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200000135

第135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4)

道安除总结出佛典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说外,还及时地吹响了批判恪守文句习气的号角,他在《道行经序》中说:「考文以征其理者,昏其趣得也;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何则?考文则异同每为辞,寻句则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卒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拟之义矣。若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注释:《出三藏记集》卷7。〕揭示了文与理、句与义、辞与旨、文与质的矛盾,指出考文征理、察句验义的方法会导致佛经根本旨趣的迷惑。道安主张「忘文全质,大智玄通」。道安强调语言文字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决不可执着黏滞。与道安同时代的支遁也说:「至理冥壑,归乎无名。无名无始,道之体也。……理冥则言废。」〔注释:《大小品对比要抄序》,《出三藏记集》卷8,299页。〕强调理、道都是无名的,从根本上说言说是不能把握理的,悟理就要废言。

僧肇从认识论、本体论角度阐述了名号,即名相概念的问题,提出了「假号」说,认为名相概念不能反映、表诠客观的真实性,并进而否认语言文字的真实性。僧肇论述的要点是:

(1)「诸法假号不真。」〔注释:《肇论?不真空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下。〕「诸法」,万物。「号」,名号;「假号」,也作假名。「不真」,不真实,指「假号」。意思是,事物都是由假号勾画出来的,是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其本性是空的。此说既是强调事物本身的非真实,也认定名相概念的虚假性。

(2)「言迹」不能表达「至理」。僧肇在《答刘逸民书》中说:「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况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注释:见《肇论》,《大正藏》第45卷,157页上。〕「迹」,迹象,形象。这是从语言、形象与最高真理的关系来说明,语言或其它形象都是不能完全表达最高真理的虚妙玄奥内容的,强调理解、把握真理不应受语言或形象的局限,要悟理于语言文字之外,虚心玄照。

(3)「般若义者,无名无说。」〔注释:《肇论?般若无知论》,《大正藏》第45卷,153页下。〕在僧肇看来,佛教智慧般若的意义,是既无名称,也无从论说的。佛教的智慧以及禅定之名也是外加的。〔注释:详见《肇论?答刘逸民书》,《大正藏》第45卷,156页上。〕这就是说,佛教智慧、精神活动,都是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

(4)「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注释:《肇论?不真空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下。〕僧肇认为,名并没有反映、表诠事物的功能,它是非名,假名。又说:「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注释:《肇论?答刘逸民书》,《大正藏》第45卷,156页上。〕所谓有、无,都是心的影响,即心产生出来的虚妄不真的分别,语言、形象则是主观虚假的分别,是有、无所附着的对象、工具。也就是说,在僧肇看来,语言文字、名相概念本身只是个假号,假名而已,是虚假不真的。

僧肇从多方面论证语言文字的虚假性,但同时也肯定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他说:「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注释:《肇论?般若无知论》,《大正藏》第45卷,153页下。〕认为语言文字虽不能真正表达真理,然不通过语言又无从传教;由此佛虽终日讲说,而实际上又未尝说也。

竺道生〔注释:竺道生系东晋南朝人,为论述方便,在此略论。〕从鸠摩罗什学习多年,对般若中观学说深达玄奥,他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教理的工具,决不可恪守执着。如前已引,他鲜明地指出:「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息言。自经典东流,译入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注释:《竺道生传》,《高僧传》卷7,《大正藏》第50卷,366页下。〕这是从方法论的高度,结合中国固有哲学的言、象、意关系的观点,强调「言以诠理,入理言息」,是学佛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只有懂得废言契理的道理,才可与言佛道。

三、天台、三论、净土诸宗的语言观

(一)天台宗的「可说」与「不可说」观

天台宗继承和发扬印度佛教的「四悉檀」说,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来区分佛经的可说与不可说,界别语言运用领域与非语言运用领域,并阐发语言运用的不同方法。

关于「四悉檀」的内容,《大智度论》卷1云:「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注释:《大正藏》第25卷,59页中。〕「悉檀」是梵语Siddhanta的音译,意为立教的宗旨、原则、方式。顾名思义,「四悉檀」就是佛化导众生,并使之成就佛道的四个范畴,四种方法。「世界悉檀」,是指随顺世间之法,以世间的语言、观念解说万物因缘和合的道理,令世人喜悦而得世间正智。「各各为人悉檀」,佛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能力即素质的高低,而相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说不同的法,以使不同的众生都能向善。类似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对治悉檀」。针对众生有贪、瞋、痴等不同的烦恼,作不同说法,如对贪者说以慈悲心,对痴者教以因缘观,以智慧断除众生的恶病。「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指最高真理。这是指排除一切论说语言,直接以最高真理来说明诸法实相,令众生契入真理,获得觉悟。四悉檀中世界、为人、对治三个悉檀是「可说」,第一义悉檀为「不可说」。

天台宗的先驱慧思对悉檀作了新的解释,《妙法莲华经玄义》卷1下云:「南岳师例大涅盘,梵汉兼称。悉是此言,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也。」〔注释:《大正藏》第33卷,686页下。〕南岳慧思把悉檀两字拆开来分别作解,说「悉」是遍的意思,作汉语解,檀是梵语dana的音译,意为布施。悉檀是佛以四法普遍施于众生的意思。这是中国僧人自由解说梵语悉檀,改变原义的一例。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结合龙树《中论》学说与《涅盘经》思想来说明四悉檀的不可说与可说。《摩诃止观》卷5上云:「龙树云: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生。《大经》(《涅盘经》):『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谓四悉檀因缘也。』」〔注释:《大正藏》第46卷,54页下。〕《涅盘经》中有不生生、生生、生不生、不生不生「四不可说」〔注释:详见《大正藏》第12卷,490页中、下。〕智顗认为龙树《中论》的「四不生」与《涅盘经》的「四不可说」是对应的、一致的,四不生即四不可说,四不可说即四不生。这是从诸法的「无生」来论证不可说。同时,因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故又可说,即从有因缘生来论证可说。也就是说,智顗是从佛教的诸法缘起无自性的根本理论出发,就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即诸法「无生」,无自性角度讲,不可说,就因缘和合而生,有因缘,有现象角度讲,是可说,从而把语言的功用确定在因缘的所生法上,也就是肯定语言对现象世界的解说功能。

智顗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1下,还举出不可说与可说两种第一义悉檀,文云:「不可说者,即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真实法。引偈曰:『言论竟尽,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盘。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二约可说者,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于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相。」〔注释:《大正藏》第33卷,687页上。〕智顗把第一义悉檀又分为二种:一种是诸佛等所得真实法,如涅盘,是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为不可说。第二种是诸法实相为可说。龙树《中论?观法品》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注释:《大正藏》第30卷,24页上。〕文中所引「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四句,归结了事物是否存在的四种可能的完整的判断形式。这四句也就是诸法实相,就是佛法内容。佛经中说诸法实相,就是说第一义悉檀,是为可说。这里,智顗又把不可限定于佛等的主观体悟,独自亲证,至于诸法实相即都是可说的。

由上可知,天台宗人认为无生不可说,佛等亲身体悟的境界不可言说,一切因缘所生法以及诸法实相则是可说的。

(二)三论宗的「教有言说,理不可说」观

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在所著《二谛义》卷上中说:

教有言说,理不可说。理既不可说,云何得悟?所以得悟理者,必假言说。为是故,说有无,说非有无,并是教,皆令悟理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90页中。〕

「教」,言教。「理」,真理。吉藏认为,真理是不可言说的,佛教以语言诠释的教法,是令众生体悟真理的方便,言教不具有真理的意义,言教不是真理。为什么说「理不可说」、言绝于理呢?吉藏运用体用观念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一切实,不实,亦实亦不实,非实非非实,此之四门皆是实相方便。游心四门,便入实相,故以四门为用,不四为体。」〔注释:《中观论疏》卷8,《大正藏》第42卷,124页上。〕「四门」即文中的实、不实等四句。吉藏认为四句是悟入实相(理)的方便,是「用」,而「不四」即超绝四句的实相是「体」。体非用,用非体。理不可说,言说与理不相干。吉藏进一步展开论述说:

竖超四句故,四句心亡;横绝百非故,百非心断。在心既尔,言语亦然。四句之言不能言,百非之说不能说也。又,非但实相不可言,即言亦是实相故,虽言无言。……若有言,体即是本有,名之为常,常不可言。今因缘言,言无自体,故无言,以虽言即本来不言故。业品云:「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亦应言:诸言本无言,以无定性故也。在言既尔,心行亦然。一者实相绝四句,四句,心不能缘;二者,即缘是实相,虽遍缘万法,亦常是四绝也。〔注释:《中观论疏》卷8,《大正藏》第42卷,126页中。〕

「百非」,彻底否定,即一切文字言说皆非实在,不可执着。上面的引文的要点有二:一是从体方面说,实相不可言,也就是理不可说,要超四句绝百非。二是从用的方面说,由因缘而有言,但言无自体,言无定性,言本不言,正是虽言而无言的意义上说,「言亦是实相」。言是实相,即言是无言。实相无言,言即实相,用归结为体,言说实是无言。

三论宗以外的佛教其它各派,大都认为佛说的真、俗二谛是境,是理,而吉藏的说法是「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注释:《大乘玄论》卷5,《大正藏》第45卷,15页上。〕二谛非境,非理,乃是方便教门。吉藏还进一步说,最高真理(「至道」)远离真俗二谛,以二谛为境,和以二谛为教,都是偏执,他说:

至道未曾真俗,即末学者遂守二谛是教,还是投语作解。由来二谛是理为理见,今二谛为教复成教见。若得意者,境之与教皆无妨也。以真俗通理,故名为教;真俗生智,即名为境。如来说二谛,故二谛为教;如来照二谛,即二谛为境。然二谛未曾境、教,适时而用之。〔注释:《中观论疏》卷2,《大正藏》第42卷,28页下~29页上。〕

在吉藏看来,「至道未曾真俗」,「二谛未曾境、教」,把二谛视为「境」、「理」和「教」,只是「适时而用」的方便设施,绝不能执着。

吉藏一面强调「理不可说」,一面又肯定言教的意义,他说:「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假名相说。欲令众生因此相悟无名相,盖是垂教之大宗,群圣之本义。所以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者,如大品云:一切众生皆是名相中行,今欲止其名相故,借名相令悟无名相矣。」〔注释:《法华游意》,《大正藏》第34卷,642页中、下。〕诸法本无名相,但因众生都执著名相,所以诸佛假名相以使众生悟无名相。也就是通过言说使众生体悟无言的实相。

吉藏认为,言教的意义在于引导众生「入理」,即悟入真理,具体说有三种意义:「一者破除迷倒,谓遮闭众非;二能显于正理,则开通无滞;三发生观解。」〔注释:《十二门论疏》卷上,《大正藏》第42卷,175页中。〕这就是说,如来说教能破除众生种种颠倒妄见;言教本身虽不是理境,但能表显正理;由悟理进而能发生合乎真理的观解。这是对言说功能的充分肯定。

吉藏认为言教与解脱是既相对立又相互为统一的。他批评了把「理无言」与「教有言」视为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观点,他说:

如(《维摩诘经》)天女之诘身子:「汝乃知解脱无言,而未悟言即解脱。」既云言即解脱,亦应解脱即言。言即解脱,虽言无言;解脱即言,虽无言而言。言而无言,非定有言;无言而言,非定无言。故非言非无言,亦非理非教,名心无所依,乃识理教意也。〔注释:《胜鬘宝窟》卷上,《大正藏》第37卷,5页中、下。〕

吉藏认为,只有心不依于「言」也不依于「无言」,才能了解言(虽言无言)即解脱的意思;只有心不依于「教」也不依于「理」,才能真正认识理、教的意义。吉藏还宣扬「文字即解脱」的观点:「言说文字即解脱,解脱不内、不外、不两中间;文字亦尔,不内、不外、不两中间。故文字即解脱。」〔注释:《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12页下。〕解脱不是在名言之外的非名言之域,修持者以「不内、不外、不两中间」的无分别无所得的心态对待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就是解脱之道。

从吉藏所述来看,三论宗的语言观是,一方面明确主张真理本身不可言说,一方面又充分肯定言说的教化作用和解脱意义。

(三)净土宗称名念佛的语言意义

印度佛教《阿含经》、《法华经》等都宣扬称念诸佛、菩萨的名号,能够祛除苦恼,消灭罪障。净土类经典更是宣传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能超越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僧人视称名念佛为专注思维、便于观想的修持方式。后来净土宗人则进一步把念佛解释为称名,把众多念佛法门限定于称名,强调称名念佛是往生净土最好的修持行为,从而凸现出佛教某些语言的宗教功能和意义。

称名念佛,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也可称念「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南无」梵语音译,读为「那摩」,意为归命、归敬、皈依等,即是把个人身心性命归于佛,归顺佛的教诲。「阿弥陀佛」的殊胜体性是「无量光」,光明无量;「无量寿」,寿命无尽。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同类推荐
  •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通过充分的说理、实际的案例、科学的方法,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结合职场员工工作态度、同事关系、工作能力等方面,深刻剖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内涵。《职场》(孝道)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是现代职场人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读之书。
  • 读禅学领导

    读禅学领导

    在王帅专著的《读禅学领导》当中,并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没有晦涩难懂的言语。《读禅学领导》这本书从一个个经典的禅学小故事入手,辅以简单通俗、耐人寻味的话语,并且结合了现代的领导方式和领导理念,从多个角度入手,给予现代领导者一首静心曲,让我们在迷失的道路上,追寻着这首美乐,找到成功的方向,体会人生的真谛。愿每一位现代领导者都能够从一个个经典的禅学故事,一句句开悟心灵的话语当中,体会到禅学中的领导精髓,而且运用到实际的领导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愉悦、幸福,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思想上的升华。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热门推荐
  • 海贼王之传奇降临

    海贼王之传奇降临

    飘扬的海贼旗沾满血污的战刀推挤成山的累累尸体海贼搅乱了整片大海书写罪恶与传奇
  • 百鬼夜行

    百鬼夜行

    陈辉无意的打断妈妈的冥想,竟惹得家里邪神大怒。神秘的老迷信出手相救,陈辉拜师学习阴阳之道。无意进入家族祖坟,家中男丁竟没有一个活过二十五岁!缢鬼、溺鬼、伥鬼……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百鬼的故事。一个现代阴阳先生的抓鬼史。
  • 重生之少爷传奇

    重生之少爷传奇

    他重生了,带着外星意识回到童年。他一路小心经营自己的地盘,他以为自己成功了,就在欣喜之际却意外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阴谋",而属于他的路才真正开始......
  • 邪皇溺宠倾城女将

    邪皇溺宠倾城女将

    穿越?江玉凰表示,木有压力!啥?穿越成四岁幼娃?还是穿越到农户家中?还是无压力。可当镜子一照,一张阴阳脸出现在她面前时,江玉凰仰天长啸:尼玛,压力山大啊。顶着这样一张黑白无常的脸,白天出门可以吓哭小孩;晚上出门,那是男女老少通杀。
  • 炎黄渡

    炎黄渡

    上苍将亿万生灵玩弄于鼓掌之中,却又给了他们抗争的机会。一种异象便代表了一种道,每个修炼者都有着自己的异象,或是天生赋予,或是靠感悟而来。在传说中更是有着十大禁忌异象,之所以将他们称作为禁忌,因为在万古的岁月中,曾有人靠着他们挣脱过天的束缚,达到一个未知的层次………………………………………………………………………………………………………………………………………《炎黄渡》群号:315843869,大家可以进群交流,为作者提出不足之处,感谢大家的支持了。
  • 人族崛起

    人族崛起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族反抗神魔的逆袭之旅,这是一众奴族自强不息的热血之旅,这是蛮荒世界的全景展示,这里更有各种各样的战争与爱情,友情跟亲情。这是一部蛮荒的清明上河图!
  • 不是没缘分

    不是没缘分

    两个人在一起,我们说这两个人有缘分。两个人不能在一起,我们会说可能他们没缘分。能在一起的缘分,是对两个人的祝福,不能在一起的缘分,是两个人自找的借口罢了。其实,缘分很愿意在爱情里有个重新的定义,这个定义归属于真情。
  • 凤栖少年游

    凤栖少年游

    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身世背景迥异的少年少女为躲避瘟疫带着路上捡来的孩子小萝卜头来到天子脚下京城谋生打拼,遇到司徒一家后命运发生改变的故事。文中叶扬铭本为凤栖镇名门望族叶家的大少爷,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先是被未婚妻抛弃然后为东山再起放下脸面去谋职又屡屡失败……其好友胡念澄身世悲惨,童年被人追杀外公母亲相继被杀,逃难途中得罪山贼又身陷囹圄容貌被毁,本以为逃到了京城就能与叶扬铭和小萝卜头守望互助渡过一生,不料司徒天荀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一生……
  • 数学教学的趣味奥秘设计

    数学教学的趣味奥秘设计

    《数学教学的趣味奥秘设计》为“最新学校与教育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步骤、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 异世成仙

    异世成仙

    那一吻的风情?那一吻的穿越!小男人叶萧动情的一吻,却吻到异世附身,偶得一本奇妙功法,被卷入修行界的惊天阴谋……看他如何以低劣的资质,震撼高高在上的修行者们!天道无情,那就让我以多情来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