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在中学生期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常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认识其十分重要。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性心理问题,主要有手淫、早恋、失恋、性犯罪等。
(1)手淫: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它是一种满足性欲的自慰行为,手淫适度,对身体无害,它远不如人们对其恐惧和夸大所带来的危害,使人误入歧途。
(2)性早熟:指中学生期出现成人的性欲和行为,除了神经内分泌因素外,与父母对孩子过分亲昵,父母性行为的影响,看色情电视和刊物,不适当服用保健品等因素有关。
(3)身体关注:青春期开始后,中学生常关注自己的身高、体型、容颜等,包括对生殖器官和乳房、阴茎等关注,常暗自忧虑。
(4)遗精恐惧和初潮焦虑:少男遗精和少女月经初潮本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因为学校不重视性卫生教育,使中学生感到恐惧或焦虑,久而久之继发神经衰弱,出现头痛、失眠、无力、记忆力下降等,影响学习。
(5)过早性行为和性倒错:主要是因为对青春期生理出现心理不适应,再加之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健全而造成。
恋爱心理
(1)早恋:指青春期或青春期前出现的恋情,与道德品质优劣无关,与正确的引导、教育关系密切。
(2)单恋:是一方对另一方以一厢情愿、倾慕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多是一种感情误会,是中学生爱情错觉的产物。
(3)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所抛弃,可导致神经症或轻生。
嫉妒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工作优秀者、对外貌俊美者嫉妒、怨恨,甚至刻意拆台或报复,以达心理平衡。
自卑心理主要为交往中的自卑心理,生理缺陷或不足所致消极和自我暗示,对自我智力估计和对性格气质自我评价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
孤独心理主要为性格孤独,害怕交往或顾影自怜,无病呻吟。
逆反心理中学生中出现“不受教,不听话,顶牛,对着干”者,就是有逆反心理的人。
神经症中学生中常见的为青春期焦虑症、癔症、神经衰弱,社交恐惧症。
吸烟饮酒行为是我国中学生中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中学生心理保健
健全的精神来自于健全的身体,但是身体健康并不等于心理健康。如有些学生从小几乎没有得过什么病,身体发育也很正常,但他们常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心理。
(一)、经常表现出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如他们常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压力,担心考试考不好,苦恼、焦虑;常怀疑同学看不起他,笑他,讥讽他;平时也常与别人发生争吵,反唇相讥等。
(二)、常与成人权威者发生争执冲突,表现出一种暴怒的破坏性行为。在一些学生看来,生活充斥着不公平,他们把社会及管理他们生活的成人(父母及教师等)看成是苛刻的、不公正的而加以拒绝。他们把焦虑与挫折感转为愤怒而通过外部攻击性行为发泄出来,导致严重的过失甚至犯罪。
(三)、力图以成人自居。他们追求成人的经历,树立自己的成人形象,如急于要开摩托车、抽烟、喝酒等,性的方面也经常成为谈论的话题。
(四)、过分地使用防御机制,不能面对现实。
以上所述的异常心理表现,也就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些异常心理的产生,不仅受学校、家庭的影响,而且整个社会环境对他们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尤其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从广播、电视、书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的影响很大。加上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科学技术飞跃进步,使人产生不适应感,以至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社会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经常侵入学生的心灵,造成心理异常。其次,学生的学习压力较重,有不少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死啃书本,生活单调无味而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常因此造成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有些学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也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再次,学生好奇心模仿性强,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如学开车、吸烟、喝酒等。
对于学生的这些异常心理,如果我们不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纠正,很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影响他们日后的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严重的还可能危害家庭及社会;如果引导得当,就会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只知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和心理卫生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否则,学生健康成长将是一句空话。
心理健康是指:
(一)、有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表示学生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学生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反,在沉重、恐惧、焦虑的压力下,不但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二)、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主要是指人和人接触协调。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都乐意与人交往,他们尊敬老师,热爱同学,善于帮助同学,体谅别人的困难,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愿意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三)、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自己对自己有比较清醒、全面的认识、估计、和评价,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四)、有健全、完美的性格。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人生观。他们的性格开朗,对人坦诚,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勤思与多思,有勇气,有创造性。
(五)、能正确地对待客观现实。心理健康的人,敢于面对现实,能将自己的言行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能使自己的思想信念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学生心理健康不象个体形态发育指标那样容易测量,而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往往难以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而且没有一个人在所有时间内,都具备所有的健康心理特征,因而,心理健康是相对的。
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笔者认为,(一)、首先要减轻学习负担,这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当务之急。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处于一定的心理激发水平或情绪状态,而情绪激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温和的情绪能使人的学习增加兴趣和提高注意稳定性。情绪高亢时,不管愉快与否,通常都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会瓦解人的有组织的行为。不少教师对学生期望过于殷切,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因此,当前必须尽可能防止、减少和消除这种由于学生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心理紧张,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自己接受自己的良好状态。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固然会有缺点或短处,但也有优点和长处,即使是缺点或短处也总有一定的限度,作为一个学生决不能因为自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便否定自己,断定自己一无是处。我们认为学生骄傲自大固然不好,但妄自菲薄更不应该。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短处不外乎两种:一是可以改进的,如不良的习惯等,对此要随时发现随时承认它、改正它。二是无法改进的,如身材矮小,相貌不扬等,对此也要鼓足勇气正视它、接受它,并以后天的努力来“弥补”。
(三)、培养学生正常交往的习惯,正确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中学生处在性成熟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其中男女交往环境的影响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对于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我们既不能大惊小怪、恶意猜测并当众指责,也不能放任自流。既允许他们的友好相处和正常交往,又要制止男女之间毫无界限的过于亲昵,或放纵情感的谈情说爱。特别是对黄色书刊要加以坚决制止。多从正面引导,使其免受庸俗、肮脏思想的侵染,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四)、帮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和发展健康的情绪。无数事实证明,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对工作和学习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人能否保持积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其自身的成长是具有极大影响的。因此,为了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就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面对火热的生活,永远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
(五)、根据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年龄特点,尽可能开展一些课外集体活动,这样会使他们觉得心情舒畅、充实、有趣。也就是说使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心情愉快,师生关系融洽。这对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性格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六)、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学生常常会因为不满足要求而产生心理问题。如在学校遭受挫折常在家里发泄出来。有些家长或教师常以成人的权威对学生发号施令,结果使学生表面上顺从,内心并不服,一旦背着家长与教师,便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反常行为。为此,学校和家长密切合作,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将有利于心理卫生工作的展开。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和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要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职能,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