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百岁无非生死,活明白了,自然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清楚了因也就知道了果。目标清晰,人生的路上才不会有迷惑、烦恼、无助。
《六祖坛经》中讲,“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意识是说,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在口头上念诵般若,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般若智慧就存在于他们自己的本性中,这就像整天念食物名称而不能充饥饱腹一样。只在嘴上念叨空,就是花费一万劫的时间,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本性,到头来还是毫无益处。
六祖慧能禅师的悟禅其实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业奋斗是一样的。如果在悟禅时“只在嘴上念叨空”,而不去探究其中的“究竟”;那么,这段看似在用功努力实践的实则是荒废掉了。慧能禅师认为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花费一万劫的时间,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本性,到头来还是毫无益处”。
正如六朝时的宝口禅师的一首偈语: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不管是六祖慧能禅师也好,还是宝口禅师也罢,他们都想揭示一个禅理,那就是人活百岁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能混混沌沌混一世。
的确,人生是短暂的。倘若我们不能正视人生,人生就会如流水般——只有流走的,却没有留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这短暂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怎样过才是有意义的呢?
一天,佛陀等弟子们化缘归来后,问他们道:“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化缘,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长养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又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芸芸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不过几十年的光阴。”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嗯,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对佛法的了解仅限于表面。”
又有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的时间!”
“嗯!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深入肌肤的认识,但还不够究竟。”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逐渐地被激发起来。
又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这时,只见一个弟子站起身,语惊四座地说:“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体证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
人们往往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明白活着的价值。不要将自己的生命浪费在那些没有丝毫意义的事情上,要抓住每分每秒可以利用的时间充实自己。只有目标清晰,其过程才会充实,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才会度过各种艰险苦难,最终修成正果。
在佛家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初唐时的洛阳净土寺,一个年轻的和尚因家中贫困,13岁(或说11岁)在这里出了家。他每日除了做早、晚课外,寺里的方丈还要他洒扫寺院、担水及负责去后山采买。而其他和尚与他相比则要清闲许多,即便是被分配购物,也是去寺前较近的集市买些零碎东西。
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和尚突然有一天觉得有些不公,就去找方丈理论。老和尚听完后笑而不答,只是低头吟了一声佛号。
第二天,当这个青年和尚背着一袋米从后山市镇赶回来时,却发现方丈正在寺院门口等待。老和尚笑着示意他放下米袋休息,然后自己也找了块平地盘腿而坐……时间过去了大半天,直等到日落西山时他们才看见两个小和尚抬着一小袋食盐说说笑笑的朝寺院走来。方丈起身很不客气的问他们,我一大早就让你们去买盐。路途不远又很平坦,但你们为什么回来的这么晚呢?
一个小和尚低着头胆怯的回答,我们一路上谈笑看风景,走累了还要休息休息,所以回来晚了。方丈转身又问年轻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遥远,道路又崎岖不平,背着这么重的米袋还要翻越两座山峰,为什么回来比他们早呢?
年轻和尚回答道,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走路时就要格外小心,这样反而会走的又稳又快。十几年来我每天想的都是早去早归,这已养成习惯。在路途中我的心里只有目标,所以反而忽视了道路的坎坷和崎岖……方丈听完后笑着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出一个人的心志啊!年轻和尚顿时大悟,此后,他变成更加刻苦、勤奋和精进。
不久,寺里进行一次严格、全面的考核,内容包括体力、毅力、诵经、悟性等等。而这位年轻的和尚没有辜负老方丈对他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在众僧中脱颖而出。他就是我国唐朝着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法师。
他年轻时在坎坷道路上的艰苦磨炼,成就了他西行取经的伟大壮举;他“心中只有目标”的坚定信念,使他能够历经千难万险而取回了真经!
有的人生命虽然短暂,然而他们活得却很精彩;有的人虽然能够活到百岁,然而他们却稀里糊涂、空活百年;有的人总是因为害怕死亡而嫌时间过得太快,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浪费着时间;有的人却忙碌得来不及考虑这些无谓的问题,他们的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充分利用上了,根本“来不及老”。而这种“来不及老”的人,虽然无法达到参透生死的境界,然而他们离这种境界却并不遥远。
佛光禅师门下的大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三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经历。
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三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我很好,每天在法海里泛游,讲学、说法、着作、写经,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了。我每天忙得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师父,您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的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
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拟定信徒的教材,便是批阅学僧的心得报告,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忙过来抢着问佛光禅师道:“师父,分别这三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回响着。
事实上,佛光禅师并非没有老。毕竟三十年的时间对于谁来说都不算短,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觉得自己老呢?
这主要还是在于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正是他将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得很充实,让原本一天中的无数个断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才“来不及老”的。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还是孩童时曾经有过许多的梦想,但当我们还未想如何去实现这些梦想时,死亡已经悄然而至。我们只能感叹、只能埋怨我们没有看清什么是人生。于是我们祈求上天能让我们回到从前,但那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奢望而已。所以无论我们现在是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娃娃,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抑或是白发斑斑的老人,都要珍惜我们剩余的人生。奔着我们拟定的人生目标实实在在地做点努力,便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与悔恨了。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的确,我们只有将这句话领悟于心,度过人生,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