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彭越因为得罪了汉高祖而被杀害,诛灭三族。又将他的头挂在洛阳城下,并下诏说:“收尸体者,斩。”当时栾布单身一人来到城下,他对着彭越的头祭祀,放声大哭。官兵们把他抓起来交给了皇帝,准备立即处死。栾布说:“当初您处在困境中的时候,梁王倘若偏向楚国,汉就完了,可是梁王偏向了汉,所以楚国破灭了。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也封了不少王,您也想把江山子孙万代地传下去。可是今天您仅因为梁王一次征召没有来,就不问理由地杀了他。这很不公平,我担心功臣们会惶恐不安。现在梁王死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你们就动手杀了我吧。”
皇帝见栾布是一个义士,于是就把他放了,并委任他为都尉。到汉文帝时又任栾布为相国。正是栾布处变不惊,才脱离险境,还被任用为官。
春秋战国时,秦昭王听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便要求用15座城市交换它。赵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发觉秦王并没诚意拿出15座城市来交换璧,便退到柱子前站定:“我要让我的头和璧一齐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无奈,只好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后来,蔺相如作了赵国的上卿。蔺相如以其智慧,在秦国改变原意——无意拿城交换璧的情况下,保全了和氏璧,完璧归赵。
1956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应邀去南斯拉夫访问。一天,他在东道主的安排下,去南斯拉夫农村参观访问,随行人员还有苏联政府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和前苏联代表团成员以及一大群各国记者。一行人乘坐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着。突然,赫鲁晓夫乘坐的那辆汽车的一个轮胎放了炮,汽车顿时停下来。主宾的车一瘫痪,前后所有的汽车或堵或停,横在路边。
如此重大的国事活动中出了这样尴尬的事情,可谓是爆炸性新闻。记者们兴奋地抓住了这个消息,都准备尽快发出去。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所派来的随行人员见此情景,急得大汗淋漓,因为汽车是东道主国家特意为赫鲁晓夫而准备的。他们急忙七手八脚地抢修汽车。苏联国家元首和各国众多记者都静静地等待坏了的汽车修好,这使得南斯拉夫主人狼狈不堪。
此时,站在一旁的赫鲁晓夫心里也十分清楚,如果就这样等着,让记者们把这件事报道出去,不但会使主人铁托和南斯拉夫政府极为难堪,而且自己也会觉得尴尬。于是,他灵机一动,转过身去,笑嘻嘻地向站在一旁的米高扬挑战,问米高扬敢不敢在路边和自己比赛摔跤。总书记叫阵,米高扬欣然而从。顿时,两人就在路边众目睽睽之下较起劲来,两人各显绝技,拼力角逐,摔得不可开交。世界闻名的苏联领导人在马路上像普通人一样摔跤较劲,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记者们蜂拥而上,争着抢拍这个难得的镜头。南斯拉夫的工作人员也乘此机会从容迅速地修好了汽车。一行人顺利上路,访问也没有被耽误。
第二天,各国新闻记者对外发出了一系列描述两位共产党领导人、“重量级运动员”在马路边进行摔跤的消息。而那件令人感到甚为难堪的汽车放炮事件,也因为“摔跤”比赛而被记者们所忽略,没有在报纸上出现。
发生了难堪的事情之时,不能只是惊惶失措,更不能胡乱掩盖,那样则会欲盖弥彰。这时应冷静地想办法,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以此使人们忽略和忘记刚才的尴尬与难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二国首脑聚集在柏林附近,举行波茨坦会议。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已去世,由杜鲁门继任。
就在会议前夕,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听了美国军方关于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汇报以后,杜鲁门总统趾高气扬地走进了会场。与会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悄悄对人说:“杜鲁门好像变了一个人,以强硬坚定的姿态,坚持了反对俄国人的立场。”
人们不解,杜鲁门仍然是昨天的那个杜鲁门,可是为什么却在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另一个杜鲁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以为既然美国有了新的核武器,他作为美国的总统也可以目空一切,横行无阻了。
可是,事情并不像杜鲁门所想像的那么简单。杜鲁门想在波茨坦会议上使用这张王牌,试探一下斯大林的神情反应,试一试美国核讹诈政策的“威力”。结果如何呢?据杜鲁门自己的回忆,1945年7月24日那天,当他在会场上故意向斯大林提到“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的时候,他和丘吉尔两人密切注视了斯大林当时的表现如何,结果是大失所望:“俄国部长会议主席并没有表示异乎寻常的兴趣。”斯大林当时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十分聪明。他的淡然处之的态度,使他在这场小小的斗争中略胜一筹。
事实上,斯大林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从会场返回住所之后,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指示国内要加快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4年之后,苏联也有了这种“新武器”。试想,如果当时斯大林在会场上表现得特别惊异,那无疑会助长了杜鲁门总统的气焰。
(四)遇事不惊稳若泰山
遇到危险时,不要惊慌,要镇定沉着,这是化险为夷的良策;倘若惊慌失色,处置不当,就会坏了大事。俗话说:“酒壮夫人胆”,即使害怕,也不要显露,而要把“镇定”作为壮胆酒,来壮你的胆,要不了多久,你可能真的不害怕了。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抵抗运动的一位领导人,他的化名是“莫尔朗”。他常奇迹般地越过陷阱,在敌人鼻子底下一次次地完成了预定的计划。
1942年冬天,密特朗打算越过分界线去办件事,按照习惯,一路上他用假身份证,闯过了不少关卡。但到了穆兰的马德伦车站时,却遇上了大搜查,站在车站检查处的警察仔细地查看他的身份证,并不断地翻阅名册。名册上登记的都是从占领区想冒险越境的危险分子名单,如果对上了号,就当场逮捕。密特朗身临险境,神色泰然,警惕地注视着警察一页又一页地翻阅。突然,密特朗在名册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镇定自若地观察对方的神态,发现对方并未识破,于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等待。最后,警察对他说:“你可以过去了。”
几个月之后,密特朗从昂热乘上火车,到了蒙帕斯车站后,刚下火车就被扣留了。经济监督官对他说,要进行经济检查,领他到检查处,命令他打开旅行包。在密特朗不慌不忙地打开之后,经济监督就动手翻起来。他见包里装着一件雨衣,再往下翻,一支左轮手枪露了出来,再下面还有一小瓶酒精和装着一丸******的小匣子。一切都暴露了,怎么办?必须当机立断。密特朗很镇静、沉着,决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再动武。果然不出密特朗所料,监督官查看后,并无意逮捕他,反而轻声地对他说:“你走吧!可以出去了,我只管查走私犯。”这样,密特朗又闯过了一道险关。正是密特朗有勇有谋才安全脱险。
西晋大司马桓温来朝见皇帝。孝武帝下令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垣之到新亭去接见他。当时国都流言纷纷,谣传桓温这一来,就会杀王垣之和谢安。王垣之十分害怕,可是谢安却神色安详,镇定自若。桓温到了之后,排列好卫兵后,接见文武百官。王垣之吓得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上朝的笏板也拿倒了。谢安则态度从容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的职责是把守边疆(言外之意是不知你为何要跑到国都来)。你何必在屏风后面布置下那么多的士兵呢?”桓温笑道:“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啊!”于是命令士兵撤下去了。并和谢安一直谈到太阳西落。
谢安以他的胆识,在大司马桓温面前神情自若,是平时修养的积累,真正地做到了临危不惧。为官者不免碰到类似的事情,遇到时千万不要惶恐,要平静下来,不能惧怕。
唐代斐度,字中立,敬宗时官至司空平章事执政。有一天,手下人突然告诉斐度,说官印丢失了。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大惊失色。唯有斐度安稳地坐着,照样喝他的酒。不久,手下的又报告说:印又回来了。
斐度也没有做声。有些人不解,便问斐度为什么要这样做,斐度说:“印一定是被手下人盗走了。如果追查得紧,他就会把印毁了;但如果追查得不紧,他就会自动还来。”人们无不赞叹斐度的智慧与镇定。
丢了官印,实在是犯了杀头之罪,可是斐度却没有惊慌害怕,而是冷静地思考后决定不严查所盗之人,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官职性命。要知道,只害怕是没用的。
宋朝人张泳,宋真宗时任工部尚书,驻守今四川。当时正值****之后,人人都心怀二意。一天,张泳聚兵检阅,刚刚出来,士兵们就三次大声呼喊。张泳下马,也向着东方连呼三声,再骑马阅兵。士兵见到他这种态度,便不敢再闹了。
张泳面对士兵的哄闹,如果被吓得胆怯不语,士兵则有可能造反;而他却临危不惧,以自己的勇敢镇住了士兵。官场中不免有人与你异心,但只要临危不惧,反对你的人也会让你三分。
西汉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大司马王音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为待诏。后来历经成帝、高帝、平帝三世没有再升过官。到王莽篡位时,转为大夫。杨雄认为经典没有比《易经》更好的,所以模拟《易经》作《太玄》。当时有个刘某,跟杨雄学习。刘某后来犯法,牵连到杨雄。当时,杨雄在天禄阁上教书,使者来了,想逮捕他。杨雄担心不能幸免,于是就从阁楼上跳下去,差点被摔死。
其实,只要问心无愧,又何必如此呢?后来王莽下诏不要再追究他,他又做了大夫。那些明白道理的人,面色不会因为打雷而改变,志向也不会因为船摇动而变移。在这种危急的时候,就显出了各人的修养、性情、思想、气量的不同。心中无愧事,何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