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元年,晋侯生了病,郑伯派公孙侨一行到晋国去问候病情。晋国的叔向询问子晰为人如何,郑国人子羽回答说:“他无礼而喜欢凌辱人,依仗他富有而轻慢他的上司,不会长久了。”第二年秋天,子晰将要叛乱,要求让儿子子印作市官。子产说:“你不想想自己的过错,还有什么请求!还不快自己寻死,不然司寇将要来抓你。”后来,公孙黑被吊死,尸体被放在大街上示众。这就说明,富贵之人更应该忍富贵,不能恃贵凌人。以上是说子羽、史鱼都有先见之明,说富有的人没有不骄横的,骄横的人没有不灭亡的。仗着富有傲视他人,是不能长久的。
富贵荣华,是人人都希望获得的,但无论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月盈则亏,财富聚集得过多也同样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一方面是自身因财富极多,骄横不可一世,恃财欺人;另一方面也会引起他人的妒忌,或是坏人觊觎,产生了劫富的心。中国古人中颇有点不患财不多而患不均的思想。
人富了,就容易产生骄横的心,富而不骄的人,又很少有。主要因为人不能藏富,总是想显富,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面子上好看。
王充在他的《论衡?非韩》这篇文章中说:“国家赖以存在的是礼义。段干木闭门不出,魏文侯尊敬他,经过他家时行礼。秦国军队听说这件事,就没敢来攻打魏国。”又说:“读书人的品行就是重视爱好礼仪。魏文侯对段干木行的礼仪,使强大的秦国军队撤退,保全了魏国的边境。因此段干木的品行是贤明的,魏文侯的重礼是高尚的。”
有钱,所以气壮;有钱,所以自认为有夸耀的本钱。这是富而不忍的一种表现。明朝的沈富,因为意欲讨得皇上欢心,自夸豪富,结果适得其反。显富、夸富要看对象,朱元璋是一个出身寒门的皇帝,他最痛恨的就是像沈富这样的人。
沈万三秀是明朝初年江苏昆山一带着名的大富翁。他原名沈富,因当时民间习惯将名门家族中的人称作“秀”,连上姓名和排行,因此他被称作沈万三秀。至于其中再嵌上一个“万”字,则是因为他拥有万贯家财。
沈万三秀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拼命地向新政府输银纳粮,讨好朱元璋,想给他留个好印象。朱元璋不知是想捉弄沈万三秀呢,还是想用这巨富的财力,曾下令要沈出钱修金陵的城墙。沈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西门一段,占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1/3。可沈不仅按质量提前完了工,而且还提出由他出钱犒劳士兵。
沈这样做,本来也是想讨好朱元璋,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朱一听,当即火了,他说:“朕有百万雄师,你犒劳得了吗?”
沈没听出朱的弦外之音,面对如此诘难,他居然毫无难色,表示:“即使如此,我依旧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
朱听了大吃一惊。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由于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吃尽苦头。现在虽已建国,但国强不如民富,这使朱感到无法忍受。如今沈竟然僭越,想代天子犒赏三军,仗着富有将手伸向军队,更使朱元璋火冒三丈。但他没马上表露出怒意,只是沉默一下,冷言道:“军队朕自会犒赏,这事儿你就不必操心了。”
朱元璋决意治治沈的骄横之气。
一天,沈又来大献殷勤,朱元璋给了他一文钱。说:“这一文钱是朕的本钱,你给我去放债。只以一个月作为期限,第二日起至第三十日止,每天取一对合”。所谓“对合”是指利息与本钱相等。也就是说,朱要求每天利息为百分之百,而且是利滚利。
沈虽然浑身珠光宝气,但腹中空空,财力有余,智慧不足。他心想,这有何难!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区区小数,何足挂齿?于是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可是,他回家仔细一算,不由得傻眼了:虽然到第十天本利总共也不过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变成了524288文,而到第三十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总数竟高达536870912文。要交出5亿多文钱,沈只能倾家荡产了。
后来,沈果然倾家荡产,朱下令将沈家庞大的财产全部抄没后,又下旨将沈全家流放到云南边地。这一切都是他不知“富不能显,富不能夸”的道理造成的。为富要自持,为富要谦恭,才能保全身家性命。
(四)宁我负人
勿人负我
凡事有利则必有害。何为利?朱熹说:利不仅是经商做买卖,赚取的利益是利,以私灭公,只要自己方便,不顾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都是顾一己之私的利。它不仅危害社会,同时也是害了自己。王夫之认为,利和义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利与害之间的相互转化则是非常微妙的。曹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以一己小利而不顾天下人之大利,孰利孰害,一目了然。
春秋时期,楚国出兵讨伐绞国。楚国的一个人对楚王说:“绞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而且他们做事轻率,缺乏深谋远虑。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点,派一些带武器的士兵扮成村民或打柴的去引诱他们。”楚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天绞国就俘获了30个“打柴人”。第二日,绞国的士兵纷纷争先恐后地去追杀那些伪装成村民、柴夫的人,而楚国的军队则早已在山间设了埋伏,一举大获全胜。兵法中常常采用以小利诱惑那些贪利的敌人的方法,敌人贪图小利,不知其中有诈,则必然为我军所破。贪图小利益,大害也随之而来。
唐中宗时,有一次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突厥人打败了,朝廷下令让御史大夫张仁愿接替他。时值突厥内部分裂,张仁愿上书朝廷,建议乘着敌人内部空虚,占领黄河以北原为突厥所占的地盘,并修筑三座城,断绝今后突厥南侵的道路。朝中其他官员则认为:自西汉以来,双方都以黄河为界,所以应坚守黄河以南地区,如果到黄河北边去修筑工事,终究还会让突厥侵吞掉,是不利于唐的事情。但是张仁愿坚持己见,唐中宗也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张仁愿开始让役期已满的土卒都留下来加快修筑城池。就在这时,有200名咸阳的士兵偷偷地逃走了,把他们抓回来以后,张仁愿下令全部斩首示众,杀一儆百,在军队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样一来,士兵谁也不敢懈怠,夜以继日,卖力修城,三座城仅用了600多天便修成了。三座城都相隔400多里,北边是大片荒漠,为唐朝拓宽疆土300多里。后来张仁愿又领兵修建了1800多座烽火台。从此以后,突厥兵再也不敢越界骚扰,从而节省了数亿的戍边经费,减少了几万守边士卒。
在遇到侵害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退让,必然要受到更大的侵害。只有忍一时之苦,壮大自己的力量,敌人才不敢骚扰你,这也是兵法中常常使用的计策。
面对利与害,我们又当忍什么呢?《劝忍百箴》中讲到利害时认为:“利是人们喜爱的,害是人们都畏惧的。利就像害的影子,形影不离,怎可以躲避。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如同染上绝症难以治愈。毒酒装满酒杯,好饮酒的人喝下去会立刻丧命,这是因为只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对肠胃的毒害。遗失在路上的金钱自有失主,爱钱的人夺取而被抓进监牢,这是因为只知道看重金钱的取得而不知将受到关进监牢的羞辱。用羊引诱老虎,老虎贪求羊而落进猎人设下的陷阱;把诱饵扔给鱼,鱼贪饵食而忘了性命。虞公贪爱晋国所献垂棘之地出产的美玉,而不能察觉晋国借路攻打虢国的计谋;沉溺于美色之中,却忽略了亡国的大灾祸’。”
《列子?说符》篇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齐国有个贪求金子的人,清晨穿戴好衣帽到市场上去。他到了兑换金子的地方,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住了他,问道:“这么多人都在集市上,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到金子,并没有看到有人。”
这是典型的只见利而不见害的人。谁都懂得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哪里有那么多现成的好事在等待你呢?很多人也明白,小利之后会有大害的道理,但是一事当前,则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得不到小利的吃亏感,那后果又是什么呢?
《孔丛子》一书记载:子思住在卫国的时候,看见卫国人在河边钓鱼,钓到了鲲鱼,大得装满了一车。子思便问:“这是什么?”回答说:“是鲲鱼。”子思说:“鲲鱼是很难得到的,你是怎么捕获的呢?”钓鱼的回答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只放鲂鱼那么大的诱饵,鲲鱼从旁游过时,连看也不看,于是我就换上半片猪作诱饵。鲲鱼就吞了它。”子思感慨地说:“鲲鱼虽然难得,但会因为贪吃诱饵而死。虽然士人怀有远大志向,但也会因贪求利禄而丧失。”这是至理名言,也是经验的总结。
人们大都喜欢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奋。得到利能够使人有满足感,心情愉悦。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也惧怕灾难,灾难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到损害。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小人或是君子,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逃避灾害、追求名利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