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四合院,浮在秋天的花影里
夜晚,桂花香会沁入熟睡者的梦乡
周围,全是熟悉的亲人
——父母、姐姐和妹妹
都在静静地安睡
那曾经是我作为一个游子
漂泊在异乡时最大的梦想
——乡恋与亲情的礼赞:《四合院》赏析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本质上是属于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社会里,对故乡的依恋和对亲情的重视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中国情结,这种情感形式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少君的《四合院》一诗写出了乡土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那种情感体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乡恋与亲情进行了热情的礼赞。
诗歌只有两节。首节是对某种理想的诗意描画。诗人想象自我处身于一座四合院中,和亲人、朋友聚在一起,结束了无尽的漂泊与浪迹生活,摆脱了奔波与操劳的疲惫,回归到乡间的悠闲时空之中。这里描写的或许是无数离开故土和家园、闯荡四方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与渴望。在诗中,“四合院”这一主体意象的取用是很有讲究的。作为一种旧式的建筑物,四合院突出地体现了传统中国农村家庭人丁兴旺、彼此和睦、相互友善和亲昵等诸多人情内涵,它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了一个家族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家业传承和风俗接力,另一方面也表征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归宿性价值。“一座四合院,浮在秋天的花影里/夜晚,桂花香会沁入熟睡者的梦乡”,通过虚实结合,渲染出四合院的独特魅力与迷人风采来,也将乡下的秋夜花香四溢、月影婆娑的情态作了艺术写真。
接下来三句,“周围,全是熟悉的亲人/——父母、姐姐和妹妹/都在静静地安睡”,这是乡里乡下最为人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今却成了走出乡村漂泊在外的知识分子最大的奢望。费孝通指出,乡村社会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具有一种特色——“熟悉”:“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村社会里彼此熟悉互不陌生的情形,使得乡民相互之间都成为了亲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隔阂和猜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安静地生活一辈子,生于斯也死于斯,不会被物欲横流的现代化浪潮所驱使、磨折和摧残。如此安详宁谧的乡间生活,能不令迷乱忙碌的现代人心生艳羡而朝思暮想吗?
第二节是对第一节所描绘的诗情画境的意图揭秘。诗人之所以将乡间生活描摹得那般美轮美奂,是因为强烈意识到自己如今已是一个“游子”,常年“漂泊”在外。故乡只是自己梦中能住的居所,亲人只是自己梦里常见的对象,而现实中不再可能重回四合院,在那里长居久住下来。寄身在都市的“乡下人”,漂泊在异乡的暂居者,其实都有一种恋乡情绪,都会难舍那份珍贵的亲情。少君此诗不过是将这种恋乡的愁绪和亲情的珍惜进行了诗意概括和形象表述。而在恋乡与亲情的礼赞声里,我们能清晰地捕捉到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反现代性的情绪与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