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所谓的生意人拒绝顾客减付代劳费要求的话。这话说得如此婉转,然而非常的坚决,没有半点让步的迹象。
人们在决定购买大量商品时,虽然也都很想从各方面节省出一部分开支,可是能否省下各项中的一部分开支,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影响到最后交易的促成。这正如能用6000元去买一架钢琴,也就不会在乎200元的琴凳了。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他会善于抓住顾客的就购物心理,做到咬紧价格不放松,从而增加很多额外的收入。
当然,对于平时的讨价还价也要讲究技巧,若双方在价钱上一味地相持不让,而不转换话题,其最终结果根本不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在当你因为价格与顾客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你可利用商品的代价问题来剖析价格的合理性。
雷德正想着要购买一套音响设备,可是由于此类商品的种类实在太多,再加上个人经济方面的限制,一时也难作决断。
正当他徘徊不定时,一位年轻的营业员看穿了他的心思,于是上前问道:“你十分想买这套音响是吧?不可否认这些东西的价格看起来非常昂贵,你需要慎重考虑才能作出决定。我想你如果再到其他商店比较比较,也许这对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这也正是雷德心里正在想的:“货比三家不吃亏”。雷德便去其他几家商店作观察与比较。他发现那些家商店中的音响设备,尽管价低一些,可是质量上,如外观、音质、音色等都比较差。最终,他又回到这位年轻营业员的商店,没有半点犹豫地向他买了一套音响。
总之,讨价还价可谓是生意场当中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合奏曲,只要你能抓住每一个顾客的购物心理,然后再运用口才学的技巧,相信,没有一直不会改变的顾客,只有咬紧价格不变的商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你中意一块饼时,如果饼的主人执意不给你,拼命地保护着饼,那么你就绝对不要伸出手去要。你要装着毫不在意,趁对方不注意时,偷偷地咬下小得不会让对方察觉到的那么一小口,那饼的主人至少不会感觉到心痛。等到明天,再过来咬一口,再一口,最后,直到整个饼都被你吃完了,对方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行事法则里,永远不能让对手觉得,你从他手里夺走了某些利益,不管是多么细微的利益。
明察秋毫,掌握行情
威尔是个从来不喜欢讨价还价的人,有一次他想要买一个冰箱,他直接对售货员道:“我要买这个冰箱,450元,卖不卖?”
售货员说:“不卖”。
当他转身离去时,售货员会追到门外吗?当然不会,因为他并不了解威尔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同时售货员也不喜欢别人对他如此无礼的态度。
后来,有个人告诉威尔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有所收获,那就需要投下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星期二下午两点是家电用品顾客最少的一个时候,威尔知道这个情况后,在星期一下午两点时,他要求售货员介绍所有的冰箱产品,解释它们的性能,售货员差不多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但最后威尔并没有买下电器,他告诉售货员要等到明天才可以和太太一块过来再看看才能做决定。其实这个时候,售货员也就已经花费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在争取这笔生意。
到了星期三下午的同一时间,威尔又找到了那个售货员,售货员把星期二的过程重新为威尔的太太小张做了一次展示。但最后小张说:“在决定前,我还需要带一位专家来替我决定,我岳母对每种冰箱的性能都了如指掌,我们明天见!”
到星期三为止,售货员已花费了4个小时来做威尔的这笔生意了。
到了星期四,售货员又是如此地在威尔的岳母面前介绍了一番,售货员已花了6个小时来和威尔做这笔生意了。
威尔一个人走到售货员面前说道:“嗨!我想买这个冰箱。我除了一支笔、八分钱外.也就只能够付出450元,我想要这个型号,是不是能商量商量。”
售货员并没有立刻回答威尔的话,威尔立刻转身从店里面出去。
售货员在后面追威尔。因为他对于威尔的这笔生意已下了很多投资,他也就当然希望得到报酬。
售货员说:“行啦!行啦!就这样卖给你算了。”
为何售货员最后一次能够接受威尔“卖不卖”的方式,其原因是威尔对这样的结论是经过安排的,他让售货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售货员一定就会想:“这家伙花费了我6个小时,简直比鬼还精灵,就卖给他吧!谁知道他到最后还会有什么诡计。”
威尔让售货员在毫无觉察中吞食了他的时间与精力,到最后,终于迂回取得了胜利。
所谓的“吹毛求疵”就是同样的理论。这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
在商场讨价还价时,一定要掌握好杀价的语言技巧。但很多商人缺乏必要的商德,在经营过程中,不是明码标价,公平买卖,而是漫天要价;抱着“来一个宰一个”的心理来赚钱。
在这种情况下,你若不会讨价还价,那你去市场买东西必然挨宰。自己不知道,心理也不会失衡,也只是经济上受些损失。可在当你听说同样的一件商品,别人用比你低好多的价格买下来时,你心中的滋味可就不会好受了。这时,你的损失不只是经济上的,精神上也受了损失。可是所有的这一切还能怪谁呢?你难道去怪那些经营者吗?当然就不可能。那也只有怪你自己了,谁让你自己不会砍价呢?
从以上可知,我们根本不可能因为现在很多商品“虚头”太大而不去购买,因为我们要生存就得必须消费。若想要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就一定要学会讨价还价。所以,购买者在进行购买商品的时候,应该如何与卖主讨价还价呢?
首先就是应树立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如今买东西,同卖主讨价还价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可能会有一些少数的人,恐怕若这样做就会被那些商人瞧不起,在买东西时不愿还价,经营者要多少他就给多少,看起来好像很阔气的样子。岂不知,这正中了经营者下怀,不但多赚了钱,而且又省了力气。虽然你会因此而受到他的美言,可你要知道,他是因为多赚了你的钱,才会对你说那么几句好听的话,但事实上在他的心里已把你看成“冤大头”了。
所以,在购买商品时,对于那些除非不能讲价格的地方,你可以照价掏钱。否则,你就毫不客气地砍价。其实,杀价省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避免了后悔心理,是合理合法的事情。你掏90元钱与掏40元钱买到的很可能是一样的东西,不杀白不杀。因为花高价买不到高质量的商品,反而挨了宰。
在讨价还价时,不仅要用巧妙的语言,还要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那么你在买东西的时候最起码根本就不会吃大亏。还要做到明察秋毫、掌握时运行情,做到自己心中有数: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能够摸清楚同类商品的价格,不难比较谁的商品质量最高,谁的价格最低,若你心里没底,看中某件商品就随意杀价,很多时候都要小心上当吃亏,一定要用巧妙的语言进行讨价还价。
庄子的故事
庄子是一位非常善于利用事物来比喻道理的高手。他的类比通俗易懂,而且思想深刻,让人折服不已。庄子挖苦自己、卖弄得志的语言,常常说得淋漓酣畅,让人听后感觉美妙得无以复加……
下面选取的是四则庄子巧妙利用比喻的故事:
故事1:视权贵为腐鼠。
惠施在梁国当了宰相,庄子准备去会会他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这里,是要想取代您的相位呀。”
惠子非常恐慌,便要阻止庄子,于是派人在国内搜了三天三夜。哪知道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做凤凰,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这只凤凰展翅后,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此时,有一只猫头鹰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其头顶上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故事2:宁做自由之龟。
一次,庄子在涡水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见面后他们对庄子说:“我们大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时已有三千岁。楚王将它珍藏在竹箱里,盖上了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当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
庄子说:“那么,二位大夫请回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故事3:是贫穷不是潦倒。
一次,庄子身着粗布补丁衣服,脚穿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他就问道:“先生怎么会如此潦倒呢?”
庄子说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若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就会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而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而已,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故事4:视钱财为粪土。
宋国有一个人叫曹商。为宋王出使秦国时,宋王送车数乘;回来时,秦王又送车百乘。回到宋国时,路上遇到了庄子,就嘲笑庄子说:“先生的长处就是身处穷阎陋巷,贫困得靠织麻鞋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带菜色吧?这是曹商我所不能及的;我比较擅长的还是见到万乘之主就可获车马百乘。”
庄子从容地说:“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凡是能破掉痤疮挤出脓者便得车一乘,而舔痔疮者则可获车五乘,所治的病越下作,获得的车马越多。您难道是专门帮他舔他的痔疮的?否则怎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车马呢?”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拜见宋襄王后,被赏车十乘。他驾着车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对他说:“河边有一户穷得只能靠编织苇席来谋生的人家,其子潜入深渊,捞得千金之珠。其父看到后,赶忙说:‘快用石头砸了它吧!想那千金之珠,肯定在九重深渊的黑龙颔下。你能拿到它,必定是碰巧黑龙正在睡觉。若黑龙醒了,你恐怕性命难保。’现在宋国之深,就算是九重深渊也比不上;宋王之猛,就算是凶狠如黑龙那样也比不上。你能得车马,必定是碰上他睡觉的时候了,若宋王醒来,你一定会变得粉身碎骨。”
晏子雄辩楚王
晏子为齐国的重臣,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
一天,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非常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就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个子矮小,于是,特意在城门旁开一小门,准备迎候晏子。晏子到达城门口时,守门的侍卫打开小门,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晏子心里清楚楚王的用意,就停在门口,对侍卫说:“请你禀报楚王,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若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自然该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若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得从大门内走进去。”
侍卫急忙传话给内宫,楚王一听,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后,双方就座。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状,问:“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
晏子反问道:“何出此言?齐国俟国都便有成千上万户人家,齐国的街市里,热闹时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谓:举手蔽日,挥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既然这样,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作使臣呢?”
晏子不动声色地回答:“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对方的国君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就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就只好派我来了。”
楚王心里闷着一口气,但只能装作无事的样子,招呼晏子到厅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说道:“这位齐国人是个劫匪。”
楚王摇头对晏子说:“齐国人为何喜欢做这样的事?”
晏子便摇摇头说:“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时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尽管它们的叶子相似,但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时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的事,到了楚国就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