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科技辉煌
苹果树下的科学家
牛顿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也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创始人。牛顿在科学上作出了许多重大的成就。恩格斯曾对于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牛顿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多年研究、分析,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可以这样表述:任何两个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大小和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方向则沿两个质点的连续方向。牛顿为万有引力定律找到了正确的数学表达式,并指出它具有最普遍的意义。宇宙问一切天体运动(比如月球环绕地球,水星、金星环绕太阳)的力,以及宇宙间一切物体,不管它是宏观的,微观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要无条件的服从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用棱镜把白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而且又通过倒置棱镜,再把上述光带重新综合成为白光,从而正确地论证日光是由有色光组成的,科学地解释了虹的现象,为现代光谱学奠定了基础。1672年,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从而消除了当时折射望远镜中普遍存在的色散现象。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这个学说认为光是由发光体射出的微粒组成,这些微粒以高速度作直线运动,只有在媒质发生变更时速度才会变化。
牛顿还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并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几乎同时而独立地完成了微积分学。
牛顿为“力”、“质量”和“动量”下了非常明确的定义,并把它们与伽利略所提出的“加速度”联系起来。1687年,牛顿发表了着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书中,他总结了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即“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是这样阐述的:每个物体继续保持其静止或沿一直线作等速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运动的改变和所加的动力成正比,并且发生在所加的力的那个直线方向上。这是他提出的第二定律;第三定律是每一个作用总是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和它相对抗,或者说,两物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永远相等,并且各自指向其对方。
牛顿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牛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作为一个人难免会有一些局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牛顿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者,也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比如天体运动的本质、天体横向速度的来源等问题上无法作出解释时,便把上帝请进了他的科学体系。他说:“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竟能促成这种横向运动”,“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它们作现在这样的绕太阳而转的圆周运动。”他甚至宣扬上帝“是非常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到了晚年,牛顿还写了一百五十万字的有关宗教、神学的着作。牛顿从一个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最后竟沉迷于宗教,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的一个缩影。
放牛娃发明了火车
火车,动车、高铁越来越成为当下人们出行的首选,要是问起火车是谁发明的,可能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答案。火车的发明者是史蒂芬逊。正是他,给人类带来了速度。
史蒂芬逊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是英国纽卡斯尔镇的一个矿工,一家八口就靠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撑。在史蒂芬逊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干活了,给人家放牛。史蒂芬逊觉得放牛的生活很无趣,但也没有办法。只有去给父亲送饭的时候,才是他最快乐的,因为在那里他可以看见蒸汽机。这台蒸汽机引起了史蒂芬逊极大的兴趣,他总是仔细的观察,这摸摸,那摸摸,并且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父亲那样操纵机器干活。在放牛的闲暇,他就用泥土捏成蒸汽机小模型,独自玩赏。锅炉、汽缸和飞轮……件件捏得逼真。史蒂芬逊在十四岁那一年进了煤矿做工。
当时煤矿上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车。当矿主得知史蒂芬逊曾放过牛,便让他当了小马倌。除了喂马以外,还兼做抽水机的加油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史蒂芬逊渐渐熟悉了机器,并对机器爱护有加。矿主见他这么精心对待机器,便让他负责保管机器。一次歇了工,他想知道机器的结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拆开了蒸汽机,结果费劲了很大周折,才勉勉强强把这一大堆零件组装起来,但心中有些隐隐不安,担心机器出了故障。没想到,这机器要比平日里运转的还要快。
经过这件事以后,史蒂芬逊越来越痴迷于机器。
蒸汽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煤的速度,在这种局势下,马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1804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发明家特里维西克发明了铁路蒸汽机车,在十六公里长的轨道上成功地完成了10吨铁和70名乘客的牵引试验,但最终因为屡次脱轨,没有得到推广。1807年,特勒维制出一个火车头,每小时走五、六里,也能拖上十来吨货物,唯一不足的便是经常发生事故,因此被人们讥讽为“还不如马车跑得好呢。”史蒂芬逊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制造出一种比马车还要大、还是安全的火车。
1813年,他观摩了丁·布伦金索普研制的,用来从煤矿拉煤的“装有轮子的蒸汽锅炉”。这个笨重的装置无法在光滑的木轨上牵引,只好加装一个棘轮,使棘轮在有齿的第三条轨道上滚行。史蒂芬逊回去后,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在1814年研制出了一台布卢彻机车。这台机车能以每小时四里的速度牵引八辆装有三十吨煤的货车。可惜在试车中,出现了事故。由于强烈震动,震坏了路轨,车也翻了,摔伤了交通公司董事长和一位国会议员。接踵而来的便冷嘲热讽,但史蒂芬逊并没有灰心,继续进行试验。经过十多年一系列的改进,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诞生了。
1825年9月27日,史蒂芬逊的“旅行号”火车开始运行了。这是他多年的心血。“旅行号”拖着二十六节车厢,九十吨重货物,四百五十名乘客,在斯多克敦到达林敦的铁路上进行试车表演。当史蒂芬逊沉稳地驾驶着这辆火车,以二十四公里的时速,越过一个大斜坡,安全到达终点时,在场的人齐声欢呼,鞭炮声不断。成功了!除了发明了火车,史蒂芬逊还发明了安全帽、煤矿安全灯。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但他并没有取得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而是继续从事着自己的钻研工作。当他被英国政府聘请为筑路工程师时,已经年近半百,即使如此,他依然不辍的设计、修建。
他不仅设计修筑过世界最早的铁道,还积累了关于沼泽地铺铁路和开凿隧道的方法和经验。
史蒂芬逊以六十七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也抹不掉的。在伦敦博物馆里珍藏着他的火箭号列车,这件展品,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历史。虽然随着生产的进步、科技的提高,出现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燃气轮机车等,但是史蒂芬逊设计、发明的蒸汽机车依然活跃在铁路线上,一直在默默的为旅客服务着。
诺贝尔奖的由来
现在,大家熟知诺贝尔奖,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其来源,并且这个奖项的命名是与一位伟大的人有关,他就是诺贝尔。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黑色火药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国防的需要,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更大威力的炸药。
说到诺贝尔,不能不说道他的父亲。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瑞典的军事工业专家。诺贝尔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耳濡目染,也培养了一种好的性格。1863年,诺贝尔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决心终身献身于钻研火药上。这是一项危险的事业,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但诺贝尔没有丝毫的畏惧,毅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在进行实验时,硝酸甘油意外爆炸,造成了他的父亲终身残废,他的弟弟被炸死。尽管付出了血的代价,但诺贝尔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依然置自己的生命不顾,日日夜夜的尝试新的炸药。
正是凭着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不知道试验过多少次,在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伏了硝酸甘油。他按照一定的比例,将75%硝酸甘油和25%的硅藻土混合配制制成炸药,这就是人们习惯上称作“黄色炸药”。由于这种炸药既有巨大的爆炸力,又能安全运输和装配,所以受到了全世界各地的普及。但是,诺贝尔还想制作出威力更大的炸药,丝毫没有满足这个成就。1875年,诺贝尔经过重重试验,将硝酸甘油和硝化棉混合组成,发明了有弹性的爆炸胶。1877年,他突发奇想,也是经受重重困难,在硝酸甘油和硝化棉中加入了10%的樟脑,制成了新型炸药。这种新型炸药的威力不知道要比黑色火药高出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它被广泛用在开山筑路上、开矿挖河上,成为人类用于战胜自然的重要武器。
诺贝尔把毕生都献给了这项既充满危险又伟大的事业,它终身未娶。可以说他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诺贝尔的一生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有250多个。除此之外,他还在全世界办起了数十家炸药工厂,并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诺贝尔写下了遗嘱,愿意将自己的财产作为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中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从从1901年开始,每年都会隆重的召开诺贝尔奖颁奖。这样,大家就了解诺贝尔奖的由来了吧。
诺贝尔虽然已经离去,但其身上的那种为了事业,即使牺牲生命也不所不辞、奉献和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灯丝发明之旅
1879年的一天,在美国,人们纷纷涌向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这是在为考察团成员送行吗?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地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那电灯比油灯、蜡烛亮多了!”
“这艘船装上这么个外形像茄子一样的玩艺,像黑夜里有了一轮太阳!”
“这东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议!”
原来这只考察船上第一次安装了由炭做成灯丝的灯泡,明亮耀眼、令人新奇的电灯光,照耀着围观的人们,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惊喜。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有了一轮黑夜里的太阳,黑夜再也无法对人们的行动产生制约了。然而,欣喜的人们却不知道它的发明者——爱迪生为此付出了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
近代以来,人类探求新光源的努力在不断推进着。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灯是在电瓶两极的头上接两根木炭,通电后把两极一碰,然后再把它分开,两极之间立刻发生火焰。由于两极是水平的,中间有热空气上升,两极间的火焰就向上微微弯曲,好像弓形或弧形,所以被称为弧光灯。尽管当时的一些着名科学家都非常赞赏这种灯,但这种灯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于是,研制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成为科学家们的主攻方向。
爱迪生是美国的着名发明家,在19世纪中后期,他完成了以留声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发明。从1877年开始,爱迪生也向着电灯这座堡垒发起了猛攻。
在刚开始的时候,爱迪生提出了要搞分电流,变弧光灯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白光灯。这项实验的关键之处就是要找到一种能燃烧到白热的物质做灯丝,这种灯丝要经受住热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时以上的燃烧。爱迪生的这个设想,遭到科学界的普遍质疑,很多人嘲笑他是“疯子”、“吹牛”。然而,爱迪生却不为所动,充满信心地开始了他的试验。
最初,爱迪生选用传统的炭条做灯丝,放进抽掉空气的玻璃泡中,但一通电,灯丝就断了。随后,他又改用钌、铬等金属做灯丝,同样是亮了片刻就被烧断。后来,又换用白金、钡、钛、钴等稀有金属做材料,效果同样不明显。就这样,历经1600多种材料、数千次誓言后,白光灯仍毫无结果。这时,包括他的助手在内的很多人都开始失去信心。但是,面对数千次的失败,面对外界不停的冷嘲热讽,爱迪生却以顽强的意志力坚持着,始终没有任何退缩。
有一天,爱迪生苦思冥想,突然想到能不能用棉纱烤成炭条做成灯丝呢?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试验。经过连续多次的誓言,灯的寿命在一点一点延长着,从13小时延长到45小时。人们开始祝贺他的成功,而爱迪生却丝毫没有满足,继续着他的试验。他又对包括人的胡子、头发、马的鬃毛等6000多种植物纤维都一一进行了试验,最后从中选择了炭化后的优质日本竹丝,将灯泡的寿命延长到1200个小时。爱迪生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不久,美国人便用上了这种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第一批竹丝灯泡就用在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后来,爱迪生又改用钨丝,使灯泡寿命更加延长。
由于爱迪生的伟大成就,当他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全美国熄灯一分钟,身子连自由女神像上的火炬也不例外。人们也送给爱迪生“照亮世界的人”的美誉。
发现X射线
现在,X射线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么就让我们回顾一下X射线的发现及他的伟大发现者——伦琴。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是德国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1845年3月27日生于莱纳普(现在所属联邦德国)。在伦琴3岁的时候,全家搬到荷兰,并加入了荷兰籍。1865年,跟随全家来到瑞士苏黎世居住,在那里。伦琴完成了大学学业。1869年,伦琴获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幸运的成为物理学教授A·孔脱的助手。1870年,跟随老师回到德国,随后他在维尔茨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伦琴担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出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纵观其一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伦琴在物理学的很多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释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方面。但由于他发现了X射线,这一光芒足以让很多人不会留意他在其他方面做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