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用猴子做了有关少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试验。首先,他们将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吃七分饱。如此15年后,再观察时,轻易地发现到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是吃饱组的一半。
如今,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四个老人、一对夫妻都围着孩子转。然而,不恰当的关爱却使孩子不仅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无病无灾,而且有的孩子还三天两头地患病,这使得为人父母者十分困惑。古代医学家的一句名言很值得我们回味,“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现在的孩子往往穿得太暖、吃得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
不少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宝贝“捂”得太过,只担心小儿受凉感冒,不害怕过热伤身。不仅冬天厚衣重棉、唯嫌穿少;春天生怕减衣受凉,天气再暖照“捂”不怠;甚至个别小儿到了初夏时节还毛衣、线衣重重包裹。于是在冬天稍动则汗出湿衣,春天不动也汗出蒸蒸,毛窍开泄,卫外之气失于抗邪,所以反复感冒,导致久病体虚。这种患儿临床十分常见,病后又总是寄希望于医药,家长总是希望用一些妙药来提高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殊不知调理生活,适应自然,让孩子自身的抗病力在锻炼中提高才是根本之法。如果孩子穿衣总是多多益善,卫气开泄,自身抗病能力不能健全,无论怎样用药,都只能愈病于当时,不能防治于以后,若不随季节气候增减衣服,指望身体健康恐怕很难。
中医讲究养生防病,认为春天应“春捂”,减衣当慎、当缓。到了夏天,就应该穿得少些,有利于散热,防止中暑。秋天气候逐渐转凉,为了提高小儿的耐寒能力,不要太早穿上厚衣服,以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所以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所以,正确的育儿方法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地穿衣和调理饮食。
天暖,衣服当减则减;天凉,衣服当加则加。小儿好动,衣物太过不仅易滋生内热,还容易出汗受凉。如若要“捂”,注意腹背保暖即可。
吃得太多也有害,除了贫困地区以外,目前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吃穿不愁,而且多数吃得较多,导致了城市儿童“小胖墩”的日益增多。“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中的“三分饥”就是指在保证儿童正常营养的情况下,不要让孩子吃得太多。
尤其是城市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不少儿童在“奶油加巧克力”中泡大。加上交通便利,孩子出门常以车代步,进门就看电视、玩电脑,很少活动。
因此,诸位家长,要讲究科学合理的膳食,不要让孩子因贪嘴而造成营养过剩,尤其是要减少动物脂肪(如肥肉、奶油等)的摄入,鼓励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指的是儿童生长发育快,孩子的脾胃功能与他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相比,常常是相对滞后的。
从临床观察来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要受诸多疾病的困扰。其中,厌食、食积、腹痛、呕吐、腹泻、疳积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是最常见的,也最让家长操心。这些病中医称为脾胃病,泛指小儿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供给失调的一类疾病。小儿之所以容易得脾胃病,其原因在于儿童的脾胃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无论是消化腺体的发育、消化液的活性,还是肠襞构造,都较成年人稍逊一筹。这种情况年龄越小的儿童表现得越突出。
脾胃病较轻的孩子可先在家中调理。食欲差时不要勉强进食,应给予少量流质、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释的牛奶、米汤、果汁、藕粉、菜汤等,必要时可暂停进食,减轻小儿消化道负担。营养不良的小儿可多进食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如蛋类、豆制品、鱼类、瘦肉等。患儿呕吐后要用温开水漱洗口腔,腹泻后要及时更换尿布、清洗臀部。病情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七、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判断
1.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判定标准
身高和体重是判定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
2~12岁的体重计算公式为
体重(公斤)=年龄(岁)×2+8
2~10岁的身高计算公式为
身高(厘米)=年龄(岁)×7+70
注:对于某些生长速度过快或过慢的孩子来说,还要结合相应身高的标准体重去判定营养状况。
2.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判定
肥胖:
(1)判定肥胖的标准通常按照“身高标准体重法”,即实际体重÷标准身高体重×100%,假如所得值≥110%,为超重;所得值≥120%,为肥胖。
(2)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平方。
营养不良:
通常营养不良可以分为干瘦型、水肿型和混合型。干瘦型主要是因为所吃的食物中以缺乏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为主,而水肿型则以缺乏蛋白质为主。按照新的分类法,营养不良可以分为体重低下、发育迟缓和消瘦,因而判定起来可能较为复杂。
(1)体重低下是按照年龄体重算的,假如孩子的体重低于标准年龄体重的90%则为营养不良,在90%~75%之间为轻度,75%~60%之间为中度,60%以下为重度。
(2)发育迟缓是按照年龄身高算的,假如孩子身高低于标准年龄身高的95%则为发育迟缓(矮小),在95%~90%之间为轻度,90%~85%之间为中度,小于85%为重度。
(3)消瘦是按照身高体重计算的,假如孩子体重低于标准身高体重的90%为消瘦,在90%~80%之间为轻度,80%~70%之间为中度,小于70%为重度。
药膳饮食
人的体质各异,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也要不同对待,因此需要关注饮食营养的影响因素,在药膳微调阴阳方针的指导下,合理营养膳食,以达到平衡健康。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这说明体质不仅与先天禀赋有关,而且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水谷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但营养不当,也会引起人体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里就指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虽然五味本身不能致病,但一旦它们因为数量的积蓄,改变了机体的适应能力而激发反应力的时候,便可诱发疾病或改变机体生理效能,继之发生体质的变应,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另外,营养膳食也是整体治疗的重要一环。整体治疗包括三方面:药物治疗、营养膳食治疗及护理。很多人重视药物治疗,忽视营养膳食对疾病的治疗,违反了药食同源的原则,药后术后恢复在预期程度上便打了一个折扣。因此,不要失去进行同步的营养治疗时机,以利疾病早日痊愈。合理的营养膳食可以平衡我们的健康,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另外,在辨证施膳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个人的其他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吃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
当需要用到中草药的时候,为确保用药量的正确,更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希望大家谨遵医嘱,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后再予以施用。
§§§第一节吃荤食素
一、荤类食物
1.苏轼与东坡肉
医学名著《苏沈良方》中的苏所指的就是苏轼的《苏学士方》,《苏学士方》是由苏轼亲自整理编撰而成的医学书籍。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便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为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称为“东坡”。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翌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东坡肉”还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苏轼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此时,正是三伏暑天,天气十分炎热。恰好路边有棵参天大樟树,树阴蔽日,真是个乘凉的好地方。苏东坡坐在树下石凳上,一边纳凉,一边读书。读着读着,突然传来一阵哭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农夫抱着个孩子急急忙忙朝这边走来,后边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妇人。东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么急病,我对医学虽不在行,但医书药学倒也看过不少,常见病症也略知一二。于是就叫住农夫说:“让我给看看吧!”原来这对夫妇中年得子,把孩子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所以给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两口子吓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乱求医”,农夫看看苏东坡的打扮,又如此热诚,立即把孩子递给他。东坡接过一看,孩子紧咬牙关,手足抽搐,正合医书上中暑之说。于是招呼农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顺手摘了一把樟叶,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随后又按医书上的做法,这里弄弄,那里掐掐。一会儿,金崽俚“哇”地哭出声来。两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俚,拉住苏东坡就往家里走。苏东坡见农夫谢恩心切,也只好跟着走。来到农夫家一看,家虽不富,却也十分整洁。农夫为了报恩,留住苏东坡热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这天清晨,农夫兴冲冲从集上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他一边走,一边想:肉买回来了,我还得去问问先生的口味。于是就去问苏东坡。
这时,太阳刚露出半边笑脸,朝霞满天,露珠挂在田间的稻叶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苏东坡被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临东窗,诗兴大作,正在赋诗填词,推敲词句呢!农夫在门口轻声问道:“先生,你看这肉怎样弄着吃?”东坡作诗入迷,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了一愣,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仔细一琢磨:对了,他是叫我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那样吃才香,所以“和草整煮透心香”,这先生和我们种田人真不一样,说话开口是诗,连吃肉都特别。想到这里,农夫把肉拿到厨房,按苏东坡讲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着稻草把猪肉整块地放在锅里闷煮,煮得透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