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40000000039

第39章 信仰风俗(1)

对天之信仰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对天有一种十分崇敬的信仰。原始人在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时候,必定也同时认识到了自然世界的存在,其中就有天。天作为一种真实物体崇拜,就源于天的垠无边际和变幻莫测,因此,人们将苍天这一悬浮于头顶上的自然物,拟以为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有灵魂的物体,并把它想象成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客观物体。这一客观物体古人和今人一样,称它为“天公”。它与地母相对应,是因为在原始人的信仰中,天高居于人们生活空间之上,是产生大地中万物的原动力。天的信仰不仅产生了人们直接对天的畏惧和祭祀,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派生或衍生的习俗文化,给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

对地之信仰

有天必有地,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之一。由于它顺时而使万物生长,就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给人类带来食物和生命所需的一切,居此人们又称它为“地母”。所以管子说地生养万物。除了具有生命之外,在古代人看来,地是具体的一种存在,它有长度、宽度和厚度。

《三五历纪》说盘古开天辟地时,地日厚一丈,如此经过一万八千年,则地至少有6570000丈厚,约为21900公里,比现实地球的赤道直径12756公里或地极直径12714公里要厚得多。

而从神话角度来看,中国的地形特征所以东低西高,乃是因为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位失败时将天柱弄折,地维弄断造成。由于地的博大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形成或派生了许多神秘地对待信仰和习俗文化。

对江河之信仰

对于原始人来说,除天地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信仰对象即为水。水存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它似乎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当水汇聚成一种江河巨流,尤其是出现洪水时,它的力量却是惊人的,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在中国在世界曾经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不仅是人们对于洪水对人类发展中曾有过的威胁的一种记忆,更是人们对于江河力量巨大破坏性的畏惧。当人们对这种力量拟人化之后,江河的神灵信仰便产生了。古代很早的时候便认识了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而古代这四渎都各有神灵主宰,并形成了上由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心态各异的信仰。

对日月之信仰

人类对日月的信仰在古时中国就已创作了大量神话来加以解释。《山海经·大荒南经》里讲:“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人们想像太阳乘着乌鸦巡游于天,照耀大地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有一天,轮流而出的十个太阳一齐出来了,于是有了舜射十日或后羿射十日的传说。后者还与月神的动人神话结合在一起。而关于月中嫦娥、月兔和吴刚的传说故事,则家喻户晓。对日神和月神要举行祭祀,现在北京还有日坛和月坛,仍然是帝王祭祀日月神的地方。后人今天仍然保留着这些文化古迹。

对星辰之信仰

当夜幕降临之时,满天繁星使人类对星辰的信仰渐渐形成。当人们将星星与人类社会相对应,星君的传说和形象便产生了。什么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二十八星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员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他们不仅拟人化,而且主宰着不同地域和在那个地域中居住的人们。如兖州属角亢、豫州属氏房心、幽州属尾箕、江湖属斗、扬州属斗牛、青州属虚危、并州属室壁、徐州属奎娄胃、冀州属昴毕、益州属觜参、雍州属并鬼、三河属柳星张、荆州属翼轸等。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相信——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今天的现代人中还残存的星命、星相等信仰和观念,都源于古代的星辰信仰。

对风雨雷电之信仰

风雨雷电诸神是对与天相关的自然界一些特殊现象的拟人化形象。风神人们称飞廉(南方)、风伯、风师(北方)。刘向在《列仙传》上讲:“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至以教神农,能人火自烧。往往至昆仑由,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山海经·海外东经》里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汉代时候雷神为一擂鼓的力士形象,《论衡·雷虚篇》记载:“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所谓雷公。使之左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雷神是个男性,与之相配的是电母,即闪电神。

对土地神之信仰

土地神为我国古代社神的俗称。《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神为一方乡土的保护神,过去在每一村落都建有土地庙,但大都非常简陋,有的甚至只有四块石头相垒而成。一般在祭宗祠、扫墓、破土之前总要先祭祀土地神。俗传二月初二为土地神诞辰日,届时家家作祭,土地庙中除供拜外,还演戏娱神,为土地公公祝寿。

土地神的配偶称“土地奶奶”。

对山神之信仰

我国富饶广阔的土地上名山大川不计其数,民间信仰每一座山内都有一位山神。山神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存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里面说:“钟山之神,名日烛阴(烛龙)。”大禹治水三到桐柏山,但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大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伯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国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等乃获淮涡水神。这儿的鸿蒙氏等即为当地的山神,可知山神是管一方水土的。除此之外,山神还管人狩猎,入山采药的收获,因此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入山前都要进行祭祀山神的仪式,给山神供奉祭品。另外山神还掌管人命运。

对人类祖先之信仰

对人类祖先之信仰是一种人类对其始祖的崇拜形成。如汉族的女娲,便是创造人类的女始祖,她成了汉族共同崇拜的对象。当然,这种崇拜有时因为传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人类再造是因为大洪水后女娲伏羲兄妹结婚的结果,所以,人们不仅崇拜女娲,也崇拜伏羲。

各民族都有人祖崇拜或传说,如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白族的观音兄妹、独龙族的嘎姆和嘎莎、鄂温克族的保鲁恨巴格西等。

严格意义上来说,人类祖先崇拜是对人类由来的一种解释系统。原始人相信这种解释系统的科学性,并用信仰和祭祀加以确认,在后来的子孙中一代一代地传承,并在氏族部落的融合中,成为人类的共有祖先。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所包含的意思是——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炎黄是我们的祖先。这种民族祖先的崇拜,在大部分少数民族中都有存在。畲族、苗族、瑶族以盘瓠即一只五色斑斓的狗为自己的祖先神,人们每年都要加以祭祀,表达自己不忘由来的感激之情。这种民族祖先如基诺族的阿匹额额,侗族的祖先“撤抹并谢”(意即整个侗族最大的祖母),珞巴族的祖先是阿巴达尼,岩胆传下了布朗族等等。

中华民族祖先的形成表明人们对于族群已经具有文化和“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区分,这是一种使命感和归宿感共生的信仰形态,在今天依然具有文化认同和族群确认的巨大凝聚力。人们对祖灵的崇拜非常虔诚,人类祖先和民族祖先往往建有专门的庙宇给予祭祀,而对家族的祖先,尤其是家族分支中一些重要成员,则在自己的姓氏聚居地,建立祠堂进行按时季的不间断的祭祀。具体到家庭中的祖先则实行祠堂祭祀与墓地祭祀及年节祭祀相结合的方式,在过年和清明等时节进行祭祖或扫墓,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祖灵的保护和祝福。

对婚姻之神的信仰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古代的婚姻之神,这位媒神的业历也饶有趣味。相传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是个孤儿。长大后,一次路过宋城,住进了城里的南店。一天晚上,韦固到店外散步,见到一个奇异老人,靠着一个布口袋坐着,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

韦固问他翻捡何书?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袋内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必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3岁女儿。”韦固一听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他马上喊来仆人,命他暗中去刺杀这个小女孩,只刺伤了她的眉心。韦固带着仆人连夜逃走了。

十多年后,韦固从军,勇武异常。刺史王泰很看重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姑娘长得挺漂亮,只是眉心老爱粘着贴花。韦固问她是怎么回事,太太就说明了原委。韦固这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所刺幼女,后来被王刺史收养,视为己出。韦固见天意不可违,就死心塌地跟这位菜贩小姐相亲相爱,后来二人所生儿女都很有出息,子孙满堂,幸福无比。后人还根据这个传说故事,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

月老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成了“媒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对妇女之神的信仰

泰山娘娘又叫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如下说法:

同类推荐
  •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追本溯源,知古鉴今,民众禁忌无声的述说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细心读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客观认知,同时增强我们的判断能力。
  • 生肖民俗

    生肖民俗

    生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民俗》归纳、总结、展示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历史传承和其基本构成,让每个属相、而又意欲了解其知识的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抑或是为临时需要者答疑解惑。它能成为您的案头之物,贴近您的生活。
  •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演变轨迹、《龙图公案》成书内容简介、《龙图公案》展现的市井乡村风貌、《龙图公案》中的破案技巧、《龙图公案》的艺术特色等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重阳节》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热门推荐
  • 天庭大业

    天庭大业

    一卷封神榜,一段封神劫;此间男子,异域的灵魂,携无穷变数,带你走进非凡洪荒;即有机会,自当强势崛起,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若有圣人不知好歹,正巧,屠之,可成天庭大业。
  • 流光:魔帝的新娘

    流光:魔帝的新娘

    若守了千年,那千年便是弹指一挥间。若守了万年,那万年便是沧海桑田。凡人的生生世世,神族的沧海桑田。落葵在流下最后一滴泪时将自己投入了桃花涧,她说守成一块顽石如何,那种相守只会让她癫狂。神灭,不灭,灰飞烟落。花时荼蘼她终得再生,再生荼蘼。这种荼蘼没让她学会忘却。荼蘼花开……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大妖怪战记

    大妖怪战记

    昊天之上有真神,冥灵之外是众生,天灾祸患降人间,哀鸿遍野寻净土;拜天地众神,祈万物灵仙,愿诸世圣人……一个从天而降的少年,一份以大妖怪为名的契约!尘封的往事究竟隐藏了什么?(本文小清新,在嬉笑怒骂间,只为博您开怀一笑!)
  • 虎啸天穹

    虎啸天穹

    玄古之地,苍茫千万里山脉纵横,万兽百族共存。北方青木穿透天穹,南方火鸟噬日争夺半边天。而腹地,一只背生三翅的石虎与天同高,口吞日月,头顶天穹,而其下,万虎奔腾,啸声震天。三翅挥舞间,穿云破雾。--一只回归族群的幼虎,血脉稀薄,三翅不全,稚心欲向万里高空,但困于血脉,无法飞行.........”。
  • 明月随风

    明月随风

    戏剧学院学生李慕月在影视城中迷了路,推开一扇陈旧的木门,被一团白光笼罩后穿越到平行时空架空朝代,意外地成为了云端山庄少主人林佑风的妻子“沐玥”,在与林佑风朝夕相处中日久生情。原以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缘分和幸福,当她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彻底舍弃现代的所有,一心一意只做他的“沐玥”时,真正的沐玥却出现了。在搅乱了平静生活的同时,真相浮出水面。这一回,她——李慕月该何去何从。
  • 恶魔落难记

    恶魔落难记

    好不容易困意来袭,眼前居然蹦出了男主角对女主角说:“别害怕,有我在你身边陪着你。那个女鬼不能再伤害你了。”真是要疯!就在这时突然有名男子出现在我身边,月光下闪烁着纯黑色的瞳孔。“怎么,害怕了?”男子俯身贴在我的耳边轻声呢喃,而我却是猝不及防。“啊!千夜!你干嘛这样突然冒出来,闲的啊你。”“呵呵。”“笑什么笑,姬千夜,你再笑,我明天就去买大蒜,不信熏不死你!”“别生气嘛。都是我的错还不行,原谅我吧。”千夜一边说一边把手搭在我肩膀上顺势还把我搂进怀里,我一把推开他。“把你那万花筒的心给我收起来,看你现在做鬼都没个正经鬼样。”说着,我拿起枕头向千夜打去,但枕头却从他的身体里穿过。
  • 天渡命劫

    天渡命劫

    ”如果有一天我能站在世界的巅峰,这芸芸纵生还不是我说了算。“一个神秘的手镯,一段可悲的身世,一颗不灭的雄心。天道不公我为天,人道不公我为神
  • 苍华大陆

    苍华大陆

    湛蓝的天空荡着宁静的云,柔风带点清新,广域碧原绿茵,一人一狐相依。谁为谁守护三亩安宁,谁又为谁与天地为敌。世界,既然你疯,那我又如何不可
  • 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

    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

    本书既将钱氏家族的历史当作一个既存的过去,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历史的还原。也将叙述当成是立足现在与过去不断对话的过程,过去不是一个被动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被不断开掘的意义源泉。在对历史意义的不断阐发中,所有的叙述既映照着当下的思想焦虑和问题意识,也必将丰富着对于人自身及其所构造的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