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8700000003

第3章 历法·节气(3)

后来人们饮酒时,为了助兴取乐,行“酒令”,即在饮酒前,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者做其他的游戏,违令者罚饮。

“月相”与盈后

商业上的“盈亏”一词,其来源与人们对“月相”的认识有关。我国古代,将月亮反射太阳光,在一个周期内变化不同形状的现象,称之为“月相”。

“月相”,虽然细分为不同之称,但基本分为“盈”与“亏”。而所谓“盈”,即指“月相”为“望”,亦称之为“满月”。按照时间来说,就是指农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后能看见整个的月面,称之为“望”或“盈”,也叫做“满月”。古人将“满月”(望)前后的“月相”,均称之为“亏”。而“亏”又有不同的区别:人们将“满月”前十一至十二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为“凸月”,将“满月”后十七至十九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作“残月”;将初七至初十及二十至二十三日前后可见“亏”的形如弓的月面,叫做“上弦”和“下弦”;将初五、六前后可见“亏”的形如蛾眉的月面,称为“蛾眉月”;将初三、四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之为“月牙”等。

后来,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对“月相”盈亏的认识运用到商业上,即取“望”和月光圆满之意,与商业上的经营紧密结合,将赚钱的现象,概括称之为“盈利”。相反,取“满月”前后“月相”为亏之意,亦同商业相结合,将赔钱的现象,概括名曰为“亏损”等。

为什么三伏天特别热

“三伏”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有初、中、末之分,每伏十天,尤以中伏酷热蒸人。每年的初伏自7月间开始,整个伏天持续一个月左右。

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为什么特别热呢?这是因为“立夏”以后,太阳向北移来,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到了夏至,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夏至之后,北半球虽然白昼一天天短下去,但仍比黑夜长,加之热量散发,温度便开始升高了。对人体来说,在同样高温下,空气流通小就发“闷”,空气温度高就觉得热。因为温度高和流通小,皮肤毛孔蒸发散热的能力相应减低,所以从体感温度来讲,“三伏”的气温是最高不过了。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根据“三伏”高温和雨量充沛的规律性,在生产、生活方面都总结了不少非常宝贵的经验。就高温作业的行业米说,也必须对高温季节职工身体健康,引起高度重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入伏日期为什么每年有不同

每年在“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既然是这样有规律性,那么每年入伏的日期为什么不同?自古始,并且至今,农业“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气,每年数伏,虽然说都是从“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是非常有规律性的,但为什么每年的“三伏”的日期却有不同?这与“庚日”每年具体在哪一天是密不可分的。

而“庚日”就是指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日、庚辰日等。因为“天干”其数是十,所以每隔十天就有一个庚日。而一年春秋冬夏三百六十五天,不是十的整倍数,所以每年庚日的日期都不相同,因此每年入伏的日期亦就不相同。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每年一到春分日,斗柄(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东;夏至日,斗柄指南;秋分日,斗柄指西;冬至日,斗柄指北,并且是很规律的,年年如此。所以,古时候,人们归纳概括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然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规律性,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为:

春季。每年一到阳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立春”。

古人说的所谓“春”,就是指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其时间为阴历正月至三月。

其实,不仅是“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春”到“春分”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东风;从“春分”到“立夏”之前,这段时间里,多为东南风。

夏季。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为“立夏”。

古人说的所谓“夏”,就是指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其时间为阴历四月至六月。

其实,不仅是“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夏”到“夏至”之前,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南风;从“夏至”到“立秋”之前,这段时间里,多为西南风向。

秋季。每年阳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立秋”。所以,自古始,将“立秋”作为秋李开始的节气。

其实,不仅是“斗柄西指,天下皆秋”,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秋”开始,到“秋分”以前,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西风;从“秋分”开始,一直到“立冬”之前,这段时间,其风向多为西北风。

冬季。每年阳历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立冬”。所以,自古始,将“立冬”作为一年四季最后一季冬季开始的节气。

其实,不仅是“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冬”开始,到“冬至”之前,这段时间里,多刮北风;从“冬至”开始,一直到“立春”之前,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东北风。

太阳的雅号

随着日出和日落的自然现象,人们头脑里最初只有“日”的认识和概念。但后来为什么将“日”又称作“太阳”呢?这与我国古代对“天”的认识是分不开的。随着对九大行星的认识,古人将环绕太阳运行的九颗行星概括叫做“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 (洪兴祖对《楚辞·远游》的补注)而“太”与“阳”所以能够被人们联系在一起,其原因是:“太”,指很高的天空;而所谓“积阳为天”,是指天空中的九大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只有“日”才会发出很强烈的光,所以将很高的天空,同发光的“日”联系在一起,称为“太阳”。这是一种认识。另一种认识,就是将“日”发出的光,称为“阳”。有“阳”,就会有“阴”。所以,按字义解释,阴的意思是暗,阳的意思是明。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需要,很自然地产生了许多太阳的雅号,如将春天的太阳称为“春晖”(“晖”,指“日光”),夏天的太阳叫做“骄阳”,秋天与夏天的太阳有共同的特征,即炎热,所以称为“盛阳”。至于说,冬天的太阳与夏天的太阳的区别,西晋学者杜预作了透彻比较,即“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所以,将夏天的太阳称为“烈日”、“炎日”等;将冬天的太阳俗称为“暖日”或“暖阳”等。而早晨和黄昏太阳的雅号就更多了,如早晨的太阳,雅号叫做朝阳、朝曦、阳光、朝晖、初旭、初景等;黄昏的太阳,其雅号亦有不少,如父阳、父晖、残阳、斜阳等。但是,早晨和黄昏太阳的雅号,尽管也有许多,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均出自人们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作品中。

秋天的雅号

九秋张协《七命》和陆龟蒙《秘色越器》诗里,皆有把秋天称为“九秋”的诗句:“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三秋农历七月为秋季三个月的开始,人们将秋季开始的农历七月别称为“上秋”,或“早秋”、“首秋”、“初秋”等。农历八月,正值秋季三个月中间,故称为“中秋”。农历九月,为秋季三个月最后的一个月,故称为“末秋”。也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

梅花九九消寒图

我国栽培梅花,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引种驯化,梅花至今已达200多个品种,最出名的有干枝梅、红梅、绿萼梅、照水梅等。花分五瓣,幽香扑鼻,花色有白、红、淡绿、淡红等,其中以白色和淡红色为主。

梅花与冬九九·九九消寒图的关系,亦是比较密切有趣的。

“冬九九”(亦俗称数九),即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称头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人们把“冬九九”,亦称为“数九寒天”。而三九,则是属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所以,人们说:冷在三九。

对“冬九九”自然气候规律性的变化,古时候,人们已经颇为重视。如《北平风俗类征》里记载:“冬至日,俗谓数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明阴晴图一圈,记明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而画家们,则不仅是居多爱画梅、兰、竹、菊,而且将梅与冬九九相结合,创作出一种风俗性的九九消寒图。‘如明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记载:于冬至日画素梅一枝,做八十一花瓣,不着色,而逐日渲染其一。图成而九九尽,天气转暖,寒意消除,亦名为九九消寒图。

惊蛰原在雨水前

“雨水”和“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后的两个节气。在宋元时期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指出:“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于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雨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所以“雨水”后的一个节气,便为“惊蛰”。

但是在后汉以前“雨水”、“惊蛰”,二节气的前后顺序,是倒置的,“惊蛰”在前,“雨水”在后,这种倒置的出现,是因为当时人们尚未完全掌握节气的规律。

随着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 “立春”后“雨水”在先,较为符合节气变化的规律。因为每年一到“立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确实逐渐增加,而冬眠的蛰虫,尚未明显出土活动。所以,自后汉始,人们便将“立春”后的节气,确立为“雨水”,继“雨水”之后,才是“惊蛰”。

“清明”、“谷雨”顺序倒置

古籍《月令气候图说》记载:“西汉以前,谷雨为农历三月节,清明为三月中;先清明而后谷雨,亦自后汉始。”

古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就春季气候变化规律来说,应该将清明置在前,“谷雨”放在后。每年一到农历三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发,改变了冬季枯黄的自然景观。宋元学者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每年季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天气转暖,雨量也较以前增加,是我国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所以,将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叫做“谷雨”,放在“清明”节气后,是合理的。

立春与鱼

每年一到“立春”节气,河流逐渐开始融化时,鱼就会从水底下浮上近于冰。因鱼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突出典型,所以被选入“七十二候”,作为“立春”节气第三候的“候应”,概括叫做“鱼陟负冰”(亦俗称“鱼上冰”)。对此,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做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即“鱼当寒威之时,伏于水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即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

节气与皇帝祭坛

“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突出的是“冬至”、 “夏至”和“春分”、“秋分”。早在春秋时,通过“土圭”(古观测仪)对日影长短变化的观测,就已经确定出来了。如古籍《左传》里就记载有两次“日南至”(即“冬至”)的日期:一次是在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到明清两代,帝王以示重视农业,密切结合祭祀天地日月的需要,取其历史上最早测定出的“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大节气之日,祭祀天地日月神。《明宫史》中载:“凡冬至圣驾躬诣圜丘郊天,由正阳门出也。”“凡遇夏至圣驾躬诣方泽坛祭地,即由安定门出也。”每年春分日(寅时)进行祭日,即“圣驾春分躬诣朝日坛,……则由朝阳门出”。每年秋分日(亥时)祭月,即“圣驾秋分躬诣夕月坛,则由阜成门出”。

日影·四节气·四季

通过观测日影,不仅发现其长短变化的规律,确立了“日南至”(冬至),并计算出一年为365天,而且还摸索确定出了一年的“四大节气”,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早在春秋时,人们就已将一年分为“四时”。正如《礼记·孔子闲居》中所载:“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期,又在“四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用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这对农事活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我国农村仍然依据二十四节气进行耕种收获。

随着社会生活与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逐渐将一年中“春、秋、冬、夏”四时的首日,定名为“立春”、“立秋”、“立冬”、“立夏”,作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的开始。

“春分”和“秋分”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每年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才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其他时间都是偏移的,为什么呢?这里,可以以“春分”与“日中”和“秋分”与“日中”为题目,分别地说一说,亦就会使您了解其然了。

农谚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这生动地反映了“春分”节气对农业生产多么重要。

“日中”就是“春分、秋分”。为什么?例如《孔传》中载:“日中,谓春分之日”,秋亦同;而每年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才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春分”这天以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而“秋分”后则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说,太阳每年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的时间才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节气与螳螂·蝉·黄雀

螳螂,善于捕捉害虫,故为益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样的记载:“螳螂,草虫也。”是靠“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每年一到“芒种”节气,螳螂就会出现。所以,古人根据螳螂对夏季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就把它作为“芒种”节气时的“候应”,概括为“螳螂生”。

蝉,俗名为“知了”。古时,亦名曰为“蜩”(tiao条),如《诗·豳风·七月》载:“五月鸣蜩”。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天气渐渐炎热,“知了”就开始叫了。雄者能鸣,雌者无声,鸣于夏者日蜩,所以古时人们也将它作为“夏至”节气时的“候应”,概括为“蜩始鸣”。蝉的幼虫栖于土中,吸树根液汁,故为害虫。但它也有一定的益处,其蜕壳可供药用。

有趣的是:螳螂喜捉蝉而食,鸣声清脆的黄雀,也很喜吃虫子,而螳螂和蝉,又都是黄雀喜欢吃的虫子。《说苑·亚谏》里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这里是指秋季),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又《吴越春秋》里载:“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后来,人们就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来比喻那种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人。

“二十四节气”与天坛祭天、地坛祭地

北京的天坛,是我国精美的古建筑之一。天坛是古代祭祀天神,祈求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的场所。明代时,朝廷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紧密配合帝王祭天祈谷精神生活上的需要,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建成精美的世界闻名的“天坛”,即为帝王祭天祈谷创建了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它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同时它亦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同类推荐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罗列了中国古今的名人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见解,对文化艺术的不同发展观念,但这些都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西域要冲:阳关(文化之美)

    西域要冲:阳关(文化之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笔下幽怨凄凉的别绪,千百年来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弦,也使人们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
  • 大话中国人:感悟人性与道德

    大话中国人:感悟人性与道德

    触摸中国人的文化,剖析中国人的性格,透视中国人的劣根性,大话中国人的世道人心。中国人喜欢吹牛,中国人喜欢较真,中国人有着“难于言表的温情”……本书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来调侃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以及中国人的劣根性。
热门推荐
  • 超能武者

    超能武者

    武道境十重,难于上青天。而在这些武者之中,却有一群无比神秘的存在。他们的战斗与众不同,神念一动便是那斗转星移。洪辰,出生于万里黑水山脉之边的洪府之中。当他成为了精神念师,他这一生必将变的不平凡!一念之间,武道众生之首。
  • 漫漫仙途养成记

    漫漫仙途养成记

    作为现代好姑娘一不留神就穿越了,好吧,怎么着也是二次生命,我会好好珍惜的。什么?不是宫斗宅斗!而是危险系数爆表的修真界!好吧,我忍了,那个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的技能想想就激动,要是学会了,嘿嘿嘿嘿嘿~什么?为毛穿成男!人!我、我我也忍了。修真多美女,看看也是极养眼的。可是为什么给我弄一堆小团子?怒摔!老天咱们出来聊聊人生、谈谈理想,我保证不打脸。老天:何事?某女:我要美男老天:你就是啊!某女:你妹啊~信不信我打你老天:好吧!给你一堆小美男某女:......且看现代宅女如何在血腥的修真界一步步爬上巅峰!阿勒?等等,先告诉我怎么才能变成女人!
  • 大清王朝4

    大清王朝4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月轩枫木

    月轩枫木

    夜幕下,那一双古老的,让你思绪万千的空洞。命运的路途,开始在彼此的心间游走。关轩月,凌木枫是自己,还是影子,或是......在这乱世中,故事从相遇那一刻开始。
  • 亚森·罗宾探案集1

    亚森·罗宾探案集1

    《亚森·罗宾探案集》是一部风靡世界的侦探小说,她以其丰满的人物性格,广阔的社会背景,曲折多变、富于悬念的故事情节,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 穿越千年之桃花雨

    穿越千年之桃花雨

    一只神秘的小白狐,一场绝美的桃花雨,一次美丽的邂逅,共同谱成了一曲离殇。穿越千年前,美丽的桃花谷,温柔的姐姐,知心的朋友........这一切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到底是幸运还是阴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切都悄悄开始..............
  • 香火道

    香火道

    世界很大去走一下,风景很美去看一下,生命的奥妙让人不停的去寻找,
  •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南北朝时期应该从北魏和刘宋的南北对峙开始说起。实际上当刘裕刚死的时候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开始,因为北魏还没有统一北方,南北对峙并没有形成!乱世之时,唯有抢占先机,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 兴鹿之我还有你

    兴鹿之我还有你

    这是作者大大,第一次写文,不好的地方,评论出来,作者大大一定会修改的,此文是兴鹿cp文,有部分信息都是虚拟的,希望亲故们不要在意。谢谢啦.
  • 帝乱千古

    帝乱千古

    煌煌大世,万族并立。大世浮沉,乾坤倒转,这是最好的一世,亦是最坏的一世。只有踏着敌人的血与骨才能在这世上不断前进,成就最强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