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32400000019

第19章 禅与善恶

我们并不认为目前这个时代是最坏的,善恶不分、善恶颠倒;事实上,不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境,善与恶都是相行并立的。

善,代表正面的价值,象征光明;恶,代表负面的价值,象徵黑暗;二者随著时代、环境的不同,而相互交替、此消彼长。因此,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明确地阐明善与恶的价值标准,来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

一、善与恶的判断

我们可以从“行为”、“结果”、与“动机”等三方面来判断善与恶。

(一)行为的判断

大部分的人习惯从他人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善与恶。其实,行为不好的人未必是坏人;而行为良好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在美国,我刚刚主持一个禅七共修。报到期间,有位美国人在出发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这事使他在头三天的静坐中始终无法进入情况,最后,他才把心里的话告诉我。原来他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有只约二百多磅的鹿,突然从森林中跑出来,他来不及刹车,当场将鹿辗毙。他觉得很难过,心想:“我要去修行,怎么反倒杀生了!”因此非常痛苦。我告诉他:“你没有做坏事,不过你的行为是不好的;你没有杀生,你的车杀了一只鹿。”

一个佛教徒如果认为上述的行为是杀生、做坏事,这种观念是错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善或恶,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嘴巴讲的话一定要和意念相应”;其次是“身体动作所产生的任何效果,一定要和意念相应”。如果光是嘴巴说说或有身体动作,但是和心意不相应,便不算是做错事或破坏戒律。

(二)结果的判断

即从行为的结果好坏来判断善与恶。

有些人本来存心做好事、说好话,可是结果却不好;或者有些人原本心有不善,却歪打正著地使人得到利益,类似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由此可知用结果判断善恶,是不正确的。

(三)动机的判断

所谓动机,就是“自己的意愿”。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点非常重要。

佛法讲因缘,因缘指的是“因素”的意思。每一个人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他主要的因素。如果有人存心不良,却因为外在因素变化,而产生好的结果,这种入不算是做了“好事”。虽然他没有做坏事,但动机不正确。因此,动机的好与坏,是为判断善恶的重要依据。

二、善与恶的定义

所谓“善”与“恶”,是指价值判断。善,指的是“正面价值”;恶,指的是“负面价值 ” 。

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往往因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分别,但它对于个人、社、会、历史的影响亘古不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与道德、学问、技能平行发展,那么这种价值是善的、是好的。反之,则为恶的。

其次,从社会来看,社会包括个人、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个己内心的问题是个人的事,但如果他内心所想的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便会影响家庭,及生活环境中所有相关的人。

在美国,青少年使用麻醉药的很多,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这是什么原因?这和他的家庭及所接触的同学、朋友有相当大的关系。用这种药品的人,因为会对其他的人们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比这是“坏”事。

听说,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吃蛇,而且越毒越好,说是可以驱风邪、解毒、补身。另外,还有人喜欢吃山珍海味,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养,而是为了满足自大和虚荣。在台湾,这种风气非常普遍。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价值判断善与恶。读者都了解不要为眼前争名、争利,不要争眼前的现实,要争千古的历史。姑且不问是否能在历史留名,我们必须先想想自己现在的活动、行为,对未来的子孙、民族乃至全人类未来的前程,有什么样的影响。书经上有句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对白己家族未来的历史价值判断。

至于历史人物,在当时也许有很多人盲目地崇拜他,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历史的观点认定,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位坏人。所以随著每个时代的思想不同,对历史人物的判断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佛法不可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三、善与恶的标准

善、恶的标准可分成下列四点:

(一)以个人利益做标准

即以自私自利的立场做为善恶的判断标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有许多恶人都说自己是善人。

善人可分二种,一种是“他看昕有的人都是好人”;另外一种是“他把所有的人分成有善 、有恶”。

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人将所有人都当好人看呢?这是佛、菩萨的态度。你从正面帮忙他,他说:“很好,谢谢你。”你从暗地里打击他,他也说:“很好,谢谢你。”为什么会这样?你在正面帮助他,这是“增上缘”;从负面对付他,这是“逆增上缘”。不论你以正面或负面待他,对他来讲,他都觉得你是好人。

对于一般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做判断。有些人明知他对我们不利,又无法避免时,我们只有接受。这种接受,是试验,通过这种试验与磨链,会使我们更成熟,因此要感谢他。做为一个佛教徒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态度,善恶分明,但是不要把恶人当做无药可救,或当成;是我们永远仇恨的敌人。

(二)以社会风俗习惯做标准

如果这个世界的文化、文明能够彼此交流,则社会风俗习惯的标准应该会相同。但由于民族和信仰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他认为一个佛教徒不论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该反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否则,即是行“恶”。因为,那些人所需要的东西,你反对他,你就无法存在,甚至连佛法都无法弘扬了。所谓的“随方随时”,意即随顺环境、随顺时代有不同的标准,这是世尊的想法。

综合上面所述,可知社会风俗习惯的善恶标准是没有一定的。

(三)以哲学思想、思辨的角度做标准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共产主义、三民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三种那一种最好?共产国家一定说共产主义最好。共产主义的始祖是德国籍的马克斯。现在东、西德统一,已经不需要共产主义,而马克斯的铜像在束德,德国人正在头痛是不是要拆掉它。这也就是说,哲学思想,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永远相信它,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永远普遍,所以以哲学思想、思辨的角度做标准亦是不正确的。

(四)以宗教信仰立场做标准

依可兰经、旧约圣经的观点看,凡是拜偶像的,都应该下地狱。我有一次从台湾到美国,在飞机上遇到一位韩国牧师,他坐在我的隔壁,看了看我,然后用英文和我聊天。听了我的话以后,他摇摇头说:“可惜呀!可惜!”我问他:“什么可惜?”他说:“像你这样优秀的人,怎么会信佛教呢?”我问:“那什么宗教最好?”他说:“唯一最好的宗教当然是基督教。”我说:“对、对。”他说:“既然对,你为什么信佛教,不信基督教?”我告诉他:“对你来讲,基督教最好;可是对我来说,佛教是最好的,你是不是同意呢?”

事实上,不论是原有旧的宗教,或新兴的宗教,他们彼此不认同,都认为对方有问题,可是开明之土不会公开批评,因为这个时代不容许。但在私底下做判断时,他们还是认为自己的最好,别家的都有问题。由此可知,宗教的信仰思想,亦不得做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然而,除了宗教,还有其他可约束人心的办法吗?虽然有,但不是很可靠。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宗教,有宗教总比没有来得好。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场,认为所有宗教都应该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兴趣,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

四、佛教的善恶观念

可分为下述四点来阐述:

(一)有善有恶

这是“世间”的标准,是指人间一般的、社会的判断或标准,也就是从一般人对他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来判断,正面的说是善,负面的说是恶,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法律的标准。所以做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肯定现实社会的善恶标准。

(二)生善灭恶

是为佛教的教化功能。以现实的社会做基础,提升社会进入净化的层次。也就是说,既然社会有善、有恶,我们希望善事能尽量多做,运用佛法中持戒、修定、增长智慧的方法,从人们身、口的行为开始改善,然后再从根本的思想观念、心理层面做调整,以达到生善止恶的目标。

(三)有善无恶

这是菩萨的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如果有人看任何事、任何人都是好的,那是善恶不分,是乡愿,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都不好。

然而以佛教的立场,一定要讲到这个层次。因为这个世间虽然有不少人的心地不好,行为不善,但我们相信“所有的人将来都能丑佛、成菩萨”,目前只是因为他的因缘尚未成熟,如果我们能促成他的因缘,使他往善的方向走,他未来也能成佛。所以他也是未来佛、未来的菩萨,我们不需要计较他现在的好坏。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菩萨不舍任何一个众生,以平等看待一切聚生。没有一个众生有不变的恶性,因此,我们不要对任何人失望。

(四)无善无恶

是佛的境界。这个境界更高,善与恶于他而言,根本都不存在。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干。”所谓“梦里”。指智慧尚未出现,仍有烦恼的情况下。而“觉后’,乃指开悟、成佛的意思。

在没有开悟以前,善的,恶的、种种一切差别现象都存在。到开悟、成佛以后,任何的一切都一律平等,所以再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在他的心里面牵挂窒碍了。

五、佛教的善恶层次

善恶层次包括下列五种:

(一)人的层次

从人的层次来看,信仰三宝、修布施、持五戒是善;毁谤三宝、不修布施、不持五戒是恶。为什么我们不说成:信仰一切宗教是善,不信一切宗教是恶?因为,宗教的标准并不客观,因此,不得做为标准。而“三宝”是佛、法、僧,不是一种宗教。

“佛”是说法的人,“法”是用来止恶行善的方法或道理,“僧”是正在修行佛法,并弘扬佛法、主持佛法的人。

佛法,并不一定是要让我们信服某一种特定的对象,而是要我们依著佛法去实行。比方说“布施”,是使他人得到利益,不论是用我们的智慧、知识、财力、体力,或用语言鼓励人、帮助人,使他人从困难中得到利益与救助,都称为布施。“持戒”,是指凡应该做的好事,都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绝对不做。“毁谤三宝”的意思,是教人不要信仰三宝,并说佛法僧的坏话。

(二)天的层次

比人的层次高一等,必须要具备人的道德之后,还要修行十善和禅定,才能生到欲界天及禅定天的层次。生“欲界天”,这还是属于物质世界的天。生“禅定天”,这是属于精神世界的天。

依佛教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行为合于人类的道德标准,他死后当再还生人间。如果他比一般人的道德高,便有生“欲界天”的资格,到天上享受比人间更精致、更美好、时间更长的五欲快乐。如果他修行禅定的话,便能离开物质世界,进入纯精种的世界,即“禅定天”。

(三)出世的层次

认为世间太混乱、太痛苦,希望从此以后不要再来,即为此层次。

(四)菩萨的层次

实际是入世的层次。菩萨一味付出不想回收,他只是帮助所有一切众生,不准备向任何人回收他的付出。他不准备到人间或生天享福,也不期待常住精神世界永远不出世。

(五)佛的层次

他住在世间,永远存在、处处存在,度一切众生,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度了众生。对他来讲,没有善、恶这个问题。

六、佛教的善恶心性

佛教把心分成二种:有善、恶观念之心与清净心。

有“善”与“恶”,是我们的意识作用,以自我中心为立场,对自己所看到、所遇到的任何事、物,现象所做的判断。这可分作两方面来说:第一,由于我们自己有善与恶的判断,所以有轮回,会生了再生,死了再死。第二,这“善”与“恶”,不管你接不接受、承不承认,这力量的本身即会做判断、做决定。佛教将之总称它为“业力”,是为“心”的另外一个名词。

接著谈“性”,性有善、有恶。依佛教的说法,我们的认识心分成三部分,即善、恶、无记。也就是说,吾人起心动念所产生的反应、效果,可能是善或恶;另外一种,心理活动是有的,但不能判断它究竟是善、是恶,这就是“无记”。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善、恶、无记是众生的一种现象。对佛而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清净的、善的,“善”、“恶”、“无记”的三性之说并不存在。

七、佛教的善恶相对论

从佛经我们可以找出几百种善、恶相对的说法,以下仅列五点来做说明:

(一)从因果的观点判断善与恶

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即是所谓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是因果的关系不是这么单纯。例如,两个人同样杀人,一个人可能要还两条命,另一个人不一定要还命,也许只被打个耳光就了结。

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一定是不变的。今生看不到果报,未来生中,果报一定会出现。而为什么同样是杀人,两人的果报不一定相同?这和善因、善缘、恶因、恶缘有很大的关系。

(二)善因善缘和恶因恶缘

善因有可能会遇到善缘,也可能遇到恶缘,因缘的关系极其错综复杂,因此说是“因缘不可思议”,而因果也是不可思议。但是有个不变的原则:“我们必须增加善因缘,尽量避免制造恶因缘”。怎么做呢?就是要多亲近善知识。

(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知识的道理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多结交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但如何分辨善知识或恶知识呢?

(四)善法与恶法

鼓励我们努力向上,使我们身心健康、家庭和乐、社会安定的良师益友,即为“善知识”,他所用的法,即为“善法”。相反的,教我们杀人、放火、偷盗,邪淫、说谎者,这是“恶知识”,用的即是“恶法”。

有些人认为,能够得到手就是我狠,得不到手的算我倒霉。因此不择手段用尽一切方法以取得不法的利益,这当然也是恶法。

又有些人认为,我做坏事被捉,坐几年牢,算我倒霉;捉不到,是我运气好。而你做奸人,有什么好处呢?

(五)善道(趣)与恶道(趣)

行善法的人生善道(趣),行恶法的人生恶道(趣),这是无庸置疑的。

人间也有善道和恶道。如生在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天然灾害多、疾病肆虐的地方是“恶道”。另外,佛经上说,生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三个地方,也称为恶道。而生天,或出生于人间,社会安宁的地方,是为“善道”。

现在信仰佛法的人越来越多,这现象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我相信我们的社会还是有希望的,这希望就寄托在你、我身上。

同类推荐
  •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本书作者作为深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当代宗教多元论的语境中探讨了基督教与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对话,提出了通过对话而超越对话并相互转变的对话模式,这对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富有建设性。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本书为社会议题探讨,此类别收录了大师八篇言论,包括有大师对环保、经济以及自杀的防治与女性问题等提出的应对之道。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这样称呼他!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热门推荐
  • 大唐演员

    大唐演员

    武行出身的替身演员程明,第一次在《薛仁贵》中出演程咬金,谁知却意外来到初唐年间,成为了程咬金的四儿子程怀英。好吧,程怀英就程怀英吧,但是有一个极品老爹,程明表示压力很大。且看程明如何演好程怀英,谱写出一曲盛世大唐之歌。
  • 佛说须真天子经

    佛说须真天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梦转瞬白首

    一梦转瞬白首

    一个主宰者和一个0不得不说的故事,本人第一本,求支持!
  • 桐谷和人

    桐谷和人

    一个独行侠,一个游戏BUG般的存在!且看他如何玩转
  • 非主流仙道

    非主流仙道

    一名少年机缘巧合踏上仙途一路披荆斩棘登上巅峰人界鬼界仙界一切都是待踏平的地方
  • 神路之冥火

    神路之冥火

    人不会出生就有与他人争夺之心,但是在人生路这个大舞台上,也许某一件事情就会改变你的人生目标,从而确定自己应该的路
  • 曾有神在低吟

    曾有神在低吟

    叶兰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但最近她发现自己可以听到奇怪的声音,一次平凡的上课日,妖族侵入了校园,而她的异能由此觉醒。血族,龙族以及得到神的恩赐的人类少年,相继出现,只为寻找他们心中那永恒的存在。爱与被爱,寻找与沉睡,仇恨与包容....这一切,不过是神的低吟....
  • 大学那些快乐时光

    大学那些快乐时光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一直珍藏,记忆中,如此快乐。平凡中拥有梦想
  • 魂离情和

    魂离情和

    莫名其妙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本来以为顺其自然的找到一个目标生存下去是一个出发点,可是,到了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兰婷回到过去,主要是用她的至纯灵魂抵抗邪恶力量,在感情萌动的最初,一瓶药酒断了她的感情,为了反击,她愿意用灵魂换取安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屋顶上空的爱情

    屋顶上空的爱情

    硕士毕业生郑凡想留上海,上海却不想留他。失落而空虚的郑凡为了跟女网友打赌,最终落脚到小城庐阳市艺研所从事戏剧研究,并在跟女网友韦丽初次见面的第二天拿了结婚证,这是他们兑现在网上投下的赌注。网下的生活远没有网上潇洒,没钱、没房、没车的郑凡出于知识分子的自尊和虚荣心,跟韦丽一起在租住在城中村的一间民房里,瞒着父母、瞒着单位同事,过起了隐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