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工作,不等不靠,现在的管理者最为欣赏这样的员工,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当中,以创造性的思维打破常规,为组织的未来发现献策献力。管理者最怕的是缺少自律、自觉和自省的员工,因此变被动为主动,端正自己工作态度是最要紧的事儿。
学会自省,破除等靠
众多事实表明,凡事都和人有关,若是出了问题,不及时自省或是反省人本身的问题,那势必难以找到失误的关键点。面子固然重要,但不是事事都要死要面子。
爱面子是人之常情,凡在检讨失误的时候,一般人就会想到“此事一定和某人有关”,或者会想到“这事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我而来”,总之一句话,反省当中先顾到的是自己的面子,面子和这些事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上的先哲都发现了人性中的这个特点,都从不同角度开始分析,他们告诉后人在检讨和反省当中,首先要“反求诸己”。
曾子就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个性当中有很强的“自主性”,总是向往自由,不喜欢被约束,不接受别人的摆布,喜欢以自己的主张行事,由自己来决定如何完成任务。自主性是个很好的特质,它会伴随着自律性而来到,自律性就是自己管好自己,进而“修己”。既然不愿意受到他人的约束,就只能是自己管自己了。
只有自律、自省才能自主,自律性越强,越能从他人的尊重中获得高度的自主。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在生活中养成自律的习惯,每天都以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
1.想想自己是不是为他人尽心尽力地谋划一些事情?
2.对朋友是不是也具有诚信?
3.传授于他人的东西,是不是自己已经修习过呢?
在古人看来,反省了这三件事后,才能日日有进步。
孔子也主张过“君子不器”,他的意思就是人不能和器具一样,总任由他人摆布。只是盲从上级指令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他们的命令下行动的人,与器物又有什么分别?中国古代有不少贬义词均是用来形容该类人,把盲从听令的人称作为“奴才”;再把工于阿谀奉承的人说成是“谄媚”等等。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可见,中国人并不欣赏逢迎、巴结、讨好上级行为,甚至认为这是不正当的行为,正当的做法应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司尊重自己的部属,部属也以正当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上司,这才是正道。
第一,学会自律。
凡自律的人,都是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就是说见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必须虚心向他学习;看到比自己表现得差的人,也不能一味地嘲笑他,而是要从他身上看到反省自己的可能,避免自己也出现类似的不足。孔子认为的贤和不贤,是存在一定标准的,只有在这种标准之下,才能分别出贤与不贤,可惜如今贤和不贤的标准已经不存在了,没有这样的标准,就很难分辨哪些是贤,哪些是不贤了。
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见贤思齐”的内含已经有了大的变化,它转变为“见到外国的事物就要尽心尽力去学习”,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成了“见到本国人的行为,就先找个不好的词语去形容,以彰显自己不同于国人,所谓优秀的本质”。没有自信的人,怎么都不适合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毕竟搞不清楚“他山”、“自山”来龙去脉的人又何来攻玉呢?
一千多年前,孔子就很感慨:“算了吧,这么多年了,我都没见到一个能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自责的人呢。”一千多年前,孔子帮大家总结了中国人的缺点所在,不检讨则已,一检讨就尽是别人的错;看自己样样都是好的,凡别人都是丑陋不堪,这是事实吗?
第二,学会反省。
自我检讨,难道就是没面子的事儿吗?因为害怕丢了面子,所以总是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无疑是在为保存自己的面子做的事情,也是最常用的计策。索性很多人就死不认错,好像就和“不要脸”和“没面子”脱离关系了。实际上,不讲理才是真正的不要脸,死不认错就更是不讲理的代名词了,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很不喜欢这种人的。
有面子,还要不至于不要脸,就要牢记孔子说过的“不二过”的教训。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就要诚心去反省自己,别让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这和面子问题实在没太多关系。
请注意,在发生错误的时候,先反省是否是自己的错误,别去考虑什么面子问题,如果大家都不总是紧张面子问题,人人都开始反省自己,那就可以各自认错。人人都先都反省,很快也很方便就能找到错误的重点。
过失不是在众人推脱责任中发现的,而是在自省中发现的。人人都自省争着为责任负责,那责任自然就不言而明,要是人人都推脱责任,那就弄不清责任该归咎于何人。大家争着承认过失,大大小小的缺失都有人承担责任,势必很快就会搞清楚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要是总像踢皮球一样把责任在不同的人之间推来推去的话,就始终难以抓住过错的重点,结果便是容易重蹈覆辙,错误就会一犯再犯。
第三,主动承认错误。
事事都指责他人在先,其实是在一种碍着自己面子自我防卫的做法,为自己找到逃脱责任的借口。
中国人“二合一”的思想中偏重于“二选一”,总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缺失,他们也感觉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认真计较起来,跟这事情有关的所有人都有错,只不过程度不一罢了。
实际上,只要有了第一个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其他人也容易开始反省自己。既然大家都有错,那众人一起承担错误,那还有什么怕不怕的问题,还有什么丢面子的问题呢?
孟子提出过“居上先施”的定律,他觉得某些事情都先由上级来做,下属见上级这么做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追随。照孟子这种说话的话,只要上司愿意率先承认自己的过错,下属也会跟着接二连三地坦承自己的过错。
孔子先前最怕的事情就是“不善不能改”,也就是说,知道了自己错了,还不及时纠正。要纠正自己的错误,首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下决心加以革除。
在孟子所说的“居上先施”定律中,关于面子问题似乎有些奇怪。上司先认错,下属也一个一个开始寻找自己的错误,这时候似乎不承认错误的人反倒是失了面子的人,于是怕失了面子的下属们都跟着上司开始坦承自己的错误。
所以说,上司能够积极承认错误,会改变下属对于失面子的根本认识,他们再不会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过失了,也不认为这是没面子的事情。因此上司的作为才是促进下属自省的有效动力。
现实中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常见的情况是下属必须先承认自己的错误,上司再对其加以指责,指责的同时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下属,他们还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他们自己承认的,我们还要说什么呢?”这样一来,下属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不得不承担责任。上司这种常见的“不善”,是不是应该“能改”呢?要是一直都这么做的话,又该怎么去要求下属改变不善呢?
孔子在提到自己的愿望时,说它是“可以无大过”。这足以见得,一个人“小过不断”并不奇怪,可是时常有人总在骂人“大过不犯,小过不断”,好像这就是个不可饶恕的过错一般,这显然和圣人的想法不同。事实上,“小过不断”不正是因为“多做多错”吗?上司既然不喜欢“小过不断”,那下属只得什么都不做,因为“不做不错”,这样才能保护自己,这难道不对吗?
无心小过,上司不必太过在意,容许下属犯小错,下属才有勇气再多做点事情,也才有勇气自省,也才敢坦白承认错误。
当然,那些有意的、违法的、大的过错,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上司去出发那些处罚大的过错,宽容那些小的错误,才会给下属更多自我检讨的机会。只要下决心革除,不二过,就可以无大过了。
思想积极,才能不再等靠
几年前有一个电台曾经做过一档广播节目,他们希望通过采访找到每个人心中认为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似乎并不困难,有不少人都回答自己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思想的重要性”。实际上做这样的采访,最终目的在于了解不同的人心里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由此就可以判断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和他自身的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每个人的命运也都和自己的心理状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默生就说过:“一个人就是他成天所想象的那种样子……他怎么可能成为另一种样子呢?”
既然如此,可以肯定地说,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为自己选择正确的思想。可以说,这也是大家唯一需要应付的一个问题,倘若能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事情也就很快就能迎刃而解了。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流士把这个问题总结成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这句话足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其实大家脑海想到的都是和快乐有关的东西,因为如此大家才获得快乐。如果一直在想悲伤的事情,那悲伤就会如影相随,如果内心不够安宁的话,日子就真的不会安宁了,如果总是想的都是失败,那人生就是失败的,要是总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那所有人都会有意避开自己的。诺曼·温森·皮尔说过,“你并不是,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样子,而你却会是你所想的那还种人。”
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就说明任何人都要抱着习惯性乐观的心态面对所有的困难呢?当然不是。生命总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所以不论是谁都要积极地去面对,消极面对总不是正确的态度。换句话说,自己面前的那些问题自己必须重视起来,而不能因此而忧心忡忡。那什么是重视,什么是忧虑呢?简单地说,就比如一个要通过交通拥挤的纽约市街区的人,如果一旦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这件事情上,就一定不会感觉害怕。所谓的关注点指的是自己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坦然地去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要是只是一味地忧心忡忡的话,那真就像个疯子。
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很严峻的问题,与此同时,他还能在自己的衣襟上插上花大步向前走。罗维尔·汤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
罗维尔·汤马斯是个很优秀的演员,他曾经主演过一部着名电影,这是一部有关于艾伦贝和劳伦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征的电影。一开始,他和几个助手在几个战争遗址上拍摄了一些关于战争的镜头,他们力图用电影的方式全面地记录劳伦斯和他麾下的那支多姿多彩的阿拉伯军队在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同时还希望记录了艾伦贝征服圣地的经过。整部电影中有一篇贯穿于全片的着名演讲——“巴勒斯坦的艾伦贝和阿拉伯的劳伦斯”,它几乎轰动了整个伦敦和全世界,就连伦敦的歌剧节也因此而推迟了6周,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让他可以继续以便利用卡尔文花园皇家歌剧院这个非常完美的舞台继续讲述这些冒险故事,保证影片继续放映。在伦敦获大获成功后,汤马斯开始了他的周游世界的计划。完成了自己的旅游计划后,他又开始准备自己的新片子,两年以后,他开始准备自己的另一部关于在印度和阿富汗的生活纪录片。
很不幸的是,不久以后的连续几次让人难以置信的打击之后,他发现自己居然已经破产了。那个时候的他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不得已只能在街头小店吃很便宜的东西。想想如果当时苏格兰着名画家詹姆士·麦克贝不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且借给汤马斯钱的话,即便是街边最便宜的东西估计他也吃不了多长时间。
就在罗维尔·汤马斯背负巨大债务,同时处在巨大的失望情绪中的时候,他并未感到忧虑,反倒是很关切此时。汤马斯知道,如果自己被霉运击垮的话,就不会有人看得起他了,毕竟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何况他人,更别提他的债权人会怎么看他。每天早上他出门之前,都要在自己的衣襟上别上一朵鲜花,再昂首走上牛津街头。那是他自己激励自己的方式,是他自己让自己的的内心积极而勇敢,没有在巨大的挫折面前倒下。挫折在他眼里虽然带给他的生活无尽的痛苦,但这怎么算起来都是整件事情其中的一个部分,是每个人要到达顶峰必须经过的训练。
人的身体和能量都会受到精神状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时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英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哈德菲曾在他的《力量心理学》那本仅有54页的小册子中描述了这种情况。他说道:“我请来了三个人,以测试心理受生理的影响。我们采用了握力计来测量。”
在他的要求下,他们要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竭尽全力抓紧握力计。正常情况下,他们的握力表现为101磅。第二次实验时,他们则处于催眠状态,而且在实验之前告知他们本人处于虚弱状态,这个时候的握力表现要查了很多,仅仅只有29磅,这几乎还不到清醒状态下的1/3。
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前面提到过,态度决定一切,执行力来自于态度,同时它也是员工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重要保证。既然执行力源于态度,那么对于个人来说,要增强个人的执行力,就必须重视两方面的因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本的保证,态度才是关键因素。从这一点上看,执行者端正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后,才能提升自己的执行力。
简单说,提升执行力其实就是端正态度问题,态度是执行力提升的基本要素。有一点很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在评价中国人的时候,总说中国人是充满智慧的,却很少有人说中国人的工作态度好。不得不说这是件很值得琢磨的事情。来看看其他国家的人吧。先说说德国人,德国人在工作中给人的印象是极少说“差不多”、“还可以”、“说得过去”、“马马虎虎”这些词语,这是因为德国人认为这些词语总让人感到羞耻。再来看看中国人,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已经习惯了这些词语,且不以为然呢?这就是中国人和德国人工作态度上的区别,不同的工作态度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执行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