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89600000019

第19章 一种观念与一种贫乏

记得念中学时,语文课本上曾节选了鲁迅小说《阿 Q正传》,其中“不准革命”一节写到了假洋鬼子如是说:

“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

页末附一条脚注“洪哥:大概是指北洋军阀黎元洪”,这大约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奇怪的脚注之一。编注者在没有任何可靠的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想当然地指为“北洋军阀黎元洪”,自己也感到信心和底气不足,似肯定而又不敢断定,似清楚而又实则含糊,犹犹豫豫,疑疑惑惑。使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小说作为虚构的产物,鲁迅极有可能只是顺手写了一个“洪哥”,而并非实指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编注者怎么就没有往这条思路上去想呢?

“文革”期间曾大量出版过多种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选注》,其中《七律·长征》诗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究竟何谓“三军”?注释可谓丰富多彩,有注“今指海陆空三军”,有注“古代指左中右三军”,还有注者经考据史料后谓“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后来还是毛泽东本人亲自出面,自注云;“三军,即泛指全军”,一锤定音,此案才算了结。这不仅因为毛泽东本人是作者,而且毕竟还是诗家懂艺术,并未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一一对应”或是“对号入座”,显得洒脱、空灵,比较起来,还是此说最为妥帖。

也还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选入过鲁迅散文诗《雪》,曾经有过一种我们所熟知的、一度广泛流行的讲解是,北方的雪暗指北洋军阀的反动黑暗统治,江南的雪则喻指革命中心南方,由此入手展开洋洋洒洒的讲解与分析。一篇只是写景抒情的文字,也非要和某种现实政治力量对应、挂钩,硬拉在一起,不管你讲得如何天花乱坠,总是让人感到多少有些牵强附会,生硬、勉强,不舒服,不自然。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结到一点,窃以为最终还是涉及如何理解文艺观念的问题。西方古有“史诗”,侧重于“诗”,我国古无“史诗”一说,但却有“诗史”,偏重于“史”,二者感兴趣的中心和着力点是不同的。西方小说概念含有“虚构、杜撰、捏造”之意(英语的小说 fiction意即如此),我国小说则自古就有史家所遗、“正史之补”的传统观念,特别是我国古典小说、戏曲也大多取材于历史,因而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与世界和客观存在着的现实生活之间,其距离往往就显得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混为一谈。大致说来,我们对于文艺往往是侧重于从其现实性、写实性,甚至是纪实性的一面去理解,而对于文艺的非现实性、大胆的充分的假定与虚构性、乃至文艺作为人类的梦幻与乌托邦的一面,则明显地重视不够,在一个时期内甚至未予注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当代文艺的发展。

我们常常从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某省某市某作协组织作家深入生活,下基层深挖生活矿藏”,还有什么“谁拥有了生活,谁就拥有了文学”、“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等似是而非的理论,一会儿又是某作家宣称“已找到了生活的富矿”云云,更是使人感到荒唐可笑。那种拎上一个包(包中有钢笔纸张笔记本等物),出门便驱车直奔“火热的生活斗争第一线”,跑基层,找材料,走马观花,提问采访,然后再整理笔记,创作小说,这一套办法我们已经熟悉成自然,简直是驾轻就熟,固不可谓不诚挚,也不可谓不刻苦。然而,这种搞法对于新闻工作也许是适宜的,就文艺创作而言,恐怕就不一定了,实际上这往往容易把我们的文艺创作搞成了类似新闻报道、通讯特写或是文献资料式的东西。这样搞出来的东西,与其说是典型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倒不如说更像是纪实文本,它能是适合于某种一时一地的政治气候的宣传品,但未必就是高水准的艺术佳作。

这样的文艺观念与价值取向,决定了我国当代文艺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写实性的方向发展。从《保卫延安》、《红日》、《红岩》、《创业史》、《红色娘子军》到《地道战》、《地雷战》等一连串长长的经典性作品,到近期上映的《大决战》、《重庆谈判》到《解放云南》,它们大多采取了高度写实的艺术形式,从我国现当代革命斗争史中取材,以某种真人真事为依托,有的甚至就是作者本人的某种亲身经历。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军事史专家对电视剧《解放云南》深感满意,因为他曾详尽地研究过这段战史,经与史料核对(专家原话为“搞对号入座”),发现十分吻合,这件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典型或是比较极端地代表了我国当代文艺所持的艺术观念与一贯的叙事风格。这些作品构成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一幅幅辉煌瑰丽的艺术景观,其光芒无法遮蔽,其价值也不容否定。但是,这种比较强烈地接近于纪实型风格的艺术,也确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束缚了艺术家创造力天才的尽情发挥与自由驰骋,总的来看,谨慎拘束有余,大胆的想象、充分的假定与虚构不足,其他风格流派的艺术受到压抑而处于明显的不发达状态。这些作品当然是繁荣的,但我们还应当注意,这只是在写实方向上的、纪实型风格艺术的繁荣,而非写实方向上的、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和充分假定性风格的叙事作品则极其缺乏,甚至可以说是达到贫乏的程度。

其实,50年代《柳堡的故事》、《百合花》在试图摆脱这种单一滞重的纪实型风格,寻求从艺术的非写实性方面上对生活作出诗意化的描绘方面,已经露出了一点最初的苗头,特别是《柳堡的故事》散发出的那种浓郁、迷人的浪漫风格,至今仍使人回味、感奋、迷恋不已。可惜的是,它们刚一露头便过早地遭到了摧残和夭折,从此,这点涓涓细流便从我国文学大潮中消失殆尽,再也不见踪影。我们所熟悉和喜爱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即来源于一个八路军战士和姑娘真实的恋爱故事,歌中采用了非纪实型的叙述方式,作了极富抒情性与浪漫风格的诗意描写,格调哀怨缠绵。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作品不入正统,只能以民歌的形式出之,这首出自老区的民歌的遭遇,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后来与其风格多少有些类似的《柳堡的故事》和《百合花》的命运。

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重温我国当代文艺几十年来的漫长历程、翻阅那一叠又一叠厚厚的作品的时候,不无遗憾地发现,这当中始终没有出现过像果戈里小说《鼻子》、巴尔扎克小说《驴皮记》、英美电影《罗马假日》、《百万英镑》这样具有明显的非写实、强烈的假定性风格的艺术作品,更不必说是卡夫卡《变形记》、贝克特《等待戈多》式的带有魔幻、荒诞风格的作品了。只是到了“文革”之后的文艺中,才开始出现了像王蒙《冬天的话题》、谌容《减去十岁》这样具有较强的假定性风格的文艺作品,但是总的说来,这样的作品仍然不多,高水平的作品尤为罕见。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称许和夸耀我们的文艺是如何的繁荣,又常常呼唤文艺的更大繁荣。其实这种呼唤本身,就说明文艺还不够繁荣。个中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窃以为似有一点应予注意,就是要明确地更正一个长期以来我们相沿成习而又习焉不察、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束缚的文艺观念,即文艺繁荣决非仅仅指我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方向、一种风格、一种流派的艺术内部的繁荣,它还应当包括我们未必熟悉和喜爱的其他各种方向(包括非写实方向)、各种风格(包括具有明显假定与虚构性的非纪实型风格)、各种流派(包括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非现实主义流派)的共同繁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繁荣。

(《文艺评论》1994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极速列车

    极速列车

    像一个寓言,一个对逐步加快的现代生活节奏的寓言——在一辆不断加速的列车上,所有的专家都只知道如何提速,却没有人懂得如何减速,由此,自然、悠闲、童年往事、蓝天绿水……都在慢慢地远离记忆。在这个由速度所建构的世界里,枯燥乏味的游戏是惟一的人生乐趣。
  • 世间女子

    世间女子

    《世间女子》作者苏伟贞能让她的人物专心对付情天欲海里种种险恶,无怨无悔。情到深处,何庸千言万语;两心相许的极致,是一种付托,也更是一种义气,不劳外人置喙。苏伟贞笔下的男男女女是情场上的行军者。他们厉行沉默的喧哗,锻炼激情的纪律,并以此成就了一种奇特的情爱景观。
  • 造城时代的爱情

    造城时代的爱情

    亿劢集团为了加速扩张,相中了云河市十谋县一块两千六百亩的商业战略要地,志在必得。公司派副总徐曦朗率精干团队前往竞标,徐曦朗做了周密的安排。很快,有知情人向他透露,这块地的手续并不完备,亿劢集团也并非唯一有力的竞争者,而且很可能被排除在内幕交易之外。于是,围绕着这块地的归属,一场惊心动魄的角逐拉开了帷幕。
  • 凝欢2:乱舞

    凝欢2:乱舞

    他们本不该这么遇见,以这样无法逆转的身份。在追逐皇权的道路上,楚正越孤勇前行了多年,叶凝欢是唯一一个让他想要停歇的人——即使她生命中的光和爱都不是他。纵使是仇敌,他也冒着被天下人耻笑的风险,立她为后,陪她苦等一个渺茫的希望,亦是等自己绝境中的一线生机。宗室倾轧,见叔侄情谊;锦泰国威,留绝世红颜;千古一帝,为后世平顺。三个人的感情纠葛,江山为饵,天下为注,只为成全一个人的安稳快意。
  • 两次相遇

    两次相遇

    《两次相遇》手法熟稔,故事好看。小说选取的是常见的“回乡”叙事模式,但放置在新世纪中国社会的背景下,别有“呼愁”。
热门推荐
  • 穿越百年的爱恋

    穿越百年的爱恋

    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让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更加充实!
  • 闻香识玉人

    闻香识玉人

    醒来所见的第一眼,便是装殓自己的棺椁。身为吏部尚书府的大小姐,却自幼被人视为疯癫之女,送至三叔家寄养。这一去,便是十年。旧衣粗食,无人问津。以前的她,浑不自知自己拥有着奇异的阴阳双目,可窥天道先机。自棺椁中醒来后,她的脑海中却无故的多了那恼人的记忆,与制香之法。奇珍异香,信手调来,高门府邸竞相追捧。是谁曾在她耳边轻言低语,言离殇永不弃?又是谁在烈火中傲然一笑,袍衣翻飞间,伴她一同灰飞烟灭?她还记得,他对她说过的最让人心动的话:“桐桐,你的眼睛真美。”可是在梦的最后,他却剜去了她的双目。她也记得那烈火中某人傲然的狂笑。
  • 绝世命脉

    绝世命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年近十五岁的杨家废物在此立下誓言。从此一步步走向舞者的巅峰!一杆银枪,一把铁扇,火元素体质,笑傲江湖,称霸天下!
  • 男神记

    男神记

    我的一生是如此的黑暗失去爱人失去朋友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一无所有…我赵铁柱发誓:有一天我要把那些丢失的美好记忆统统找回来!
  • 游侠再起

    游侠再起

    古语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是大盗,也是刺客,干过保镖,当过佣兵,曾是学生,其实他不过是一名游侠,最后一名游侠,他被人称为“D”。读者需要注意,游侠注定坎坷,本文不是爽文,高智商者请进。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七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七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汇集了众多的成语,详细地讲解了其释义及相关出处,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浮华唐歌

    浮华唐歌

    唐朝将军裴绍迁之女裴禹歆从小随父出征,饱读兵法。在一次战役中巧遇秦王李世民,随后由于各种巧合两人互生爱愫。在成婚前,秦王妃长孙氏因嫉妒秦王对裴禹歆的爱,故向唐朝皇上李渊推荐,让裴禹歆以晋安公主身份和亲突厥。命运跌宕,多年以后,李世民登基,裴禹歆又化身突厥公主和亲大唐……在此期间,虚构与真实人物之间的摩擦促使着历史的发生。大唐后宫争斗不断,隋朝公主卧底复仇,突厥贵族爱恨取舍,禹歆为爱华丽换身……各人物关系错综,隋、唐、突厥三朝皇族纠葛与命运的齿轮中,皇上,王妃,公主,将军….当青葱年少的少年经过时间的洗礼后,逐渐成为历史的主角。为国家?为爱人?为亲人?进退之间尽显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当真正看清自己,懂得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才发现一切不过浮华如梦,转眼间却已被命运愚弄……
  •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南余载

    江南余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美人殇之三世

    美人殇之三世

    寻,那一抹微笑、盼,那一份温柔、等,那一次回眸、念,那一种情...三生三世转转回回到头来还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