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34900000038

第38章 明朝(2)

然而就在蓝玉平叛胜利,于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班师回朝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转年正月初十左右,蓝玉回到南京。二月初八日,早朝即将结束时,突然有人控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被当场逮捕。一天后,朱元璋就下令将他处死,其家人也全部被杀。当时受株连被杀的,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两伯,25000人。为什么蓝玉在刚刚取得平叛胜利时,却因谋反获罪,在入狱第二天就被处死,并且株连如此多的人?这些都成为疑点,而且都与前不久刚刚发生的胡惟庸案极为相似,以至于后人常常把他们并称为胡蓝之狱。

明朝的江山稳固后,朱元璋就视那些功臣为眼中刺,唯恐其威胁到皇权,于是大肆杀戮功臣。胡惟庸案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然而皇权与将权的矛盾又突显出来。蓝玉与太子关系颇为密切,且从政多年的皇太子完全有能力驾驭蓝玉。蓝玉虽恃功骄纵,却仍要受藩王节制,不能自专。退而言之,即或蓝玉欲造反,太子凭藉诸王之势亦足以制衡蓝玉。因此明太祖对蓝玉等功臣则主要以《铁榜》和敕谕的方式加以警告,如先后颁赐了《武臣大诰》、《武臣敕谕》、《武士训戒录》等,期望他们能洗心革面,将来更好地效命于皇太子。不料太子却英年早逝,太祖企图通过太子控制蓝玉的愿望化为泡影。倘若太子不早逝,蓝玉也不至于被杀戮,然太子一死,太祖惟恐太孙日后难以驾驭文武臣僚,为皇权计,在燕王的挑唆之下,决定铲除一些骄横的功臣宿将,蓝玉于是首当其冲。

明太祖至此还不罢休。大将军、颍国公、太子太师傅友德作战勇猛,爱兵如子,深有谋略,功高盖世,为朱元璋册封的九个公爵之一。然而就在蓝玉党案过后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被赐死。宋国公冯胜,在自家府第外筑稻场,把缸埋在下面,在缸上设板,加以碌碡,取有鞺鞳声,走马为乐。有仇人状告冯胜,家居不轨,私藏兵器,意图谋变。朱元璋召他入朝,赐以酒食,说是决不轻信别人的谣言。冯胜喜不自禁,谁知刚刚回到家里,即毒发而死。定远侯王弼,居家时叹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无常,我辈恐怕很难活下去了!”此话一出,就被特务告密,立即赐死。至此,开国功臣已所剩无几,即便有几个,也早已远离朝廷,不涉政事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6人得以保全,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人都死在胡、蓝党狱之前。沐英因镇守云南,得以偏安无事。汤和则因早早解甲归田,绝口不谈政事,才得以寿终正寝。

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确立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精心策划了一场又一场大屠杀,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并且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律扣上“胡党”、“蓝党”的帽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把开国功臣杀得如此彻底的,确实应数有明一代。历史的血腥至今犹能闻到,权力的“棘杖”又何曾一时光滑可手过呢?正可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链接:内阁首辅

明朝的首辅上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此官职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中期后,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四、靖难之役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

建文帝朱允炆为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惠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孙,建文为他的年号。朱元璋之后的皇位理应由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继承,朱标作为皇长子,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便把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储。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即位,此时的他已21岁,正是英姿勃发的时候。建文帝本性慈善,崇尚文治,向往儒家的仁政。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时,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还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甚多,称王者也不少。在这种局面下,文官在朝政中的地位也可想而知了。建文帝即位后,一改尚武的风气,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同时,大开科举考试,并屡次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以官职。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

当然建文帝的温文尔雅,也使得他显得书生气过重,缺少祖父与叔父们雄才大略的草莽习气。朱元璋在世时,就曾对这位过于柔弱的孙子担忧过,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因而晚年屡兴大狱,大杀功臣,为其拔除棘刺。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朱家天下,还把他的23个儿子都封王建藩,作为维护皇权的屏障。太祖一心想的是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从未料到,在他去世后,起兵的恰恰就是这些藩王。这种做法,同样出身卑微的汉高祖刘邦也采用过,建立汉朝后,曾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结果适得其反,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与中央分庭抗礼。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结果却招致藩王的反叛,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建文帝即位后,那些藩王们个个拥有重兵,位高权重,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建文帝时时感受到藩王的威胁,不得不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计议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大臣们却各有主张。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将其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可惜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

燕王朱棣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率先发难,并援引“祖训”,如遇奸臣擅权,藩王可以移文中央声讨,索取奸臣,并发兵“清君侧”。于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借口“清君侧”——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矛头却直指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南京城破。建文帝的失败,无疑与他削藩策略的失误有着直接关系。他虽然一直视燕王朱棣为心腹大患,但却并没有果断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

朱棣入京后,立即悬赏捉拿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铁铉等建文帝臣子数十人,并清宫三日,诛杀无数。追随建文帝的忠臣及其家属共一万多人被虐杀,其残酷的程度不下于其父朱元璋。当时,南京城破,宫中失火,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也就格外引人好奇。与此同时,燕王朱棣为了摆脱篡位的嫌疑,必须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朱棣即位以后,就宣布革除建文年号,建文朝只称作“革除年间”。把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接下来为永乐元年(1403年),表示他不是继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在官方实录的编纂上也如此,《明太祖实录》接下来就是《明太宗实录》,中间少了建文帝的实录,建文一朝的历史在明代官方历史记载中隐去不谈。并且在明永乐朝官方文献中,建文帝这位宽厚仁慈的帝王,被描述成一个数典忘祖、荒淫昏聩的人,不但曾亲手焚毁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遗像,拆毁后宫,大兴土木,还经常服食春药,药发后身边数名妇人都不足用,形象极为不堪。成祖朱棣如此歪曲事实,无非是为自己“靖难”夺位寻找合法理由而已。

链接:《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五、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洪武四年(1371年)出身于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在战乱中,年仅十一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获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郑和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和辽东等地。郑和因“丰躯伟貌,博辩机敏,有智略,习兵法”,被选送到北京燕王朱棣的府邸服役,深得燕王的喜爱。在“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对郑和更加信任。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永乐三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凭借强大的国力、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舰船、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专家,率领着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麦加,最西到非洲东岸,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还早半个世纪。航行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场面十分壮观。船队规模之大,航行之远,持续岁月之久,在人类历史上都前所未有。

第一次: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1405—1407年)。郑和为主使,王景弘为副使。随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有“宝船”62艘,加辅助船共200余艘。宝船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仅舵就重4000多公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航行路线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经福建——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浡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1407—1409年)。在郑和刚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郑和还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做永久纪念。

第三次:永乐七年至永乐九年(1409—1411年)。此次仍由刘家港起航,至福建开洋。经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再沿印度西海岸北上,到达孟加拉湾。这次途中曾遇险,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妄图劫持郑和船只。郑和临危不惧,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头目。回国后,献俘于朝,群臣主张杀掉他们,成祖宽大为怀,把他们遣放回国。海外闻之,无不感服。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1413—1415年)。1413年底季风一到,船队起航,大宗船队沿旧航路到古里后,渡阿拉伯海停靠波斯湾口忽鲁谟斯。分宗船队已自苏门答腊出航,扇形向西渡印度洋,访问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和东非海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向北过阿拉伯海,抵达阿丹、剌萨、祖法儿,自阿丹再分宗进入红海,访问天方国、默伽、默德那。此次出使,郑和曾亲自到西安大清真寺聘请懂回文的哈三担任通译,还有马欢也任通译同行。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1417—1419年)。此次航行到了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剌哇、忽鲁谟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这次出访,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遣使朝贡。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1421—1422年)。郑和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返国。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佐法儿、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由于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批、分队而行。主力舰队仍到波斯湾各港,分舰队则周游了东非各港。

同类推荐
  • 缘来千年前

    缘来千年前

    几世的轮回才换取了今生的相逢,又要几世的轮回才能再聚前生,纵使沦落了千年,请容我再爱你一次,那一世实在太过短暂!千年之后的白小雨和钟泶相遇、相知、相爱,本可相守一世,却不敌轮回的召唤,回到千年前变为赵雨蝶和李玉棠,就此一段前世因,来世果化为时光车,驶向未知的命运··········
  • 宣武三国

    宣武三国

    一个人,一把古锭刀,一支特战军团。在东方,他与步兵之王无当飞军狭路相逢;在南方,他与孟获的兽兵、祝融的火神姬一较高下;在西方,他与五斗米教张鲁的鬼卒、刘备的白耳兵进行生死争夺;在北方,他与乌丸丘力居的蓝衣士、鲜卑轲比能的金狼卫展开殊死搏杀;伴随着南抗北略东征西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他谱写出了三国一个又一个的热血传奇。
  • 高丽史史籍概要

    高丽史史籍概要

    本书主要以奎章阁、藏书阁和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三家藏书机构的收藏为主,加之韩国已经影印或铅印刊行的其他古籍,共介绍各类有关高丽历史的汉文文献二百二十种,其中纪传体类六种、编年体类十八种、典章制度类五种、地理志类八种、金石及文书类八种、传记类五十九种、杂史类二十五种、文集类六十九种、其他十六种,以及今人所作史料汇编六种。
  • 从零开始做皇帝

    从零开始做皇帝

    陈熙穿越后成为了皇帝这才知道当皇帝原来不只是酒池肉林还要面对数不清的阴谋阳谋、诡计搏杀可能动动手指别人整个家族就灭门了也可能一时疏忽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皇权之争永不停息且看陈熙如何从零开始做皇帝作者熊猫tv直播间http://www.*****.com/?269109每晚直播码字、心灵毒药、污力觉醒
  • 狗盗

    狗盗

    这是一个关于穿越的故事,可是穿越者却并没有当上主角。这是一个关于华夏的故事,可是史书上却查不到这个朝代。这是一个关于鸡鸣狗盗的故事。狗盗天机,日月无光华夏乱。鸡鸣唱晓,晨曦初现九州安。这是一个关于治乱兴亡的故事。很多故事似乎都会北荡草原,东平倭寇,饮马恒河岸,洗靴红海滨。然而死后,又是治乱兴亡的轮回,那又何必留下一段盛极一时的历史让后人唏嘘嗟叹?很多年后,主角站在那座桥上,总会记起那个飘荡着狗肉和花椒叶香气的下午。邋遢的老者拾起掉在地上的那块狗肉,吹了吹上面的浮灰填入口中,呷了一口酒,慢慢说道:“咱们啊,盛世沦为乞丐,乱世可为公侯。你师傅我比较擅长伪造个河图洛书,学个凤鸣狐嘶,写写劝进表,念念讨檄文啥的,都是些狗盗天机的本事。”
热门推荐
  • 逆世为魔

    逆世为魔

    世间之事,唯情之一字,最是叫人看不懂,堪不破。一位意外踏入修仙路的少年,为情入魔,终成一代魔界至尊。纵横天下,无人能及!
  • 废柴逆袭:舞倾天下

    废柴逆袭:舞倾天下

    废柴一夜惊鸣,她不断磨练自己,战士,召唤师,炼药师,炼器师,她样样具备。她生下来就要被杀死,天不亡她,势要将杀她人众横杀之,害她母亲者还之。一双墨黑眼瞳,宛如死神。三百六十行自成一行,无数魔兽以她为王,万年机遇唾手可得。且看她众横江湖,倾城天下!
  • 芝麻绿豆经济学

    芝麻绿豆经济学

    作者从事经济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专业知识丰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作者避开了传统灌输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恋爱、买房、赚钱、消费、销售等进行生活化的讲解,让大家明白经济学如芝麻绿豆一样简单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莫名瞳色

    莫名瞳色

    青春,是一场纠结又放荡的美梦。也许,是不断的妥协。那是遵从本性的放荡与理性思考的纠结。青春是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也许青春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矛盾。青春是美梦,那一定会醒吧,回想来路,一般来说会有两种感触----后悔?还是想继续睡下去呢?还是继续睡下去更舒服吧!那就睡吧。哪天醒来,脑中只剩下两种想法之一,那么----无论哪个,你长大了。
  • 东陵渡

    东陵渡

    一个隐匿在大都市的玄门道徒,为两个世界的平衡承当着将现世的灵魂渡往彼岸的任务。爱财、贪色、有时刻薄如小人,有时有大义如君子。
  • 解放衡阳

    解放衡阳

    为了真实再现衡阳解放前后这段历史,让读者更加了解衡阳解放的历程,我们充分挖掘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从大量馆藏档案史料中精心筛选,同时多次分赴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广州军区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地查找、征集大量珍贵档案史料,杨安同志(进步人士、民国衡阳市政府最后一任市长杨晓麓之子)提供5件,这些档案史料大多系首次向社会公布,时间断限为1949年衡阳解放前后到1950年,个别重要主题追叙到1951年。
  • 指尖画道

    指尖画道

    现代小警察张启一梦醒来,回到古代做先天高手,吐血的是这个高手只有名头,却是实力低微。看张启如何应付盛名之下的危机,携手红颜留下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神奇能力因何而来?地球神话的秘密?外面的世界到底如何?道术是什么,充斥着玄术的世界是否还有科技存活的空间?“爱情有三种境界:你死、我活;同生、共死;我死、你活!”(已有百万字完本老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另外新书需要支持,请多多捧场,拜谢!)
  • EXO人造祭岛

    EXO人造祭岛

    你要知道恨因爱起,也要知道痛因恨起。你却知道因爱才被利用,因恨才心有不甘。你不是牺牲品,是个生命。你已不再是少女,是座孤独而危险的岛屿。你轻轻走来,长裙中包裹着你灰暗恶毒的灵魂,无害的眼神被大雾弥漫。黑长裙依旧飘逸,伴那血色的绸缎,于十年之后,冰冷的潮水漫入你最终的领域【无与女主恋爱】【无王道,兄弟基情】【无解约之类】
  • 皮尔特沃夫

    皮尔特沃夫

    其实这个世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人们现实的世界,而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平时我们为人处事,使用的恐怕都是自己现实的一面,为迎合这个现实而变化,而另外的一面,却一直被我们抛弃,但是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们那抛弃的一面开始暂露出来,你相知道自己另外的一面是什么样子吗?
  • 欲笺心事

    欲笺心事

    清代小说。四卷二十六回。见于《绣像英雄泪,国事悲合刻》。署“鸡林冷血生著”。其真实姓名不详,曾编《小说时报》之陈景韩,常以“冷血”为笔名,二者是否有关,录以待考。存上海书局石印线装袖珍本。行文屡称“我大清”,自序又说:“庚戌仲秋,日韩合并”“遂援韩国灭亡之原因及结果成一书,以鼓民自强为宗旨,凡三越月而是书遂成”。知约作于1910年末至1911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