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站在牛背上
牛站在水田里
水田横卧在四面草坡中
草坡的背后
是簇拥的杂草,低低的蓝天
和远处此起彼伏的一大群青山
这些,就整个地构成了一个春天
——对“自然”的诗性诠释:《春》赏析
毋庸讳言,我们目前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现代化是以工业大生产、经济大腾跃、物产大丰富、劳动的高强度和快节奏、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等为基本社会特征的,在现代化的语境之下,物质欲望的刺激会给人类带来生活的忙乱与心灵的焦虑,人们往往会终日奔波于追名逐利的路途之中,自我被完全地异化。这个时候,皈依自然也就成了许多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在这样的现实境遇里,李少君的《春》就显出了它特定的人文情味和美学意义。它是一幅素洁的风景画,一曲清丽的山歌,一溪潺湲而清冽的泉水。当我们在物质世界的追逐之中显得筋疲力尽的时候,读上这样精短纯美的小诗,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恍如疲乏而困倦的身体突然接受到一缕清新的春风,那种舒适的心灵感受难以言表。
这首诗纯用白描笔法,将一些令人亲切的动物与植物组合在一起,达到了水彩画的艺术境界。“白鹭站在牛背上”,“牛站在水田里”,“水田横卧在四面草坡上”,三行诗句,四个自然事物,采用顶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显得如此的和谐、宁静与自然。“站”的纵向化动态与“卧”的横向化动态承接在一起,显出了立体化的画面效果。
紧接着,“草坡的后面/是簇拥的杂草,低低的蓝天/和远处此起彼伏的一大群青山”,诗歌采用镜头推移的摄景方式,由近景写照逐渐挪移到远景遥望之中。近处“簇拥的杂草”和远处“低低的蓝天”“此起彼伏的群山”构成了生趣盎然的春色图貌。这样的近景与远景又与上述的“白鹭”“水牛”“水田”等物象搭配在一起,彼此间显得异常融洽和不隔,共同演绎出曼妙的春之舞曲。这样,最后一行“整个地构成了一个春天”,实为水到渠成后诗人顺其自然的一种概述和感发。
我们也许会问,诗中诸般物象确实自然而生动,但人在哪儿?没有人的出现,这样的春天会是完整的吗?其实诗人尽管在行文中并未让人直接出场,但我们还是能鲜明感觉到那个万物灵长的存在,因为在这和谐、宁静的春景背后,隐伏着那些安于自然的牧童、稻农以及欣赏自然的诗人自我,诗人之所以没有让人现身,一方面是不愿让人类的某些活动破坏了自然的谐和与静谧,另一方面,在春景之中,这些生息于土地之上的人们,其实已经悄然物态化和自然化了,他们和自己身边的事物具有了同构性,也搭成了通灵的关系。
老子说,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合于天道的。在现代化的今天,到处是人为的痕迹,自然已然成为现代人最高的梦想和最终的栖息地,自然世界比我们置身的喧嚣街市和忙乱生活更具有情调,更蕴含诗意。李少君的《春》可以说是对“自然”所作的精巧的诗意诠释,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也许远在文本所提供的形式与内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