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43900000007

第7章 社区意识研究的问题与构思

国内外有关社区意识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对社区意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但是,研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本研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和谐社会视阈,提出了本研究的构思,以便为中国和谐社区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依据。

第一节 社区意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的认识和理解问题

1.关于社区意识的概念界定问题

在已有研究中,对社区意识的概念界定仍较模糊。麦克米兰提出了社区意识的“四要素”模型理论,认为社区意识由情绪感受、人际信任、公平交换、传承艺术四个因素组成,这一理解有合理之处。但把情绪感受、人际信任、公平交换、传承艺术作为内在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加以探讨,显然是比较狭义的。此外,情绪感受、人际信任、公平交换、传承艺术并没有表达出个体稳定的人格倾向对社区意识的功能和作用,因而也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对社区意识尚没有公认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社区意识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从社区意识的内涵定义,有的从社区意识的功能定义,有的则从社区意识的形态特征定义,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我们认为,既然社区意识已成了一个多学科的公共词汇,我们就应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理解社区意识,而且社区意识的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理解它。例如,要了解一个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得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满意感、参与意识、组织信任和支持状况、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等不同侧面的社区意识。除了了解社区意识内部层次的表现和关系外,还要了解它与个体自身变量和外部变量的联系状况。社区意识是嵌入于社区,与个体心理特征共存于一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2.关于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要素问题

首先,由于社区意识的概念界定不同,相应的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导致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要素涉及内容广泛,很难在理论上设计出全面、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而且实证筛选优化指标存在自身的一些限制,使得社区意识的项目构成也不同。

其次,尽管研究者开展了对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的研究,但由于社区意识的各个成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究竟是社区归属感包含社区认同,还是社区认同包含社区归属感,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它们的界定不同,确定构成要素的依据和标准不同,相应的其构成要素也不同。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社区意识的内涵、构成要素的依据和标准以及在此依据和标准下的具体构成要素。

最后,关于社区意识内涵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缺乏,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少量研究探讨了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深度不够,方法单一。目前,有必要对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要素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梳理,探讨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要素的理论架构,了解社区意识的内涵结构现状,澄清社区意识的具体要素,从而丰富社区意识的理论研究基础。

3.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角度问题

首先,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大多数研究选择某一社区个案作为研究的方向,从社区这一微观角度来反映居民社区意识的状况。实际上,社区就是微型的社会,是社会的反映。从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状况,我们就可以大体掌握社会的发展态势。但由于研究者选择社区的角度不同,有的选择封闭社区研究、有的选择开放社区研究、有的选择城市社区研究、有的选择农村社区研究,使得社区意识的研究结果不同,社区意识也就没有可比较的基础。

其次,由于社区兼有人群和地域两大要素,有的研究从地域要素出发,研究居民对社区的满意感;有的从人群要素出发,研究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信任。但归根到底,社区的人群要素是社区意识研究的核心,人们基于社会关系的互动而结成的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社区归属感,是社区的核心,是连接社区的纽带。只有具备了社区归属感的因素,社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才可能形成滕尼斯所谓的“生活共同体”,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因此,社区意识的研究应该同时兼顾地域和人群要素。

最后,社区意识研究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研究者必须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区主体的心理需求和主观感受。毕竟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但以往在社区建设和发展研究中,考虑了政府和社区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忽视了社区居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需求。因此,社区意识的研究必须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对于“人”的主观层面进行研究。

二、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问题

1.实证研究比较缺乏,研究学科比较单一

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从而限制了我们对社区意识的理解。国内外大量研究都是以已经存在的某个社区为研究起点,采用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经验概括法等主观的、经验的和直接感受描述的方法收集资料,对人与社区的情感关系作人文主义的阐释,并在大量事实材料基础上探讨和阐述社区意识的概念、构成和作用以及用定性描述的问卷调查研究社区意识的现状,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辨。尽管麦克米兰的社区意识“四要素”模型理论一直是社区意识研究者的理论参照点,但是社会学家麦基弗关于社区意识中的社区自身意识、位置和身份感以及依属感也是社区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社会学家坎贝尔关于社区意识的心理方法、文化(符号)方法和意义方法也仍都在应用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有说服力、具有整合性质的社区意识模型能解决这一争论。

同时,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学科比较单一,多数都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社区意识。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社区意识的研究大多借鉴西方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区意识与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尚无对社区情境中居民社区意识的结构的普遍研究和心理化的探索,更缺乏测量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心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会因为研究者对所测量结构的不同认识而大相径庭。为此,今后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实证研究,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一些能反映居民社区意识的有信度与效度的实证问卷,并考虑问卷的使用范围与条件,真正将居民的社区意识反映出来并作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还要将社区意识的研究角度逐渐扩大,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如人类学、经济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社会心理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只有借用多种学科视角,才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社区意识的发展状况和内在机制,从而为社区意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社区意识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基本上所有社区意识的研究者都会涉及到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问题,但不同的是他们采用的具体研究变量和研究方法不同,最终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也不同,使得社区意识的研究结果无法进行比较,即国内的研究结果同国外的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研究结果以及同其他地方的社区意识研究结果也无法进行比较。

从社区意识的具体研究方法上看,目前多数研究以测量研究为主,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更为罕见。就一项具体的研究工作而言,也许由于研究者自身专长或者条件限制而使研究工作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方法,但也正是这种局限的研究方法,使得社区意识的研究结果内在效度高而外在效度低,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和使用。但若从社区意识研究的总体方法论层面加以思考,“多样化整合”的方法论取向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正如Dalton等(2001)在《社区心理学——个体与社区的联系》一书中所总结的,在社区心理学研究中要特别重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结合问题。在量的研究中要注意流行病学调查、随机化现场实验、非等组比较设计和间时系列设计等具体方法的恰当选择和有机结合问题;在质的研究中则要注意参与者观察、个案访谈和焦点团体会谈等具体方法的恰当选择和有机结合问题;如果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中再恰当地考虑两种基本研究范式的有机结合问题,从社区意识的结构、功能、表现形式、特征和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理解社区意识,既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搜集,又可在一个较大的框架中审视和对比已有的研究,对社区意识及其本质的揭示将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定量研究的社会赞许效应问题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访谈或文献分析是一个主观研究的过程,研究者在编码分析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社区意识的访谈或文献分析往往基于自己的主观分析,很少同时考虑其他人的共同提炼和编码,仅仅揭示了社区意识研究的一个侧面,未能增加研究者之间以及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效度检验而造成了研究者的偏见,使研究中的编码一致性很低。

在定量研究中,社区意识的研究大多运用问卷测量法,问卷测量法的优点是实施操作简便、评分容易,其缺点在于被试容易朝着社会期许的方向作答,使得社区意识研究的表面效度比较高。为了控制社会赞许性因素的影响,一般要求在编制测验时掺杂一些测谎题并且在剔除被试的规定上要求较严,以保证研究资料的有效性。但大多数社区意识的研究没有采用测谎题,只对正反向题进行穿插混编,致使一些敏感的社区居民在做答时小心翼翼,并脱离实际去迎合社会价值判断,致使全体居民的社区意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关于社区意识研究的样本代表性问题

在具体问卷测量法中,研究的样本代表性问题也是影响社区意识的重要变量。一般而言,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并达到大样本才能使研究的结果更加真实而可靠。但在以往社区意识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是基于一个具体的社区,研究样本是该社区居民,研究结果只能使用于该社区;有些研究是基于某一地区,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只选取了该地区的一小部分社区居民进行研究,研究的推广与使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其次,在各个地区采取方便取样的原则,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社区的取样适宜性问题。因此,一个地区选取的若干社区可能会具有很大的同质性,样本的异质化程度不够。再次,一些边缘地带社区的兴起,很难将其归类到城市社区抑或农村社区,研究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必须考虑样本的边界和代表性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到社区意识量表的命名问题。最后,社区意识量表的取样是基于在某一共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的社区意识结构与特征大致类似的情况下进行分析的,这样,对不同层次群体进行取样才具有比较性。

三、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内容问题

1.社区意识研究内容涉及面比较狭小

构成社区的主要要素有人群、地域、设施、机构及文化,其中地域、设施、机构以及在这个区域中的特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强调了环境对社区的影响,而人群则强调了群体或群体中个体的心理特征对社区的影响,属于社区意识的影响因素。社区的城市化、住房的商品化以及群体和个体贫富的差距化,使得同一地域中不同类型的社区,如高档商品房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单位制”社区以及老城区旧居住社区等的环境不同,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同;即便是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由于社区中的人群存在着异质性,对社区的主观感受也有较强的差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社区意识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但在实际研究中,社区意识的研究内容涉及面相对比较狭小。

首先,社区意识只涉及心理层面的研究。赛尔斯在《社区感:社区心理学的前景》中提出,社区心理学应放弃个体化模式的指导,将重点转移到社区意识的研究并以此来构建社区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从关系而非地理的角度去考虑个体在社区意识中的感受。赛尔斯说“物理意义上的接近与心理上体验到的亲密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实际上居民社区意识的获得可以帮助个体重新找回丢失的社区归属以及心理的安定,增强社区的人文环境。因此,研究社区意识就必须从社区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角度去进行研究。

其次,社区意识针对某一特定的社区进行研究,研究还处在微观层面。研究个体在某个特殊社区中形成的社区意识,而对中观、宏观以及巨观层面的社区意识以及不同层面社区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较少,这和学术界对社区意识概念以及结构的争论有关。现在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开始在跨文化背景中对社区意识进行讨论,这丰富了社区意识的研究,也为各国学者对社区意识的具体应用研究提供了指导。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层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意识进行动态比较分析,不仅对社区心理学自身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对心理学相关领域的拓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在研究内容上,除了分别着重对社区的物质环境要素、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及居民交往等非物质空间要素进行专门研究之外,还要通过研究居民日常生活行为与社区物质环境、社区组织活动以及城市发展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来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整体研究。

2.社区意识研究内容与社会环境的联系问题

社区意识的研究内容应包含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物理层面的社区意识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感觉,心理层面的社区意识是物理层面社区意识的反映。作为社会人,物理和心理层面的社区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早期的社区意识的研究中,居民社区心理意识成为研究的中心,研究者更加关注居民社区意识及其与居住环境中的邻里交往、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在社区意识的发展中,研究者也逐渐意识到社区物理环境对居民心理环境的影响,尤其对于居民来说,社区就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居民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居民的社区意识时,主要聚焦于两种观点:一是影响居民社区意识的因素都是从政府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或项目中提取出来的;二是忽略环境因素对居民社区意识的影响。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普遍推广的,在开展的工作中有受统一政策和思想的影响,但社区是一种产品,一种既有有形的硬件设施,又有无形的管理、服务的特殊产品。居民的社区意识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而脱离于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社区意识研究则是苍白的。

3.社区意识研究内容的拓展问题

首先,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与社会和社区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应多视角多层面拓展社区意识的研究内容。自1986年民政部推行社区服务开始,二十几年来,随着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居民社区意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新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在迅速拓宽。从现有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来看,目前社区意识涉及到大学生社区意识的研究、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以及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如商品房社区是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新型社区,这种类型的社区居民大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处于相同或相近层次,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易于研究。他们的社区意识大都是从低到高,经过长期的社区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展以及社区环境的不断改造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日渐熟悉而产生的社区意识既包括了对地域社区的意识,也包括了对所属群体的社区意识。对这种类型的社区意识状况进行横断面的考察和个案研究,可以真实地反映我国现代新型社区类型的社区意识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对于现如今如何构建和谐社区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当前对不同类型社区意识的研究主要是静态的,缺乏对社区意识发展变化规律的系统探讨。Loomis等(2004)指出,社区意识是一种动态过程,当一个人对社区的外在压力做出反应时,其社区意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波动变化。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意识进行动态比较分析,一方面,有助于了解社区意识的变化发展趋势,以便探讨居民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对社区心理学自身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和特色,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着力开发社区的人力资源,发挥社区发展和建设的主体作用。

四、关于社区意识的本土化与应用问题

1.关于社区意识的本土化问题

社区意识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西方社区心理学家的研究观点与理论建构对正在为和谐社会建设尽心竭力的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但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居民,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所以,社区意识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与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愈来愈成为我国城市管理和社区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我国居民的社区意识已逐步涵盖了对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满意感、社区人际关系状况、社区情感状况、社区参与状况等内容。但是,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社区精神的双重失落,即传统社区精神衰落和现代社区结构尚未形成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坚持社区意识的本土化,结合我国实际,将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研究社区意识。

2.关于社区意识的应用问题

研究居民的社区意识,重点要关注社区意识的实际应用问题。目前,研究者对居民社区意识的调查研究相对多,但对如何调动居民社区意识的积极性开展社区实践服务的研究尚比较缺乏。尤其在我国现有的对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社区意识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内容比较概括。而对居民社区意识的具体应用研究非常缺乏且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区的中观协调,忽略了居民社区意识本身的积极作用。

就目前情况而言,总括起来社区建设存在着两种导向:一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导向,另一种是居民自下而上的自治导向。而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导向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致使居民社区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毕竟社区建设不只是政府层面的积极建构,而其真正的主体应该是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完善社区公共设施、美化社区环境等外在的、有形的内容建设,更重要的是对无形的居民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的培育。忽视居民社区精神内核的发育和培养,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无法持续发展和缺乏动力源泉的困境。如何利用居民的社区意识寻求社区发展的动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利用居民社区意识的表现特点,将社区意识的理论转化到社区实践中。主要做法是,进行社区实践与社区培训,在社区开设社区心理辅导和专科训练课程,积极鼓励有一定社区辅导技术和课程训练的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因为他们与本辖区的居民沟通性更强,更值得居民信赖,其切身经历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和可借鉴性,从而有效地为社区居民化解各类纠纷和矛盾,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第二节 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研究的构思

一、社区意识研究的选题背景

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18~19世纪中后期的社区救助和20世纪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建设,则应当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早期的城市社区建设形式主要是救助,20世纪初是物质建设,都以经济目标为主,重点放在社区的住房、就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到了20世纪后期,当各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社区建设的基础性设施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时,西方社区建设的重点就放在了居民自强自立精神的培育方面,放在了以人为本、促进社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上,更关注社区情感、凝聚力、责任感的培养,更侧重于社区居民的组织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图在城市恢复或重建那种“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和谐的社区生活。

我国政府在关于社区建设的文件中,也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把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要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自民政部2000年提出《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之后,经过多年的社区实践,社区建设已由以开展社区服务为主发展到全面的社区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的社区建设大业中,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市的改革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在持续十余年社区建设的努力下,社区作为中国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如何更多地从居民角度出发去进行社区的发展,是我们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居民角度出发实际上就是强调居民对社区的心理需要和主观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居民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人们长期以来各种微观感受的一种累积效应。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之初,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条件的改善,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似乎并没有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充当社区居民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作用,居民之间依然是“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居民对社区活动以及社区事务的参与也都较少。究其原因,是在以往的社区建设中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方面,即社区意识的建设,居民对社区的认同较低,没有对本社区投入太多的喜爱、依恋等情感,对社区没有归属感,从而导致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大打折扣。而要提高社区建设的成效,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协调和稳定,最重要的是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使居民自觉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得改变过去的思路,从心理层面着手,重视居民对社区的心理感受,使其从心理上接受社区,从而发挥社区真正的联系社会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的纽带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居民对社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合理分配有限的社区建设与管理资源,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生活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本研究基于以上现实情况,首先选择居民社区意识作为研究的主题,考察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满意度、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以及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等微观社区意识研究内容;其次以学校社区大学生为对照,比较社区青年与学校社区大学生的社区意识;再次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研究社区意识,从两者的结合点上切入,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城市社区建设和学校社区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和其与学校社区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差异以及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发展趋势;最后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建设的方法措施。

二、社区意识研究的选题意义

第一,社区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居民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归宿,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社区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基本空间和重要场所,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新的生长点和切入点,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居民社区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助于社区文明建设和社区的快速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和与学校社区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差异以及新形势下城市居民社区意识面临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二,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和思考。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创建和谐社区。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从影响社区和谐发展的诸多因素可以看出,居民社区意识对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起决定性作用。因为社区的主体是居民,社区的精髓是居民,社区的发展也是为了居民。对居民社区意识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形态特征等进行研究,从微观角度透视居民社区意识多样化、多变性的原因,分析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的社区意识以及和学校社区意识的差异性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提升居民社区意识的价值诉求与策略抉择,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参考。

三、社区意识的研究思路

居民社区意识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居民社区意识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居民社区意识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发展和稳定,也影响到社会的健全发展。在社区发展和建设中,如果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满意和归属,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就会促进社区的积极发展,也有利于社区的相对稳定。从社区的实际发展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可能比较高,参与意识可能比较强,但实际的参与行为可能比较缺乏。从社区的类型看,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会网络可能相对丰富,社区认同和归属较为强烈,但仍然有较低的参与行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小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研究,考察居民的社区意识发展状况,寻求社区意识的内在机制和制约因素,比较居民社区意识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差异,发掘促进居民社区意识的方法和途径,以便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鉴于社区意识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我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描绘和测量社区意识,从社区意识的表现形式、特征和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去审视,这样,既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搜集,又可在一个较大的框架中审视和对比已有的研究结果。所以,本研究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社区情感(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社区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居民社区意识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比较等。这些方面的内容看起来好像是相互独立的话题,但都通过社区意识这一概念和主题被逻辑地联系起来,而且,社区意识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我们的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基于理论研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概括,总结社区意识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摘取反映社区意识的项目作为后续问卷编制的材料;其二是基于理论研究和实际深入社区调查、走访,掌握社区意识的现状和第一手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认真分析,概括总结出居民社区意识研究的现状和框架;其三是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从微观层面透视居民的社区意识状况、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并与大学生社区意识进行比较以考察居民社区意识表现的内在原因;其四是立足于居民社区意识研究状况,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贯通,总结出提升居民社区意识的四级网络建构策略,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建立一个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居民社区意识建设理论体系提出积极建议。

四、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收集、整理、分析、评判和引用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观点和已有研究成果,研究了解目前社区意识理论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问题。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居民社区意识问卷指标进行理论建构,并对既有研究中尚未充分研究的部分予以扩展,以此形成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2)访谈法:访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以往居民社区意识的结构维度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和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以及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访谈,对居民社区意识的结构维度的题项描述进行适当的整理;第二阶段是在问卷调研阶段,通过对部分被试者的问卷填答和访谈了解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访谈了解所选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居民的个人背景。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调查的目的是根据理论综述与开放式调查,形成由多个项目构成的居民社区意识初始问卷,并对初始问卷项目是否符合居民社区意识以及问卷项目意义是否明确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改,最后形成预测问卷,考察预测问卷的信效度指标,构建居民社区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阶段进行居民社区意识的实证研究,分析居民社区意识的状况、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通过与大学生社区意识比较探讨居民社区意识表现的原因。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13.0和LISRELS8.51两个统计软件完成,具体运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信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2.社区意识研究的框架结构

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是社区建设和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和谐社会构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对居民社区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视野还显得较为狭窄。我们认为,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包括社区情感(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参与态度与行为)、人际信任和关系等方面。从理论框架出发并在多个变量中进行的研究结果的解释,比仅对单一变量进行研究的结果的解释要更为有力。所以,我们不能把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孤立起来进行研究,要将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构思框架、实证研究和提升居民社区意识的策略抉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拓展居民社区意识的理论基础,丰富居民社区意识的策略构建。

3.社区意识的技术路线

(1)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前人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归纳社区的研究理论、社区的概念、社区的功能与作用;概括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形态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研究项目;从和谐社会视角探讨社区意识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从已有文献资料整理发现,居民社区意识包括社区情感(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社区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2)基于社区意识的理论研究基础,分析社区意识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本研究的构思。从社区意识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本土化与应用方面进行社区意识的分析。在社区意识研究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关于社区意识的构思,具体从社区意识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研究技术路线方面进行建构。

(3)随机从银川不同类型城市社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社区居民(包括大学生)、社区居委会成员以及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用半结构化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收集比较丰富的关于居民社区意识表现和社区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具体项目的第一手资料。

(4)根据前人理论研究资料和实际生活访谈结果,整理出居民社区意识表现和社区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具体项目和具体内容,按照可操作性的要求,设计相关问题组成问卷,然后通过专家论证,确定具有代表性的问卷题目作为考察居民社区意识表现和社区意识形态特征以及研究内容的具体指标。

(5)从银川不同类型城市社区中选择大约50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意识问卷调查。社区意识问卷包括社区情感问卷(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问卷(社区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问卷(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问卷四个方面。在居民社区意识研究的基础上,将青年居民社区意识与大学生学校社区意识进行比较,以考察青年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与发展。

(6)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特点、表现、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加强调控居民主体、完善社区调控手段、政府提供调控保障、社区与学校互动四个层面对城市居民社区意识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城市社区工作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同类推荐
  • 个人合伙与纠纷处理

    个人合伙与纠纷处理

    本书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案例、问题为出发点,有机结合《民法》《合伙企业法》等与相关条例和司法解释,采取了“宣讲要点”“典型案例”“专家评析”和“法条指引”的结构编写而成。既可以让读者了解一般的案件审判知识,又可以了解有一定深度的相关法理,内容层次循序渐进,易于理解和掌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最新修订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最新修订本)

    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出强调了维护社会治安要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处罚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过罚相当的原则等这些都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处罚法定的原则和“过罚相当”的原则,更符合法治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我们约请立法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的专家对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作提纲挈领的说明,重点提示适用重点、难点。
热门推荐
  • 吾为天道

    吾为天道

    众生伐天,而田稻只想说:“我得罪你们了吗,为什么整天没事就来伐我屠我!”
  • 柒圣

    柒圣

    相传上古洪荒有六位圣人,皆是耳熟能详之辈。然而却不知天定的却有七位,那么问题来了!挖···咳第七位是谁?一切又有什么隐秘?这里便有你想要的答案。
  • 一只僵尸出墓来:逆天驱鬼妃

    一只僵尸出墓来:逆天驱鬼妃

    她是三界人人唾弃的魉魅,毁灭三界的污秽,为了他的美色化妖为人,得到的却是业火焚身之苦。她从现代穿越修仙大陆,成了除魔卫道的正派女修,千年鼎盛门派的后人。他是恐怖的僵尸魔王,慵懒而尊贵。第一次相遇,她被一大群僵尸包围,还遭遇了一个千年的老僵尸。自从过上人神共愤,任僵尸欺凌的下场。
  • 马斯洛的智慧

    马斯洛的智慧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 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不定期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兽魔猎人

    兽魔猎人

    这是一个人类与兽魔共生的世界。原本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一直是人类,但兽魔的突然出现却打破了一切。他们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教会虽然多年来一直守护着他的信徒们,但兽魔的不断进化却让世界陷入了危机,然而诸多的悲剧竟也为人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并非来自人们信奉的神,而是来自于恶魔...通过和恶魔签订契约,契约者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他们以兽魔为猎物,以拯救世人为目的,他们被称为兽魔猎人!而故事讲述的,是兽魔、教会和兽魔猎人之间经过多年的战争,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世界也趋于稳定之后,新的危机却悄然降临...
  • 凤云天下

    凤云天下

    封华血玉,在这片本来平静的大陆上掀起轩然大波,致使各族争夺……而她重生之后,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懦弱无能的三小姐,且看她如何翻云覆雨,封华血玉也随即降世,她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坎坷……
  • 杀人升级

    杀人升级

    “挺哥,挺哥,大事不好了,盘古马上就要突破成神王了!”“没事,先养养,养肥再杀!”“挺哥,挺哥,大事不妙了,奥丁马上就要突破成神皇了!”“没事,先养养,养肥再杀!”“挺哥,挺哥,不得了了,鸿蒙之主林雷要突破成为大主宰了!”“没事,先养养,养肥再杀!”“挺哥,挺哥,收到消息雅典娜要突破飞升了,是不是也要先养养啊?”“对……呃?雅典娜,飞升?这个不能养,让我日完再让她飞升,老子看中的女人也想飞了?”王挺意外穿越,天生废材,无法修炼,获得逆天杀人升级系统,只要杀死对方便可获得全部力量,遇神养神,遇佛养佛,先养起来,养肥再杀,遇到美女……日后再说!暴熊语:杀人要养,妹子要养,看书不能养,收藏,推荐票绝对不能少!
  • 缥渺仙道

    缥渺仙道

    一位出身中等家族的公子,因从小经脉细窄,不宜修炼,后遇到一位被封印住自身实力的老者,老者给予他一门法门,助他改造自身,最终登上武道巅峰。
  • 奇异新人类

    奇异新人类

    我曾经立誓要守护整个世界和我所爱的的人,可是我错了。我太自大了啊。其实以我的能力,只能守护那么的几个人而已。可惜他们,全都一个一个地离开我了。
  • 活在心理测量者

    活在心理测量者

    乐平奋斗挣扎在心理测量者世界的故事。希伯尔的存在究竟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