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5800000006

第6章 生活起居(2)

最原始的灶是在土地上挖成的土坑,直接在土坑内或在其上悬挂其他器具进行烹饪。这种灶坑在新石器时代广为流行,并发展为后世的用土或砖垒砌成的不可移动的灶,至今仍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新石器时代中期发明了可移动的单体陶灶,为商周秦汉各代所继承,并发展出了铜或铁铸成的炉灶,较小的可移动灶称为灶或镟,实际就是炉。

鼎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炊具之一,商周时期盛行青铜鼎,有圆形三足,也有方形四足。因功能的不同,又有镬鼎、升鼎等多种专称,主要是用来煮肉和调和五味的。

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已渐趋消亡,故秦以后的文献中此字已很少见。陶鬲是炊具,青铜鬲则同时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而存在于夏商周时期。

甑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绵延不绝,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

釜就是圆底的锅。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时期有铜釜,秦汉以后则有铁釜,带耳的铁釜或铜釜叫鍪。釜单独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下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

甗是一种复合炊具,上部是甑,下部是鬲或釜,下部烧水煮汤,上部蒸干食。陶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有青铜甗,秦汉之际有铁甗,东汉之后,甗基本消亡。

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就成了鬶,它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斝外形似鬲,而腹与足分离明显。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也是空足炊具之一。进入夏商周时期的斝变为三条实足,且多青铜制成,但已是酒具而不是炊具了。

古代的进食具

中国传统的进食器具可分为勺子和筷子两类。

筷子古称“箸”,至明代始有今称。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箸。

勺在功能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炊具中捞取食物入盛食具的勺,同时可兼作烹饪过程中搅拌翻炒之用,古称匕,类似今天的汤勺和炒勺。另一种是从餐具中舀汤入口的勺,形体较小,古称匙,即今天所俗称的调羹。

考古发现最早的餐勺距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属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勺既有木质、骨质品,也有陶质的。夏商周时期出现铜勺,带有宽扁的柄,勺头呈尖叶状,自铭为匕,即勺头展平后形如矛头或尖刀。“匕首”之称即指似勺头的刀类。

自战国起,勺头由尖锐变为圆钝,柄也趋细长,此形态一直为后代沿袭。秦汉时流行漆木勺,做工华美,并分化出汤匙,此后金、银、玉质的匕、匙类也日渐增多,餐桌上的器具随着食具的多样而更加丰富了。

在古代的饮食活动中,餐勺与箸往往是一同出现并配合使用的。周代时曾规定,箸只能夹取菜类,而食米饭米粥时则必须用匕,分工十分明确。

古代的盛食具

盛食具指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品的器具,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餐具,包括有盘、盆、碗、盂、钵、豆、敦、俎、案等类。

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

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

盘之大而深者为盆,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称为笾,都是盛食的器皿。

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

案的形态功用与俎多有相似,但秦汉及其后多言案而少称俎。食案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案面长而足高,可称几案,既可作为家具,又可用作进食的小餐桌;另一种案面较宽,四足较矮或无足,上承盘、碗、杯、箸等器皿,专作进食之具,可称为棜案,形同今天的托盘。

酿酒小史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远古时代,在农业还没有兴起之前,野果和蜜是可供中国人酿酒用的理想而又容易得到的原料。它们含有发酵性的糖分,接触了空气中的霉菌和酵母,就会发酵成酒。这种酒“清冷可爱,湛然而美”,引起原始人类极大兴趣。以后,人们便逐渐有意识地去利用野果发酵酿造果酒。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发现一些粮食作物由于保存方法不当,导致粮食受潮而发芽、霉变,这些长霉的粮食形成天然的曲糵,遇水后便发酵成酒。当人们总结了这种自然现象,有意识地让粮食谷物发酵来获取酒浆时,酿酒技术便开始出现了。

商周时期,先民们已普遍使用谷物来酿酒了。考古学家在商代遗址中还发现了规模壮观的酿酒作坊的遗址,还有许多专用酒器,有酿酒的基,有盛酒的尊、壶、卣,有温酒的盂,有饮酒用的爵、觚、觯等。有铜制的,有陶制的,数量众多,制作精致,反映了当时酿酒业的发达。

到了周朝,政府还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官员“酒正”,《周礼》还指出酿酒要用煮熟的谷物,投曲须掌握时机,制酒用的器皿要选优良清洁的陶器,造酒用的水质要好,火候要适宜。这是对古代酿酒技术的科学概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规程,可见当时酿酒技术已相当完备。

酿酒起源的传说

酒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关于酿酒的起源,也产生了很多传说。

有的古代文献说,酿酒是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的。据说,禹的公主命令仪狄做酒,酒酿成之后,大家觉得它非常好,就进献给禹。禹喝了之后,认为酒虽然非常好,但是喝了能够乱性,而且说:“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这样便疏远了仪狄,并且下旨禁酒。

而在民间传说中,则普遍认为酿酒始于夏朝的杜康。所谓“杜康造酒刘伶醉,刘伶一醉就三年”。更有人说杜康和刘伶都是天上的酒仙。到今天我们还用杜康或刘伶作为酒的代名词。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但可以大致说明的是,酒在夏朝或夏朝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一点也被考古学家所证实。

1937年,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甚至认为: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是为酿酒而非做饭……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的。

古代的葡萄酒

葡萄酒盛行于现代西方,但在古代,中国也留下了有关它的足迹。唐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葡萄酒的起源也很早。《史记·大宛列传》载: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随后,“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可见,西汉中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酿酒,并将欧亚种葡萄引进中原了。他们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自西汉开始,中国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酿造者。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说过:“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这对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认识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葡萄酒只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平民百姓是绝无口福的。

到了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变得十分普遍了。元朝时,葡萄酒已成了一种重要商品。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里,就谈到了当时开封售卖葡萄酒的情形。明、清两代,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的酿造就更为普通了。

酒器小话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有了酒,自然需要盛酒的器具。因此,可以说,酒器是酒文化的产物,是酒文化的载体。

最原始的酒不是人工酿造的,而是水果自然发酵而成的。人们饮用这种酒,最先可能是伏地而饮,手捧而食。后来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智力的提高,自然会选取一些极简便的工具来饮用了。如经过简单加工的兽角、硬瓜果壳及蚌壳等。我们从最古老的酒的名称上,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如当时的酒器觚、觥、觞、觯等等,就都带有一个“角”字旁,而“觚”字,是“角”、“瓜”全有。

陶制品发明以后,开始出现陶酒具。大量出土陶器证明,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就有了专用陶制酒器。

人们掌握了炼铜技术以后,青铜酒器开始出现。夏商周时的青铜酒器可分为三类:一是储酒器,如尊缶、大壶、鉴缶等。二是温酒器和盛酒器,其中主要有尊、壶、卣、彝、觥、瓮、瓿、岙等。这些酒器的每一种都有各种不同的样式,许多动物造型的酒器已令人叹为观止。三是饮酒器,如爵、角、觥、觯、杯等,其中很多都堪称工艺品。

商周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秦汉和秦汉以后盛行的漆制、瓷制、铜制、金制、玉制等多种酒器。当时许多珍贵漆制酒器,已成了人们身份高贵的标志。漆制酒器品种也很多,如樽、钟、壶、钫、卮、勺、耳杯等等。

最早的原始瓷制酒器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汉代,出现了“彩瓷”和“白瓷”酒器。唐宋两代的瓷制酒器发展到鼎盛时期,已成为广泛应用的酒器。

在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其他质地的酒器,如锡制、玻璃制、景泰蓝制、珐琅制、象牙制、犀牛角制、角制、皮制、木制、竹制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古代的酒令文化

饮酒行酒令是我国古代饮酒风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增添雅兴的作用。酒令起源于儒家的“礼”。大约在唐代时,酒令开始在社会上盛行,此后经由宋、元、明、清几代得以发展。

酒令有很多形式,随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

游戏令有“击鼓传花令”。方式为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击鼓、座客以次传递花枝,鼓声停时花枝在手的人饮酒;或是令官报数,按1234……顺报,至7或7的倍数时,应报者拍桌而不出声,脱口出声报数的罚酒。还有一种竹制筹令,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在酒筹上铭刻经书或诗、词、曲成句,或《西厢记》、《水浒》、《红楼梦》中人名,并由此引申出敬酒、劝酒、罚酒等名目。

赌赛令有投壶,酒宴时,宾主依次取箭在同样的距离向壶中投掷,中者为胜,可以罚不中者饮酒。投壶赌酒,两汉六朝,极为普遍,唐宋以后才逐渐衰微,只有少数人使用了;还有赌棋饮酒,盛行于三国两晋时期;另有掷骰饮酒,流行于唐代。还有猜物饮酒,把某物藏起来,使在席之人猜测其所藏之处,猜中者胜,猜错者饮。

文字令比较文雅,需要一定文化水准才可操作使用,它们大多是争奇斗巧的文字游戏,也是斗机智、逞才华、比试思维敏捷与否的智力比赛。当然,文人雅令也和其他酒令一样,目的是为了活跃饮酒气氛,求得宾主尽欢。

茶的起源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相传神农氏在位时,就已经发现了苦茶这种植物。那时候,人们称茶叫苦茶。

最初的时候,人们是把“原生茶树”上的鲜叶采下来,在锅里烹煮熬汤,以用作解毒治病的一种良剂。春秋时代,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蔬菜食用。到了秦汉时代,饮茶逐渐普遍,人们把茶叶制成饼状,饮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中,加上葱、姜、橘子等类调味,药、饮兼用,并用它款待宾客。后来,茶叶才逐渐不作药用,而成为经常的饮料。

茶最初的名称叫“桢”、“荼”等。东汉人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把“桢”解释为“苦茶”,而且说:荼,“即今之茶字”。可见,早在东汉时期,茶这种植物已经在文字上定型化了。

在东晋郭璞的《尔雅注》里有这么一段话:“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可见,当时人们对采茶的迟早与茶质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精辟的总结。

喝茶为何被称为吃茶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将喝茶称为“吃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我国人民早期制茶和饮茶的方式密不可分。

我国在唐朝以前,饮茶的方式是比较原始的,只有药饮和解渴的粗放饮法。把鲜茶叶放在锅里“做羹饮”,其实就是熬成汤喝。但是,鲜叶既无法存储,也不好运输,这就要求出现干茶。干茶的最早形式仅是把茶叶晒干而已,谈不上加工制作。

唐代时,“茶圣”陆羽大力倡导饼茶及饮法,从而使唐宋两代五六百年间,饼茶得以独领风骚。

所谓饼茶或团茶是指制茶人将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茶叶放入釜中蒸煮,用杵臼捣碎,拍成茶饼团,再将茶饼团串起来焙干封存,当时人们称之为“龙凤团茶”、“蜡面饼茶”或“研膏”。人们在饮用这种茶时,需将茶饼研成粉末,然后用纱绢做的罗筛筛出极细的茶末,再将茶末放入釜内,用滚水煎煮。人们在品尝这种茶时,咂嘴、嚼末、渍舌,所以就叫做“吃茶”。

“吃茶”从唐代流传到明代,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明朝洪武年间,散茶取代了团茶,冲饮取代了煮饮。明崇祯年间,中国各大城市的市井街巷中开始出现了茶馆、茶室、茶铺,特别是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尤盛行,但人们仍习惯于将喝茶称为“吃茶”,并一直流传至今。

斗茶的由来

“斗茶”又称“茗战”,即赛茶会。方式是参加者各携精品茶叶,以轮流品尝或展示茶道技艺的方式,评定优劣,决出名次。这种活动兴起于北宋之际的福建建安民间,继而又流行于北宋,从此盛行于世。

北宋年间,无论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骚人墨客,还是浮浪哥儿、市井细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更是乐此不疲。诗人晁冲之说当时“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深表痛心疾首。然而,就是这位晁冲之,也是欲罢不能,“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当时斗茶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斗茶”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元明清,这从赵孟頫、唐伯虎等的《斗茶图》中可见一斑,但其盛况已远不及宋代。就是现在,我国的一些主要产茶地,还能看到“斗茶”的遗风。

茶具史话

古人饮茶十分讲究茶具的选用,因为只有质地适宜的茶具才能冲泡出好茶。明清时代,各种手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巅峰,茶具制作也有了大的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瓷器历史,而茶具中最普遍的,还是瓷制品。

瓷茶壶出现于明朝中期,但那时的茶壶品种还比较少,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和福建德化的白瓷。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茶壶品种开始越来越多,造型也各异。不少茶壶上还描画着山水、花鸟、人物花纹,有的还题写着诗句。

盖碗始于清朝康熙年间,一般是盖小于碗,盖沿在碗口之内。也有盖在口外的,称为“天盖地”。

清代的瓷盏托与前代不同。直至明代,托盘中心的托圈只是凸起一周矮矮的棱,刚好套住碗足,而清代的托圈大大加高,变成敛口的水盂形。

另一类茶具是锡器。用锡器作茶具,在唐代文献中就有记载,但它一直作为中低档器具,列不到上品。明代改为用壶泡茶以后,人们发现了它不影响茶味的优点,开始用它做茶壶。

同类推荐
  • 日下帝京天

    日下帝京天

    历史或是一座有历史的大城,它们都早已习惯了被往高处推崇,自己甚至是故意忘掉了笑容的魅力。可是,一路走过来,我随着这孩子的画语心境,愈加感到轻松和兴奋。她勾描紫城禁苑的恢宏气势、“京街”的幌子酒旗、天桥根儿绚烂的尘杂、自得自在的八旗子弟……我无法再忘掉,北新桥儿底下还收押着一条龙;我们又是如何蛰居仙人腹中。或许因为,小作者用心倾听和发掘了这一切之后,又以一种快乐舒畅的情绪娓娓道来,所以我不能不被感染吧。
  • 后宫政治(下)

    后宫政治(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重归书斋

    重归书斋

    本书收有《乡村学校的记忆》、《在自由和锁链之间》、《我的春节在童年》、《囚禁自己》、《怀疑手中的钞票、《回归书斋》、《大碗吃饭》等散文随笔作品。
  •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有人说:任何东西,只要泛黄了,也就温暖了。在弥眼的黑、白、灰和暗黄色中,在一派古旧、沉静和悠然的格调里,刘鹏的老照片让我们领悟到感伤的温情。当老北京的味道变得愈来愈淡,巷子中“锯盆儿、锯碗儿、锯大缸”的吆喝声开始绝迹,挑着货担子走街串巷的商贩成为历史,那些陪伴着我们长大的娱乐场所、城池街巷被拆迁和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脑海中许多原汁原味的记忆却也愈加深刻。于是,怀旧便成了我们的通病,像老照片这样的影像资料,则变成了医治我们的灵丹妙药,给予心灵些许慰藉和温暖。
  • 嘉典

    嘉典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大节日的庆典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如何策划和操作。
热门推荐
  • 我在时光中没遇见旧识

    我在时光中没遇见旧识

    童小小陪着苏寒从小学到大学,爱了整整十年。新班级门前苏寒说:“童小小,出来”酒吧里苏寒说:“童小小,过来接我”高中毕业典礼苏寒说:“童小小,陪我去大学吧”对于苏寒,童小小无法拒绝,因为他是她深爱的人。童小小陪苏寒从年少无知到成熟内敛,早已习惯他的一切。童小小说,苏寒,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不离不弃,如果你有喜欢的人了,没有关系,我也会像你喜欢她一样喜欢着她。或许这辈子不会经历什么刀山火海,但是,我愿意陪你生老病死。
  • 异界戮魔师

    异界戮魔师

    原罪,他本是一个普通的民工,意外坠楼奇妙穿越。最终成为了苍云大陆人类的守护神。单挑神魔两界,最后却因为他的狂妄而付出惨痛的代价。苏阳,一个地球上的盗墓贼,遇难后来到了这片已经被魔界占领的苍云大陆。当他继承了原罪的传承,实力达到巅峰后,发觉驱逐魔族凭借他一人之力绝无可能。他创立了戮魔公会,将散落在世间的强者团结起来抵抗魔界。势力混乱的神界,最终也被他踏在脚下。最后,为了她们,他放弃了天下…………
  • 南医森学院

    南医森学院

    疯子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究竟要承受怎样的打击才会连自己的过往、自我全部舍弃以换取暂时的宁静。在他们的瞳孔里,疯了究竟是谁。。这只是一个学生生活在精神科医学院的故事。。什么是人性的恐惧,疯狂,与悲哀。。什么又是所谓的现实。。
  • 暗恋之网女追男

    暗恋之网女追男

    她喜欢上了遥不可及的他,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奇妙,可是女追男的道路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好走,发生了太多事情了……
  • 攻心计:春寒乍雨,卿卿我我

    攻心计:春寒乍雨,卿卿我我

    她,身份不详,却常伴君侧,因一个女人的妒火,君王陨,被迫不远万里奔赴异国,从此命途多舛;他,冷眼旁观,身负血海深仇,伺机以待雪耻之时;他们相识,匆匆离去,回首却沦为陌路;再次启程,会否相依相偎,一如往昔。
  • 弃择

    弃择

    她,洛夕,倾国倾城却有沧桑者之态;他,宇文胤,妖孽摄人但无心念人;刻意安排的婚姻杀机四溢,他们能否将生命之路交织在一起呢?
  • 颜楼十二宫

    颜楼十二宫

    你可曾听过颜楼?那风云一时,让武林中人闻之色变的江湖第一楼。你可曾见过颜楼十二宫?那倾国倾城,容颜绝艳的十二位绝色美人。她(他)们或妖媚,或清丽,或温润,或张狂,她(他)们身怀绝技又不容于世,她(他)个性张狂却重情重义。五年后,颜楼少主归来,三更鼓鸣再起,五更红花绽放,血海深仇让江湖为此再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江湖文,无人不挨刀的那种;多CP,总能找到你爱的那一款;前面有点慢热,因为我笨,剧情发展太快我怕我脑子会凌乱。对,就是这样!】
  • 蓝红如梦

    蓝红如梦

    有人说我不相信缘分,有人说我信。其实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早已成为定数,要怪只能怪造物弄人。有些逝去了还可以再有,有些一转身或许就是一辈子。
  • 二老堂诗话

    二老堂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傲世逆天妃:西游驭妖师

    傲世逆天妃:西游驭妖师

    傲雪迎寒举无亲,一笛魂曲话凄凉。一个出身不明的少女,一段不为人知的灭门惨案。一块神秘无比的石牌,一群来自异界的奇怪驭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牛魔王等穿越时空来到云起大陆,能否帮助徐傲雪重拾仙灵,成为绝代上仙,统一云起大陆,找出灭掉徐家的真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