第三天(4月9日),即“七日的第一日”(今星期天)清早,耶稣的忠实信徒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前,看见墓门口的大石头被人挪开了,急忙去告诉了彼得和约翰。彼得、约翰立刻跑去观看,果然墓门大开,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只有裹尸的细麻布堆放在那里。他们以为有人把耶稣的尸体挪走了,就离开那里,马利亚却站在墓门口哭泣。这时,有天使向她显现说,耶稣已经复活了。

当天晚上,门徒们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因为害怕犹太人迫害。把门关得紧紧的。忽然,耶稣出现在他们中间。门徒们一见耶稣当真复活了,立即转忧为喜,心情振奋。耶稣对他们说:“我从前告诉过你们的话应验了,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你们就是这事的见证。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后来,教会把这一天定为“复活节”,又称“主日”。信徒们不再像犹太教徒那样守安息日,而改守主日,就是现在的礼拜日。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为“复活节”,复活节前的礼拜天为“棕枝主日”,礼拜五为“受难节”。复活节具有重要的神学意义,是基督教的第二大节日。每年复活节,教会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礼拜,信徒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西方国家在复活节盛行赠送“复活节彩蛋”,因为鸡蛋象征生命。

据说,耶稣复活后曾和门徒们一起生活了40天,然后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大尼对面的山上升天去了。后来教会把复活节后第40天定为“升天节”。

耶稣被捕时,门徒们都四散逃跑了。但是他们马上发现罗马和犹太当局并不追究别人,于是就很快地聚集在一起。耶稣的受难、复活和升天使他们深信他们的主确实是犹太民族历来盼望的弥赛亚,不久将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建立千年王国。耶稣复活后50天,是犹太人的五旬节。门徒们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一所私人住宅里祈祷,等候弥赛亚再次降临。忽然一声巨响,很像一阵大风吹过,圣灵像火焰一样分别降落在门徒们的头上。他们就被圣灵充满,按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方言(即外国话)来。那时有许多犹太人从各地到耶路撒冷来过五旬节,听见响声,都聚集来看是怎么回事。他们听见门徒们用各地方言讲话,都大为惊奇。以彼得为首的十二使徒(这时叛徒犹大已经上吊死了,门徒们另选出了马提亚来补足十二门徒之数)站出来向听众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宣称:“你们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须受所赐的圣灵。”于是,不少人相信了使徒的话,领受了洗礼。

后来,教会就把复活节后第50天定为“圣灵降临节”,它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五、保罗对基督教的奠基作用及基督教的独立发展

保罗原名扫罗,出生在大数(今土耳其境内的塔尔苏斯)的一个虔诚的犹太人家庭里,由于他的上辈就取得了罗马公民的资格,所以他一生下来就是罗马公民。起初,扫罗曾是一个热心的法利赛人,迫害原始基督徒社团的积极分子。大约在公元36年,扫罗从耶路撒冷到大马色(大马士革)去,路上蒙召皈依了基督,改名保罗(扫罗的罗马名字),和大马色的基督徒一起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约39年,保罗到了耶路撒冷。由于他曾热衷于迫害基督徒,门徒们都不敢接近他。当时基督徒社团著名活动家巴拿巴却相信他。带他会见了彼得、雅各等基督徒领袖们,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承认他是自己的弟兄。不久,保罗就回大数去了。后来巴拿巴到安提阿教会去主持工作,就把保罗约请到安提阿。从此以后,保罗利用自己的罗马公民身份,把向外邦人传福音作为自己的神圣任务,所以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和十二使徒齐名。

约45年,保罗和巴拿巴开始第一次旅行布道,到58年,保罗第三次布道之行。他们从安提阿出发,足迹遍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特罗亚、叙利亚、马其顿的腓立比、帖撒罗尼迦、雅典、哥林多等地。保罗和西拉一路上历尽艰辛,在各地建立了一批基督徒社团,取得了很大成绩。反对保罗的人借口他把一个希腊人带进圣殿而制造了一场骚乱,想乘乱打死保罗。罗马驻军为平息骚乱而暂时拘押了保罗,保罗利用自己的罗马公民权要求上诉,于是罗马巡抚派人把保罗押送罗马。由于他没有触犯任何罗马法律,约63年,罗马政府释放了他。67年,保罗在罗马殉道。

保罗为原始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不但在各地旅行布道,建立了很多基督徒社团,而且为了宣传信仰、解决各地社团所遇到的问题,曾经先后写了许多书信。保留在《新约》中的《保罗书信》就有十四封。他在书信中把《福音书》中记述的训诲、寓言、神迹等阐述、发展成系统的教义,为基督教神学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最终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必须具备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条件。

内部条件:

①自己的崇拜对象。耶稣从事传道活动时,似乎并没有创立一个新宗教的意图。因此,他没有提出过任何反对犹太教的基本教义的主张。相反,他却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教徒。耶稣和犹太教的主要分歧就是他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弥赛亚。也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基督教与犹太教分道扬镳的内部条件之一。犹太教徒盼望弥赛亚降临,认为真正的弥赛亚还没有来,应该继续等待;而基督教则认为弥赛亚已经来了,他就是拿撒勒人耶稣。发展的结果,凡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就仍是犹太教徒,凡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就成为基督徒。耶稣就成为基督徒所独有的崇拜对象了。

②自己的经典。原始基督徒社团起初除袭用犹太教的经典外,并没有自己的经典,随着外邦人教徒人数的增加,犹太教经典逐渐不能适应传教的需要,于是,各社团在传教时就各行其是。有的社团听跟随过耶稣的人讲述自己的亲身见闻,宣传者往往加上一些个人的解释与附会,致使各社团各有自己的传教材料,既不统一,又很矛盾。几经筛选,现存《新约》中的各卷逐渐被普遍接受下来。于是,基督教社团又有了区别于犹太教的经典。

③系统的教义与神学。基督徒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救赎世人而道成肉身、受难、复活、升天,并将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启示录》结尾说:“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然而,末日审判迟迟没来。于是,对救世主的信仰势必根据现实生活重新解释。这项任务逐渐在“保罗书信”中完成了,它把《福音书》中记述的训诲、寓言、神迹、预言等阐述成系统的教义,为基督徒社团脱离犹太教准备了理论基础。

④比较成熟的组织形式。原始基督徒社团是由使徒们亲自管理。信徒们过集体生活,实行财物公有制,废除债务,反对高利贷,反对蓄奴,社团成员一律平等,有劳动的义务,不作工就不可吃饭,也有休息的权利,每七天休息一天——守主日。随着社团的扩大,使徒们为管理日常生活琐事而疲于奔命,不能从事自己的主要工作——传福音,于是便召开会议,让信徒们选出七名办事公道、众望所归的人作社团的执事(亦称长老),专门负责日常生活杂务。后来,各社团又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聚会所,每一个聚会所由一名监督(即后来的主教)主持,下设执事专门管理会务。监督权力最高,这种管理制逐渐被普遍采用,成为教会的雏形。这种逐渐成熟的组织形式为基督教脱离犹太教准备了组织基础。

外部条件:

最早的基督徒社团自认为是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小派别,他们参加犹太教的一切活动,和犹太教徒一起在会堂里举行崇拜仪式。从宗教上说,他们是犹太教徒;从民族上说,他们是犹太人。犹太人举行民族起义,反对罗马统治,他们理应参加,义无反顾。公元66—70年的犹太战争,犹太基督徒全力投入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启示录》中对罗马帝国充满了强烈的民族仇恨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随着外邦人基督徒在基督徒社团中占了多数,他们的政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政治态度,冲淡了基督徒社团对罗马统治者的敌对情绪,相反,他们与犹太教教徒的隔阂却越来越深。116~117年,犹太民族起义时,一部分基督徒就袖手旁观了。132~135年,犹太人举行最后一次反罗马的民族起义,这时,外邦人基督徒自然置身斗争之外,就连犹太人基督徒也拒绝参加战斗。135年,犹太民族起义失败的后果之一,就是犹太教徒不再默认基督徒是自己的一个派别,同时,基督教独立的内部条件已臻成熟。基督教就完全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宗教。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内部在“三位一体”问题上发生了旷日持久神学争论,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离君士坦丁堡50英里的尼西亚城召开全帝国范围内的宗教会议来解决神学争端。会议秉承君士坦丁的意图制订了《尼西亚信经》,并在会议上强行通过。这次尼西亚会议被称为教会史上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以后的罗马皇帝都继续执行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于是,基督教就开始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宗教。391~392年,狄奥多西连续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在任何场所献祭。于是,基督教就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六、七次大公会议

325至787年,基督教教会先后召开了七次大公会议以解决教会内部的分歧,主要是神学问题的论战。东、西两派教会都承认这七次会议为普世性主教会议,东派教会甚至把这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奉为经典。

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公会议: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于325年在尼西亚召集帝国全境基督教主教会议,参加会议的有318名主教,主要是东部教会的主教,罗马主教没有出席,只派了两名神父作为代表参加。会议通过统一信条——《尼西亚信经》,确认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圣子与圣父“本体同一”;宣布不接受此信条的阿里乌派为异端,开除教籍;赋予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和耶路撒冷主教以较一般主教更大的权力。

第二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公会议:尼西亚会议并没有结束“基督论”的神学论战。381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公会议,重申《尼西亚信经》,谴责阿里乌派。《尼西亚信经》原本已失,现存《尼西亚信经》是经这次会议修订的,全文如下:

“我们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我们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为父所生,是独生的,即由父的本质所生的。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出来的光,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同质,天上、地上的万物都是藉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我们世人而降临,成了肉身的人,受难,第三日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我们)也信圣灵。”

第三次大公会议——以弗所公会议:由“三位一体”的争论又引出了基督的人性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马利亚是否“上帝之母”的论战。431年,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大公会议解决争端。亚历山大里亚与罗马联合反对君士坦丁堡与安提阿,谴责聂斯托利派,宣布耶稣基督具有人、神二性,二者又结合为一个统一的位格,马利亚具有“上帝之母”的地位。聂斯托利派不服。最后,皇帝下令解散会议。

第四次大公会议——查尔西顿公会议:451年,东罗马帝国皇帝马西安在查尔西顿召开公会议,谴责“一性论”,重申《尼西亚信经》,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按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的意见修订《信经》,主要内容为:

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同等完整的;按其神格而言,他与父同体,按其人格而言,他与世人同体,但无原罪;按神格而言,他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格而言,他在末世之中,为救世人,由“上帝之母”童贞女马利亚所生;这同一个基督、圣子、主和独生的,处于两个性质之中,二性互不混淆,互不变换,互不割裂,互不分开;二性不因联合而失去区别,每一性的特点反因此得以保全并汇合于一个位格、一个本体之中……

这个信经就是整个教会公认为解决了“基督论”问题的正统教义。这次会议还通过了其他一些决议,其中有一条是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长与罗马主教(已自封为教皇)在教务上有同等权力。这项决定加速了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第五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公会议:553年召开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公会议,通过“上帝受苦说”(即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在肉身受苦)。

681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公会议,确认基督有两种意志,只是人的意志从属于神的意志,并定为信条。

第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第二次公会议:787年,皇太后伊琳娜在尼西亚召开公会议,与教会和解,宣布停止圣像破坏运动,认为圣像值得敬拜,但不能当神来供奉,实际上是恢复了圣像崇拜。罗马教皇派代表参加会议,并承认该会议为第七次大公会议。

七、基督教史上的几个重要人物

(一)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神学的创始人,基督教神学的一代宗师。公元354年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青年时代曾信奉摩尼教达9年之久。383年赴罗马研究新柏拉图主义,随后去米兰受教于大主教安布罗斯。387年,在米兰受洗加入基督教。391年祝圣为神父。395年晋升为北非希波城副主教,不久升任主教。430年去世。

奥古斯丁竭力维护基督教的正统信仰,反对各种异端邪说,并建立了自己的神学体系,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用新柏拉图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提出所谓“理解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理解”,“精神”是实体,上帝是“真理”,只有信仰上帝才是人生的“享受”:宣扬原罪说,认为人类始祖的原罪是一切灾难和罪恶的根源。人只有依赖上帝的恩宠才能得救;鼓吹教权至上,认为人类历史乃是“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斗争史,最后将以“上帝之城”的胜利而告终,教会是“上帝之城”在人间的体现(上帝的身体),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表,拥有发放天国通行证的特权。这种理论对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和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还用神秘主义来解释教义,认为“三位一体”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

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在5~12世纪基督教会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早期经院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著作有:《认罪篇》、《忏悔录》、《论三位一体》、《论恩宠与自由意志》、《预定论》、《上帝之城》。

(二)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基督教神学体系的集大成者。1225年出生于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1244年加入多明我修会。1245年赴巴黎和科隆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大阿尔伯特。1257年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1259年返意大利,被召入罗马教廷任官方神学家和教皇亚历山大四世、乌尔班四世、克雷芒四世的神学顾问。1274年去世。

托马斯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因素,特别是神学目的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他的代表作《神学大全》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经典和权威。托马斯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及其他科学,信仰高于理性,上帝的启示高于人类的知识。他提出从五个方面来论证上帝的存在:a.事物发展的最初推动者是上帝;b.事物因果关系的第一原因是上帝;c.事物必然性的绝对的存在者是上帝;d.事物绝对完善的存在者是上帝;e.事物目的的制定者是上帝。

托马斯鼓吹教权至上、君权神授,认为教会高于国家,正如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教会与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家必须隶属教会,君主必须服从教皇。中央集权和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治形式,它能使社会统一、国家安定和平。如果没有统治者,社会就会混乱,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杀君造反和革命都是不对的。

在道德伦理方面,托马斯从灵魂不灭的观点出发,大力宣扬来世幸福,认为尘世生活的幸福不是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对上帝的向往,从而使灵魂得救。追求这种最高幸福是人的天性、自然欲望和人生的最终目的。判断人的行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目的只有在来世的彼岸世界才能达到,因此,为争取现实生活的幸福而斗争就是罪恶。最大的罪恶就是异端。他主张对一切有异端行为的人,不仅要开除教籍,而且要处以死刑。

托马斯的哲学和神学体系是西欧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被天主教会作为与各种异端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后来被称为“托马斯主义”,1879年,教皇利奥十世正式把它定为天主教官方神学体系。托马斯的神学体系既是罗马教会神学发展的顶峰,同时也是它走向没落的开始。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托马斯的神学与哲学体系已被资产阶级进步学者所批判。但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天主教神学家却又用所谓“新托马斯主义”来适应现代科学,使之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神学问题讨论》、《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等。

(三)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开拓者,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路德于1483年出生于德国艾斯勒本的一个矿主家庭。1501年在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逻辑、哲学、语法、修辞、天文等课程,获学士、硕士学位,并深受唯名论、经验哲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05年,人爱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研习神学,从此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在修道院中他专心修道,努力读书,以圣洁闻名。1507年被祝圣为神父。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任维登堡修道院副院长。1515年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路德潜心研究《圣经》,反复探讨“保罗书信”,系统地阐发了保罗的“因信称义”思想。他强调人要获得救赎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和外在的善功,而全凭个人的信心;《圣经》是绝对权威,人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通,无须教会作中介。“因信称义”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的统治。

1517年10月31日,路德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惯例,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辩论提纲,提纲共95条,因此也叫《九十五条论纲》。赎罪券问题是当时西欧民众十分关切的大事,因此,《论纲》不胫而走,一月之内传遍整个西欧,得到人们的热烈支持。赎罪券也是罗马教廷极为敏感的问题,教廷把赎罪券作为搜刮民脂民膏、聚敛财富的特种手段,却称它是教皇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赦罪权力的体现。反对赎罪券,不仅直接影响教廷的财政收入,而且会动摇天主教会的救赎理论,危及教皇的至高权威,于是,围绕着《论纲》的辩论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2年,路德退出了政治舞台,专心研究神学。1543年,他将《圣经》译成德文,对统一德国语言和《圣经》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1546年病逝。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欧洲,引起了连锁效应,各国都相继发生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派生了许许多多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新教派,结束了罗马教廷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它以宗教改革运动的形式揭开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所以,恩格斯称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

【第二节】基督教教派

一、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所以被称为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Katholikos”一词按音译,又称“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传人中国后,信徒们称所信奉的神为“天主”(取自《史记·封禅书》),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所以被称为“天主教”。

基督教产生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分化为东、西两派,东派以希腊语系教会为主,西派以拉丁语系教会为主。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首脑为争夺普世教会的领导权,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神学上的分歧,终于公开决裂。西派以罗马为中心,发展成为天主教;东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发展成为东正教。

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天主圣子(即耶稣基督)、天主圣神(即圣灵),也信奉圣母马利亚。其基本信条是:天主圣父创造天地和人类;天主圣子道成肉身,为救赎人类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世界;天主圣神从圣父、圣子出来圣化人类;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建立,有权赦免世人的罪等等。

天主教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表现在神品方面。神品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主教(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随着教会发展的需要,主教品位又分为主教、大主教、都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地位仅次于教皇)。神职人员不准婚娶。

天主教的领导中心设在梵蒂冈,首脑是教皇。教皇掌管世界各地的传教事业,有权任命各地的主教,是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据教会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8亿多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其中欧洲约有2亿多人,拉丁美洲约有3亿多人,北美洲约有1亿多人,亚洲约有7000多万人,非洲约有8000多万人,大洋洲约有700多万人。

同类推荐
  •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巫觋,文明古国尤为突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正是因为保持着古代文化的延续性,为巫觋文明的理性传承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背景,由此也缔造了中国的道文化。道文化是继承巫觋文明的源头文化,形式上属于神秘文化,本质上体现了人类的灵性文化。丹道是道文化孕育出来的、掌握灵性文明的实践体系。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女王陛下

    快穿之女王陛下

    女王大人呜呜呜呜不敢了!!!!女王说:看在这么多年的情份上了算了系统:谢谢女王大大ヾ(●?▽`●)ノ成功啦~~~?
  • 万物说

    万物说

    混沌初开,诸神造物,魔族入侵,各族纷争,战火不断,结为联盟,共当魔族,魔族败退,战火依旧,些许部族隐居,但是大陆之上还有魔族残党,神之预言,魔神之子将会带给大陆新的时代.....
  • 小丫的极品男友

    小丫的极品男友

    王小丫严重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这男生不是今天,而且是刚刚才认识自己的吗?怎么突然上演“请做我女朋友的镜头了”?是她被阳光晒晕了还是他脑袋出问题了?嗯嗯,非常有可能是他脑袋出问题了,得赶紧跑才行。可是他怎么会可能是全校女生的梦中情人秦落呢?而且还当做全校的面大声宣布她已经是他的女朋友了!?这是什么情况?这边他话音刚落这边马上跑出了捍卫主权的人!话说,帅哥,你已经有女朋友了,还来招惹我干吗啊?
  • 婚情薄,前夫太野蛮

    婚情薄,前夫太野蛮

    【全文已完结,新坑准备中】【婚姻是座城,困住的,又岂止是你我两人】盛大的婚礼上,当着上千宾客的面,司仪问新郎。“顾承耀先生,你愿意娶姚友芊小姐为妻,一辈子照顾她,爱她,跟她相守到老吗?”顾承耀沉默良久:“我——不——愿——意。”台下一片哗然。洞房花烛夜,他去某女星家里过夜。她听闻之后冷笑,换上一身性感皮衣,去夜店跟男人跳贴身热舞。第二天新闻头条,顾三少“能力不行。”妻子另寻他欢。他眯着眼睛看着新闻头条,眼里一抹阴狠闪过。好,很好。该死的女人,你惹到我了。他是顾家三少,天之骄子。视女人如无物。她是暴发户之女,心机深沉而略带一丝狡诈。他不想娶。她也不想嫁。却因为一场意外的局,两个不相爱的人被迫进入婚姻。她想桥归桥,路归路各过各的。可是他却不给她那样的机会。宴会上。一个珠光宝气的女人端着酒杯向她走来,手上的镶钻白金表闪闪发亮。“顾太太,昨天顾少在我那过夜忘记拿走了。我帮他收了一下,你不介意吧?”她浅笑,摇头:“当然不介意。我还要感谢你呢。你知道,我实在讨厌跟别人共用一个东西,尤其是男人。我嫌脏。”腥红的眼瞪着她一脸的嫌恶抗拒:“嫌我脏?我就来看看是谁脏——”……
  • 愿的彼岸

    愿的彼岸

    叶雯不知道为什么穿越了,穿越不要紧,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穿越了,就是说失忆了,在陌生的世界,连自己都是陌生的,这样的生活将怎样继续。历经了重重考验终于得到的真爱,可是。。。。。。。
  • 腹黑遇腹黑:独宠小王妃

    腹黑遇腹黑:独宠小王妃

    前世她算尽心机,不惜双手沾满鲜血也要为渣男夺得皇权,害得自己背上祸水的骂名,却终究不过一杯毒酒。前世他活的光芒万丈,受世人仰慕,却终究死在女人手里。重活一世,她要步步为营,撕碎扯烂渣男渣女恶心的面具,得以涅槃......重活一世,他要斩断情愫,再夺皇位,却又一个不小心被人溜进了心房......“你这个死小鬼!”某男冷着脸。“闭嘴小毛孩!”某女不甘心,又补上了一脚。......“你......不打算嫁人么?”某男呼吸微微急促。“嫁给谁?”“本王。”......
  • 杀手女皇归来之一统天下

    杀手女皇归来之一统天下

    亡国,故地世间如此残忍我也不会手下留情叛我者杀!
  • 雪龙痕之剑羽萝

    雪龙痕之剑羽萝

    即使,他认识的人和仇恨他的人都在一夜之间高过了他的头顶,可又为什么天下最美的那个女人偏又对他情有独钟。这该是一场幻想才对,正如他走在灰晦的生命之街,身后没有留下背影,有的就只是逐渐黑暗下去的灵魂的焰火。
  • 桃花圣手

    桃花圣手

    王阳,浙江省金陵市龙门镇靠山屯人士,职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表面上来看是一个穷的饭都吃不起的无名青年,隐藏职业为富三代,官三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阳王大官人轰轰烈烈的诞生了。王大官人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人惊奇的发现,刚刚出生的王大官人胸前长着两块发达的胸肌,肱二头肌也是若隐若现。王大官人的跟班周小星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夸张的描述描述:王阳,江湖人称风流才子神医王阳。生于靠山屯村西头,生时有狂风,有雷电,有浓眉,有腿毛,有胸肌…
  • 莫子莫相舒

    莫子莫相舒

    我就是莫子,怎么了?她是我姐妹,是我家人,我TM就见不得别人伤害她,所以,我喜欢伤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