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些确实已经“无可救药”的极少数,很多“富二代”可以说是很有思想和理想的,但是他们的那些“思想”和“理想”可能不符合一代创始人的看法。因此,“富二代”的群体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上一代人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对他们的束缚。社会对他们的主流看法——缺少吃苦精神、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是不公正的。说这些看法不公正,主要是因为评价者戴着有色眼镜,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用静止的标准去衡量变化的世界,用过去的标准去衡量现在和未来。
如果不把“富二代”这个群体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不站在他们的立场和教育背景去理解他们,不真正用心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社会对他们的印象必然不会客观,得出的结论必然走向偏颇,结果必然是引发这一群体的反感甚至反抗。这种结果在一部分“富二代”身上转化成积极的因素,促使他们去奋斗,以向社会证明自己不是所谓“垮掉的一代”;但是还有可能在一部分“富二代”身上造成负面影响,刺激他们走向不作为甚至“胡作非为”。
真正去理解“富二代”,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这是时代赋予的优势,而不简单是遗传因素。年轻人富有活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比上一代人有更多的途径,速度也更快。他们的思维观念,他们的行为方式,必将跟上一代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看到一个大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任何社会总是后浪推前浪。就像创业的第一代人取代他们的前辈,他们自己也将被后一代超越。“70后”逐渐取代“60后”,“80后”逐渐取代“70后”,是不可阻挡的。“90后”也一样,将来会替代“80后”,替代“70后”。认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认识“富二代”,理解“富二代”。 理解这种差异,是帮助“富二代”走出群体困境的关键。
“子不教,父之过”
到了企业交接班的时候,二代无法接班,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有三个原因不能忽视:
首先是一代培养无方;
其次是二代自身修炼和约束不够;
再次是来自社会的“围观”和压力。
但是我认为,核心原因还在于一代。现在很多人认为,“富二代”的“沦陷”,企业接班人的“断层”,是由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世风日下,社会浮躁之风日盛,人们的欲望日益膨胀,金钱成为很多人衡量一切的标尺,这种情况自然滋生了很多恣意妄为的富人。我并不否认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对“富二代”产生的冲击,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积极上进、谨慎恭谦、事业有成的少帅呢?我以为关键责任还在一代。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放在这里非常适用。这里的“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子女性格、品质方面的磨炼,二是对二代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方面,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一个家庭大多就一个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放任和溺爱子女的现象很常见,富裕家庭更是如此。过分的溺爱会导致二代缺乏独立判断和做决定的能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必要的担当,缺乏面对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这些,都是企业家需要具备的非常重要的素质,需要从小进行磨炼。一代对二代在这方面教育的缺乏,对于二代接班是非常不利的。对此,一代显然要承担主要责任。
另一方面,作为父母的“创一代”们,由于对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缺乏一个长期的设想,忽视了对子女相关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子女对家族企业所在产业的兴趣和管理能力。等到孩子大了,想让他接班时,才发现很困难。因为创始人没有在二代幼年时期、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正形成的时候告诉他,社会是什么、企业是什么、产业是什么,家族应该延续什么样的优良传统,没有让他们对家族企业和自己的责任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力也没有培养起来,所以说等到接班的时候才发现二代没有准备好,主要是一代的责任。当然,这不是说二代自己就没有责任,只是说作为监护人的一代责任更大。如今一代创始人大部分都面临企业传承问题,如果一代创始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接班,却又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把自己的子女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导致交接班的时候二代不愿接班或者不能接班,这是非常遗憾的。
所以我跟民营企业家交流时,总是提醒家族企业创始人重视这个问题。企业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自己的事,对整个社会来说,也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与一些省市工商联和政府领导交流时,他们也强烈认同我的观点,认为二代顺利接班是民企永续发展的关键,并且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中国家族企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如江浙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来分析,接班不成或不顺利,都会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地方政府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助推民企顺利传承。
许志华:“挫折教育”让我顺利接班
自从儿子许志华接任匹克CEO之后,许景南就开始退居幕后,给儿子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志华的执行力很强,眼光不错。”从来没有当面夸过儿子的许景南在外人面前提起这个儿子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自从许志华记事以来,父亲就没有夸过自己。“在我的印象里,做对了,那是我应该的,从来没有得到过表扬。做错了一定是要挨骂的。我接受的都是挫折教育。”由于父亲忙于创业,没有太多精力去管自己,甚至彼此很少见面,因此与其他孩子相比,许志华的童年略显孤独。然而另一方面,许志华的独立能力也就是因此培养起来的。在学校里,许志华成绩优秀,能力也很突出,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但即使是这样,许志华依然不开心。匹克是全国知名品牌,在当地更是家喻户晓,父亲的光环一直罩在许志华的头上,当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得到回报时,别人都会提及他的父亲,这让许志华觉得很有挫败感。“别人都会说,你看那是谁谁的儿子。”
而许景南把儿子所说的“挫折教育”当做对儿子有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的独立性,与人沟通的能力。比如在学校组织活动等等,这都是将来做企业必备的素质。”除此之外,许景男还无时无刻不在向儿子灌输一种“责任”教育,经常把家族责任、企业责任、社会责任挂在嘴边,让许志华避之不及。“每次见到我都会说责任,都会批评,这让我觉得特没有成就感。”“大学填报志愿,我没想过其他选择,只想着离家越远越好,什么专业、学校都可以。”许志华最终填报了离家很远的四川大学。对于儿子远离自己去读大学,许景南并没有阻拦。“四川大学也是名校,儿子在那里读书学到的知识对于接班一个企业来说还算可以的,不算太差。”
在四川大学,许志华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没人知道他是谁的儿子,也没人在意他是什么家庭。许志华从一个普通学生做到了学生会主席。“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这种得到认可的感觉很真实。”毕业之前,许志华还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签约了华为。这样的一段经历让许志华一直以来的挫败感得到了些许修正,“我开始重新自信起来。我自己还算是有想法,有能力的,而不是靠着父亲。”如果没有匹克,今天的许志华也许是工程师,也有可能是公务员,“没准我现在也是处级干部呢!”许志华已经可以轻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经历。
让许景南欣慰的是,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富二代”。家庭条件的宽裕并没有让许志华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我比较‘抠’。”许景南对于儿子的教育始终有自己的看法。直至许志华结婚前,他没有一分钱存款。“我要钱也没用,我现在吃住行都是按照安排走,没有自己的时间。”许志华解释说。
许志华很不认同社会上对于“富二代”的某些看法。在他看来,不能用一个词来界定一个群体,这会让人们形成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对“企二代”是非常不公平的,对他们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许志华认识的很多朋友家里都有企业,他们都很上进。许景南则认为“子不教,父之过”,二代不愿接班或者不能接班是因为一代创始人没有给子女足够的压力。许景南坚持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在宠溺中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上进的。许景南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许志华从小接受“挫折教育”的原因。
资料来源:孟岩峰.许志华:我是“第二代”,不是“富二代”.数字商业时代,2010-6。
许景南让儿子接受的“挫折教育”,是与这个时代环境相适应的有效培养方式。作为父亲,许景南没有强迫儿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生活,这是一种开放和进步。但是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任”,显然,许景南对于下一代的培养方式有自己的方法。他的“挫折教育”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穷养男孩”的理念之外,更重视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可见,许志华的成功接班,除了自我约束和努力之外,老爸明确的接班规划和有效的培养方法是一个关键。
所以说,“富二代”能不能成为少帅,父辈要负主要责任。有一些有远见的创始人提前规划,让接班人顺利接班,让自己省了不少心;还有一些创始人缺乏这种意识,等到接班关头才开始着急。亡羊补牢,犹时未晚。一代创始人在早年的时候没有做好接班规划,现在认识到了,还可以抓紧时间部署,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接班人加强培养。